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议和争权夺利

※政轰烈烈开始的北伐,像一把利剑样直插满清心脏

陕西之谢逸、张荣浇、李世贤部,河南之夏侯清、俞锋部,四”之石达开部,前后大小战斗累计两百余次,歼敌四万余人,无一败绩,势如破竹。

进入八月,陕西、河南百战军以狂风扫落叶之势,击破山西、山东之敌,合兵河北,对河北之抵摆出攻击态势。

四川之石达开部。鼎定宁夏,会攻山西,次后大部抵达河北,至此,三路合兵,会攻河北之战略态势已经形成。

在两湖之地,左宗棠部连续两次对格沈噶统帅之满清新军起大规模进攻,战歼敌五千,次战歼敌八年,曾经不可一世的满清新军,终于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刚刚经历过政变的满清朝廷惶惶不可终日,匆忙调集僧格林沁残部,会同河北八万清军。号称二十万,由僧格林沁统一指挥。意欲死守。

在僧格林沁接受了这一任务之后,随即给朝廷上书:

“我军败无可败,虽有十万之众,难挡贼军锋锐,此战战则必败,败则京津震动。故臣以为战不如和”

“战不如和?诸个臣工以为如何?”动嘴的不是有刚刚登基的惺帝,而是那个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这个终于开始执掌起朝廷最高权利的女人,面对的却是一副烂摊子。其实仔细想来。这样的权利即便掌握了又有什么用处?

“臣以为,僧格材沁提议似乎可行。”恭亨王在那想了一会,说道:“目前贼军气势正盛,不可力敌,朝廷当遣出议和大使,商议停兵之策。同时请求英法洋夷出面干涉,施加压力。”

“议政王此言大蔫”一个上了一些年纪的大臣出班说道:

“时间,现在朝廷最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只要能给朝廷足够恢复元气的时间,不妨给予贼军一些好处。甚至是给他们几块地,给他们一些银子,那也没有什么太大干系”

朝堂里一片窃窃私语,似乎大多数人都赞成这一意见,只有康雪烛声色不动,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奕注意到了这一点,随即问道:“康雪烛,你心中有何想法?”

康雪烛上前一步,说道:“皇上,太后,议政王,臣却以为战或者可有生机,议和则我大清必亡”

言才出,众目睽睽,康雪烛丝毫不以为意,只淡淡说了下去:

“贼军北犯,为的就是京师,若是不达目的,他们岂肯罢手?此其一也。贸然议和,只会让将无战斗之心,士无必死决心,故臣以为议和则必亡,此其二也。至于请求洋夷干涉,更是提也休提,张震在上海尚且敢和洋夷大打出手。眼下京师在望,不说洋夷肯不肯出面,即便愿意出面,难道张震就会肯了?

所以臣以为,只有打,大打,誓死保卫京师。河北有兵十万,天津有兵六万,京师又能够集兵十五万,加上关外之军,未尝不能打,未尝不能胜…

“康雪烛此私心也”又是那个上了年纪的大臣开口说道:“康雪烛之师死于张震之手,故康雪烛意欲为师报仇,此言决不可听,臣坚决赞成议和”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个声音接着一个声音,很快议和就成为了主流。

帘子后的两宫太后在那低声商议了会,慈禧太后说道:“既然大家伙儿都赞成议和,那就议和罢。着大学士瑞常为议和大使,吏部尚书朱凤标、户部侍郎吴廷栋副使,即刻出京议和,这条件嘛,不妨答应的优厚一些,以显朝廷浩荡皇威。只是在议和之中,须要有理有节,进退得法,不可失了皇家脸面”

这议和的事可就定了下来,康雪烛也没有再反对什么,只是默默走了出去,后面有个相熟的官员快步上前,只问康雪烛的意见,康雪烛苦笑了一声说道:

“议和必不能成功。此去徒受其辱而已”

“翼将军远道而来,辛苦”

了小位将军百战百胜,连番大捷,这才真的辛苦。达开在四”天府之国,过的那是最舒服的日子,哪里有辛苦可言?”

片招呼声中。大营之内一片喜气洋洋,在胜利的感召之下,内军外军之份已经被暂时搁置。

“候明将军用兵神。听说一路飞奔到瑞安县城的时候,那县城里的守军还没有来得及关门,居然就被候明将军冲了进去?”

候明裂嘴笑了一下,也没有多说什么。

进了营帐之中。谢逸让人把地图摊到了案几之上:“诸位,满清在河北集中了十万大军,由僧格林沁指挥,意图在河北阻挡我军夺取京师”

“僧格林沁,手下败将尔”夏侯清冷冷笑了一下,满脸鄙夷:“十万大军?我看能站的有一万人那就不错了,不需诸个动手,夏侯清的人马已经可以扫荡满清”

众将一齐笑了出来。正在那里商议着如何进兵,忽然外面来报满清求和使看到了,众将互相看了一眼,谢逸冷笑一声:

“求和?这个时候来求和吗?”

“安东将军,不妨召进来听听说些什么。”石达开兴致颇好,笑嘻嘻地说道:“连日战斗。甚是枯燥,若能听听小丑言论,也不乏是个调剂之策。”

营中将领都笑了起来,谢逸看了一下营中诸将:“候明”

“职下在”

“你就代替我们和满清使者议和吧。”

“什么,我?”候明倒是怔了一下,自己打仗在行,可这议和自己就是一窍不通的了。

那满清议和使者走了进来,看到一屋子的“贼军”将领,有些胆战心惊,都传说这些人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万一一个惹得他们不高兴了,只怕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去那也就大有问题了

瑞常摸摸圣旨,想想若是让这些“贼军”跪倒接圣未免不太可能,硬了一下头还是把圣旨念了出来。

只不过那些“贼军”将领一个个喜笑颜开,各

慈禧太后的目光在康雪烛身上停留了一会,忽然动怒道:“你等皆非忠君爱国之人,退下,除了康大学士之外,其余人都退下了”

太后虽然怒,一众大臣却是长长松了口气,谁还敢在这里停留半分,急急忙忙倒退着走了出去

“说吧。康雪烛,我知道你有话要说。”慈禧太后脸上怒容忽消,平静地说道。

康雪烛淡淡笑了一下,说道:“回太后,议政王虽然有些过错,但太后与恭亲王主政,一切卓有成效。那些弹劾议政王的折子,其实多时诬陷而已。

议政王错就错在忘记了主子和奴才的身份,其实要说起议政王来,对太后和皇上还是忠心耿耿的,所以臣以为只要略加惩处即可。”

慈禧太后微给笑了起来,康雪烛果然一下就看到了自己的心思。其实慈禧太后心里清楚的很,眼下大清这局面。一刻也都离不开议政王,慈禧太后心里不开心的,不过是议政王分走了自己手里很大的一部分权利而已。

康雪烛轻轻叹息一声:“太后,臣有一个办法,原由议政王主持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转由文祥总理;以后的召见、引见事宜,不再令议政王,而改由慎亲王、醇郡王、钟郡王小子郡王四人轮流领班进行”

慈禧嘴角露出笑意,又听康雪烛说道:“不过这样一来,慎亲必然会不乐意。这样对太后那是最好的了,太后可以”

慈禧太后听着康雪烛一一说完,微笑着道:“康雪烛,你果然是斤,智勇双全的人。你可知道,在擒拿了肃顺之党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我都赏了,却独独没有赏你?”

康雪烛不暇思索:“因为太后知道康雪烛要的是什么,官爵金银对康雪烛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康雪烛唯一想的,就是匡扶大清,歼灭反

“不错。真忠臣也”这句就连慈安太后也赞叹不已,开口说到:“我们商量过了,准备把厩的全部兵马交给你来掌握。

“臣康雪烛,谢大后大恩”

康雪烛跪倒在了地上,大声说道?为了这一刻,自己已经实在等待了太久太久

果然。和康雪烛却意料的一样,朱谕下后的第二天,被命为轮流领班召见的惶亲王奕蒜上疏,表示不同意慈禧的做法。他的奏疏态度明朗,大意是说,自古明君用人,进一人一秉至公,退一人亦必有证据,如今罢免恭亲王就没有证据。恭王自议政以来。没有明显的错误,不过在召对时。语言词气有点生硬,这一点多数人也没见到。而被参的那些罪名。一条证据也拿不出来。这样就要罢免议政王,未免也太浅显了。因此。请求皇太后允准,究竟议证王奕是否该罢,还是让王公、大臣们都公开议论,看看大家的意见,再下旨也不迟。

这斤”厚亲王奕蒜。行事鲁莽,为慈禧和奕共识。因此,朝中大事平日不让他参与;奕蒜自己水平不够,也乐得逍遥自在。这回,太后让他出来作四个领班召见之一,他看了朱谕,就感到不合理。如今,四哥咸丰帝一死,他便是道光帝几位皇子的老大了。他认为四嫂子这么对待六弟弟,是故意挑剔。所以,他不问后果,直言上疏反对四妓的做法。

但是太后随即下谕:“恭王狂肆已甚,必不可复用

在朝会之上,协办大学士康雪烛先拿出自己拟好的疏稿给大家看,提出奕蒜等人的奏折没有讨论的必要。他的意思很明朗,让大家支持太后。罢黜议政王。康雪烛已经深悉慈禧的本意,倒向太后一边。这样。他就深深得罪了恭亲王和醇亲王。

但是康雪烛却并不在乎,他要的只是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

随后。慈禧太后以以同治帝名义明上谕:“日前将恭亲王过失,严旨宣示兹览王公、大学士所奏,合以恭亲王咎虽自取,尚可录

这样。奕的议政王和席军和大臣衔被录夺,从而被排斥于清廷最高领导层之外,不得闻枢密。

上谕布之后,慈禧不打算立即召见奕。奕几次要求,她不予理睬,表示冷淡。直到十多天后,她才同慈安一同接见。

奕知道了慈禧的厉害。召见时诚惶诚恐。深自愧悔,伏地痛哭。

慈安太后心软,正想让这斤,为自己立过许多功劳的奴才起身,但却被慈禧太后以目制止,慈禧太后冷淡地说道:

“恭亲王。我们本是自家人,何必弄到如此,大家心里都不好受

在那喋喋不休说了一会,见到恭亲王伏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慈禧太后终于满意了,让恭亲王站了起来:

“六业。我们其实心里还是很感激你的,这么做也真的是迫不得已,这样。朝廷内外的事情还是归你统管,不过。这京师安危方面,我看还是交给康雪烛罢”

奕连声谢恩,心里却对面前这个女人充满了畏惧,

恭亲王完全屈服于慈禧了,大清的事务的确还离不了奕,在召见后的同一天,慈禧即指示拟定谕旨,强调恭亲王确有认错表现,表示痛改前非,准其重新掌握军机处,但是议政王的名号不再恢复了。

同时。下令京师防御重任,全部交到康雪烛的手里,从即日起康雪烛有权利调动厩内外的一切军队物资。

可以说康雪烛是踩着无数人的尸体,爬到了人生的数峰,他胸中的那些梦想。在康雪烛看来也终于到了实施的时候。

可是。仅仅一个康雪烛能够应付一切吗?一个康雪烛,又能够挽救风雨飘零。即将轰然倒塌的大清帝国吗?

京师里的争权夺利,不过是灭亡前的预兆,而节节取胜的百战军,却正在吹响号角,对满清的最后一击,已经悄无声息开始展开各自的话,却没有半个人愿意听的。众道本旨念宗川儿端常念的满头大汗。

“那个,谁,你在朝廷里做的是什么官?”候明大大咧咧的在那坐着问道。

“这个,在下是大学士”

“大学士?不错,不错,你做什么什么来了?”

瑞常啼笑皆非,自己做什么来了?难道是和你们这写贼喝酒来了?瑞常脸上似哭似笑:“将军,本官奉了大清皇帝之命,前来和诸位议和来了”

候明一本正经点了点头:“议和?好啊,好啊,说说,都有一些什么条件?”

听到“条件”二字,瑞常多少恢复了些精神:“将军,战端一开,生灵涂炭,大清皇帝有好生之德,不愿黎民百姓再遭受如此折磨,故而提出议和。

若将军能率军马退出河北,两相休兵,朝廷愿意出二百万两搞军银子,以搞劳诸个大军辛苦奔波”

“二百万两?,老子辛苦了那么多年,还真没有看到过那么多的银子”候明骂骂咧咧的说了一声,见到瑞常脸上露出喜色,忽然开口问道:“银子呢?”

“什么?”瑞常一下没有反应过来。

“二百万两银子,你刚才不是说过?”候明瞪大了眼睛,好像受了骗一样:“二百万两银子拿来,然后咱们再仔细议和”

这真是秀才遇到了兵,有理也说不清,瑞常满脸苦色,尴尬地说道:“将军,这,这,这二百万两银子哪有随身带着的道理?”

候明“哦”了一声:“还有条件吗?”

“有,有”瑞常精神振作。赶紧说道:“若将军肯罢兵不战,朝廷愿割江苏、江西、安徽、四”等地给军政府”

候明好像看着怪物一样看着瑞常,看的这位满清议和大使浑身毛:“江苏、江西、安徽、四川,本来就是我们百战军的地盘,难道还用你来割让?那山西、山东等的怎么办?难不成还要我们退还?”

这点瑞常倒是没有想到,自己出来的时候朝廷就是这么交代自己的。不过想想也是,山西、山东现在都在叛军手里,难道,还让他们吐了出来不成?

候明哈哈大笑,指着瑞常说道:“回去告诉你们皇帝,让他洗干净了脖子等着老子来砍。。留不留头是不?老子一旦进京,也来个留不留头,抓资帝小子辫子,咔嚓就是那么一下手起刀落”

瑞常浑身打了一个哆嗦,不由自主摸了一下自己脖子。

这个将军可实在不近人情。真要这么一刀落下,只怕滋味不大好受,这些贼军当真无法无天,嘴里说着皇帝,全无半点尊敬之意,这和谈可还怎么进行下去一

和谈自然失败,那些“贼军”非但不肯和谈,反而还把朝廷使者狠狠羞辱了一番,这未免让堂堂大清朝廷颜面尽失。

慈禧太后有些恼怒,议和是议政王提出来的,结果现在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还害的自己在臣工面前洋相出尽。

这几天来自己也对朝廷上的事情熟悉了起来,议政王放在那里,实事求是地说,多少还是有一些碍事的。

慈禧太后又想起了几天前曾经生过的事情。那天是在开朝会的时候,军机奏事、议政王捧递奏章、太后亲览,一切如仪。

召见就要结束了,军机大臣将要跪安退出了,一直站在御案边、格外辛苦的议政王也该退出歇歇腿了。

这时,慈禧太后突然拿出一件奏折对奕说:“有人劾汝”

奕一愣,飞快扫了一眼慈禧太后手中的白色折纸,脑子里也疾思考一过。

不久前,因河北之地,大夏天里里响雷下冰雹。

御史们认为是“天象示警”便纷纷上折言事,要求清廷修明政事。其中有御史镀的奏折语句锋利,似有所指,有勿贪墨、勿揽权、勿狗私、勿骄盈想到此奕脱口而问:

“是谁?是谁参我?噢是镀”

既没有称呼,语言又急切。

太后对奕的这种态度极为不满意。瞪了他一眼,并没回答。

但奕未曾深想今天事态的严重。平日里他率军机大臣进见时,太后见他总是站在那里,沥陈军政大计,很辛苦,常在宫监进茶时,也吩咐:“给六爷茶”奕也欣然领受。

有一次因议论时间过久,恭亲王说得口渴,顺手拿起御案上的茶便喝。忽然现是御茶,便放回原处。太后和他本人当时都没认为有失礼节。因为宫监给他献茶也是放在御案一边上的。

有时与太后意见有了分歧。他也曾大声辩论;听不清楚时,也曾让太后再重复说。那时太后和他本也都没认为有失礼节。因为讨论国家大事,要听清楚、说清楚、论出个是非来,不能含混了事。

这一次他也和平常一样,没有多想什么,因此又追差问一句:“还有谁弹劾我?”

慈禧在奕的追问下大声说:“蔡寿棋”奕也脱口而出:“蔡寿棋非好人”

没等两宫太后回答,奕又大声说道:

“昔日这个蔡寿棋在四川为官的时候,就招摇撞骗,有案未销,应该拿问”

两宫太后见奕态度如此狂妄,都十分震怒,便喝退奕和军机大臣。

眼下议政王一力主张建议的议和失败了,反而让朝廷折了颜面,这让慈禧太后把这种种事情都想了出来,心里着实恼怒。

随后,两宫太后召见协办大学士康雪烛、刑部侍郎王桂,内阁学士桑春劳、殷兆销等一见到了这些大臣的面,慈禧太后竟然哭哭啼啼地说道:

“王植党擅权,渐不能堪,应重治其罪”

诸大臣看到太后如此盛怒。不知道到底生了什么事情,个个面面相觑,惊愕不已,不能作答。

慈禧则催促诸大臣说道:“诸臣当念先帝,无畏王;王罪不可遣,宜议”

那些大臣既不敢得罪太后。又不敢得罪议政王,

第114章 报恩第384章 政变之前第457章 动荡的土佐藩第499章 四国北京神圣同第355章 我们不想战但我们不畏战!第430章 这一夜的腥风血雨......第29章 老子这次真玩命了!!第469章 暗杀第205章 “太湖之畔”第197章 “绑架”第567章 耶路撒冷第372章 诱敌第88章 绝不退让半步!!第18章 冲营第115章 大人这怎么了??第394章 僧格林沁第24章 这样遇到石达开!!第108章 还是少个人才!第458章 好大的一笔买卖(0)第29章 老子这次真玩命了!!第二百六十五 巷歼敌安徽第125章 妻子第349章 总攻 !!第146章 “湘军之败!”第96章 “宁殉国,不耻辱!!”第245章 考生第290章 京城连环案件第275章 抄底欧洲第264章 反击!(下)第329章 “常捷军”第572章 新兵们的战争(上)第108章 还是少个人才!第320章 “忠王天王”第390章 政变(上)第264章 反击!(下)第507章 张震、俾斯麦、以及毛奇..第207章 百战诸将(下)第358章 水军集结!!第168章 小大姐溜河崖;洗白手绣花鞋......第392章 议和争权夺利第283章 蜀地第494章 伤人第578章 最后之战第144章 “百战之军!”第459章 新希望之土佐第385章 突进!!第437章 军队和国家新的秩序第340章 既然要打那就打!第384章 政变之前第269章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第90章 打这帮洋夷狗日的!!!第509章 德意志之统一第145章 归还岳州第576章 突击(下)第269章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第390章 政变(上)第43章 我真的要有媳妇了??第154章 天赐良机第29章 老子这次真玩命了!!第391章 政变(下)第498章 别了 葡萄牙人 . .第156章 李鸿章的忠诚第288章 治国之道!!第223章 安庆决战(下)第149章 胜败第258章 康雪烛和左宗棠第473章 美国英雄 冉猛第499章 四国北京神圣同第154章 天赐良机第342章 “五月十日”第80章 二百万两银子第177章 “酒会上的谈判”第555章 世界危机来临第452章 吕红八式和一刀流第283章 蜀地第192章 寿筵第371章 盘肠大战第465章 发生在京都的骚乱第116章 “正面还是背面”第208章 白石山金牛镇第261章 攻击武昌(下)第264章 反击!(下)第567章 耶路撒冷第五百章第367章 苏州风云(上)第26章 莫黑第256章 “尚书令!”第467章 传我将令 兵发日本第343章 开战之后第259章 领事之间. .第242章 “割辫立誓恢复大汉!!”第70章 斗殴!第439章 “张震和俾斯麦”第339章 我判决你有罪!!第293章 侠客?!第92章 找参戎大人报仇去!!第152章 钦差第71章 有些诡异的好处第201章 斗殴事件第112章 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