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浮梦13

扶桑,叁州(三河国)额田郡,大龟山城吉良家空空荡荡的评定间里,一个身影也在

看着手中的信笺发呆。

随着公开应后百济国之邀,或是幕后协调帷幄之下改换身份,而西征大陆的数路诸侯

藩主联军,在新罗境内遭受的接连挫败和惨痛损失。

作为明面上武家各姓的召集者和发起方,三河吉良氏的家宰兼实质的掌权人周元祀,

也已经嗅到了大事不妙的味道。

特别是东国的武家诸侯和北面朝廷公卿当中,也有令人不安的气氛和暗流在弥漫涌动

着。

相比老而昏聩导致的大权旁落在,他这个渡来人后裔手中,就连妻妾子女都有过半不

是自己生的家主吉良贞满不同;

周元祀可是拔举于微贱更知道利害得失的铁腕人物;只是因为出身太低却长期专权无

可动摇,时人毁誉参半的称之为“土佐之蝮”“立家督”。

毕竟,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他们所要面对的,那可是已经击败了另一个庞然大物的北唐

朝廷,而即将取得整个天下大势的南国大梁;

在它横跨海陆九道而疆域遍及数大洲陆,又尽得江南半壁和中原腹地的巨大体量面前

;偏居东海三藩一隅的扶桑之地,虽然号称六十六州天下而举国也有千万之口,但无

论是在海陆力量上都是令人绝望的巨大悬殊;更别说如今还分裂成南北朝,又各自诸

侯林立的任何一方。

而东国朝廷的立身之姿,就是依靠倾向北朝的立场而得到某种名分和实质上的支持,

而长期维持了下来。

只是近二三十年来南北对峙的局面,因为早年“大战”打的是兵弊民乏,几乎陷入僵

局而没有大大的变动,在东国诸侯内部却是因此矛盾重重而纷争不断,眼看得两朝消

长之势的上风就要再度易手。

这才在殿上那位源关白的默许下,以二十一支源氏旁系的三河吉良氏为中保和见证,

勉强达成一致而开始对海外进行经营和合力行事,一为转移内部矛盾,二为在本土外

拓展更多的生存空间,

由此也利用了中土南北对立拉锯的大环境,左右逢源的陆续谋取了不少的利益;

其中也包括了以扶桑义从为名,参与到对于与南朝关系密切的登州镇,海路上的直接

打击和事后遗产资源的瓜分盛宴;这也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胃口和野心,做出更多的

企图和布局来。

其中也包括了,名为“七海武”海上私贩和水军集团的崛起,与巨大极大能量的情报

与商业组织,博罗会的长期合作和交易。

或者说,当初还是御用商人团体为表面身份的博罗会,也是在他们的推动和扶植下,

成为了这才萌生对对于安东之地和新罗方面的欲念和野心。

只是,他们碍于南朝在海上的权威和实力,始终不敢从幕后站到台面上来而已。

而这个在新罗藩之地兴起弓氏后人的后百济复国运动,以及新罗本地分藩诸侯们的拙

劣表现和反应;无疑给了这些扶桑藩家名主们一个大好的契机和突破口,因此在关系

密切的组织——罗会的牵线搭桥之下几乎是一拍即合。

只是未想到正因为“成也博罗会,败也博罗会”的缘故,再次遭到来自淮镇的强力打

击而损兵折将,噩耗频传。

而要知道这些年下来,光是一个淮镇的存在,就足以让他们长期对外经营和拓展的势

力,处处受制而各种倍感头痛了。

抢在大量转过头来问罪和兴师之前,与南朝议和与妥协的声音,已经开始出现在了平

城京中;甚至有传闻有人向退位的光严法王建言,效法当初唐室东传的故事,而通过

女性亲王的婚姻,让南北两家血脉重新合流一系。

但是无论如何,朝廷一旦风向有变的话,首当其冲的就是作为总召集人的三河吉良家

,而覆巢之下,他这个掌握实权的家宰,又岂有完卵乎。

能够交权自杀举族流放,而苟且保全了一条性命,就是与他所能预期的最好体面结果

了。

要知道,光这个号称“七海武”水军(海贼)大将里面的好几位,都是与朝廷公卿关

系密切的存在,或者就是干脆就是殿上那位直接派出去代理人。

于是,他剩下的道路似乎就只有一条了;

除非投入全部力量孤注一掷,或许才有可能改变在新罗置地被动和挨打的局面,但是

为此值得么。

然而这已经不是他一家一姓或是这个诸侯团体的事情了,其中的利益牵扯之广,就连

吉良家这个名义上的总召集人,也未必能够掌握全面的。

虽然有后百济方面所许诺的,以清川江以东的东南部数道之地为酬谢,田土子女予取

予得,但是目前也已经是骑虎难下来了。

一旦这些各家差遣出来的精干人马和子弟族人,都被损失在了大陆上,那也意味着吉

良氏为首的东国第一大武家集团,就此全面转入衰败之势;

而连带的后果是,北面朝廷也很可能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再也无法发动有力

的进攻,而只能处于被动和守势的一连串影响和预期。

如果再加上大梁对南朝的声援和来自淮镇就近的实质援助,那将长期对立的南北之势

重新翻转过来,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了。

只是,当他刚刚下定决心之后,就听得外间传来了通报声。

“启禀守护代。。姬路家的使者前来拜见”

“姬路家?。。”

周元祀迟疑了一下,疑问道。

姬路家的前身,最初是作为雍国公主诸多沐汤邑的管代,而发展起来的渡来人(唐人

)别姓诸侯;以境内的矿山,以及掌握了大量本州沿海的商业利益和海外船团运力而

著称东国。

只是,这个世代以姬为姓由女人当家的诸侯,突然找上门来是什么意思。

。。。。。。。。。。

我继续坐镇徐州的时候,流水一般的后续消息还在传来。

根据飞回来的信鸽和鹞子的简单通报,刘延庆所部先头已经出了楚州而抵达了高邮。

只是在途中已经见到许多地方,正在或者已经失去控制,而呈现出种种明显的乱象和无序状态,特别是一些城邑内外,简直就成了极端分化的两重天地了;大多数地方就像是官府缺乏维持的力量,而彻底被放弃了一般。

由此,他们还顺道击溃和俘获了好几股胆敢盘踞在道路上,试图截夺过往军资和行人

的大团匪类。

只是其中不少人居然还是来自原先淮南大营所组建的额屯垦营,甚至干脆就是驻守地

方的二三线前官军;因为拖欠粮饷或是日常军序供应不上,而纷纷带械潜逃啸聚山野

而成为了打家劫舍,或是坐地受赃的盗匪之流。

先行出发的南下特遣船团,应该也到了翁山大岛附近。但是有一个状况引起了他们的

注意,就是原本驻留在当地的东海水师,全部都不见了,

此外,洛都方面的眼线报告。

因为后方的动乱和补给线的困乏,按照江宁的均旨,河南道的官军已经开始陆续回撤南下了;他们会相继进入山南东道就食和休整,以减少在河南境内补给和就食的压力。

然后再经由五路总管宁冲玄,整顿和梳理出一只少而精的可战之兵,南下支援荆湖腹地的平叛。

为此,这位便宜姐夫倒是私下联系了淮镇方面,而用一些“力所能及”的代价,相对优惠得换走了那些淮镇暂时用不上的装备和其他军需,还有三千只翻新过的二手火铳。

因此,虽然还有好几个军序和番号存在;但是除了洛都城之外,驻留在都亟道和河南汴州、郑州一线的北伐军,已经大为减少了许多。

因为黄河决堤的口子还没有能够填补起来,大水肆虐过的一系列后续影响,河南西部大部分地区还是处于各种相对隔绝状态,而淮镇也只能与都亟道的官军保持有限的联系和往来。

至于大规模的输送和用兵,短期内是别想再来一次了,

然后是,曾经与我们隔水比邻的淮南行营给正式撤销了,而残余所部就地改为荆湖江西五路行营所属,老帅兼枢密副使刘绍能也就地转任为,仅次于五路大总管宁冲玄的行营副总管兼荆北招讨使,

而为了就近支援和维持山东道和河南道的官军所需,蜀地部分地区再次爆发了抗捐抗税的骚乱,但是很快就再次被从汉中回防蜀地休整的官军给镇压了。

好吧,也不是完全没有坏消息,根据从江北边上从对岸逃回来的船只上所了解的消息;我那位旧相识和老朋友,驻地在润州的江东道采访置制使程煊麾下,突然发生了哗变和叛乱,裹挟甚众而沿江向着江宁方向杀过去。

第680章 出援30第957章 沉惊7第164章 展开?转折第309章 淮北纷纷二第852章 风动12第1285章 旋灭5第45章 渐行第473章 渐变3第241章 报偿第339章 防要第804章 沦没4第996章 跌宕6第1232章 底定2第774章 萌动4第1188章 江宁变2第442章 天倾8第307章 战淮北二十一第469章 归亡18第222章 藩奴、工坊第587章 变数7第1232章 平卢16第1168章 沧澜18第604章 怅怀4第313章 淮北纷纷六第481章 渐变11第1220章 平卢10第366章 再燃第351章 援济4第869章 拨乱9第698章 履新2第113章 惊梦3第987章 浮梦17第880章 拨乱20第213章 散尽第1202章 淮动2第536章 经略10第31章 再逢第499章 起复与投献第339章 防要第85章 接手第1090章 立新20第230章 交涉、决定第1119章 归远19第1121章 浪奔第928章 惊破8第726章 异梦6第912章 临峙12第904章 临峙4第498章 闻惊8第652章 出援2第813章 启新3第464章 归亡12第555章 归还(5)第1006章 夷变6第429章 战局12第27章 闻变第650章 后手10第563章 营生3第1256章 再决6第1036章 澜动16第887章 反动7第984章 浮梦14第144章 期待第560章 归还10第1140章 潮新10第915章 临峙15第858章 风动18第766章 忧乱6第398章 在河北9第928章 惊破8第961章 沉惊11第1000章 跌宕10第1081章 立新11第441章 天倾5第1029章 澜动9第415章 白马第820章 启新10第869章 拨乱9第1198章 徐州起8第1179章 会江宁9第146章 改变与日常第68章 入死第798章 肘腋8第61章 揽胜第908章 临峙8第123章 萝莉凶猛呼第297章 战淮北十一第761章 忧乱第816章 启新6第289章 战淮北二第593章 期新3第1186章 会江宁10第742章 思变2第1087章 立新17第77章 种子第1206章 淮动6第276章 孤城、喋血第578章 决意8第1236章 底定6第17章 皆为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