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章 和氏璧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和氏璧,是一个在当世流传甚广的传说:两百多年前,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获得了一块不起眼的璧,将它奉献给了当世的楚君蚡冒,声称是美玉。蚡冒让攻玉之人鉴别它,攻玉之人却说:“这是石头。”蚡冒认为卞和在说谎,便一怒之下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蚡冒死去,雄才大略的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瘸一拐地把璧献给他。武王同样让让攻玉之人鉴别,依然认为这是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再度被砍去了右足。

又过了许多年,楚武王死于征途,楚文王即位,没了双腿的老人卞和抱着他的“玉璧”在丹阳哭泣,三天三夜还不停歇,眼泪流干,从眼眶中滴落的是血。宅心仁厚的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派人问他:“楚国受到刖刑之人何其多也,汝为何如此悲伤?”卞和则说:“小人不是因为受刖刑才伤心,是因为如此罕见的宝玉却被世人看作石头,小人的一片忠贞被当成谎言,寒素清白被冤枉成浊泥,何其哀也?”

楚文王十分怜惜卞和,于是派攻玉之人剖开这块璧,才发现在粗糙的外表下,果然是一块璀璨夺目的宝玉,于便命名为“和氏璧”,从此藏于深宫,作为楚国之宝。

当是时,若要论天下美玉,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晋有垂棘,楚有和璞。这些都是举世罕有的重宝,和璞也就是和氏璧,所谓的“结绿”,则是宋国乐氏世代流传的“不贪之玉”,当年乐祁认为比起儿子来说,女儿和女婿更能托付大事,便将结绿传给乐灵子保管;而垂棘,就是当年晋献公听荀息建议假虞伐虢时,用来贿赂虞公的宝物,本来一直藏于晋国宫廷,晋殇公和太子死于铜鞮宫变后,晋国名存实亡,这在府库里蒙尘已久的美玉也落到了赵无恤手中。

故而赵无恤的“赵侯之印”,乐灵子的“赵侯夫人之印”,便是用垂棘璧和结绿璧制作而成的,这足以让其余诸侯艳羡无比,可在赵无恤心里,它们的分量加起来,仍不如和氏璧重……

和氏璧之所以闻名天下,两千多年后还让人津津乐道,不仅因为它的瑰丽华美,更因为那些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价值连城,完璧归赵,传国玉玺……

凝结了这些故事的和氏璧,才算一块完璧,才算“无价之宝”。

在赵无恤心里,还是颇想将此玉弄到手把玩把玩的,所以他才有此一问。

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王孙圉看来,赵无恤言语之中,对他们楚国的国宝和氏璧颇有觊觎之心啊……

王孙圉顿时心中一紧,宝物是小,国家荣辱是大,赵氏已有轻楚之心,值此之时,绝不能让他认为楚国低赵一头,可以像秦、郑那样肆意讹诈!

于是王孙圉一笑,说道:“和氏璧当然还在楚宫之中,但对于楚国而言,却从来没把它视为宝物过。”

“噢?王孙请说说看。”赵无恤顿时来了兴趣,他正襟危坐,开始觉得这个楚国贵族并不简单。

王孙圉一拱手,开始侃侃而谈:“楚国视为宝物的,是一位叫观射父的大夫,观射父不但精通卜辞,善于取悦于天地鬼神,顺着他们的好恶,让神灵们对楚国没有怨气。而且擅长辞令,出使诸侯国时举止得当,不会让敝国成为笑柄,此乃文宝。”

“楚国还有叶公沈诸梁,他继承了其父沈尹戎的忠贞,吸取了前代人让国家衰败的教训。在叶地养兵息民,修建东西二陂,治水开田,颇具治绩,使得方城内外一片富足。民富而知礼,知礼而能报国,如今叶公每月都会召集宛叶民众,演练荆尸之阵,有他守卫方城,楚国北境可以无忧,此乃武宝。”

“此外,楚国还有一片云梦大泽,它连接着大江,方圆数百里,这里盛产金、木、竹、箭,宝龟、珍珠、犀角、象牙、皮革、羽毛,这些特产可以用来供给兵赋,强国富民;也能作为礼物,让外臣携带进献给北方大国,此乃地宝……凡此种种,才能算作是楚国的瑰宝。至于那和氏璧,不过是先王的玩物罢了,算得上什么宝物?赵侯若是想要和氏璧,楚国大可送来,因为楚虽身处蛮夷,但楚国的新君,是不会沉迷于这种叮当作响、徒有其表的美玉的!”

一席话不卑不亢,让人不由正色敬佩。

“哈哈哈。”赵无恤大笑起来,拱手还礼道:“王孙真是伶牙俐齿啊,惭愧,方才是寡人失礼了。”

见赵无恤轻楚之心已去,王孙圉心里也有淡淡的自得,楚昭王虽死,但他们楚国,依然是天下前三甲的大国,不容轻辱。

不料赵侯话音一转,说道:“孤也曾听说过,国宝只有三种,贤明之人能够辅佐君王治国安邦,国家就把他们当作宝物;山林湖泽足以提供财货用品,百姓所需,国家就把它们当作宝物;金龟珠玉等物,可以用来取悦神明,使得邦国没有水旱灾害,国家便将它们当做宝物……如此说来,楚国有宝,赵也不少。”

“在外,孤有大司马邮无正,使守东方,则齐人不敢西渔于河;有龙城飞将虞喜,使其镇守北方,则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戎狄不敢弯弓而抱怨;更有张孟谈,使其守鲁,则东夷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聘。”

“至于内部,寡人有相邦董子,国之柱石;有大理邓析,严明律令;有计相计然,量入为出;有国老史墨,精通典史;有祭酒苌弘,经天纬地;更有临漳学宫,纵然是一块顽石进去,几年之后也会变成镶金的玛瑙……”

“有这些贤才为宝,光耀足以照万里山河,的确比和氏璧只能照亮脚下数尺土地要强多了……”

王孙圉夸耀楚国之宝,赵无恤则针锋相对,大赞赵国之宝,他的麾下群贤云集,人才辈出,若光论这个,的确比楚国强多了,话语里更有炫耀武力的意味,让王孙圉也不由心惊。

这是一南一北两个大国间的交锋,唇枪舌剑间,高低立判,楚国有求于赵,就不得不稍微低下自己那高贵的头颅。

将王孙圉的劲头压回去后,赵无恤才道:“当然,赵国初兴,最需要的宝物其实是来自邻邦的友谊,等王孙归去时,孤会派遣一使节随行,常驻楚国,也方便两国沟通。要知道,赵与楚的敌人是相同的,那便是贪得无厌,觊觎邻邦国土的吴国夫差!”

这无疑是给了王孙圉一个台阶下,维护国家尊严固然重要,但达成令尹和叶公的嘱咐才是最主要使命,他连忙道:“诚如赵侯所言,吴国是楚赵共同的敌人。”

聊了一会,交换了一下对局势的意见后,也到了告退的时候了,但王孙圉却仍然有未尽之言。

“王孙可还有什么事?”赵无恤问道。

“方才赵侯提及计然,可是曾在宛叶做过叶公宾客的辛文子先生?”

“正是,辛先生乃宋国人,先入楚国,却郁郁不得志,而后入赵,才被我引为国器。真是宝玉常有,而卞和不常有啊……哈哈,这也是赵国之宝多于楚国之宝的缘故吧,王孙可是后悔了?晚矣,晚矣。”

王孙圉一笑:“辛先生已是赵国重臣,楚国南方偏僻之地,怎么还容得下他?外臣只是想起一件事来,辛文子先生有一弟子名为范蠡,也是楚人,后来辗转去了越国,听说赵侯曾多次招揽过他?”

赵无恤不动声色,想了想道:“似有此事。“

王孙圉拊掌道:“不瞒赵侯,如今越国被吴国所败,沦为夫差附庸,听闻赵侯立国,越君勾践心中欣喜,却不敢公然来朝贺。于是便通过楚国,让外臣在车队中夹带越国使者前来觐见,其正使,便是范蠡范少伯!此子千里入朝,用心良苦,赵侯可愿见他一面?”(~^~)

第15章 君子六艺第436章 医者心第730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第1111章 子张之儒第771章 永不倒下的林第864章 光复旧土第724章 张孟谈第554章 旧制度与大革命第356章 人之将死第211章 鼓声隆隆第647章 大风(4)第264章 天下之中第827章 仲尼之厄第269章 城濮之丘第382章 “西鲁互保”第176章 谁家天下第949章 树挪死人挪活第692章 同根相煎第463章 私掠6令第611章 我的兄弟姐妹(中)第152章 欲杀之第549章 闻弦歌而知雅意第78章 朋比为党第773章 老骥伏枥第645章 大风(2)第1003章 纵死侠骨香第672章 扫清门庭第831章 桃之夭夭(上)第47林1章 羽林孤儿第110章 麦熟时节第1090章 王侯尽北望(下)第1115章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下)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391章 赵鞅出征第183章 骤然生变(上)第528章 弑君者(终)第602章 知瑶第492章 侯犯第635章 庶人剑,诸侯剑第221章 逝者长已矣第711章 叶公好龙第419章 大雪满弓刀(中)第602章 知瑶第12章 呦呦鹿鸣第789章 太阳照常升起(下)第206章 君子有召第955章 田贲雪夜下绛都(下)第868章 魏武卒第739章 百年之计第814章 迁都第788章 太阳照常升起(中)第567章 列为正卿第1037章 大开明堂受朝贺(下)第263章 曹伯好田猎第73章 泮宫公学第103章 囹圄隶妾第597章 婚姻大事第1167章 飞鸟尽,良弓藏第1037章 大开明堂受朝贺(下)第1148章 草原上的明珠第1105章 半岛战争第493章 郈邑杀人事件第724章 张孟谈第892章 过河卒第202章 御者之道第1124章 刻舟求剑第131章 谁为陪衬第872章 势均力敌第393章 大盗的纲领第1163章 大江东去第490章 夹谷之会(终于)第165章 下谷之法第969章 天子脚下(上)第582章 铁与血第239章 愚公移山第351章 双姝第1011章 国殇第601章 阿姊(下)第二卷完第20章 术业专攻第318章 十月之交(中)第1045章 怒海争锋(下)第397章 生擒活捉第462章 反垄断第889章 礼不伐丧第930章 邹鲁第451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第428章 敢把诸侯拉下马!第919章 日出东南隅第38章 中门迎客第769章 当归(下)第590章 诸神的黄昏第226章 舍爵册勋第1206章 夸父逐日第619章 桃园三结义第457章 天地之大第666章 朝歌之围(下)第1155章 逐鹿中原第63章 仲尼弟子(上)第1105章 半岛战争第1016章 蒹葭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