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郑长威呢,他出生于城市街道居民的家庭,父、母亲都是靠四处打零工来维持全家生计的。因为无所依靠,所以他的前途也是靠自己打拼和勇闯出来的。前几年,他不甘心待业在家吃闲饭,先是跟着精明的表哥到农贸市场做起小买卖,当上了“二道贩子”。之后,因得到工商干部何秋霖的鼎力相助,他在平等街服装百货市场租要了一个摊位,并领到一本个体营业执照,这才正儿八经地发了点小财。因为口袋鼓了,腰杆子也硬了,他便显露出财大气粗的模样,完全不把单位上班族的人群放在眼里,在同学们面前,他这位个体户大言不惭,自我吹嘘是全班唯一的“万元户”。而当时,“万元户”确是让绝大多数人心中既嫉妒又羡慕的时髦称呼。与之相比,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国家干部和企业职工的月均工资收入约在50——100元不等。当年的上班族想要攒够一万元,恐怕要十年不吃不喝才行哟。
通常情况下,同学聚会也算得上是一种社交场合,人们应该讲究一些衣着装束和打扮。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由于那时人们的收入普遍偏低,故而对外表的装束和打扮并不十分讲究。此次同学聚会,男同学绝大多衣着朴素,甚至有人穿一身蓝色工装就前来参加聚会的;女同学的衣裙虽有些色彩但其布料和款式也都很普通,也少见新颖别致或光彩照人的服饰。就拿何秋霖来说吧,他作为**机关的国家干部,穿着理应讲究一些,但他不过是上身穿着一件深色的夹克外套,而下身却配着一条灰色的工商制服裤。当然喽,凡事都有例外。个体户郑长威因为手上有钱了,在穿着打扮上赶潮流讲时尚,标新立异,穿戴奇异也就不奇怪了。他的外表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上青年人追求的时髦:烫卷的长发,黑皮夹克上衣内配着花格衫衣,深蓝色的水磨布紧身牛仔裤,油光铮亮的尖头红皮鞋;脖颈上套着一条银链儿,左手无名指上箍套着一枚硕大晃眼的金戒指。从他的穿戴和派头上,可以看出他自我感觉优越,颇为洋洋得意,也衬托出他所过的日子可比别人要富足多了。
在这张圆桌上,郑长威与毕自强、何秋霖两人坐对面。由于相隔稍远了一点,彼此间无法窃窃私语,大家的交流只能把话都摆到桌面上来说。此刻,郑长威神气活现地坐在那儿,正口若悬河,嘴里喷着唾沫星子,大谈特谈他的经商本领和摆摊做买卖的那些趣闻轶事,而且言必夸耀其如何挣钱的能耐。这让那些少见而寡闻的同学一个个都竖起了耳朵,听得津津有味。毕自强发现,当年在班上不太爱说话的郑长威,如今竟然变得如此能说会道,真是铁树开花了。看他那双薄嘴唇说起生意经犹如黄河之水滚滚而来滔滔不绝,直让人觉得他过于油嘴滑舌了。这也难怪,作为一个天天与人打交道的服装个体户,他既有如此的生活磨练,理所当然地会增长许多社会阅历而变得识多见广了。
“这年头,若想做个体生意挣大钱,其实一点也不难呀。”郑长威冲着坐在桌对面的何秋霖笑了笑,竖起大拇指向同学们推荐和抬举他,夸大其词地说道:“在座的各位同学,我们班的何秋霖现在工商局管市场,那可是真牛啊!你们谁想办个证,要个摊位,就找他好了。保证一点问题没有!你们都不知道吧,在市场里对那些个体户来说,他手上的权力可大了。让你摆你就摆,想罚谁就罚谁,想让谁发财谁就能发财!……”
听着郑长威吆喝般地这么一说,同学们都向何秋霖投去一种十分惊奇的目光,这不禁让何秋霖如坐针毡,哭笑不得。
“郑长威,你瞎扯什么,别拿我说事啊!”何秋霖向郑长威吹胡子瞪眼,但当同学们的面也只能卖个人情,顺水推舟地说道:“你们别听他胡说八道,危言耸听。当然,若有哪位同学真的想出来做生意,那是可以来找我的。我是能帮就帮嘛!”
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着某种变化。而商品经济对人们的冲击是强烈的,进而又促使着人们的生存观念发生变化。但当时说实在的,虽然人们对“万元户”怀有羡慕之心,但对那些俗不可耐的暴发户又在道德观念上有所排斥,甚至于嗤之以鼻。由于社会上固有的、传统的生存思维方式有着巨大惯性的力量,这时就是有人站在高处振臂一呼、号召大家放弃现有公职而自愿报名去干个体户的话,恐怕全班同学当中没有谁会主动地去响应,或许这就是人们在那个年代里对经商的普遍看法吧。
“来来来,都抽一根。”
郑长威从座椅上站起,笑脸张扬地给同桌的男同学们轮着派发香烟。何秋霖不会抽烟,却也欣然接过他递过来的香烟,点燃后抽着玩。毕自强接过那支烟后,特意瞅了一眼,竟然是美国的“良友”牌香烟。他不禁冷然一笑,心里暗忖道:包子有馅不在褶子多。你小子竟然拿这么高级的香烟来显摆,可真是那么有钱吗?
在聚会上,同学们开始谈论起一个中心话题,就是他们在工作之余如何继续深造的问题。当时在社会上正掀起“文凭热”的**,“五大生”(指电大、业大、夜大、函大、自考生)是无法考入正规大学的青年人用业余时间获取大学文凭的有效途径。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若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谋求一个更为理想的工作岗位,若无那本大学文凭在手是不可想像的。所以,那些尚未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的同学,都希望弄到一张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这时候,他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如何应付入学考试的“门槛”;学什么专业以后“吃香”;考什么专业的课程更容易“过关”;哪些大学文凭是国家承认学历的,等等。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地亮出各自的观点,彼此交换和传递着一些有用的信息和看法。参与这个问题讨论的人数多而时间长,从而使上午的茶话会出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