如果说日军第2师团的失败可以归咎于中国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有出奇不意效果的原因,败亡而不失悲壮的话,其拥有一战经验的海军驱逐舰队在对阵中国新成立不久的渤海舰队的败亡则完全是由于轻视和战术不当引起的。
根据战前的情报,中国新式驱逐舰还是仿制美国浅水型驱逐舰来设计的,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首舰“长江”号。
这款军舰堪称那个年代驱逐舰的巅峰之作,曾经为美国参加一战护航立下汗马功劳,数量也很大。
这种军舰非常适合于在内河行驶,但在近海的海岸线边担任护卫也能够堪用。虽然吨位不足挂齿,但它毕竟是中华民国成立以来自行建立的最大的军舰,意义非凡,对维护中国辽阔的海疆海权来说有极大的帮助。
将来技术成熟之后,完全可以凭此设计出一款适合于海上航行的驱逐舰。
它的优点是极便宜的价格,对围剿潜艇和防空有极高的性价比。不过由于当时各国对于海军的着力点都放在能够进行决胜的战列舰身上,还没有体会到未来的海战着眼点应当在于防范水下和空中力量,它的这种优点还未能得到重视。
起初美国军界还有些人担心中国海军会因此而崛起,像其陆军一样,但遭到了嘲笑:“这样的军舰造得再多,还能越过太平洋威胁美利坚吗?”
所以继美国放宽其炮舰的对华出口后,因为中国海军明显地仍然处在更大型的军舰的摸索期,所以对于“无关紧要”的该型驱逐舰的需求,美国政|府也就在默许间同意中国海军进行仿制:
确实,在远洋决战,看得还是战列舰的吨位和大炮口径,这种只能自保的小吨位的军舰不会撼动美国海军的任何优势。不过如果他们知道张汉卿只是在为中国的军舰制造储备能力和人才,他们肯定不会答应得如此轻松。
虽然旧中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造船历史,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能力和现有的工业水平是不相称的,偶尔的灿烂不能掩盖在海军人才上的落后。
因此虽然不少奉军高层,特别是以郭松龄为首的海军派人士非常希望能够寻找机会和支持建造中国自己的战列舰,以此让中国海军真正站起来,但牛X如张汉卿,亦不能逆历史事实而不顾。
战列舰是当时海上争锋的决定性力量,十分显眼。
制造它的技术复杂,还包括中国一直没有能力建造的巨型大炮、超大动力系统和超级船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各海洋大国均封锁此技术,靠引进非常不现实,而自行摸索又费时持久,缓不济急。
反不如从小吨位舰艇做起,既能积累造船经验,也能由量变转向质变,让中国从浅水海军向深水海军逐步迈进,渐次形成战斗力。
因此张汉卿对中国海军用最少时间取得最大力量不遗余力,他也致力于对海军将领们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大炮巨舰的观念已经落伍于这个时代,而且对其的武装不是中国现有工业实力可以承受,但是改变战略及有效的战术运用可以在海军发展中别树一帜。
在他的影响下,海军对于潜艇、鱼|雷艇的战术研究,对于海空一体战术的演练是中国海军有别于世界各大海军强国的亮点。
时至今日,在渤海湾,中国已经拥有6艘潜艇、18艘鱼|雷艇和主要由水轰-1和鱼轰-1组成的水机第1联队和鱼轰第一联队满建制的两个大队,总计198架。
此外,值得作为渤海舰队司令宋长治中将欣慰的是,他在战前即拥有了一支由10艘军舰组成的第1驱逐舰支队和由6艘赶制的驱逐舰组成的不满编的第4驱逐舰队。和华南、长江两舰队的驱逐舰一样,这些新驱逐舰都是那种平甲板,有四座烟囱,排水量一千二百吨,吃水深度九英尺十英寸…
当初引进其的目的即是万一战争进程不尽如人意,中国海军即可以以此种军舰沿江退入内陆,使日本庞大的海军“望江兴叹”。
这些被张汉卿称之为中国第一代驱逐舰的“大型”军舰----也许在美英日等海军强国来说,1200吨的军舰不值一提,但对于屡屡从海上被外国列强突破的中国来说,这也是中国现阶段能够独立并批量建造的最大的军舰了----虽然之前也有为美国建造更大型军舰的光芒,但从成军的角度,这才是中国造船业真正的实力。
不过由于张汉卿有过来人的眼光,这些军舰后来改装了世界舰船发展趋势的柴油机作动力,而不是老式但稳定的燃煤机。
除新动力装置仍然为购买自美国并仿制外,其它一切均是国产。比较同期日本海军所用的“谷风”级驱逐舰,综合力量上并不落于下风。
此时,日本驻扎在关东州的第17驱逐舰分队共有4艘“谷风”级驱逐舰,分别是:浦风号、谷风号、矶风号和滨风号。
谷风级驱逐舰是日本1915年新的“八四舰队”案的一部分。为了为新的长门级战列舰提供护卫而建造续航力更大的大型驱逐舰,并和两条天龙级轻巡洋舰一起被看成“八四舰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当时只有建造一艘“谷风”级驱逐舰的资金,但是意大利政|府出乎意料的付清了一战中转让给他的浦风级驱逐舰江风号的余款,日本便用这笔资金建造“谷风”级驱逐舰的第二艘,并继续用江风的名字命名。
谷风级最初是是按矶风级的放大改进型设计的,但是火炮换成了新的3年式120毫米45倍口径炮(这种火炮以后被很多日本驱逐舰所使用);此外由于一战后日本获得了很多海外殖民地,要求谷风级拥有更好的远洋性能,并且安装3座将最新研发成功的双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其主要性能参数----排水量:1300吨(常备)/1580吨(满载);航速:37.5节;续航力:4000海里/15节;防护及火力:3座单座三年式120毫米L/45炮、4座单装7.7毫米机枪、双联装六年式533毫米鱼|雷3具;标准载员128人。
从数量上看,中国参战的驱逐舰有10艘之多,而日本只有4艘,大占优势。但是日本还有中国目前不具备的大吨位轻巡洋舰“由良”号1艘,另外,经历对华对俄的两次海上战役的胜利和一战战胜国的地位,使得日本海军的作战经验、信心都远超中国(士气是双方都有的),遂使胜利的天平在两可之间。
日本海军舰队还有一个倚仗是一定会而且据知是正在赶来的援助。在吴港的联合舰队已经起锚,不出意外,两天之内一定可以到达这里。有强大的日本陆军关东军,有一流的日本海军,支那人应该也没有力量进行这场明显自不量力的抵抗吧?
要知道,他们连一艘吨位超过日本驱逐舰的军舰都没有啊。在关东州的战斗,恐怕不过是中国人做做样子罢了。只要大日本帝国的獠牙一张,中国人的勇气就抛到爪洼国去了吧?
做为第17驱逐舰分队的旗舰,“由良”号为“长良”级的第2艘,吨位有5170吨,并有140毫米50倍径主炮七门。
此外它还破天荒地安装了二战中日军最负盛名的61cm鱼|雷发射管八门。如此一来,就能发射威力惊人的九三式酸素鱼|雷,也就是正史上二战中震惊英美的“长矛”鱼|雷,这使得长良级更具备了舰队决战巡洋舰主力的地位。
为了有效把握战场,它还随机带着一架水上侦察机。对毫无作战经验的中国海军来说,这也在战争爆发后得到的第一次巨大的考验。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日本人的军舰还处在使用燃煤作为动力的阶段,无他,因为缺油,而日本(包含日据朝鲜与台湾等)的煤炭资源还算丰富。这样,日本舰队一出动,茂密的浓烟就把海面笼罩了。
分舰队的直上俊树大佐司令官的想法是设法找到渤海舰队的主力进行一场海上决战,如果能够把它们一鼓而歼灭之,日本的动输舰将可以在中国的内海边随时登陆,威胁京津、冀、鲁、辽数地。此举不但能够极大地支援关东军的作战,还有机会在中国北方撕开一个大口子,使战火向陆地漫延,或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当年甲午之战后,随着北洋水师的覆灭,清政|府不就是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决心了吗?
平心而论,他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单靠他这一支分舰队想歼灭整个渤海舰队,野心未免太大了。虽然中国的这支舰队就海面实力而言也就只挂着个舰队的名,但它的全部家当不仅仅在于看得见的几艘军舰,还在于雄厚的发展潜力,以及先进的建设思路。
不是所有人对直上司令官的乐观都有同样的盲从,作为驱逐舰舰长的小泽少佐、小渊少佐都对能否一战而平的想法抱有怀疑。
好在日本陆军惯有的“下克上”的作风,在海军内部几乎不存在,他们认为即使直上司令官的战术不能实现,但全身而退是不有问题的。
就是到这时,日本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海上对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