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儿把事情告知张大郎兄弟后,直接对张三郎说道:“三哥,你明天一定要悄悄的跟着爹、他去哪儿你就去哪儿!且你鬼点子多,一定要想办法偷听到爹和那个行商的谈话,弄清楚他们究竟想用什么法子、把二婶娘给强行嫁了!”
张三郎点了点头表示记下了,妙儿随后转而对张大郎说道:“大哥,我们两个从现在开始就得守着二婶娘,一发现哪里不对劲就拉着她往隔壁三叔家跑,先去找了祖父再说!祖父看在二叔的份上,一定不敢明目张胆的逼二婶娘改嫁!”
张大郎闻言重重的点了点头:“好,这些年来二婶娘也算帮了我们不少忙,尤其是教会了妙儿如何打算盘和算账,这回她有难、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护住她!”
妙儿几人分好工后,第二天张光一出门、张三郎就悄悄的跟了上去,一路跟着他进了城、并看着他到客栈找了那个欲娶王氏的行商。这张三郎先在客栈里转悠了一会儿,最终寻了个机会悄悄的趴到了窗下,偷听张光和那行商的谈话……
那张光没料到张三郎会偷偷的尾随他,那行商也没觉得娶王氏是件不可告人的事,因此他们二人说话全无遮掩、让张三郎当下就全都听了去,并很快就赶回家和妙儿汇报:“妙儿,爹和那个行商商讨过后,打算明天天一黑、就上我们家把二婶娘接揍……”
妙儿听了张三郎打探回来的消息后,立刻就皱眉思忖应对之策,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想到了一个一石二鸟的好计策!
心里有了计策后,妙儿马上伸手把张大郎和张二郎招到身边,待三颗小脑袋凑到一块儿了、妙儿才悄声把刚刚想到的计策一五一十的对他们说了……
张三郎听了当下就拍掌称妙:“高!妙儿你这个法子实在是高!不但能替二婶娘解了围,还能让那崔氏自食其果!”
张大郎这一次也没有再瞻前顾后,竟少见的附和了张三郎的观点:“小三说的对,若是妙儿的计策能够奏效,那我们也算是替娘出了当年那口恶气!这么多年了,那崔氏是该真真正正的受点教训了!”
妙儿一被两位兄长夸奖,脸上马上有了小小的得意,笑嘻嘻的说道:“既然大哥和三哥都赞成,那事不宜迟、我们现下就去找二婶娘!”
随后妙儿兄妹三人便找上了王氏,妙儿怕王氏生性单纯被套出话来,于是没有把具体计策都告诉王氏,只挑了些无关紧要的说与王氏知晓:“二婶娘,爹已经替你找好人家了、是个走南闯北的行商,三哥也已经打探到、那个行商明天就会上门来迎娶你,且不管你愿不愿意、爹都会把你给强行嫁出去!”
王氏一听妙儿这话当下就红了眼眶,一脸无助的拉着妙儿的手、颤抖着嗓子问道:“此……此话当真?那……那我该怎么办?四娘你一定要帮我,我也只能找你们几个孩子相帮了,其他人定是不会管我的死活……”
妙儿见王氏吓得整个人都抖了起来,赶忙上前一步搂住她的肩膀、安抚道:“二婶娘你别担心,我已经替你想好脱身的法子了,你只要照我说的做、最后一定能安然无恙的呆在张家。”
王氏满脸泪痕的点了点头,道:“嗯,我都你听的!”
“那明天快到黄昏的时候你就去找崔氏,假意说你想通了愿意改嫁了,然后再好言好语的和她打个商量,最好是委婉的提一提当年你们初识时的情形,让她最终能够答应你提出来的要求……”
王氏一脸的认真的记住了妙儿的每一句后,毕竟事关她后半辈子,她不敢有丝毫马虎。
而张光果然如妙儿等人预料的那般,打算强嫁王氏那天他果然早早的就躲了出去。并且以张光的性子、也没把具体事宜对崔氏多说,只告诉崔氏按照原计划行事、并让她去和王氏说一声,让王氏好好的准备、准备打算傍晚时分出嫁。
王氏按照妙儿的叮嘱哭着不肯答应,可惜崔氏却不为所动、转身就出了王氏的屋,忙着替王氏置办嫁妆去了。且因那行商娶得着急、没有多余的时间向妙儿拨钱,崔氏只能暂且用自个儿的体己银子、替王氏置办了几件嫁妆充门面,并和张光说好一等那行商把彩礼送来,就把崔氏先出的银钱补上。
随后王氏在妙儿的陪伴下、忐忑不安的挨到了日头偏西,然后在妙儿的鼓励下找上了崔氏,一在崔氏屋里坐下就按照妙儿的叮嘱开口说道:“大嫂,这几天我想了很多、终于想通了,晓得你和大哥也是为我好、才会替我操心改嫁一事,既然事已至此、一切都已成了定局,我……我仔细斟酌过后,愿……愿意改嫁!”
这王氏还是头一次对人撒谎,因此不但紧张得手心全是汗、说话也说得结结巴巴的,并只看了崔氏一眼就不安的垂下头,不敢和崔氏对视、生怕被崔氏看出破绽来,一双手更是下意识的绞着衣角。
幸好崔氏知道王氏不但性子内向腼腆、且一直都是个脸皮儿很薄的人,因此王氏的异样崔氏看在眼里,反倒以为她是因想通了、愿意改嫁而害羞,并未往别处多想……
只见那崔氏一点都没怀疑王氏的话,当下就眉开眼笑的拉了王氏的手、好言好语的安抚她:“二弟妹你自个儿能想通、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改嫁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你不必难为情、更不用觉得害羞!你看看我,我不也前后嫁了两回?嫁到王家后日子不照样过得好好的?”
王氏见崔氏没有对她起疑、悄悄的在心里松了一口气,并顺着崔氏的话往下说道:“大嫂这么一开导,我心里才好受了一些,对往后的日子也总算是提起了劲来,也会抛开过往的不幸、好好的和新官人过日子!”
崔氏见状一脸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笑眯眯的携了王氏的手、打趣道:“你可是马上就要当新嫁娘了,可别再掉眼泪了,赶紧回屋收拾、收拾等新郎官来接你出门!你也不必担心妆奁一事,我和你大哥早就替你把妆奁给备好了,一会儿你直接带着妆奁跟新郎官走便是!”
王氏闻言先是轻轻的点了点头,随后一脸羞涩的对崔氏提了个要求:“大嫂,想当年你我能够在你前夫坟前相遇、继而进了一家门当了妯娌,也算是缘分不浅,不知大嫂能不能念着当年的情分,帮我个小忙?”
这崔氏向来爱装好人、加之王氏的确是有恩与她,于是她当下就爽快的应道:“二弟妹有什么事需要我帮手尽管开口,你我好歹相似一场、能帮的我一定帮!”
王氏见按照妙儿的嘱咐把旧事一提、崔氏果然一口应下了她的相求,心里先是一喜、随后不敢有丝毫耽搁,急忙忙的把早就藏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大嫂,我今儿既要再嫁他人,怎好穿着一身白衣、戴着顶孝髻出门?”
“你也知道这些年来我一直吃斋念佛、为阿宗守寡,因此先前我把整个屋子都翻了个底朝天、一时也没能寻出顶黑髻来,于是我便想请大嫂替我寻一顶黑髻换上!这换了孝髻、穿了大红嫁衣才能有个新嫁娘的样子,也省得把这身晦气带到新夫家去……”
原来在北宋,凡是已婚妇女,都必须用一种用银丝、金丝或马尾、篾丝、头发等编结成的网帽,把头发包罩起来,此举也被宋人称之为戴“髻”。
这“髻”也被时人称为“鬏髻”,网帽外面通常覆以黑纱,形似圆锥,罩住头顶的发髻。罩住后妇人一般会在髻上插戴成套的、各种样式的首饰,那一整套首饰被统称为“头面”。
一套标准的鬏髻头面有:戴在正中的分心、戴在底部的钿儿、戴在顶部的挑心、戴在后部的满冠、分心左右的草虫簪、两侧的金花头银脚簪、戴在鬓边的掩鬓等。
这些簪子插在鬏髻上,既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又有装饰点缀的作用。后来的鬏髻也发展出类似金冠的造型,因此也有人把鬏髻称作“冠儿”……
也就是说,这“鬏髻”说白了就是专供妇人使用、一种类似假发的头饰。有的鬏髻更是直接用铁丝编成一个圆框架,在上面编上假发,形成一个高大的假髻,这样的假髻中间一般都会留空,妇人使用时把它罩在头顶的发髻(此发髻是用真发挽的发髻、和假发髻不同)上,再用簪子固定住就行了。
而王氏口中的“孝髻”,则是专门给守孝的妇人戴的。
所谓“孝髻”,即是白色的鬏髻,上面可以插戴素银头面,除了颜色必须是素白外、其余地方和寻常的鬏髻没什么区别。
这王氏按照闽地风俗,打从张宗出事先走一步后,她便一直头戴孝髻、身穿白衣的替他守孝。几年如一日、一身素白打扮从未换过,以此来表达她对张宗的思念。
--------------------------------------------------------------------------------------
在快开新卷时卡文了,加上家里有些私事缠身,所以断更了,抱歉,小云会尽快调整过来,绝对会完本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