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名篇诞生

开篇以三代货币为论,上古先民从简单的以物易物逐渐过度到以天然贝壳为货币,到宗周中期出现铜币,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代,逐渐出现空首布、刀布、蚁鼻钱等新兴铜币,再到战国时代出现的圜钱,逐渐过度到现代的三铢钱、八铢钱、半两钱。

言简意赅的点出,上古以来钱法混乱各行其政导致货币不一制度不同,进而影响各国贸易流通文化交流,某种意义上增强地区差异性以及排外性,不利于庞大帝国上行下效的执行力,所以始皇帝下令书同文车同轨废异钱是正确的趋势,对于大一统帝国而言不可以缺少具有官方信用的货币,大汉必须重申秦制的规范,制定全新的钱法重铸新钱是必不可少的。

抬手写下几万字谏言,完全没有字斟句酌反复修改的意思,就好像早有背诵千遍的腹稿在手直接誊抄出来似的,就连磨墨侍立的张汤都看呆了。

张汤可以确定,在他们讨论钱法之前没有相关话题交流,只是每天的例行会议上属官们抛出矛盾,曹时当即作出尽快解决钱法矛盾的决定,以他一贯的腹黑心思猜想,说不定属官们是故意挑出这根刺来为难少府,仿佛在说你三把火烧的很猛烈,有本事把这个棘手的问题也给解决了。

他不知道曹时看出几分来。从他专注着纸上笔走龙蛇的谏言看起来,应该是心中早有数目的,他以前听说过古人出口成章微言大义者。还从未听说有人提笔即写下万言,旁征博引不仅耳目一新更加发人深省,哪怕不懂钱法制度的人,只要看过此文也会恍然大悟,原来货币制度竟然有这样的重要性。

时光飞逝不觉夕阳西下,当曹时从专注的书写中回过神发现天色已晚,丢下笔活动酸软的手腕。曹时长出了口气才发现周围跪坐几百号人看着他。

“咦?这个时辰你们没有走吗?”

“一个时辰前,他们就已经站在这里了。”张汤取来一壶热水为他斟满热茶:“少府旋腕二个时辰一刻不停书写数万言。内容精巧引人入胜,我们这些人都被看呆了。”

仔细一瞧发现面前堆叠几十页纸,其中写下的内容包罗万象,分析天下可用的货币即所谓的五金之利。黄金、白金及赤金的矿产相互连接,有金矿的地方必然会有银矿,同样也会有铜矿,三者产出的纯金比最稳定,用三者为货币可以构建一套稳定的货币体系,同时起到在铜钱与黄金之前增加支撑的作用。

后半部分是货币管理制度,主要围绕货币的管控意义,对于帝国而言良好的货币系统保证税收稳定,对于百姓而言有帝国公信力担保的货币具有极强的信用。可以避免使用几百种质量品相不一的劣币,提高贸易流通的效率减少民事争讼纠纷,还可以避免有奸商从中渔利的空间。统一货币实际起到便民利民的作用。

曹时摇头失笑:“有些东西写的太乱不适合发,我拿回去删改几遍再交给太子过目吧。”

“不可!”

“万万不可!”

数百号人跳起来摇头,情急之下个个面色赤红像个疯子,大有一言不合就要动手抢收稿的样子,的确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冲动。

“这……你们都怎么了?”曹时目瞪口呆。

几个年纪大的属官揪着胡子着急:“少府万万不可!《货币论》的微言大义是前所未有的,内容之精妙以老臣愚见增一字则过。减一字则略,若改的太多失了本意岂不是一大损失呀!”

“少府。《货币论》数万言妙不可言,千万不可以删掉啊!”

“不如这样,少府实在很想删改也可以变通,请把这份誊抄出来再改好不好?”

曹时的脑筋一片空白,许久才记起这个时代数万字的论述就是一本著作,儒家津津乐道的《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多字,《公羊春秋》四万四千多字,《诗三百》三万九千二百多字,曹时只用一下午就写出几万字的新论,不但内容发前人所未有,作用和意义也丝毫不比百家著作差。

自上古三代以来,知识被长期垄断在军事贵族手里,军事贵族们以立功立言为最高追求,吴起子是军事贵族最崇拜的人物,军功显赫,政绩彪炳,著书立说变法强两国,古今以来最优秀的军事家里吴起子可以排在最前列,军事贵族尚且重视著书立说,更何况那些一辈子没机会上阵杀敌立功的官吏以及普通人。

立功需要去战场上拼杀,对于缺乏军事素养的人来说,立言比立功更切合实际,每篇名著出现都会引来许多人慕名学习,诸子百家常有门徒数千的景象,因为知识就是打开平民通向贵族的敲门砖,即使在秦汉军功为上的时代,仍然需要商鞅、范睢、李斯、萧何、张苍这般纯吏来管理国家,这就是晋升的终南捷径。

曹时笑了笑:“好了好了,我不删它就是。”

许多人松了口气,并为自己抢救一篇千古名著沾沾自喜,张汤盘算着晚上回家要记下这段事,说不定将来随着《货币论》名传天下,他张汤也能小小的沾点光,他不知道的是人群里有不少也打着类似的算盘。

第二天朝会上,曹时发现自己被几百双眼睛盯着,好像一举一动都被人监视的感觉,没一会儿功夫他的冷汗都冒出来了。

廷尉高宛侯丙武笑眯眯地拱手:“你问这是怎么回事?还不是你自己做的好事。旋腕二个时辰笔墨不顿写下万言名著,要不是长安城里宵禁阻挡,只怕早就连夜传遍关中各地了。”

“估摸着这会儿消息也差不多传出去了。还是少府的才气高,让我也靠过来沾点才气。”

大农令乐成侯丁吾客拉着坐席往他那里靠拢一点,吓的曹时赶忙侧身子躲避,这帮四十多岁的老列侯哪个不是有一堆奇葩嗜好,运气不好碰上个有龙阳之好的可就糟糕了。

“大农令注意礼仪,少府著书是件好事呀!老夫只是不懂为什么不通知我们去观瞻一二呢?”卫绾的脸色不好看,只要不是傻子都会想在场见识名著的诞生。将来告诉后世子孙曾经目睹天下最快名著的诞生是多么的光荣。

支着耳朵的上卿们不约而同的点头,著书立说那可不是件小事情。放在上古那可是得沐浴更衣虔诚的斋戒三日,然后提笔开篇一笔一划几易其稿反复修改最终成书,名家著作最快也需要一年半载完成,慢一些的二三十年甚至五六十年不定。由此可见著书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曹时就是这样的奇葩,既没有沐浴斋戒也没有广而告之,闷声不吭的只用一个下午两个时辰内轻松完成,要不是目击者遍及少府内外数百号人之多,恐怕要被世人当作疯子说疯话一样看待。

假如著作本身质量不行也绝不会引起广泛关注,顶多会被人嘲讽为故意为之的一次自我炒作,从誊抄流传出来的只言片语看的出,这篇有史以来最短成书的《货币论》内容精妙,深入浅出探讨着人人都要用到又极不显眼的货币。

书里首次探讨财富。税务制度,以及货币制度本身的作用,对货币做出非常精确的定义。并富有预见性的指出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货币制度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出来,不断增长的庞大货币储量将推动帝国日益兴盛,建立良好的制度和管控体系有助于协助天子更好的管理国家。

“微言大义!以最不起眼的铜钱为切入点,阐述钱法变动对汉家制度的补益,这才是真正的微言大义!”

直不疑手捧一叠字迹潦草的纸张。摇头晃脑的诵读道:“充盈的国库代表货币习惯性的积累和沉滞,这是缺乏良好的资产运转环境的表现。而不只是纸面上的国富民强,黔首百姓越富则税赋征缴就越容易,对纳税的积极性和增税的忍耐力也就越强,黔首百姓越穷则征缴税赋越难,积极性低增税夺产犹如杀人父母!因而主导货币发行调解士民结构,确保上至军功高爵,下至黎庶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才是二千石高官的首要责任。”

“还是白话更加浅显易懂,之乎者也的看的我都累的慌。”

“不然!古文有美感,白话太粗鄙了。”

“你敢说此文没有美感?精巧的章句排比读起来就舒服的很,我就不太喜欢两三个字凑在一起的意义,没有符号分隔读起来还要费劲的猜测,特别不爽!”

“你也不喜欢古文,我还以为就我一个人不喜欢古文,原来还有志同道合的人,少府的文章里多了几个符号,还有段落分隔有助于阅读,比那些冗杂费解的古文有趣的多。”

在座的上卿没有一个正经的老学究,大部分是军功爵出身的列侯,稍差一点的诸如郎中令贺、中尉宁成、御史大夫直不疑也有多年二千石高官的经历,丞相卫绾也是前些年新封的列侯,没有人在乎崇古与否,只要读起来顺口便于理解就好。

一群人抨击古文的不便之处,在纸张发明和大规模应用的今天,没有了竹简木牍篇幅和存贮的限制,许多人在书信来往时逐渐增加行文内容的尺幅,从原来寥寥几百个字的书信,变成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家信,所耗费的无非几张纸一些墨而已。

列侯们多半是粗疏的性子,说话口无遮拦把上古先贤珍惜笔墨的习惯都骂进去,古板的官僚们就不乐意了。

黄生气的须发皆张:“放屁!上古先贤怜惜黔首伐木采竹的辛劳,不舍得浪费每一块简牍,不用简捷的文言文记录,那得要多少斤简牍才能记录完一件事,合着古代先贤节省简牍也成了罪过,各位上卿有点吹毛求疵了。”

朝中几个头发花白的老头火力全开,刚才说风凉话的列侯全部哑了火,丞相卫绾心说终于逮到个机会给列侯们点颜色瞧瞧,捉住曹时不松手:“老夫觉得少府的白话文浅显易懂是很好的,但是上古文言文也不能随意放弃掉,我很想知道少府怎么看待上古文言文?”

这老头想挖坑埋我!

几个老头瞪大眼睛看着他,好似他说个不对就要撒泼,曹时苦笑着和稀泥:“我认为古文可以用来吟诗作赋,至于朝廷公文,律法解释还是尽量以浅显易懂的白话为主,毕竟公文往来的是普通官吏,律法运转适用于天下百姓,教化百姓使其不敢逾越法禁,详细明确没有歧义的白话是必不可少的。”

卫绾甩了个小子挺识相的眼神,瞥见那帮列侯哑火的表情捏着胡须非常得意,他这个丞相始终当个不舒服,干点事动不动被把持上卿的列侯们掣肘,大事做不了主小事总得让我出口气。

卫尉柏至侯许昌嘿嘿一笑:“丞相说的对,上古用简牍吝惜笔墨是常例,眼下造纸术大力推广就没必要再吝惜笔墨了,公务行文下达诏令放着浅显易懂的白话文不用,这岂不是有缘木求鱼之嫌?少府说这话在不在理?”

“我也是这个看法,白话文浪费笔墨的确不假,却胜在意理浅显易懂,黔首百姓只需识得三千个常用字就能看懂大意,有文化的高爵者识得八千个字全篇通读以此作策论毫无问题,这才是上下通用老少咸宜的教化正道,至于浪费的笔墨纸张不是问题,山林里多的是竹木藤条,加大产量早晚会普及。”曹时悄悄数个大拇指,许大叔给力啊!

卫绾又不爽了,他的好友直不疑扯住袖子努努嘴,发现刚才还还很生气的黄生等老夫子全部眉开眼笑,几个老头听到导人向善的教化之功全都笑的合不拢嘴,至于愚民不愚民暂时先不管,起码话说出来挺好听。

暗骂一句老滑头,卫绾气哼哼的只好作罢。()

第219章 太学与向西第300章 咆哮与担心第248章 城下的火焰第166章 陈家完了第272章 出路总会有的第78章 蝶恋花第180章 他乡遇故知第268章 我们投降第231章 京师的动静第307章 惊闻噩耗第30章 名声鹊起第208章 惊人的战争红利第295章 田蚡的名声第155章 故楚残党?第304章 金蝉脱壳第217章 追袭者第265章 救人一命第173章 废侯复封第143章 宁成投靠第92章 矛盾与妥协第159章 廷外交锋第144章 小月氏之王第67章 列侯的交易第306章 皇帝的密信第36章 吊打隆虑侯第117章 安得治世法第270章 那么赏格……第93章 如履薄冰第93章 如履薄冰第52章 天大的礼物第123章 天子驾崩第110章 淮南王女第174章 撂挑子装死?第109章 奇怪的女人第298章 四个废物一个英雄第89章 位列九卿第224章 永结盟好?第63章 温室殿考校第151章 热销全城第177章 儒家复起第126章 杀机四溢第65章 太子监国第27章 祸从天降第271章 洗尘宴第85章 窦家蛰伏第190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第325章 以弗所第213章 利在千秋第254章 再袭大营第289章 伸出援手第333章 双喜临门第36章 吊打隆虑侯第76章 太庙奠基第209章 喜得麟儿第117章 安得治世法第141章 儒家内争起第263章 大粮仓第62章 集权并不美好第195章 羽林军制第172章 陈家兄弟之死第38章 太子刘彻第90章 陵邑制度第54章 磨刀霍霍第25章 绘图造物第103章 夫妻夜话第97章 太子的羞愧第162章 史无前例赛马场第126章 杀机四溢第230章 宣室对策第269章 怎么是他第177章 儒家复起第94章 李鬼见李逵第29章 亚夫之死第81章 儒生的难堪第116章 你是刘陵?第116章 你是刘陵?第114章 最后的考验第131章 好大的猪头第96章 马镫是什么第300章 咆哮与担心第243章 韩嫣在作死第226章 自取灭亡第261章 别开生面第173章 废侯复封第307章 惊闻噩耗第236章 祭祀之礼第240章 以牙还牙第300章 咆哮与担心第311章 初露锋芒第81章 儒生的难堪第18章 进京师第29章 亚夫之死第152章 贵妇热捧第175章 受伤最多第118章 难缠的女人第45章 暴秦不暴第227章 你和我一样第74章 新长安计划第238章 还有三年第28章 赵禹与张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