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复叛后,杨嗣昌主动请缨到前线督师,以便从别人的白眼中解脱出来,他的请求得到了崇祯的批准。
十二年九月,崇祯亲自为杨嗣昌饯行,赐予尚方宝剑并赠诗一首:
盐梅今暂作干城,
上将威严细柳营;
一扫寇氛从此靖,
还期教养遂民生。
这首诗写得很好,我们来解读一下。
“梅盐”都是调味品,喻指国家所需的人才,诗文中一般常以“盐梅”指宰辅一级的人,这里指的是杨嗣昌。“干城”比喻保家卫国的将领,这里也是杨嗣昌。首句意为国事艰难,只好请阁臣暂时屈尊,到前线保家卫国。
“细柳营”是一处军营。汉文帝时,周亚夫屯军“细柳营”,汉文帝亲自去营中劳军,但是由于没有军令,他被拒之门外,汉文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周亚夫军纪严明。第二句引用典故,喻指杨嗣昌治军有方。
后面两句的意思是希望杨嗣昌能够早日荡平“贼寇”,回来再任宰辅,继续为黎民百姓谋福利。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崇祯对杨嗣昌依依不舍,寄予厚望,希望杨嗣昌能早日奏旋班师,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此次送别,成了他和杨嗣昌的永诀,也成了大明历史的转折点。
不仅杨嗣昌回不来了,大明朝也将从他手里失去。
因为这一别之后,崇祯和杨嗣昌都犯了致命的错误,拉开了明朝灭亡的序幕。
杨嗣昌的错误在于无休止的与张献忠在四川一带纠缠,结果中了张献忠的调虎离山之计,这一错误与崇祯“张献忠必不可赦”的指导思想和他本人急于立功赎罪的心态密不可分。
崇祯的错误在于误判形势,操之过急,在攘外与安内上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在清军入寇的刺激下,被陕西民变的表象所迷惑,错误地认为陕西民军己不足为虑,而杨嗣昌足以应付中原民军,于是将陕西官军调到辽东,与清军进行决战,后来投入越来越大,最终全军覆灭,拼光了大明的全部家底。
由于军力全都用在西南和东北,中原一带兵力空虚,加上灾荒严重,到处是**桶,李自成抓住这个机会,吸收了这些不稳定因素,实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最终不可遏制。
这就是大明灭亡的原因。
政治决定一切,军事决定政治,所以军事决定一切。
真理都是简单的,不用从经济、外贸、制度、自然灾害等等方面追根溯源,这样容易让人眼花瞭乱,不知所从。
明朝的灭亡,就是军事原因。这是最直接、最有决定性、也最不事后诸葛亮的原因。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明朝是怎样一步步从失败走向失败的。
九月,杨嗣昌抵达襄阳,立即着手整顿人马。虽然他官位很高,既是内阁大学士,又是兵部尚书,人称“杨阁部”,可实际上是光杆司令,手中无兵,他必须倚仗一位能干的大将,以节制诸路人马,统一行动。
大将左良玉因罗猴山战败,被降了三级,官印也丢了,成为无印之官,但是左良玉人马众多,战功卓著,是一个难得的将才。
于是杨嗣昌拜左良玉为“大将”,给了他一个“平贼将军”的新印。
张献忠、罗汝才等听说杨嗣昌亲自督师,就躲进山区,官军又重新面对崇祯九年时卢象升遇到的那个问题——如何进山围剿?
杨嗣昌和左良玉在战略思想和战术安排上分岐很大。
杨嗣昌的办法还是“十面张网”。一方面严密防堵,一方面穷追不舍。
左良玉的观点与其相反,他不想和张献忠在山区死缠烂打,主张将民军饿死在山中,或是等民军走出深山后再寻机歼灭。
杨嗣昌的办法如果放到平原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山区,完全行不通。
在广袤的山区,民军有很多路可走,堵是堵不住的,追得慢了赶不上,追得快了会陷入民军的埋伏圈,最终只能是被民军拖垮,弄不好还会中了民军调虎离山之计。
毫无疑问,真理站在左良玉这边。
然而权力掌握在杨嗣昌手中。
他对自己的理论信心十足,这让他变得偏执,而事必躬亲的作风,也使众将失去了责任感和积极性,他和左良玉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崇祯十二年底,张献忠“屡败于兴安”,想再次求抚,被杨嗣昌拒绝,于是张献忠率部转入陕西、四川交界山区,左良玉率军追击。
杨嗣昌以为张献忠将回陕西,命令左良玉停止追击,将主力调回陕西兴安(今安康)、平利一带进行防堵,只派偏师三千人入川追剿。
左良玉不同意杨嗣昌的部署,他认为只派三千人追剿,不能对民军构成威胁,而张献忠的部队不一定会返回陕西,很有可能会西进成都平原,主力部署于陕西发挥不了作用,因此他拒绝执行杨嗣昌的命令,二月初,他率主力入川。
杨嗣昌对左良玉不服调遣很不满意,他将相关文书报送崇祯皇帝,作为证据,表明如果打了败仗与自己无关,由左良玉承担全部责任。
他立存此照,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无知。
二月七日,左良玉所统主力和陕西官兵在四川太平玛瑙山追上张献忠,张献忠据守山顶,迎战官军。官军分三路发动进攻,杀民军三千五百多人,最终攻上山顶,并袭击了张献忠的老营。张献忠大败而逃,妻妾敖氏、高氏等七口以及军师潘独鳌被官军俘获,十反王杨友贤投降。
三月,陕西官军贺人龙、李国奇部在韩溪寺盐井、木瓜溪等地连续大败张献忠,张献忠部将左营一条龙(薛成材)、右营顺天王(贺国)、前营两只虎先后投降,张献忠带领残兵败将,逃入荒山野岭。
左良玉违抗杨嗣昌的命令取得了重大胜利,实践证明,久经战阵的左良玉的看法要比只会纸上谈兵的杨嗣昌高明的多。
然而杨嗣昌并没有认识到差距,也没有自知之明,仍然打算将瞎指挥进行到底。
他一面向朝廷报功,一面命令左良玉进山搜剿,左良玉曾经在熊文灿逼迫下入山围剿,结果吃了大亏,差点把命丢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此不赞同进山围剿,拒绝服从命令,杨嗣昌与左良玉矛盾尖锐起来。
玛瑙山战前,杨嗣昌见左良玉桀敖不驯,就向朝廷建议起用陕西的贺人龙取代左良玉之职,战役胜利后,杨嗣昌又觉得贺人龙无论在能力还是威望上都不如左良玉,又担心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于是又让朝廷收回成命。
左良玉得知此事,对杨嗣昌更加不满,从此托病不出,而贺人龙听说自己被任命为大将十分高兴,不料因杨嗣昌反对没有成功,空欢喜一场,也对杨嗣昌也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