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章 河套危矣

明军惨败的消息传回京城,震惊了大明朝野,也让刚刚赢得与勋贵斗争胜利的皇帝和镇国公,陷入了措手不及的境地!

自洪武皇帝以来,从来都是汉人压着蒙古人打,打得他们妈妈都认不出来!大明的无敌军队,多少年没吃过这种亏了?!朝野上下的群情激愤自然可想而知,那些原先还打得你死我活的文臣武将,突然都成了一个调门,一个个在朝堂上捶胸顿足,声嘶力竭的高喊着,要立即教训那些不知死活的蒙古人!让他们血债血偿,百倍奉还!

然而作为这个朝廷的决策者,洪熙皇帝朱高炽和镇国公王贤,在这个节骨眼上,却难以开口言战……大明朝如今正处在极度虚弱,国力极度空虚的危机时期,迫切需要的是与民休息、养精蓄锐,而不是与鞑靼人开启战端……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得军需、是钱粮。尤其是深入草原与蒙古人作战,需要的军需钱粮更是不计其数。特鲁河一战败得太惨了,近两万明军精锐阵亡,大批的粮秣辎重被鞑靼人夺去。鞑靼人无论是兵力还是士气,全都处于巅峰状态。朱高炽在和王贤殚精竭虑的合计了三天之后,也没有推翻之前的结论——眼下实在没有能力出兵。只能先加强九边防御,同时号令内附的蒙古各部结盟互保,防止鞑靼人继续为祸而已……

不出所料,这个决定一公布,洪熙皇帝和镇国公就被朝野的口水淹没了。朝堂上的文官武将还好些,慑于王贤的淫威,只敢上演哭天抢地的苦情戏码,还不敢直接对皇帝和王贤开喷。

市井老百姓可没那么多顾虑,茶馆中、酒楼里、街头巷尾上,到处是义愤填膺的喝骂声。他们把洪熙皇帝骂成是宋朝皇帝那样丧权辱国的柔弱之主,是能把太祖太宗皇帝气活过来的不肖子孙。

连素来备受爱戴的洪熙皇帝都能给骂的这么惨,王贤会遭到何种程度的詈骂也就可想而知了。他原先在百姓心中的那点良好形象,一下子全都崩溃了,再加上有心人暗中推波助澜,他在百姓口中,成了秦桧贾似道之流,对内阴险狠毒、对外懦弱卖国的大奸臣、大反派。

对此王贤和皇帝虽然委屈无奈,却不能开口辩解。他们知道,这种情况下,说什么都是白费,只有用行动证明自己,才能洗刷冤屈,重立自己声誉。

战胜而强立。

所以三年以来,这对君臣一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发展生产、整军习武,以求尽快回复国力,尽早与越来越嚣张跋扈的鞑靼人一战!

是的,三年都没等到明军的复仇,鞑靼人对大明的恐惧之心已经彻底烟消云散,他们在大明边境的劫掠越来越肆无忌惮,强迫已经内附的部落归附于他们。那些部落稍有不从,便遭到阖族屠杀。那些部落向朝廷求救无门,只能屈服在鞑靼人的淫威下,成为他们的属族。

自然,很多蒙古人其实是乐见鞑靼人重新强盛起来的,虽然鞑靼人根本不是黄金家族的后代,但能恢复一些蒙古人昔日的荣光,总是聊胜于无的。

于是鞑靼人的部族迅速膨胀,短短两年时间,就恢复到十几年前的鼎盛时期,阿鲁台父子的野心自然也迅速随之膨胀,洪熙二年冬,他们拥立黄金家族的后裔阿台王子即蒙古大汗位,号称阿岱可汗。

然后名为可汗实为傀儡的阿岱,封阿鲁台为丞相加太师衔,命他统帅蒙古各部,早日恢复蒙元!

有了阿岱可汗这面大旗,阿鲁台更加可以放开手脚,征服蒙古各部了,在统一了大漠南北后,他又盯上了河套地区。

河套,乃是黄河的‘几’字弯及其周边流域,乃是黄河冲击而成的大片平原,由‘西套’银川平原,和‘东套’河套平原组成。‘东套’河套平原,通常又被分为‘前套’土默川平原和‘后套’巴彦淖尔平原,占地极其广阔,更重要的是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堪称塞上江南。

自古就有所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黄河及其众多支流环绕着广袤的河套平原,在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西北地区、造就了这个宜耕宜牧的鱼米之乡。

永乐十三年,朱棣将河套赐给了千里南归的博尔济吉特部在河套定居,距今已整整十年了。十年时间里,和顺长公主宝音琪琪格背靠大明朝廷的支持,尤其是王贤的全力相助,博尔济吉特部自然迅速发展壮大,如今已从当初的两三万人,增长到二十余万之众。再加上不断吸引蒙古各部来归,和顺长公主宝音旗下的蒙古人已经有四十余万。

更重要的是,在王贤的协助下,宝音分别在土默川和昆都仑建造了两座城市‘大王城’和‘宝音城’,宣布在这两座城市中经商做买卖,免征一切赋税。并将百万亩适宜耕种的土地分给愿意前来河套定居的汉人,还免费提供给他们耕牛和种子。

这在民生艰难的永乐末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许多在内地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携家带口迁到河套定居。在确定宝音没有撒谎后,有些人甚至又返回内地,将整村整族的乡亲都一起带了过来。

短短五六年时间,河套地区的汉人已经有四五十万之重,大王城和宝音城的常住人口都已经超过十万,赶得上汉地一般的县城了。

而且到了每年秋天的贸易旺季,从口外涌来的客商,还有随之而来讨生活的形形色色,各类人等,更是高达二三十万之众。那时节宝音驻跸的大王城,真叫个商旅云集、百业兴旺,南腔北调、摩肩接踵,比起内地的商贸城市也不遑多让。

兴盛的商贸带来了丰富的物资,而且很多内地迁来河套的汉人,本身就是木匠、铁匠、大夫、兽医之类出身。他们在大王城和宝音城中开设商铺,自然不会只服务汉人,套内的蒙古人也可以向他们求医问药,从他们那里买到日用百货。

所以,与套外蒙古人穷困潦倒的生活天差地别,套内的蒙古人吃得饱、穿得暖、有铁锅做饭、有茶砖解腻、得了病也有人瞧。而且家里头牛羊成群,过得十分滋润。

这只是普通蒙古人的生活,那些大大小小的贵族头领,平时穿的是丝绸,用的是瓷器,妇女脸上的水粉和头上的首饰,全都是江南制造,由内地商人们运到口外的。这种生活,哪怕放在内地,都可以称得上富裕了。

言而总之,河套就像一朵奇葩,在这里蒙古人和汉人和谐相处,两族人都过得十分安定舒适,富裕程度甚至超过了大明的边地。更不要提那些喝风吃土、忍饥挨饿的蒙古各部了。

宝音琪琪格自然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她十分清楚,那些饿狼似的蒙古各部,早就对河套的富饶丰腴垂涎三尺了。为了保卫河套、保卫家园,她将套内的人民分为蒙汉两部,分驻东西而套,又分东西南北四路共十旗四万余兵马,命各旗旗主、各路将军,一年四季定时操练,切不可荒废军备。

套内看上去兵强马壮、严阵以待的样子,果然镇住了那些想打他们注意的蒙古各部,多少年都没人敢进犯河套,这让套内的蒙古人,可以更加放心的过他们的好日子了……

直到去年,阿鲁台拥立阿岱可汗,建立蒙元朝廷,意图统一蒙古各部,自然盯上了河套这块肥肉。阿鲁台首先派人给宝音送信,要求她向阿岱可汗称臣,并到忽兰忽失温朝拜可汗。

宝音对此自然毫不理会,反而将来使扭送北京。这给了阿鲁台对河套用兵的借口……虽然蒙古人打仗向来不需要什么借口……洪熙三年二月,阿鲁台尽起所部以及附庸四万骑兵,号称十五万兵马,由他和两个儿子分别统领,分三路浩浩荡荡杀向河套。

宝音这边接到鞑靼来犯的消息,马上召集四部十旗的兵马,亲率三万骑兵于土默川迎敌。双方一场恶战互有胜负,正难分难解之际,归顺宝音多年的瓦剌人突然造反,令博尔济吉特部措手不及,兵败如山倒。

原来老奸巨猾的阿鲁台,早就偷偷联系瓦剌人,许诺只要他们肯臣服大汗,配合他们干掉宝音,就把河套赐给他们放牧。虽然宝音一直对瓦剌人不薄,但人心向来不足蛇吞象,瓦剌人根本禁不住诱惑……

而且还有一层,瓦剌人一直把博尔济吉特人当成他们的奴隶,这些年却要仰昔日奴隶的鼻息过火,这让他们分外不爽。哪怕博尔济吉特人对他们多好,他们都还是一样不爽……

最终瓦剌人临阵倒戈,让宝音的军队吃了大败仗……

见势不好,宝音只好收拾残兵,退回到大王城,又下令各族各部全都退回大王、宝音二城中,据城坚守,并向北京朝廷求援。

消息传到北京,自然引起轩然大波,这也是杨士奇为什么会来晚的原因……

第931章 真空家乡第358章 大戈壁第1096章 新局第919章 交易第166章 钓鱼第1177章 做局第149章 专治各种不服第803章 人味第606章 终于招供了第669章 故人相见第555章 入贡院第336章 梳头第951章 撒酒疯?第62章 大不一样第114章 难第379章 置之死地第五零二章第357章 牺牲第603章 大牌观众第268章 比试第845章 霸道第1197章 杀手锏第683章 跪第411章 哭丧第562章 坑爹第991章 宏图远志第602章 集体放鸽子第455章 惩罚第149章 专治各种不服第492章 归顺第848章 父子反目第500章 灯山火海第265章 画饼第941章 初战佛母第102章 明教第872章 君君臣臣第989章 不入虎穴第449章 真面目第675章 退堂鼓第236章 下船第122章 风水轮流转第1258章 狮虎同笼第739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第908章 易燃易爆品第852章 致命绯闻第308章 锦囊第787章 救兵第478章 左右为难第818章 父子第1148章 朝会第243章 兄弟第753章 措手不及第94章 家法第1270章 长驱直入第697章 营救第790章 失踪第699章 对影第837章 还愿第697章 营救第1009章 大喜过望第973章 个中真意第327章 亢龙有悔第654章 重逢第1221章 连邻村老干都知道了第814章 劫后余生第746章 奸细第182章 城破第1226章 孤注一掷第262章 起个名字咋这么难第661章 赵王府中第928章 众矢之的第918章 审讯第323章 猛皇帝第588章 射箭第889章 抵京第547章 势如破竹第1100章 乱投医第526章 诏狱第552章 劝说第812章 死在一起第300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457章 谈判第585章 避重就轻第1043章 困惑第531章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第258章 打群架第622章 小怜玉体横陈夜第393章 金蝉脱壳第264章 武举人第463章 邯郸道醒悟黄粱梦第615章 重临第479章 招安第359章 风沙好大第623章 敕勒川第338章 孔雀开屏第598章 礼贤下士第168章 仙云观第1196章 再战第506章 惊诧莫名第228章 调虎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