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父母家里的客厅橱柜上,摆着的也不过是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
“是给你们结婚准备的,放在你爸的书房里还没开箱呢。”曾颖解释了一番,对儿子问道:“你告诉我,你们俩打算什么时候去登记要房子呀?”
“哦,争取在年底以前吧。”叶丛文不肯定地答道。
原来,最近报社得了几张购买彩电的票证,时任副总编的叶英明分到了一张票。彩电,当时在社会上一直以来都是紧缺的高档消费品。虽然彩电的价格相当昂贵,但得能到一张票已属不易了。为此,叶丛文的父母反复商量后,终于决定为儿子的婚事做出牺牲,慷慨地拿出了他们多年来的全部积蓄,购买了这么一台国产彩电。一九八八年,在社会上是消费品涨价的**之际,如南京电视机厂出产的这款十八寸熊猫牌彩色电视机,每台机子的价格竟在二千六百多元。而在三个月前,这种款式的电视机也只还在两千元上下波动呢。
“唉,这年头,工资还没长呢,”叶丛文问了一下彩电的价钱,无奈地摇晃着脑袋,叹息地说道:“物价倒是飞了起来。”
当时,全国物价飞涨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敏感的民生问题。从1985年5月开始,正在逐渐推进的价格改革被称之为“闯关”。这意味着原来由国家规定和严控的物价,要逐渐放开并由市场来决定。而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价格双轨制”,被形象地称之为“用两条腿走路”。即按计划指令生产的产品由国家定价,超计划增产的产品则按市场供求来决定价格。1987年全国的物价总指数上涨了百分之七点三,而到了1988年上半年更是大幅度上涨,只到7月份已冲到百分之十九大关。1988年7月,有关部门宣布开放名烟名酒价格。这其实是一次试探性的前哨战。8月中旬,社会上又公布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方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料却引起了城市居民的反应性恐慌,出现多年少见的全国性抢购商品、以及大量提取储蓄存款的风潮。9月以后,国家不得不宣布加强物价管理、不再出台物价调整项目、提升银行存款利息、全面整顿市场秩序。为此,中国进入了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期。
晚餐开始,孙玉洁和叶丛文一家人围桌而坐。
“家里的经济情况,你是了解的,”父亲叶英明手里端着饭碗,对叶丛文说道:“年底,如果你和玉洁要结婚的话,我们也帮不上你们太多的忙。我和你妈这一辈子攒下的钱,尽最大的能力,也就只能帮你们准备这台彩电了。至于其它方面的费用,看来也只能靠你们自己想法解决了。”
“爸,我知道。”叶丛文心里不是滋味,只顾低着头,机械般地往嘴里扒着饭。
“爸妈偏心。以后你看彩电,我们看黑白,”弟弟叶丛林瞟了哥哥一眼,不失幽默而抱怨地说道:“哼哼,这就叫‘颠倒黑白’。”
“哎,不要乱说话,”母亲曾颖瞪了小儿子一眼,在他脑后轻拍了一下,说道:“你小孩子,懂什么,快吃你的饭。”
叶丛文本来是一个独立生活能力较强的人。对弟弟叶丛林的冷嘲热讽,他听了竟然楞在那儿,许久无言以对。其实,他内心里极不愿意让父母为自己的婚事太操心了。彩电的事情,不仅使他亲切地感到了父母对儿子的那份深情和关爱,同时也让他感到羞愧和不安。可现实情况也着实让人百般无奈。他作为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工作已近四年,可要说凭他个人的收入和经济能力,却几乎无法把自己的婚事操办下来。一想到置办婚事所需要的那些必不可少的费用,他就觉得头痛,似乎那就是一道老是跨不过的门坎。说句实在话,他对目前自己的生活状态有一种无言的愤懑:——没钱,这日子怎么过?!
翌日上午,叶丛文在办公室里给毕自强打了一个电话,约他中午在市**大门口见面。
毕自强准时开着摩托车过来了。他连发动机的火都没熄,招呼着站立在路边的叶丛文坐上了车后座。这会儿,两人都还没吃中午饭呢。为了省事,叶丛文让毕自强把车开到一家米粉店前停了下来。
在饮食店里,叶丛文和毕自强一人捧着一碗汤粉,各自吃了起来。在餐桌上,叶丛文把昨天弄丢照相机的事情跟毕自强唠叨了一遍。
“唉,我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就这么为难你呀。”毕自强见他老半天才开口说出借钱的事,笑着说道:“不就一百块钱嘛,别跟我说借呀,我听着刺耳。四眼啊,咱们是好兄弟,你的难处不就是我的难处嘛。”
“嘿嘿,”叶丛文也不再客气了,半开玩笑地说道:“买台新相机还给‘何胖子’,嗬,真便宜那臭小子了。”
“哎,听说他老兄就快要办喜事了,”毕自强吃饱后抹了抹嘴,掏出香烟盒递了一支给叶丛文,问道:“你呢,准备什么时候呀?”
“结婚就是花钱,没钱结什么婚呀。”叶丛文也放下碗筷,点燃手里的那根香烟,苦恼地说道:“三、五千块钱说起来也不多,可我还真没有。”
“四眼,如果你真是为结婚用钱的事犯难,那你可以放宽心,”毕自强拍了拍叶丛文的肩膀,豪爽地说道:“到时候,你只要说一声,从我这先拿些钱给你。”
“老毕,我没这个意思,”叶丛文不由地挠着头,自嘲地说道:“借钱结婚,你这不明摆着让我丢人现眼吗?”
“可不管怎么说,结婚这一关总是要过的嘛。”
“唉,再说吧。”叶丛文也懒得为此事去发愁,话锋一转,说道:“哎,我听玉洁说,清婷结婚后生了一个男孩。”
“是吗?那是好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