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奇货可居(上)

感谢书友sayka的打赏!

……

“三石!”

在听到子贡报价时,赵无恤差点咬了舌头,说好的仁义儒商呢,真是黑心啊,他心中只剩下了这个词。∈↗

他方才已经说过了,一斗白麦粉的原料不过一又半斗脱壳的麦子。加上牲畜、人力、器具磨损、运输、市税等,最终的成本最多也就二斗麦。

可如今,子贡却要一斗卖三十斗……利超十五倍!

子贡却一副无辜的表情:“君子别这么看着我,耕田之利,也有十倍,韩氏的珠玉之赢,甚至可达百倍。只赚十五倍的利润,已经是仁义之极了!”

此人果然是在商言商啊,赵无恤心中暗道,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

农夫的耕田之利,被土地的所有者贵族和官府盘剥后,能有五倍就不错了。力田疾作,却不得暖衣馀食,如何能相提并论?

至于珠玉……的确是百倍之利,但获取也比随处可见的麦子难上百倍,更容易垄断,不是他这种小领主能过问涉及的,不说也罢。

子贡之所以喊出了这么一个看似极贵的价格,是因为他往日做生意,走的也是“好废举,与时转货资”的路子。即贱买贵卖,根据时令不同改变路线的货物种类,既然这东西全天下仅在成乡出产,卖得贵点,也不过分。

赵无恤和子贡商量着,麦粉当然是要作为奢侈品卖的,最初的买家,自然是要找那些吃腻了粟米稻饭的贵族了。无恤最初还担心士大夫们会不买帐,但子贡却保证,那些贵人们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经常出百金求各地山野珍馐,类似的生意,他过去几年间见过不少。

其余的肉、鱼、菜的花样且不说,光是主食,就有“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裸,南海之黑黍”的说法。既然能费尽心思去寻找这些,肯定更会就近选择麦粉。

至于他们会不会为了用粟米换取麦粉,而加大对自己治下国野民众的压榨,那就暂时不是子贡和赵无恤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其实,赵无恤也希望越贵越好,因为这生意长不了。

虽然现在石磨就赵无恤的地盘上有,但这东西原理并不复杂。

成乡没有打石经验的普通国人,就算天天用着,也做不出来。但若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石匠,只要能在石磨前研究了几个时辰,或者得到了草图,就能模仿。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虽然赵无恤让乡三老成巫警告国人们,像龙骨水车、石磨等东西,切勿外传。但他不可能堵住所有的漏洞,每逢下宫邑市,还能筑起道篱笆,拦着不让人进出不成?

再说,赵无恤也想起来了,自己为了讨好姐姐季嬴,还送了一个手推磨去下宫庖厨呢,不知道多少人早就见过了,虽然从看到模仿制出,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赵无恤向子贡摊牌,他估计,石磨会在一年内,在都城周边的贵族领地里普及开来,一些精明的商贾,甚至会在半年内打制出来。

所以,这是过把瘾就死的生意啊。

子贡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麦粉作为食物,以这时代的保存方法和运输速度,想运到远处,比如河西、河外等地,不太现实,所以只能在一日行程内的新绛周边货殖。

首先,要在下宫邑市和附近的小乡试试水,持有赵氏符节,还能免除商税,等卖上路后,再打入新绛市坊不迟。

说到这,赵无恤便露出了一丝戏谑的笑容。

到时候,麦粉在他三位哥哥,尤其是仲信和叔齐的领地上,应该也会卖得相当火爆吧。

如此一来,就算他们两处撞了运气连续丰收,但今年的上计,赵无恤却已经胜券在握了!

据赵无恤所知,现在晋国的货币,是以楚地进口的金爰或金饼购买力最大;其次是币帛,也就是裁成一定大小的布匹;再次是铜铸的布首币,可仅有少量,在晋国公室权势衰微后,官府已经没有再新铸钱,反倒是齐国的刀币在太行山之外用的比较广。

但最为普遍的硬通货,其实还是粮食,尤其是粟米,一直为交易媒介和标准。各卿族给官吏发放俸禄,其实也就是发粟米,王孙期、计吏侨当年在下宫时,一年能有四五百石粟米的俸禄。

这也是赵无恤目前最急需的东西。一来,历年上计,最重要的就是粟米有无增产;其次,他还要让成乡的两百兵卒都能吃饱,吃好!

除了粟米外,他这里还需要大批的牛马,以及铜锡木材等原料。

在谈妥相关事宜后,俩人又寻来乡三老成巫,在社庙歃血为盟。立下了“尔为货殖,我为东主,尔不叛我,我无强贾”的誓言,并商定了分成的比例。

负责提供原料、进行制作货物的赵无恤占了九成,只负责运输销售的子贡商队则有一成,日后视情况再行调整。

事了后,子贡揣在怀里的那些夫子言论著述,却迟迟没有取出献予赵无恤,仿佛在迟疑着什么。

良久后,他蔚然而叹道:“我观乎君子领邑,发觉君子对食物特别上心,若是和我的夫子相识,定会相见而恨晚啊……”

赵无恤好奇了起来:“此话何意?”

子贡微微一笑:“夫子也是个对食物滋味特别讲究之人,自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无酱,则不食……待我回鲁国时,定要为夫子带去一些成乡的美食。”

“原来如此。”

赵无恤应了一声,看着成邑民众忙碌收工归来的田园晚景,与子贡并肩站立。

他心中默默念叨道:“看来,孔子也是个大吃货啊……”

……

时间慢慢到了五月初,一股风潮在下宫周边席卷开来。

下宫有邑市,比成邑的乡市大,较新绛七市又小。是周边十余个小邑的交易中心,每月逢三、六、九开市。

先是一位手持赵氏免税符节的卫人行商来到了市上,他还执有计吏侨的亲笔简册。

下宫的市小吏们过目之后,顿时了然,知道此人是有庶君子赵无恤背景的,于是就为他安排了一个上好的位置。

众人也好奇那商人从半年前还穷乡僻壤的成邑带来了何等货物。结果那些葛麻袋子打开后,他们一看,可了不得。

那细腻如河沙,黄白如云雪的麦粉,顿时引发了一阵轰动。

……

求收藏,求推荐,求三江票

第801章 知瑶之死(上)第9章 姑布子卿第765章 公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第1097章 万里长城万里空第171章 守燎之人第830章 吴王金戈越王剑(下)第545 师徒、父子第310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1061章 乡音无改鬓毛衰第713章 范蠡文种(下)第19章 锦瑟无端第753章 背水一战第297章 军旅之才第383章 该怪谁?第125章 奇货可居(下)第137章 大射仪(下)第42章 势将去汝!第1093章 天子致胙(下)第68章 少君魏姬第320章 无间道(上)第30章 乡中三吏第858章 马革裹尸第821章 兴越三绝第524章 谁执牛耳?第1102章 有妫之后第944章 白虹贯日第839章 徐国第963章 得国之正第106章 怦然心动第881章 少梁城下第669章 破城第464章 赵卿归6来第884章 匹夫不可夺志也第803章 首身离兮心不惩第331章 竖子不可与之谋!第843章 虽远必诛!第749章 赳赳武夫 下第602章 知瑶第30章 乡中三吏第192章 孟谈三策(下)第482章 战和第383章 该怪谁?第657章 大风(14)第446章 折冲樽俎第1210章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第899章 计然策第337章 小司寇第633章 牧野洋洋(中)第10章 可怜夜半虚前席第318章 十月之交(中)第594章 山的那边是海第993章 鸣条第913章 大器晚成第1022章 姑苏台上乌栖时第73章 泮宫公学第1096章 济北第244章 幕后主使第1005章 决战风陵渡(中)第1218章 绝笔春秋第253章 商丘对第369章 千金市马骨第267章 驰逐蹴鞠第597章 婚姻大事第455章 黑铁时代第12章 呦呦鹿鸣第586章 威服九国(上)第600章 阿姊(上)第482章 战和第1117章 周公吐哺第881章 少梁城下第215章 如霹雳弦惊(下)第820章 无为有为(下)第912章 沸鼎(下)第975章 杀人盈野第498章 宋之乱(上)第158章 清扬婉兮第336章 多难兴邦第245章 韩氏劲弩第215章 如霹雳弦惊(下)第282章 廪丘之役第1069章 黄雀在后第363章 楮皮纸第1113章 侯非侯,王非王第651章 大风(8)第751章 反复无常第848章 织女牵牛(上)第446章 折冲樽俎第928章 统一的必然第22章 赠我缁衣第385章 赐尔玈弓第10章 可怜夜半虚前席第822章 问周室之罪!第1016章 蒹葭苍苍第324章 乱(下)第866章 不如生女好第121章 义利之辨番外11《亚历山大帝国史》译者序(上)第559章 十九岁的卿(上)第556章 如飞蛾之赴火第259章 子泰见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