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打通任督二脉

本来李渊和李世民以为自己要找于秋说的事情很重要的,但听于秋这么一说,顿时觉得,于秋每天忙活的事情,才是关乎着全人类福祉的大事情,比自己要说的那点事情,要重要的多了。

所以,他们硬是等于秋将哪些书交给孙思邈,并且跟孙思邈聊了半天起身回去的时候,才敢开口说自己的事情。

“夏国银行今年能给我们多少钱的贷款?”随着于秋来到了他在书院的小阁楼,李世民才开口问道。

他的身侧,李渊侧过了耳朵,想要听的清楚些,他的鼻梁上,则是架着一副刚刚从孙思邈那里弄来的老花镜,这是于秋给孙思邈制作的备用眼镜,李渊戴着似乎效果很好,在于秋没有按照他的度数给他配一副眼镜出来之前,他是不打算还给孙思邈的了。

“这得看你们贷款是用于什么方面了。”于秋让守护的侍卫打开了阁楼的门道。

“修建长安通往洛阳,洺京的铁路,修建连通关中各州县的水泥公路,在关中开办学校,扫盲班,以及建设新设的承州,还有巂州,宁州,登州,泉州,广州,交州,新州等八大经济特区。”李世民答道。

“你觉得,贷多少钱能够解决问题?”于秋示意他们在一楼大厅的沙方上随便坐道。

“呃,这个……”李世民卡主了。

“是不是数字太大,不好意思开口了?”于秋坐下来之后笑了笑道。

听于秋这么说,李世民倒不觉得有多难为情了,点头道,“是啊,这里面随便其中的一样,都需要花很多钱,总共加起来,没有过亿贯,只怕是不可能完成的了,而朝廷现在全年的税收结余,连一千万贯都还不到,夏国银行怎么可能借这么多钱给我们呢!”

“一亿贯么?倒也不算多,但却未必够。

因为,这么多的开发项目,你全部想要朝廷独资完成,别说一亿贯,几亿贯也未必够。”于秋敲了敲桌面道。

“莫非,你有什么办法让朝廷少花很多钱?”听出了于秋话里另有含义,李世民虚心请教道。

“当然,你们没有想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证明你们对夏国的体系和模式看的还不够深,理解的还不够透彻。”于秋点了点头道。

“此话怎讲?”这几个月在夏国,李渊可是没怎么闲着,几乎各个方面都看了个遍,就连夏国各署的官员每天上班在干什么事,他都大致知道了,于秋说他理解的还不够透彻,他顿时就有些不服了。

于秋笑着向李渊答道,“您看过了夏国的各级政府的办公,那您告诉我,夏国自国务院往下,哪一级政府除了在做公共建设的时候白贴钱做之外,有没有自己投资做过什么挣钱或者不挣钱的产业?”

“你们夏国那么多的集团公司……”

说到这里,李渊卡住了。

他突然想到,夏国的各个集团,都是于氏的,现在,应该说是所有股东的,并非夏国各级政府的,夏国军政法体系和这些产业的关系,是他们保证了这些集团公司的经营,这些集团公司,给夏国政府纳税而已。

虽然国务院在计算国内产值的时候,会将各个集团产业的产值都算上,但是,税收,利润,全部都是分开的,税收归政府使用,利润,归各个集团按照各自制定的规矩自行分配。

而朝廷,就相当于夏国的政府,政府的目的,是收这些公司的税而已,为什么要自己做投资方?

万一这些公司没有赚到钱,甚至是亏损呢?那岂不是说,朝廷也要亏钱?朝廷亏了钱,谁来买单,加税给民众么?

在李渊反应过来的时候,李世民也早就反应了过来。

此时,他觉得自己和李渊好傻,在酒店里商量了三天,盘算着借多少钱可以解决问题,但其实,根本都不需要借,自己两人之前做的,都是一些无用功的事情。

“怎么样,想透了没有?想透了之后,再给我报一个数字过来。”于秋笑了笑道。

“我想知道,关中各家在夏国银行的资产状况。”李世民现在闭口不提贷款的事情了,开口向于秋道。

听到这个问题,于秋在心里给他超凡的悟性力点了个赞,又道,“这些属于银行客户的隐私,出于道德和行业操守,我不方便明确的告诉你们。

但是,你们可以自己根据这几年在夏国各个集团所得的分红,以及他们在夏国各个集团的持股数量,去计算他们的分红收入,大致统计出他们的现金流数据,通常,除去大项投资,他们手上的存款,只会比分红得到的钱财数量多。

当然,其实这做,效果也不大,只是让你心里对市场的货币流通量有一个底而已。

而且,我觉得,你的思想还没有彻底打开,为什么在关中做的产业,只有关中人能投资呢?难道我夏国各个集团就不能投资了?难道高句丽,新罗,百济,联盟内其它所有成员国不能投资了?

你的心有多广阔,就能拉来多少的投资,而对于朝廷而言,越多的人来自己的地方投资,给自己贡献税收,这不是一件好事情么?

别国的世家大族贡献的财富,难道就不是真金白银,难道就不香么?”

如果说,于秋之前的一番话,只是让李世民茅塞顿开的话。那么,现在的这句话,简直就像是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

他现在正幻想着,将所有国家的国主,权贵,邀请在一起,跟他们介绍自己要搞的项目之后,他们大把大把的把钱投给自己时的模样,就好像以前夏国每一个集团举行招股大会的时候一样,当时,于秋就是靠这样发行股票,来吸引大家给自己送钱,从而用这些钱来搞活夏国的经济,做各个方面建设的。

原来,自己也完全可以这样搞,甚至,可以直接在夏国搞。

因为,夏国的金融市场更成熟,调拨款项更方便,外国有钱人也极其的多,到时候别说联合执政联盟内的十七国,说不定还能拉到联盟以外的波斯人,拜占庭人的投资。

于是,他开口向于秋提问道,“如果,我们李氏,想要成立一个铁路公司,可不可以在夏国办招股融资的活动?”

“当然可以,这是给夏国所有商界的朋友一个投资你们李唐境内铁路的机会,而且,如果这个公司在洺京挂牌上市,招股融资,那么,将会受到夏国财政部旗下证监署的监管,所有成员国的投资客,都会更加信服,收获肯定不小。”于秋笑着点头道。

李世民一拍手掌大呼道,“如此的话,难题解矣,不管朝廷要在各个经济特区做什么样的建设,都可以公开招股来做,这样的话,大部分花费,都将由别人来出。”

“也不是这么算,因为,不是所有你们规划的经济特区都是有盈利产业可做的,你们需要先想办法,引导人在那边聚拢,让那边有产业可以做,有劳动力可以使唤。

比如,开放一些免税政策。

你说,登州要是工商税和农税全免,再允许附近的州县的百姓自由往那边迁移的话,是不是临近几州的百姓,都会往登州聚拢,临近一片区域做生意的商人,都会去登州交易?”于秋循序渐进的反问李世民道。

“是的。”李世民听到这里,脸上已经有了一丝兴奋,因为,他已经隐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些百姓一但聚拢在一地,瞬间就会推动一个地方的建设,刚刚去的百姓,没有多少家底,如果,你有一个活要招工,他去帮你干活,每个月可以赚到一两贯钱,你说,他会不会先过去干着?”于秋继续问道。

李世民点头道,“肯定会。”

“这不就得了,登州想要做海洋贸易,需要大型的码头,良好的仓储,你在这些公共事业上面用一点小小的投资,就能引入很多资本来投资。

比如,将修建的海港码头公司化,朝廷出地,出人手组织规划,你们皇室出一小部分钱,占一定比例股份。

有意向的出资人,按照出钱的多少,占大部分股份,并且招募负责经营的管事来经营,对股东负责,今后码头建成了以后,停泊收取的盈利,按照股份分配给所有股东,你说,有没有人愿意投钱去赚取那些盈利收益?”于秋摊手给李世民打比方道。

“如果,将登州设为免税区,那么,肯定是有很多人愿意投钱的。”李世民点头道。

“这不就结了?有畅通且免税的码头,有人口聚集,那么,所有想做产业的人,就都愿意往这些地方去了,这些地方的经济,是不是就起来了?”于秋笑道。

“我怎么觉着,这是你为了夏国的各个产业免税,和找更多的廉价工人的一种手段?”李世民皱着眉头想了半天之后道。

“没错,这就是我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能够帮你迅速发展出几个产出巨大的口岸城市,你是拒绝呢?还是答应呢?”于秋丝毫不遮掩的笑道。

夏国产出的东西再好,它也地处中原腹心,将所有产品的生产基地都放在夏国,那么,原材料运进来,再从夏国将这些原材料做成的商品运输出去的时候,就会增加很多的运输成本,尤其是重货和大物件。

所以,于秋才耗巨资,在长江的出海口,打造上港经济特区,与岭南冯盎交好,合作很多项目。

现在,夏国的工人逐渐成长起来了,已经不满足于过往的那些卖力气赚钱的活计了,甚至都不满足于现在的收入了。

所以,一些低端的,附加值少的,只是用来解决就业问题的产业,就可以放在其它地方去做了。

分散的扩大产业,能够让更多的人走上管理岗位,获得更高的收入,增加各个集团的营收。

比如,将各种食品,药品厂,直接开在与西南和吐蕃交界的巂州,那么,那边产出来的原材料,就不需要往返夏国近万里的运输,还能免税,还能在生产环节,大量使用更加廉价的巂州本地劳工。

同样,如果将销售往西北地区,甚至邻近的几个西域国家的布料,皮货等等的工厂,直接放在朝廷在吐谷浑旧地设的宁州,那可是能省去陆地上来回几千里的运输,其中的成本,人力,税收,能节省多少?

更远的,如交州,新州,那就更加不用说了。

可以说,李唐的经济特区一旦按照于秋的要求设立起来,夏国各个集团的盈利,至少会陡增一倍以上。

而李唐,则是因为有这些集团产业的投资,得到七个经济繁荣,而且基础建设不断因为商贸的发达,人口的集中,而完备的大都市,是两利的局面。

“我,答应。”

李世民回答了于秋之后,面带恳求之色的看向了李渊。

因为他知道,一旦朝廷这么做了,未来,也会走上一条和夏国一样,经济腾飞的道路。

第三百一十五章 穿衣革命第十五章 火爆销售第两百三十四章 组建商业同盟第九十三章 制冰第四百七十一章 都有好算计第三百二十三章 拿下田襄子第四百二十三章 人究竟要到哪一步才算好?第四十四章 带话第四百二十四章 陆军的任务第六十八章 招揽罗士信第一百八十章 做驸马?第两百三十四章 组建商业同盟第六十二章 于秋的忽悠技能第两百五十章 新的礼仪模式第四百五十二章 病房里的比较第三百四十章 让人一头汗的推测第四百三十三章 夏国就是一个糖罐子第一百七十七章 提请自治第九十二章 芙蓉香皂第四百八十六章 论道第两百一十四章 羡慕的眼光第一百三十章 传说到长安第九十六章 尘埃落定前夕第四百五十九章 不赏菊的重阳节第一章 寡妇村的怪男人第一百三十二章 圣旨到了第七十一章 训练第四百一十七章 无法阻挡第十章 一切尽在掌握中第两百七十四章 洺州新政第一百二十四章 范阳城下第三百四十六章 忽死人不偿命第四百五十二章 病房里的比较第两百三十四章 组建商业同盟第两百七十七章 震惊石化第两百章 确定细则(骑猪虎爷万赏加更)第两百七十章 对倭国的态度第四十章 好奇第五百零五章 更新换代第三百七十三章 扬州士族的礼物第一百三十五章 先震惊一拨第三百三十五章 原来都是坑第四百一十四章 经济控制基本完成第一百七十二章 收个师弟第两百零九章 新年新开局第两百六十七章 冯氏兄弟第四百二十七章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六十章 于秋的班底成员第两百零二章 卖菜第三百六十一章 公开的国务会议第三百八十八章 返程第四百七十九章 抵达高昌第一百八十五章 谈判的意向第四百三十九章 向好的积极性第二十七章 分裂的性格属性第五十四章 精致农庄第四百五十三章 又长知识了第五百一十七章 坚硬的后盾第三百六十一章 公开的国务会议第四百九十三章 难度增加第一百一十四章 工匠的现状第一零四章 信秋哥得永生第一百一十一章 牛神大黑第四十九章 再见刘黑闼第两百六十章 打破固有社会模式第三十一章 给刘黑闼的建议第五章 河上漂尸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山庄第四百九十九章 完美夺冠第五百一十一章 对世界的呼吁第两百五十三章 参观金库第一百七十九章 李二坑姐第三百八十九章 金氏父女的套路第四百八十九章 开始阅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所谓礼尚往来第三百零三章 离间计第八十七章 刘黑闼上道第一百八十二章 出兵白狼谷第两百八十章 抓细作第七十六章 一出大戏第六十九章 于秋所谋的出路第一百八十三章 天雷引第两百一十六章 彻底笼络住民心第三百四十章 让人一头汗的推测第四百六十二章 花钱的学问第三百三十四章 阉猪第一章 寡妇村的怪男人第四百六十章 不够强的陆地之王第六十一章 阚棱第两百一十六章 彻底笼络住民心第一百九十八章 谈判进行时第两百八十六章 再到河口第两百二十九章 长安事发第四百三十章 强大的农耕效率第一百九十二章 争辩第五百一十九章 人皇宏愿第十章 一切尽在掌握中第两百九十八章 洺山书院(皓炫哥万赏加更)第八十九章 正确的打开方式第五十七章 约法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