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伙伴 不生

屋内

郑氏抹着眼泪,“天儿,你不能不管你妹妹,她是个娇弱的公主,被坏人抓去,如果再不去救,怕是……”

陵太子端着酒杯,一人喝闷酒,好像没听到郑氏喋喋不休。

“天儿,你有没有听到为娘的话……”

“你……”陵太子刚想发火,嘉莲进来,他收敛起戾气,“什么事?”

嘉莲看了眼神色阴沉的陵太子,陪着小心,伸出手中的信:“在院子里发现的,好像是你们汉人写的字……”

陵太子看向信,信封上写着:郑昊天亲启,过了好一会儿后才伸手接信,慢腾腾揭开信,刚看到第一行,神情骤变,连忙完全抖开信,信上写道:请哥哥安,明和……

“明和,是明和……”陵子激动的叫道。

“你妹妹的?”

“嗯!”

郑氏激动的连忙走到陵太子边上,伸手要抢信,“让娘看看,明和在哪里?”

陵太子避开了,“娘,我看一样。”

“哦,哦……”郑氏不再跟儿子抢信,“她说什么?”

陵太子快速看信,看着看着神情呆滞,看信的手垂了下来,喃喃自语,“她竟嫁给了凌飞扬的嫡幼孙?”

“凌……难道是大将军凌飞扬。”郑氏欣喜万分,向陵太子确认,可陵太子如同呆住了一样,好像没听到她的话。

“竟已嫁人了……”陵太子嘴里似乎只有这一句。

“嫁人好啊,嫁人好啊,又是嫁给大将军的孙子,他们本身就婚约,真是太好了!”郑氏没有注意到儿了的异样,仿佛卸下沉重心事,轻松了许多,对于在宫中一直受苦的她,她觉得人生满足了,高兴的双手合起,自言自语道:“我去谢谢神灵。”

嘉莲避开身,让婆婆离开了正厅,她不解的看向男人,为何妹妹嫁人,哥哥不高兴,难道所嫁非人?她不解,说句:“我去舂米了。”说完,抬脚出了正厅。

空荡荡的正堂里,陵太子的脸更阴沉了,难道将来的皇帝是陵齐轩?不……不可能……要是我去凌齐轩,他会不会帮我复国,如果他帮了,那是不是……

老太平寨

清风多了一个玩伴,整个人活泼了不少,带着他的小伙伴不是上山采蘑菇,就是下河捞鱼,小日子过得惬意极了。

“陶淘,你觉得这里怎么样?”

“好极了。”

“我也觉得是。”清风得意极了,问道:“你们是如何找到这里的?”

“陶大人告诉我们的。”陶淘回道。

“陶仁泉陶大人?”

“嗯,是的。”

清风好奇的问道:“你姓陶,难道跟他有关。”

陶淘笑道:“是,我是个孤儿,陶大人见我没有姓,就让我跟他姓了。”

“原来是这样。”清风笑道。

“你了是孤儿吗?”

清风点头,“是,我父亲是个小校尉,战死在沙场,我母亲带着我流浪,为了省下口中的吃食给我,就……”

陶淘见清风很伤心难过,伸手拉住他的手,“你至少知道自己的根,我连根都不知道。”

清风不好意思的挠一下头,“我们不说这些难过的事了,我们去挖野菜。”

“好。”

两个小伙伴手拉手一起去挖野菜了。

站在小山头,山真道人看向山脚:“两个小僮倒是可爱。”

看不见的白眉道人连忙说道:“你离开了,这舒服的小窝可就归我了,我不客气的。”

“哈哈……”山真道人笑道:“归你就归你,等我回来时,再让太平寨的人帮我建一个就是。”

“还没走,你就想着回来,难道这次出行,时间不久?”

山真道人捋须看向天际,“这个说不准,但我肯定要回来的。”

“回来好,回来好,咱们作个伴,一起下棋,一起爬山、散步,多美!”

“嘢,两个老头,我怎么感觉浑身发冷。”

“哈哈……”白眉道长大笑。

笑声飘荡在山间,五月的槐花,开满了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随风起伏,任芳香四溢,让阳光都显得那么飘然超脱。

宁国国都阳城

宁太子去打平国快两个月了,宁王这次没有闭关清修,虽然按时早朝,也能坐坐御书房,却没有处理多少实质性的政事,朝中的事,都按部就班的走着,一些处理不了的事都以飞鸽传书的方式传给了宁太子。

太子府

夏宝怡又收到了林怡然的来信,这次信中说出了具体回来的日期,她高兴的拿到太子妃回事房,“母妃,来信了,三婶来信了,小白要回来了。”

“有说日子了吗?”

“有,母妃,三婶说,五月初八从宣城出发,大概是六月初回到阳城。”夏宝怡回道。

太子妃放下手中账薄,微微一笑,“这下你高兴了。”

“是,母妃,你不高兴吗?”

“当然也高兴。”

夏宝怡问道:“母妃,你现在习惯羊奶吗?”

“你三婶都说了,这个有助我的身体,母妃不习惯也得习惯啊。”

夏宝怡仔细看了看母亲的气色,“母亲,我发现你的脸色变得红润了,有一种白里透红的感觉。”

“真的吗?”太子妃也是个女人,听到女儿夸自己气色好,连忙伸手摸脸。

夏宝怡点头,“是的,母妃,不像以前那样腊黄了。”

太子妃笑道:“其实母妃已经感觉到了,现在处理一天事情,不像以前一样气喘虚虚了,就算中间不休息,也不感觉到累。”

“母亲,我现在走很久的路,也不感觉累了。”夏宝怡得意的跟着说道。

“看来你三婶说的慢跑加食补,真得很有效果。”

“我以后一直这样坚持做下去。”

“母妃也是。”太子妃现在几乎都断了人参这些进补的药,只跟女儿慢跑,喝羊奶,还有食补。

太子妃带着女儿一起吃了晚餐,晚餐后,娘俩又在一起乐了一会,见时辰差不多了,太子妃轻轻说道:“宝儿,天色不早了,赶紧回去休息。”

“不嘛,我要跟母妃一起睡。”夏宝怡赖着不走。

“昨天已经睡过一次,不能这样。”太子妃唬声说道。

“不行,小白一直跟三叔三婶一起睡。”

“你……小白还小……”

夏宝怡生气的说道:“我像小白这么大时,我可没有跟你和父王睡一张床。”

“谁跟你讲的?”

“我自己问嬷嬷的。”

太子妃摇了摇头,“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孩子是不能跟父母同床睡的。”

“母亲,那小白为何能?”

“……”太子妃差点说出,那是因为你三婶不是出生在我们这样的人家,话到嘴边还是噎下去了,想想老三媳妇对自己的帮助,她觉自己如果这样说,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母亲——”夏宝怡站到太子妃跟前,摇着她人胳膊,粘着她,让她答应自己。

太子妃被女儿摇得心软,破了规矩,“那行吧,不过,只能睡今天一晚。”

“是,母亲!”夏宝怡嘴上虽然答应,可心里却想,明天晚上的事明天晚上再说嘛。

哈哈……

文襄候府

黄世子要回来的书信已经到了文襄候手中,候夫人听说儿子回来,高兴的眼不见缝,“这孩子定是受了很多苦。”

文襄候哼了一声,“不吃苦,能保住我们黄家的荣盛不衰?”

候夫人别了一眼自家男人,高兴的脸色变得不高兴,说道:“那个贱人怎么处理?”

“遂了她的意思。”

“前一段时间,你不是还不同意?”候夫人不解的问道。

文襄候冷冷说道:“文国公府的荣盛可不一定及咱们家。”

“老爷,你的意思是,文国公府没像咱们这样建功立业的儿子?”

文襄候回道:“也可以这样说。”

候夫人摇了摇头,“我可听说了,文国公府变着花样在捞银子,他们竟插手王宫采办之事,连少府(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都对他们有意见,是不是真的?”

“嗯!”

“可文国公府是国舅爷,插手这些事也不为过吧。”

文襄候冷嗤一声,“为不为过,也得看他侄子愿不愿意让捞这些银子。”

候夫人摇了摇头,“这有油水的事,那家不想,我们家琪儿以前是光禄寺少卿,那红眼的人还少啊。”

文襄候深深叹了气,“你还是担心你儿子怎么为黄家传宗接代吧。”

刚有些得意的候夫人,瞬间瘪了,狠声道,“琪儿这次回来,怎么得我也得让他为黄家开枝散叶。”

文襄候看了眼候夫人,“他要是不生,我立老二为世子。”

“老爷——”

文襄候站起来,冷冷说道:“我说到做到。”

“老爷……”候夫人惊恐,想叫住人,可惜文襄候理也不理,甩着袖子出去了。

宣城郊外

午餐过后,阳光正好,夏、凌两家除了下河捉鱼,还到小山上抓野兔子,玩得非常尽兴。

未时末,相当于现代三点钟的样子,小白累得睡着了,林怡然抱着他坐在一块石头上,等进林子的夏宗泽出来,结果在林子口看到了凌齐轩。

“咦,凌大哥,你怎么这么快就出来了?”

凌齐轩笑笑:“我没往林子深处去。”

“哦。”

凌齐轩转头看了看,问道:“看到明和了吗?”

“她被太阳晒得头有点晕,进马车休息了。”

凌齐轩朝不远处的马车看了眼,跳下马,把弓箭等特递给了贴身侍卫高悦,“我跟夫人聊会。”

“是,将军!”高悦连忙退了下去。

凌齐轩伸手摸了摸小白的小手,“不知再见到他时,他有多高?”

听到这话,林怡然也有些伤感,“坐吧,林大哥——”

凌齐轩在边上一块石头上坐下来,看了四周景色,“有没有舍不得这里?”

林怡然嫣然一笑,“相比北方,我当然更喜欢湿润的南方,可你知道的,我们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鸡。”

凌齐轩黯然,“如果不离开太平寨,我们是不是永远做邻居呢?”

林怡然微微笑道:“不一定!”

“呃……”凌齐轩有些惊讶她的回答。

“年轻的生命不会停止脚步,小小太平寨困不住你我的脚步。”

凌齐轩淡然一笑,“果然是这样,我的想法天真了。”

林怡然说道:“凌大哥,你现在可是三十岁还没到,真是热血青春之时,可不能有了六十岁老人才有的想法。”

“感慨一下。”

林怡然提醒道:“凌大哥,你也别伤感,你应当每年都会去阳城述职。”

“哦,我怎么把这事给忘了,这么说,我们每年都会见面了?”凌齐轩高兴的反问。

“是,凌大哥!”林怡然笑道:“不仅如此,到老了,我会回太平寨。”

“那我也回太平寨,这样我们就可以做邻居了,天天都可以见面了。”

“是啊,凌大哥!”

对未来有了期许,凌齐轩失落的情绪似乎好多了,“你放心,我一定会尽心守好南宁。”

“那我替南宁的百姓谢谢你,凌大哥!”林怡然说道:“对我来说,谁做帝王无所谓,只要这天下百姓能有一世安稳就好。”

“小然——”凌齐轩不妨她会说出这样的话,不知何意?

林怡然解释:“凌大哥,说这话,并不是不相信你,而是希望天下能像太平寨一样,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凌齐轩深吸一口气,“这是我为山寨取的名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对,凌大哥,纷争了近两百年的大周朝,希望在我们手中终结。”

“小然……”

“凌大哥——”

凌齐轩郑重的点点头,“我明白了!”

对于性格强势一点的男人来说,林怡然今天的提醒,会让人很反感,可凌齐轩不同,他温润良善,如果不是为了振兴家道,按他自己意愿选择,绝对是一个郎中。

林怡然的提醒完全是善良的,因为她把凌齐轩当成了哥哥,才会有今天的提醒。

那么她为何要有这样的提醒呢?源于流亡在外的前陵太子,凌齐轩娶了前陵公主,如果凌齐轩的意志有一点点不坚定,很容易被前凌太子策反。

不得不说,林怡然是有先见之明的,等他们离开宣城后,前陵太子曾多次策反凌齐轩,但都没有成,他坚定守着南宁,给了南宁一片太平的净土。

两人聊天的头顶,天空一片湛蓝,白云悠游,阳光明媚,平和安详。

夏宗泽终于从林子里出来,马背上挂了好几只兔子,林怡然见到,轻轻皱眉,“现在正是小动物们繁衍的季节,你少抓点。”

“我知道!”夏宗泽咧嘴一笑,“我没抓小的,都是抓的老的不能生的。”

“噗……”林怡然忍不住笑起来,“你生过几个孩子,都能分辨小动物能不能再生了?”

“反正我已经克制不杀生了。”夏宗泽有些委屈。

“好吧,我相信你,赶紧来抱小白,我的手都酸了。”

四喜和三和连忙拿了王爷手中的东西,让王爷抱小白。

“我们是不是要回去了?”夏宗泽问道。

林怡然看向凌齐轩,“凌大哥,你觉得呢?”

“时辰差不多了,回去吧。”

“好,那我们回去。”

不一会儿,两家马车在渐落的夕阳中回了宣城。

不管如何不舍,也不管如何依恋,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散席后,每个人都独立走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夏宗泽的归程已经提上各大衙门公文头条,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反正整个宣城官员一片忙碌。

在离开之前,夏宗泽开始面见各式官员,当然,这得有品极,得有资格,否则根本见不了。

按品极一拔一拔,或是表扬鼓励式,或是敲打暗示式,或是直接升官、捋职,不一而足,有人喜欢有人愁。

最后一拔见的是上官明才和凌齐轩。

林怡然准备了一顿家宴,请了二位边吃边聊。没有一个官员有这殊荣,可以坐到王爷的私人餐桌上吃饭,除了他们。

“王爷,应当老夫请你才对!”上官明才端着酒杯说道。

夏宗泽说道:“上官大人不必客气,我也是有私心的,希望上官大人能明白夏某人的私心。”

上官明才连忙从餐桌上站起来,“卑职定不负王爷的知遇之恩。”

“我也不要你谢,能让南宁太平安稳,这就是对我最大的报答。”

上官明才表态:“是,王爷,卑职一定尽心尽力让南宁太平安稳,如有不妥,尽请王爷惩罪。”

“好,这态度表得好,我相信上官大人一定会让南宁太平。”夏宗泽微微一笑:“上官大人,还请归位入坐。”

“谢王爷!”

至于凌齐轩,林怡然已经提醒过了,酒桌上,夏宗泽并未多说什么,一顿便餐,在平静详和的氛围中结束了。

饭后,林怡然对上官淑兰说道:“淑兰,和你爷爷一起回去,和家人道个别吧,我们后天早上准时出发。”

“多谢王妃体谅。”

“去吧。”

“是,王妃。”

上官祖孙二人披着月光回到了上官府。

上官夫人一直担心女儿,见女儿跟着老太爷回来,非常欣喜,“见过父亲!”

“嗯!”

“父亲,怎么样?”上官老爷问向老父。

“什么怎么样?”

“王爷是如何敲打你的?”上官老爷问道。

上官老爷意味深长一笑,转头问向长孙,“乐儿,你觉得呢?”

上官乐驹略加思索:“将离宣城,夏王爷动作频繁,或表扬或杀鸡敬猴,到爷爷这里,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嘱托爷爷管理好南宁。”

上官明才点了点着,“老大听到了了吗?”

上官老爷既尴尬又欣慰,“父亲……”

上官明才说道:“夏王爷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扬长避短,无往不利,宣城,至少在近三十年不会易主。”

“父亲……”

“爷爷……”

“除非……”

“除非什么?”上官老爷看向老父,等待答案。

上官乐驹回道:“我明白爷爷的意思。”

上官明才点点头,“知遇之思,爷爷会报,上官家族,却只能以民生为根本,不偏不倚,方是立族之根本,乐儿你懂吗?”

“孙儿懂了。”

“说给你父亲听听。”

“是,爷爷。”上官乐驹对上官老爷说道:“父亲,无论谁执政,我们只为与民安息的王爷将相服务;无论谁想来拉拢我们,我们只以民为根本,不参与任何派系,只有这样,才能让上官家族永保平安。”

上官老爷颔首,“为父明白了。”

上官明才朝长孙女看过去。

上官淑兰马上行礼,“孙女也明白了。”

“只有不偏不倚,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上官明才重复了长孙的话。

“孙女谨遵教诲。”

上官明才严肃说道:“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没有任何根基,但我希望,十年后,你能在你所在地方,拥有自己的根基。”

“孙女定当用心经营,为自己打下一片天。”

“这就对了,你虽然是女儿身,可爷爷从不觉得上官家的女儿会比男儿差。”

“孙女定不负爷爷期望。”

“爷爷能给你的就这些了。”上官明才感慨说道。

“爷爷……”上官淑兰抬起眼,眸中含泪。

上官明才亦同样含泪颔首,“人生路漫漫,望我上官子孙能一生安稳。”

“是!”上官家人齐齐回道。

临别在急,上官夫把为女儿准备的东西都拿了出来,“乐儿,安排马车,把这些东西送到将军府。”

“母亲,不要,你们留着自己用。”

“孩子,别推迟,这是我们的心意。”

“母亲……”上官淑兰抱起母亲,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

宣城某处深深的胡同里,一群黑衣人聚在一起,低声耳语。

“姓夏的终于离开宣城了。”

“这次我们应当有机会了。”

“这个要问老三,你打听的怎么样,我们有没有机会下手?”

“我打听了,先头大军已经先出发了。”

“多少人?”

“五万。”

“听说有十万大军随他回阳城,还有五万呢?”

“听说滞后三天出发。”

“他自己不带兵?”

“据说只有三千人跟随。”

众人相互看了一眼,有人说道:“这三千怕是精锐吧。”

“那肯定的。”

“老四,你打听到他们走什么路线了吗?”

“具体没有,但听人说,他们必经佑福,要在太平寨停留。”

“老幺,把路线图拿过来。”

“是,老大。”

被称作老大的人仔细看了路线图,摸着浓密的胡子咂了咂嘴,“这次我们一定要成,这样不仅有银子拿,还能为自己血耻。”

“老大,这天下眼看就要姓夏了,我们这样……”

“小瘪三的,赶紧给我滚……”

“是,是……”

“咱们这些人,管他江山姓谁,还不是照样做营生,否则怎么活下去。”

“是,是,老大。”

夜渐渐夜了,盛硕亲自去上官府接回了小妻子,马车上,一直拥着小妻子,安慰双眼已经红肿的妻子。

“别哭了,淑兰,眼睛都肿了。”

上官淑兰还是低声啜泣。

哭声让大老粗盛硕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安慰。

慌乱无措的样子,倒是逗乐了上官淑兰,她娇嗔的捶了盛硕的胸脯,“你干嘛呢?”

“我……,你别哭了,哭得我心疼。”

“甜言蜜语。”

“没,是真的,你摸摸……”盛硕拉起妻子的小手放到心口,“你看看是不是?”

上官淑兰又锤了一下,“隔着衣服,隔着肉,我看不到。”说完不满的撇了他一眼。

妻子眼波横流,温婉可人,盛硕傻笑一声,“兰,我会对你好的。”

上官淑兰仰起娇嫩的小脸,轻轻回道,“我也会对你好的。”

呃……

盛硕觉得这回答好像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不过这只是一瞬间的念头,妻子钻到他怀里,他没空去想,享受妻子的温存去了。

半个时辰之后,盛硕小两口带着上官家为女儿准备的东西回到了将军府。

盛硕以为老娘睡了,居然还坐在正厅里等着。

“娘,你还没有睡?”

“怎么睡?”盛氏刮了一眼娇弱弱靠在儿子身边的媳妇。

第23章 劫道第116章 卖粮 相遇第156章 用人 南夷第315章 大结局(八)第290章 底线 婚前第186章 大婚(一)第31章 打听第222章 枯萎(加更)第128章 偶遇 救人(二更)第258章 行刺 谣言第89章 赌局 溜走第30章 逃脱第1章 女孩第289章 故事 唯用第6章 突袭第198章 面试 选拔第237章 失守 攻城第61章 不对第193章 温暖 三次第202章 偷袭 条件第21章 运道第42章 目光(节日快乐!)第136章 被杀 混战第283章 猫虎 恳求第282章 出逃(一更)第263章 挑拔(二更)第229章 事成 恐惧第261章 宣城(加更)第297章 平定 姐弟第93章 得手 丫头第47章 长工第242章 满月(爆一)第198章 面试 选拔第37章 谋银第258章 行刺 谣言第117章 真话 (加更)第107章 博奕 截杀第240章 大捷 生子第146章 对策 送你第194章 春游 刺杀第174章 迎战 对面第139章 震撼 干上第129章 砍杀 年轻人第158章 督邮 挚爱第148章 闹开 比例第184章 宁王 终成第223章 县令 秋战第29章 无狍第12章 弓箭第119章 道士 商议第16章 山匪第51章 刺客(加更)第23章 劫道第217章 恶毒 眼缘第81章 安排第206章 形势 动手第173章 右衽(加更)第287章 格杀 抓人第256章 无趣 出征第289章 故事 唯用第34章 小弟第58章 买骡第145章 任命 寒衣(一更)第102章 打探(加更)第163章 过年 不可第83章 抢粮第22章 嘲弄第112章 撒种 家禽第253章 成婚 道长第233章 趁机 刺杀第290章 底线 婚前第282章 出逃(一更)第72章 白食第228章 冤家 招标第280章 寒意(二更)第288章 打架 见面第271章 不见 籴粜第293章 伙伴 不生第234章 邪门 媚术第87章 粮尽 再谋第221章 成家 提婚第44章 救人第293章 伙伴 不生第10章 水塘第241章 名字 纷杂第60章 面条(加更)第295章 躲藏 娘家第268章 杀人 缘尽第295章 躲藏 娘家第212章 凶险 人情第102章 打探(加更)第116章 卖粮 相遇第241章 名字 纷杂第123章 为何 喜欢第93章 得手 丫头第99章 众相 分粮第274章 巴结 相看第35章 留下第95章 举高 吃食第90章 着迷 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