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战争债券

“史爱卿,这里面有三个原因。”我解释道,“第一,因为朕所说的那路奇兵还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壮大;第二,如果提前行动,可能会打乱双方的节奏,大家都知道,朕和忽必烈都会在襄阳投下重注,都希望能在襄阳城外尽可能多地消灭对方的生力军,而人数密集的战役会更加适合我朝火器威力的发挥;第三,在蒙古大军还未到达襄樊之前,其国内的军队可以随意调配,加上其骑军机动姓强,朕担心,云南未得之时,蒙古军队便会大举南下,将我朝军队困在那里,而到了襄阳大战交织之际,蒙古人的机动部队也不会很多了。”

史岩之想了想道:“陛下所言极是。”

我接着道:“击溃蒙古人在云南的势力后,四川军区加上广南、苗家军区的大部分人马,在数量上就要超过蒙古的西路军了,在双方将士战力等同的情况下,人数为多的我军自可占据主动。”

范文焕赞道:“陛下之高,前无古人也,俗话说,下棋看三步,而陛下此举已经可以看到十步之外了。”

我笑笑:“陆爱卿,范爱卿,你们军务院和兵部做出初步的计划,先让四川军区制置使高达将军、副制置使张珏将军以及安抚使昝万寿知晓,届时由高达将军统一指挥西南联军。”

“是,臣遵旨。”

“还有就是临安军区了,在印应雷返回临安后,立即进行新的战术演练,临安军区现有三厢军力,加上到今年九月份,新扩编的一厢,就有四厢之军力了,这四厢将士中,朕打算抽调两厢之兵力随朕前往襄樊,另外一厢由印应雷指挥,加上小部分水师陆战队,组成一支一万五千人左右的特殊联军,从海路北上,在山东半岛登陆,直插敌人的腹地,剩下的一厢则需要分兵守卫琉球省、济州岛和临安。”

陆秀夫道:“陛下,印大人只率领一厢将士和部分水师陆战队深入敌后,人数会不会太少了。”

“人数虽少,但也只能如此,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印应雷自山东半岛登陆后,会远离我朝,后勤补给全要由他们自己想办法,如果人多,是很难解决将士的粮草问題;另外,蒙古的东路军并不敢轻举妄动,他们要随时准备抵御我江淮军的进攻,而其中路军又在襄阳根本抽不开身,所以,只要印应雷避开蒙古人的重点兵防区域,应当无碍,此事朕会同印应雷仔细商议后再做决定。”

“是,臣明白。”

“诸位爱卿,各军区的任务说完之后,朕最后來说说火器的分配。”

“请陛下指示。”

“到今年年底,按照计划,火枪的数量大约会在两万五千支,其中,除了御林军会全部配齐火枪外,朕打算再将临安军区一个厢的兵力改造成火枪手,另外,各地來临安培训的四千名火枪手,就地组成一支火器读力师,下设四个团,由江万载担任师长,原御林军火枪总教头李隆出任读力师教头,在临安随同御林军一起训练,明年开春之时,进驻襄阳,至于神器,到年底前大约可以生产出两百五十门,除了拨给水师五十门之外,朕会单独成立一支神器部队,这支部队隶属御林军,组建之后,会随朕前往襄樊,至于其它的军区,先期各配备一百支火枪即可,让他们先适应起來,等明后年火器的数量充足以后再慢慢配备了。”

陆秀夫问道:“陛下,火器部队为何要集中呢,给每个军区平均配备一些不好吗。”

“陆爱卿,我朝的火器水平尚属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单就速度而言,如果是一对一,火枪手的战力还是要逊于一位娴熟的弓箭手,因此,只有集中起來,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器的威力,除非后装枪能够研制成功,否则是很难改变现状的,而火炮也就是神器,威力虽然很大,但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所以也无法大量生产,现阶段,我朝火器的使用只能用数量來弥补质量的不足,而数量之多又得耗费巨资,所以,朕只能将有限的火器资源用到极致。”

“再说了,随着火枪手这种新型兵种的出现,步兵的技战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会出现由长枪兵、刀盾兵保护的火绳枪方阵,也就是横队(即线式阵列,简称线阵),或者是纵队进攻加上散兵线,又或是以战斗小组的方式,跃进交替进攻,其间还间杂散兵战术等,目前,我御林军中的火枪手在进攻时是按照朕所想象出來的阵势(以荷兰莫里斯方阵为基础)來进行训练的,其优劣势还需要在战争中加以验证,如果火枪手的技战术完全适应了火器的发展,并与军队的各个方面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就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战斗系统,那时,才是大规模推广火枪的时候。”

一直以來,火枪手的技战术训练都是由我亲自负责,御林军直属我的管辖,军务院并不知道其训练内容,今天我所说的横队、纵队等火枪手阵列也是殿中参会人员第一次听说,

“沒想到火枪手的训练也很复杂啊,臣还以为只要站在一排,轮番举枪射击就行了。”陆秀夫听完后感叹道,

“当火器发展到一定地步时,就会像陆爱卿所说的这么简单了,只是现在还不行,现在还是要靠阵势,而且还要和冷兵器配合,才能形成最为有效的攻击。”

陆秀夫似懂非懂道:“真希望我朝尽是火枪手啊。”

“这个嘛,应该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说到这里,我叹了口气继续道,“朕现在很很穷啊,战争就是在拼财力,这话还真不错。”

这些大臣们都知道,火器的制作完全是靠金钱堆积出來的,

贾似道突然接话道:“陛下,臣有两条建议,可以缓解目前的财力状况。”

“是吗,师臣,说來听听。”

贾似道慢条斯理道:“陛下,临安的红十字会业绩突出,其资金來源全在于民间善人之捐助,所以,臣以为可以效仿,让我朝的商人、地主及百姓中的富裕者捐款,以备军需的增长,近两年來,我朝的经济飞速发展,民间百姓的富裕程度同步得到很大的提高,只要陛下登高一呼,必然会得到我朝百姓的响应和支持,其次,我朝是否可以发行和战争有关的存款凭证,以大宋银庄作为该凭证的发行机构,然后分年限进行偿还,并根据年限的长短,给予一定的利息,使之可以获得比存入银庄有更多的收益,如此一來,双管齐下,势必可以筹备到相当数量的军费。”

“捐款,战争债券。”我有些异样地看着贾似道,

贾似道也愣了一下道:“陛下,这个战争债券之名倒是十分贴切。”

债券是政斧、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以及按照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的历史比股票要悠久,其中最早的债券形式就是在奴隶制时代产生的公债券,据文献记载,古代希腊和古罗马在公元前4世纪就开始出现了国家政体向民间商人、高利贷者和寺院借债的情况,每当遇到财政困难、特别是发生战争时,国家便会发行公债,

我曾经向杰瑞,波罗详细了解过威尼斯的各种情况,其中就有金融方面,杰瑞言及,早在1189年,威尼斯政斧便尝试发行过债券,在他离开之时,威尼斯政斧已经正式授权议会,将公债券的发行方案纳入其法律范畴,

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债券则始于17世纪的英国,而我国的公债券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初才由清朝政斧发行了第一张铁路债券,

我不知道是贾似道自己还是其幕僚想出來的方法,但这种想法一定是超前的,可行的,不管怎么说,贾似道的脑袋中还是有些内容的,尽管这种想法在不少人听來只是天方夜谭,

对于募捐一词,参会人员都能听明白,只不过这些人大都是武将出身,对于什么是债券,却是根本沒有感觉,虽然贾似道说得还算详细,但他们在一时之间哪里反应得过來,

不过,好在我懂,

陆秀夫见我不语,问道:“太师大人,这战争债券真的可行吗。”

“当然可行。”我笑笑,替贾似道回答道,“债券的发行是迟早的事,师臣。”

“臣在。”

“你有具体方案了吗。”

贾似道起身道:“回陛下,臣只是有这样一个初步的想法,这种债券和百姓将自己的钱财存入银庄相似,但其收益会略高于单纯的存款,简单而言,债券的实质就是朝廷向民间百姓借贷,并逐年支付债券拥有人的利息,或者到期之时连本带利一同归还,至于详尽方案,老臣暂时还无。”

第251章 谢道临之梦想第33章 李庭芝的三个问题第40章 火器之论第117章 未竟全功第405章 燕山飞雪第452章 初露锋芒第528章 王坚师弟第362章 两大圣地第220章 军务院第169章 强盗打劫?第319章 大师王致远第41章 火绳枪第423章 下江南檄第532章 国号之争第219章 老将之声第1章 南宋少帝陵第533章 药方戒酒第262章 一举两得第227章 临安夜市第234章 九九重阳第108章 双飞翼第240章 帝师之虑第68章 以剿代练第523章 雨夜筹谋第159章 重开南衙第104章 雄才伟略第519章 北伐会议第441章 修书宽心第497章 大破地载阵第25章 星星之火第43章 新军的构想第390章 途经武当第318章 攻势与守势第548章 兵不血刃第507章 大会战(二)第294章 国富民强第5章 太祖长拳第197 又是蒙面人第212章 一扫而空第52章 萧天加盟第272章 三打一则战第227章 临安夜市第210章 安南使节第360章 琉球制置使第39章 天下商业第3章 太子妃全玖第193章 三份奏折第267章 张顺张贵第17章 龙牙第415章 南征计划第554章 木马计第434章 先锋阿刺罕第179章 水师的重要性第533章 药方戒酒第354章 后天为实第302章 水军出征第21章 伯飞仲飞第263章 显文阁学士第518章 火枪失窃第112章 赤松秘籍第491章 火器之威第408章 秋疾第515章 密室中的秘密第122章 持续性发展第35章 泛舟西湖第513章 再进襄阳第129章 梦魇第41章 火绳枪第458章 火攻第97章 拍卖会的意外第230章 行省制第376章 灌顶续命第193章 三份奏折第370章 道法大师第393章 御医会诊第472章 总结会第147章 方灵的武器第292章 圣公洞第211章 安抚为上?第281章 古代钉子户第209章 虽远必诛第483章 重建忠顺军第246章 红会剪彩第376章 灌顶续命第32章 优势劣势第179章 水师的重要性第404章 恭喜发财第102章 土地制度第277章 奇兵沈墨第168章 高氏传人第41章 火绳枪第311章 小七当官第342章 天龙寺第271章 吴家之行踪第409章 寿和第424章 点将第97章 拍卖会的意外第381章 帝王谷第363章 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