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名分之争

熊槐见王贲出言询问,自然不会提这是对赵国的警告,于是,解释道:“使者勿忧,此事并非是赵国的原因,而是楚国内部正常调换。秦国攻打赵国的上郡,寡人一直都是坚定的站在赵国这边,不会让联军从上郡退走的。”

王贲听到熊槐的保证,似乎松了一口气般:“如此,敝国也就放心了。”

就在说话间,一个将领进入大帐,开口道:“大王,滕相翟强来访,请大王赐见。”

“翟强?”熊槐一怔。

楚宋联军赶到滕城不久,这个时候翟强来干什么。

求和亦或者是?

熊槐想起刚刚公孙衍说的,魏国派出的十八万大军。

既然魏军已经出发前来此地,那么翟强就肯定不是来求和的,剩下的,恐怕就是宣战。

想着,熊槐笑道:“使者,滕相来访,想必一定是来恐吓寡人,向楚宋联军宣战的,为了避免误会,不如请使者在一旁暂避,免得魏国会迁怒赵国。”

王贲一愣,拱手应道:“愿听大王吩咐。”

不久后,一脸愤怒之色的翟强走进帐中,行礼道:“滕相翟强拜见楚王,拜见宋王。”

“免礼。”熊槐应着,顿了顿,笑道:“不知先生来此有何贵干?”

翟强闻言清了清喉咙,然后酝酿了一下情绪,大声道:“楚王,这话应该是臣向大王询问才是。此处乃是我滕国土地,二十里外就是我滕国都城,楚王宋王率领三十多万大军来此,不知意欲何为。”

“···”

面对翟强的咄咄逼人,熊槐并没有开口。

率军来滕国,虽说是楚国提出,目的是为了魏国,但是,毕竟楚国与滕国牵连不大,这种口舌之争,还是交给宋国为好。

果然,宋王听到翟强的话,立即对惠盎使了一个眼色。

惠盎点了点头,出来道:“先生此言差矣,此处何以说是滕国,分明是我宋国的领土,不久前被齐国声子率军强行夺了去,此刻,我楚宋联军来此,乃是为了收复故土,驱逐齐军。宋国的土地上,我楚宋联军自然可以来,可以往,可以去,可以留,无需向任何国家进行任何说明。”

“故土?”翟强声音徒然增高到:“惠子,滕国之先乃是文王之后,武王之弟,滕国是武王亲封的侯国,至今已有七百余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滕国的封地,什么时候变成宋国的领土了。”

“就在几年前。”惠盎一本正经的道:“滕国为我所灭后,滕地就是我宋国领土了。”

翟强冷笑道:“那么现在齐国驱逐宋军,复立滕国,这里依旧还是滕国的土地,而不是什么宋国故土。”

“不然。”惠盎摇头道:“宋国攻打滕国是有原因的,三百多年前,齐桓公召集宋滕等国盟誓,说各国相互亲近,不能堵塞河流影响他国农事,结果,十年前,有一条从滕国流向泗水河水干枯,这就是滕君违背盟誓,肆意对他国进行打击的罪证。”

翟强全然不信道:“河流干枯这么大事,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惠盎幽幽的道:“先生远在魏国,对此事不知,可以询问滕君,一证真假。”

“···”翟强愣了愣,开口道:“就算河流干枯,可能也并非人祸,可能只是天灾罢了,难道宋国就能以此吞并滕国吗?”

“当然不能。”惠盎接着道:“两百多年前,晋楚齐秦率领天下各国盟誓,小国要尊敬大国,并且各国相互通商,不能私设关卡,以堵塞道路,否则,其他国家就可以出兵惩罚,直到国家灭亡宗庙断绝为止。

滕国位于齐楚两国之间,却不朝拜楚国,而且,滕国位于商路要地,却私设关卡,阻塞商路,让齐宋两国不能交流。故而,敝国请示齐楚两国之后,得到齐楚两国准许,这才依照盟约吞并了滕国。

自此,滕国就是我宋国的领土。”

这时,作为宋相的上官大夫开口道:“我宋国攻打滕国,可是经过齐楚两国同意,这才出面教训滕国。否则,滕国的宗主齐国不开口,小小的宋国哪敢进攻强大的齐国的属国呢。”

“这···”翟强本来还有心反驳,但是一听宋国搬出齐国,顿时哑然。

一强一弱之间的对话,自然是谁的刀利就谁有道理,拳头大才是硬道理。

但是旗鼓相当的二者对话,自然是谁的嘴利就谁有道理,师出有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才是正道。

现在,翟强突然发现他说不过惠盎,面对惠盎的歪理邪说,竟然无法辩驳。

顿了顿,翟强想起齐魏联军,这才有了底气,依然强硬的道:“就算滕国有错,就算宋国伐滕有齐楚两国的支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宋国就可以灭亡滕国,就可以杀害滕君。

滕君乃是天下闻名的仁义之君,我听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像滕君那样的贤者,怎能身死国灭,宗庙不存呢。宋国就算攻破滕国,也应该只是告诫滕君,然后退兵回国,怎能就此灭亡滕国呢。

齐国之所以将宋军从滕城中驱逐,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宋国在滕国一事上,所作所为超出了齐国的底线,齐国想要让宋国敲打滕国,而不是让宋国灭亡滕国。如今滕国复立,正是表明了齐国的态度。”

惠盎嗤笑道:“这天下有实无名的人不少,有名无实的人更多,那滕君声名在外,号称天下一等一的仁君,这样的仁人君子,按照天下的看法,只需五十里地,就足以自保了。但是,滕国的土地百里,面对我宋国大军,仅仅坚持了一月,城破国亡,这不就是说明滕君的贤名实则有名无实,没有得到滕国百姓的拥戴吗。

况且,我听说真正的仁君,必定会使百姓富裕,各有所依。但是,宋军进入滕国后,发现滕国富则富矣,然富在滕君。滕国百姓不过是果腹而已,而滕国的府库中,粮食财物堆积如山,这不就是说明滕君收刮无度吗。这样的人,怎能说是仁君,不过一个欺世盗名之辈罢了。”

第七百四十五章 开始第八百五十八章 齐王崩下第七十章 愿行中策第八十二章 秦齐之重第九百四十一章 立功心切第七百三十七章 观游到秦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甘茂来投第二百二十三章 麦君第一千两百六十二章 心有所感第一千两百六十六章 如同二君第五百九十三章 人选第七百五十二章 兵战贵速第七百二十六章 以德治国第二百二十八章 北方有佳人第五百一十九章 大军入越第八百五十九章 剑指宋国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三国三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劫粮第九百七十六章 谣言再起第二百六十九章 进言第五百七十一章 攻城 下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辞封第一百四十二章 貌似抢劫第一千零二章 大势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重压之下第五百六十一章 攻城 上第四百一十八章 顺势而为第八百六十章 宋宫之中第一千两百九十四章 千金之鱼第三百九十八章 越国北上第八百一十章 公布石磨第五百六十九章 攻城 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相邀伐齐第八百八十五章 水师北上第一千两百二十五章 心有不忍第一千两百八十七章 财尽人散第三百一十七章 图赵第六百一十章 来袭第四百三十一章 演武第九百六十八章 定心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夜宴第八章 今时往日第七百二十七章 各地贤才第七百一十八章 广告与封神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未竟全功第五百八十九章 转封第五十五章 秦国之忧第八百章 退意第七百八十八章 二政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天命第七百一十章 地方权力第三百二十七章 应变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目标 上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天下皆惊第二百零一章 燕王拒齐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不出第九百二十一章 年华易逝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赵国争韩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赏赐第一百三十章 面粉计划第二百三十三章 苏代使宋第一百七十四章 公子子青第四百三十九章 示弱博情第四百七十六章 景鲤使秦第二百六十八章 求见第八百二十八章 吴水尽赤第十五章 静夜《柏舟》第九百一十三章 十年之计第一千两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一千两百四十五章 反省宗庙第九百四十六章 楚国的破绽第三百五十章 暴涨第八百零九章 转封第九十六章 申差和秦第三十七章 齐国对策第九百七十章 哑口第五十三章 景鲤请谥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通告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尝君第二百二十八章 北方有佳人第二百九十八章 反制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若有所思第三百六十五章 伐齐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上书第四百零四章 突如其来第九百二十四章 春耕正急第一千零四十章 韩王崩第二百一十一章 煮枣第七百九十八章 成败得失第八十二章 秦齐之重第九百四十二章 以退为进第四百零六章 嘱咐第九百八十一章 太子第五百六十五章 越王臼第八百二十一章 国之宝也第六百零六章 策对第六百七十三章 巴歌满城第六百八十三章 伐宋之疑第三百三十三章 霸业根基第一千两百三十六章 父子对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