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文献资料之一
附录:文献资料之一
日本文献记载的“张鼓峰事件”摘编
失败的试探(摘自《天皇裕仁和他的时代》)
一九三八年七月(第一届近卫内阁)上旬,苏军进入山岭地带。这时,正是日军攻打汉口的前夕,为了避免与苏联的冲突,朝鲜驻屯军司令官小矶国昭采取不诉诸武力的方针。
关东军从二月起就着手准备对苏作战,并提出所用战费最好从中国事变费中支出。在此之前,他(时任关东军司令官是植田谦吉?--作者注)还命令参谋政情等人前往现场视察,同时,将其强硬主张上报大本营和朝鲜驻屯军。这是因为关东军在“干岔子事件”中信心大增。
陆军自中国事变以后,以战线扩大为借口,要求支付庞大的临时军费,以建立装备完善的五十一个师团。四年半期间,军费已增加到六万亿日元以上,其中一半消耗于中国战场,其余用在以后的扩充军备,包括对苏作战的费用。
大本营的外交谈判方针是要求苏联撤军。为预防万一,又命令靠近这一地区的朝鲜军第十九师团(尾高中将)出动。该师团常驻朝鲜北部,其使命就是准备对付苏联,而不是对中国作战。
但是,大本营突然改变方针,企图试探苏联约态度,即打算耍弄危险把戏。
大本营认为:“在这样狭窄的地带,无法出动大批军队,因而不会导致大规模的战争。即使整个师团覆灭也无关紧要,这正是向苏联显示日本实力的大好时机。”
然而,倒霉的只有士兵及其家属。
海军反对陆军的做法,认为汉口登陆作战需要大批军舰护卫,以保证武器和兵员的运输,因此要避免同对手玩弄危险的游戏。
陆军置之不理,执意打一场有限战争,即只动员一个师团,而又不向苏联境内追击。
陆军大臣板垣和参谋总长闲院官都表示赞同。
闲院宫对天皇说:“必须以武力夺取那个有争议的地区。”
同时,他还提醒说:“陛下如不批难,当然不能行动。”
而宫内大臣汤浅却对天皇说:“从大局来看,目前不应同苏联交战。”
天皇问道:“即使我不同意,他们仍要独断专行,怎么办?”
汤浅回答;“这样就无法控制陆军。若引起战争,不知日本的命运将会如何,实在令人担忧。”
天皇摆出一副旁观者的姿态说:“大概不到这种地步,陆军是不会醒悟的。”
天皇是陆军大元帅,眼看着部下将国家拖入危险的境地,却仍任其胡作非为。作为大元帅,应该说这是极不负责的。
*西园寺对秘书原田谈道:“陛下的看法似乎很不对头。对陛下来说,眼下需要的是坚决不予批准。万一对苏联使用武力而引起战争的话,近卫(首相)最好辞职。”(《西园寺公和政局》第七卷第五十页)
板垣和闲院宫为获取天皇批准而进宫。
宇佐美侍从武官长传达天皇的旨意:“如为奏请使用武力而来,我则毫无赞同之意。”
后经再三请求,天皇才接见了他们,并问道:“你们同有关的大臣协商得怎么样?”
板垣回答:“外务大臣(宇垣)和海军大臣(米内)都赞成。”
实际上,在此之前天皇已得知外务大臣和海军大臣是“反对使用武力”的。
因此,天皇大为震怒,正言厉色地说:“陆军的做法太不象话。满洲事变时在柳条沟也好,后来在卢沟桥也好,完全不服从中央的命令,在当地独断专行。作为朕的军队,竟然屡次采取不应有的卑劣手段。今后没有联的命令,不能动一兵一卒。”(《西园寺公和政局》第七卷第五十一页)
据外务大臣字垣的记载,在他奏请和平处理这一事件的第二天,闲院宫上安天皇,请求批准向苏联边境派兵。
天皇看到奏折后扣压下来。
没有批复闲院官。
奏折的内容是:命令朝鲜军一个师团和关东军的两、三个师团驻防于“满洲国”东部边境。在奏折末尾的“备考”中奏明:“有关今后这些部队的调动,请委任参谋总长负责。”
如果天皇就这样批准奏折,那么,按照“备考”的要求,对苏作战等重要权限将交给参谋总长,统帅权也将由参谋本部掌握,从而剥夺了天皇的权限。
这样重大的事情竟未写入正文,而放在“备考”之中,显然是想用障眼法骗取批准。
事后,宇垣感动地说:“陛下不予批准,真是英明。”
军队企图夺取天皇的统帅权,策动大规模战争,而天皇处事谨镇,没有勿忙批准,这一点是引人注目的。
大本营命令日军从冲突地区撤退,而师团长尾高率领部分士兵固守不动,打算依据《军队内务令》独断专行。
七月二十九日,十名苏军士兵到张鼓蜂以北两公里处构筑工事,尾高下令进攻,苏军坦克随即出动。尾高不向大本营报告,擅自命令佐藤联队出击,攻占山岭地带,完全违背了天皇的旨意。
可是,天皇听到参谋次长多田骏的报告后,一反常态地命令说:“事已至此,无可奈何。望前线将士坚守边界,切忌越轨行动!”(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稻田正纯:《同苏联远东军的决战》,见《昭和秘史》)
也就是说,天皇高兴地承认事态的发展,向多田表示满意日军的行动。
“事巳至此,无可奈何”,这是天皇自满洲事变以来的一贯态度,因为事态的发展有利于日军。天皇既然违背了自己的方针,那么不管胜败,都无意恢复原状。如果事情进展顺利。虽然各国反对,但只要不使用武力,天皇就心满意足了。
这种态度助长了陆军的气焰,也养成不重视天皇的习惯。
由于上述原因,大本营承认了尾高的独断。
战斗进入第二阶段,苏军开始炮击,从八月二日起,又以坦克、重炮进行反击。
日军按照大本营的命令,未向苏联境内推进,全力坚守防线,伤亡惨重。
危险把戏的灾难落到了士兵的头上。
八月六日,苏联出动两个师大举反攻,日军伤亡超过一千四百人。
这是战败后公布的数字,陆军发表的数字比这个少得多。
军部惯用的伎俩是夸大敌方的损失,缩小自己的损失,以便蒙骗国民.
大本营甚至预感到整个师团将要覆灭,决定调关东军主力进驻“苏满边境”,牵制苏联。可是,这时正在中国进行着大规模的战争,无力扩大对苏作战。大本营最终放弃原来的打算,并在莫斯科签署了《停战协定》。
在这一事件中,日军对于苏军的方针即“如果国土遭到侵犯,将不断投入大量兵力”有了切身的体会,而且还取得经验,如果自己一方不投入大量兵力就会遭受重大损失,也就是说,若以儿戏般的兵力挑起战争,那就绝对不能取胜,而且损伤定会惨重。
但是,实际上日军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通过交战地区的停战谈判,日军将坚守过的山岭地带交还苏联,然后撤退。
早知如此,当初不打岂不更好。
应该说,为死守这一地带而白白死撑的士兵是最悲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