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决意6

随着我向益都前进,又有更多的消息汇聚过来。其中包括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坏消息是,淮东置制副使王贵负责的西南战线,在邙炀山以南,单州的单父县境内,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败战。

当时,前军新补充完成的第五营,外加一个防戍营,正在邙炀山一侧的缓冲地带执行,某种例行的驱逐和扫荡任务。

却遇到了大规模逃亡过来的流民潮,遂分出一部人马加以收拢和引导,让他们转道去徐州,

却未料到这是北朝的淮西节度使杨可世,因势利导所设的一个陷阱,

因此,分出来的这部人马在很近的距离内,遭到了藏在流民潮中的北兵突袭,结果火力列阵的优势,都还没能发挥出来,就被突入近身,陷入了肉搏的苦战之中。

而那些惊骇的四散奔逃的流民,也成了冲击扰乱本阵的遮护,一时之间分不清楚那些事流民哪些是敌人,只能就地结阵一并加以击杀。

而暂时无暇援护陷入苦战的那部人马,然后尾随在流民潮后的北朝骑兵,也乘势发起突击,

最终从萧县白土镇赶过来的猎骑营,结果是就地待援的第五营已经损失过半,而协同的防戍营被整建制的击溃,丢失了一半以上的装备器械,

虽然这个损失对本军现有的规模来说,已经并不影响大举了,但是前军第五营的正将董平、副将李政皆战死,只剩下备将刘厚在继续指挥战斗。到了正将这个级别的战没,在军中却是已经不多见了,也好似颇为震动的。

因此,事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痛定思痛的追究相应失职与临阵对应不力,却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和争端。

赵隆负责的军法系统,坚持追究相应将官节外生枝,超出职责作为导致损失的责任,惩前毖后以儆效尤。

但是陆务观领导下的各级参佐系统,则不少人都为之求情,主张人死为大,既然已经战死了就不宜再做追执。

而作为前军统制兼战线指挥的王贵,则主动避嫌不做表态。

最终捅到了主持军中日常的副帅辛稼轩那里,却又被置留了下来,决定等我回去裁断。

相比之下,

另一个好消息就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脱产的吏务短训班成员,已经正式学成结业了。

这一批结业的生员大概三百多人,从成员结构和比例上说,还是相当具有针对性的:

最主要的核心,还是我带出来的罗藩子弟和婆罗洲的国人,实际上他们在南方追随我的时候,就已经参与各种事务和行业管理的经历,因此转换了职责和角色后,上收起来也比别人要快一些;

然后才是润州——江宁背景的生员,这些地方文风鼎盛而民间的学识基础,普遍高过江南的其他地方,征募起来也比其他地方容易的多。因为大多数人的晋身之途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被岭外涌来的各种背景人士,给抢占了。。

其次是徐州人,因为作为淮北道的首府兼青徐镇的治所,这里已经数十年不闻兵戈了,因此民间的文化底蕴还是相当不错的。因此,在那十几万强制迁徙到淮东的人口中,挑选出一些有潜力的对象来,作为多数人激励和榜样,也是一种不错的策略和手段。

以及少量的郓州人士,却是来自奖赏性的特批出身名额,郓州的文风不算鼎盛,但是象征性的选出十几个身家清白,而粗通文墨的年轻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至于青兖六州治下的人,则一个都没有。而且这些生员的具体要求是,社会关系简单,足够年轻且有一定文字基础就够了。

目前,已然经过镇抚府下六行在内的人事系统选调和支派,充实到各个基层岗位上实习去了。

这也是镇抚府建章立制后的一个硬性规定,任何政务系统的正任职位,必须有在基层服务一定年限,的相应强制前提,同时也是考核和升迁的优先条件。

这也算是新生未久的淮东体制下,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人。虽然他们还要面对各种新生事物的挑战,以及传统残余的影响和惯性。但总算是一个好的开端和起点。

当然了,在此之前因为各级官吏,几乎都是外来选派,或是从收拢流民中选拔有所专长和学识之人,本乡本土的反而因为某种缘故,没有几个。

因此,这也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内,某种名为“不接地气”的普遍问题。在粗暴简单的军管之下,尚且还没有显露出什么问题。

但不代表这种战时的特殊体质,就能这么天长地久的延续下去了。

故而,建立一套通过学习和工作,自社会底层逐级向上爬的上进通道,就是任何一个有所发展前景的政权,所必须完成的事情。

这一批人选,多少还有潜在的人为行政干涉的结果,而后面几批选入的生员,则重点已经转移到各大劳役营和矿山工场里去,通过集体制度下足够大的人口基数,来培养和选拔所需要的人才苗子,将成为日后的主流。

而另外留有少量保荐入学的名额,则作为在各级主官手中的某种便宜手段和福利。但也要因此承担相应的连带干系。

如今,

我所留下的联校体制,正在利用没有大战事的间隙,抓紧时间对六个直属兵马使,以及前沿的济、兖、徐、恽,三个州兵马使和一个州团练使所属的,大多数新选、新晋中下级军官和老士官,进行逐一批次的轮训和再教育。

这也是我留下的几个重中之重的要务之一,哪怕为此有所削弱前线的战斗力和指挥效能,也在所不惜。

一切草创的初期,是实践和检验各种规划与构想的最好时机,而当一切都因循成立时间长了之后,就不是那么容易再改弦更张了。

正所谓船小好调头,相比同时代的那些城邦小国,体量过大的东方古国,虽然历朝历代都不乏求新革变的声音和努力,但是在规模更加庞大的传统势力和既得利益阶层面前,各种改变现状的努力和探索,总是很容易遭到扼杀和干扰,最终不得不伴随着政治上的失势,而最终破灭与流产的。

但是对我来说,淮北这一隅的优势和好处,虽然需要筚路蓝缕的重新建设和经营,但也在于是在相对干净纸面上重新作画,施展起我的抱负和理想、规划来,可以尽可能减少擎制和干扰,更加随心所欲的多。当然,这一切需要足够的时间沉淀,才能见到效果和成就的。

比如那些大兴而起的场矿工坊,产生经济效益和满足民生需求,解决就业安置问题还在其次。

我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足够数量的初级产业工人,作为日后扩张军队潜在预备役。因为产业工人在生产生活中,养成协调与配合,对于纪律与集体的认知,却不是传统农民大众,可以相提并论的。

此外,就是某种社会实验。

我正在淮东尝试的,所谓的生产建设兵团的东西,在南朝其实不算是什么新鲜事物了,无论是唐人拓殖海外的早期,所组织的武装屯垦团,或是大梁沿袭至今的屯边制度,都可以找到部分原型和端倪。

我不过是在这些既成的基础上,结合后世的成功经验,推陈出新的产物,其根本核心,是通过集体组织的劳动规划和科学的分工协作,来充分利用和挖掘每一个人的劳动价值,提高生产效率的加成。

进而在交公的份额之外,产生和积累相应的剩余产品,在用这些剩余产出,在内部的流通交换中,产生更多的价值,进而用这些增加的价值,在团体内供养起一批适龄的青壮年,维持脱产半脱产方式的中短期军事基础训练,作为后备的预选兵役来源。

一旦有需要的话,就可以像近代国家一样的,获得更高的动员效率和更大范围暴兵的来源。

将小农经济下四散在乡野里的,零散户口青壮征集起来,承当兵役和徭役的耗费与效率,与将整个工场矿山,国营农场的公认,重新组织和武装起来的效率,根本不能与日而喻。

这也是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下,我所能找到的最好方案了。哪怕为此牺牲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作为应有的代价。

第1097章 立新27第1199章 徐州起9第1164章 沧澜8第413章 两重第444章 天倾12第27章 闻变第1120章 归远20第410章 天下雄关(上)第575章 决意5第1158章 沧澜2第740章 抉择10第282章 求助与自救第1203章 淮动3第1284章 旋灭4第450章 天倾(18)第1069章 零落19第555章 序间9第528章 经略2第1020章 颓然20第368章 折转第766章 忧乱6第376章 再战5第1278章 卷荡8第1010章 夷变10第1230章 平卢14第419章 战局2第774章 萌动4第473章 渐变3第454章 归亡2第634章 怅怀34第220章 家中、设备第908章 临峙8第1109章 归远9第198章 航归下第650章 后手10第1131章 潮新2第460章 归亡8第1162章 沧澜6第716章 大罗(6)第840章 云起10第70章 闲停第一百八十八 掌进退第116章 碎梦第1188章 江宁变2第675章 出援25第797章 肘腋7第1072章 立新2第708章 启东(8)第349章 援济2第550章 根本6第996章 跌宕6第1145章 潮新15第963章 沉惊13第1161章 沧澜5第1021章 澜动第340章 挖角和折转第1193章 徐州起3第1207章 淮动第895章 反动15第910章 临峙10第644章 后手4第777章 萌动7第648章 后手8第558章 归还8第1211章 平卢第711章 大罗第629章 怅怀29第442章 天倾8第1187章 江宁变第494章 闻惊4第4章 饿殍第1064章 零落14第1269章 又决9第499章 起复与投献第372章 再战第156章 该来的第904章 临峙4第472章 渐变2第413章 两重第176章 间歇第639章 怅怀39第510章 根本5第44章 医者父母第1013章 颓然3第308章 淮北纷纷第1104章 归远4第656章 出援6第237章 邀请 剧场第1130章 浪奔10第887章 反动7第592章 期新2第866章 拨乱6第832章 云起2第1009章 夷变9第1230章 平卢14第1167章 沧澜11第31章 再逢第1105章 归远5第806章 沦没6第1043章 殇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