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两个老头

两个老头面面相觑,没料到名满长安的平阳侯曹时会喊出这么简单的口号,这个口号不像儒生们高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像黄老学派喜欢念叨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像法家喜欢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反倒有点类似诸子百家中地位和话语权最低的农家,整日和田地里的庄稼相伴,每次各派大辩论时农家就躲在角落里发呆,那群人对治国安邦之策一窍不通,发言表述也全是田间地头的那些琐碎小事,让许多志向远大的书生们很是瞧不起,那群农家子弟老实巴交闷声不吭的就像群老农民。

莫非曹时是农家?

不可能!

两个人同时摇摇头,农家的志向很少理想也很少,少府曹时绝不是这样的人,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在无为体系里不断的折腾事力图做有为之臣,他的作为被黄老学派内部视之为离经叛道,卫绾几次出言阻挠,直不疑既的和稀泥和小小的质疑都代表了黄老派的不满。

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九卿,绝不可能做个老实巴交的农家,起码他们两人是不信的。

胖胖的老头一脸不解,来回踱着步子大摇其头:“少府这句话很不好解,我有点看不懂他的意思。”

“不难理解。换句通俗的话是百姓均富裕。”

“百姓均富裕?似乎和《货币论》中民富国强的概念很契合。”胖胖的老头方才恍然大悟。

吃肉是贵族富豪们的权力,贫苦的百姓有许多一辈子没碰过荤腥,即便先帝驾崩前下达驰山泽之利令。百姓可以如山林砍柴打猎下河捞鱼采珠为生,贫民们一年也见得吃上几次荤腥,因为舍不得吃,他们更愿意把打来的猎物售卖出去,或者杀之鸡鸭来招待远方客人。

让百姓们吃上肉蕴含着朴实的政治理念,脱胎于民富国强理论又比高大上的理论更通俗,普通百姓听不懂长篇大论。他们只认准吃上饭吃饱饭吃到肉最实惠,家家户户有肉吃比什么管仲治国。商君变法有用亿万倍。

胖胖的老头心里如惊涛骇浪非常震惊,往大里说曹时找到自己的思想努力贯彻,往小里说也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相比之下朝中百官公卿多半浑浑噩噩的当官。谨记萧规曹随的定制生怕逾越半步,只要江山社稷保持恒定状态不在恶化下去,他们就非常满足了。

做官几十年的老油条也没这个觉悟,为政一方者的二千石高官多了不敢有所作为的平庸之辈,这是理念的差距也是境界的差距,再一次见识到曹时的神奇,两个老头甚至怀疑他是神灵转世有宿慧不昧。

不敢继续想下去,继续联想只会得出非常扯淡的结论,那样对自己的仕途对朝廷发展都不见得是好事。

胖胖的老头长叹一声振作精神:“非常好的口号啊!一句朴实的话代表一任父母官的治民思想。我决定把这句话作为我的执政理念努力贯彻。”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两个老头相视一笑,不在管那粟米的存粮多寡,挥舞着粗布短袖的布袍子继续走。

郑老默默额头满脑子糊涂浆。摸不清两人一惊一乍的在作甚,前一刻还震惊的嘴巴可以塞进个鸡蛋,下一刻就摆出知己懂我的表情笑呵呵的走开,莫非癔症病发作脑袋糊涂了?

南庄的闾里构成与长安城内的闾里相同,内外二层里门分别有两道高墙拦住,区别是庄子里没有安排贱民的居住在两道里墙之间。高爵者居住在内里门的右手边,平民则居住在对面的左手边。两边的墙把居住区隔开,中间的通道直达村子中央五个大囷的粮仓,还有村子里存放武器的小型武库。

由于野外的毒虫猛兽众多,所以汉律里允许百姓携带短兵保护自己,武库就是回到家卸下武器定点存放武器的仓库,京师长安和雒阳有天下著名的大武库,往下各郡的郡治也有中型武库,再往下每个县有小型武库,到闾里一级有最小武库,就连皇宫及三公九卿的府衙里也都有各自的武库。

自上古部落制往下民有国野之分,闾里内居住的叫国人,闾里外居住的叫野人,汉制下闾里也继承国人制的基础全民皆兵,里面存放着每个村民的刀剑弓矢等武器,在需要使用时里正会打开武库分发武器,片刻间就可以武装起上百人的武装。

最高级别的长安、雒阳武库打开的时候,里面存放着包括大黄弩在内的强弩,战车、长戟、长戈、斧钺、长矛等各类长兵器,只有军队列阵时长兵器的战斗力才会凸显出来,锁住武库需要的时候通过虎符会符再打开的制度,保证军队的稳定性和地方叛乱的易弹压,吴楚七国之乱中叛军始终没有靠近雒阳武库是胜败转折的关键点,这套制度保护着大汉帝国六十年风吹雨打未安然无恙。

武库的大门是紧锁住的,两个老头也没打算进去伸头探脑,不用看也能猜到里面都是些普通军械,别说强弩战车之类战略物资没有,就是铠甲盾牌也不可能有,无非是刀剑弓矢之类的小玩意,能伤人性命却乱不了乡里,在乡里严密的管束体系下几乎无法作为。

敢胡乱作为的游侠、豪强刺头到也有,但是关中境内显然不可能存在的。

绕过武库就是闾里的中心区,两边里墙相隔的是两侧的居民区,中间有个小小的广场,四周有几排房屋正在忙碌。

此时恰好是秋收后的农闲。庄子里的男人全去赛马场的工地里忙活,老弱妇孺就聚在一起纺线织布,编制柳条竹篾的笸箩。搓麻绳捏麻线,大到箩筐帽子鱼篓和箱子,小到渔网鱼竿无所不包,只要是日用品都可以从那里找到踪影。

汉初的手工业风气非常浓郁,许多农民选择农闲时节干点事赚个小钱,还有些不愿意耕田的很干脆成为纯粹的手工业者,这些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有市籍的商贾。而被称之为货殖者的手工业从业者群体。

广义上农、牧、渔、矿山、冶炼都属于货殖者,狭义到具体职业就是单指从事手工业的人。出苦力挖矿凿石的矿工不算在内,拉纤绳扛大包的力工不算在内,只有从事技术相关的行业的手工业者才算狭义货殖者。

汉廷非常担心手工业的货殖者越来越多,再联合从事商业的商贾败坏农耕的传统民风。让百姓放弃耕作满足于更赚钱的行业而不是耕地,于是皇帝屡次下诏劝农桑,重农抑商打压冒头的商业风气。

打压是过程很缓慢,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农民们依然会在农闲时赚外快,律法不能阻挡人们向往好生活的的冲动,只要他们的行为不违法,仅凭几道劝农桑诏书是没有作用的。

“咦,你们庄子里纺的线很特别。怎么颜色是五颜六色的?这样的绢帛能卖得出去吗?”

胖胖的老头盯着一列纺车发呆,按照道理绢帛以白色为上品,必须要在蚕育种时就要精心挑选。把那些吐丝颜色不正的全部踢出,别说五彩斑斓的蚕丝不能用,就是色差超过一定限度的白丝也不能用,色差较重的绢帛属于劣质品,原本明明可以卖500钱一匹,有色差的最多只能卖200钱。

纺线的小妇人顿时不乐意:“两位长者怎么说话呢?咱们庄里的七彩帛被君侯亲口夸奖过。只要咱们的七彩帛色泽纯正没有质量杀哪个的差错,织出多少匹侯府就收多少匹。价格就按照市价是绢帛来收,您说我们的绢帛能卖得出去嘛!”

“可不就是,咱们庄自打去年出了一匹七彩帛,君侯就许了南庄的织锦优先采买权,色差大的彩锦侯府也收,只是价格要打个对折,君侯说色差点也没关系,用的染料少一点照样能染出色泽纯正的彩色丝绸。”

“二位看来不知道咱们君侯的本领,不值钱的彩帛到侯府里染一染就成上好的绸缎售卖出去,据说宫里的贵人们也在用咱们侯府的丝绸呢!”

几个小妇人叽叽喳喳的念叨着,两个老头觉得挺有趣就站定了仔细看,她们虽然在七嘴八舌的瞎聊着,手里纺线的事却一丁点也没有放下过,小纺车呼呼的转着像个快速翻滚的车轮,几个三四岁到六七岁的小娃娃坐在小凳子上帮着引线,还有功夫拿着小玩具玩耍。

“彩色绸子到不失为好主意,如果能推广到内史郡里也不知道能活多少人家,白绢还要再染色实在不方便。”两个老头深感认同。

绢帛价格之所以高,主要原因是养蚕育种缫丝纺织的链条太长,整个流程走下来消耗大把时间,投入的的人力物力非常多,次要原因是培育出色泽纯正的白色生丝非常麻烦,对于小家小户养点桑蚕赚外快而言实在太难了,产不出合格的生丝就等于白玩,纺出生丝再费力织出布帛也不值钱,前期投入大把精力和财力的农民血本无归。

从生丝、织锦再到贩卖绢帛缯练的供销体系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又要求极高的选育培养技术导致超高的门槛阻挡住小农户的脚步,以平民百姓微薄的家底去玩耗费大量精力的育种是不可能的,于是生丝和绢帛的就被有钱的人垄断住,这些有钱人里包括豪强地主,包括外戚官僚,也包括诸侯王和列侯,当然皇帝手下的少府皇庄毫无疑问是最大的纺织业寡头。

“打破坚冰,让百姓得货殖之利,同时保证农耕秩序不乱,平阳侯给我巨大的启发呀!”瘦高老头咧着嘴巴笑个不停。

胖胖的老头兴奋地说道:“丁兄说的不错!我要在内史郡七十五县大力推广,不仅要推广水车汲水之术,还要推广七彩蚕丝纺织之术,农户生产出的彩色丝帛还需要京师中的勋贵们多多支持啊!”

瘦高老头立刻明白他的暗示,笑着连连点头:“这个你放心好了,京师里的染坊正愁着没有足够的原料开工染布,彩丝的色差总比白绢更容易印染。”

“大家快来看呀!这两个小老儿傻了。”

几个小妇人咯咯大笑起来,这个两个老头疯疯傻傻的一会儿仰头大笑,一会儿自说自话的吹嘘起来,好像自己是庙堂上的三公九卿,引来好事者围观大笑。

俩老头也不以为意,摇头晃脑的往外走,迎面撞上袁种拱手道:“不知大农令与内史微服出巡,有失远迎实在抱歉,我刚去通知了君侯,想必用不了多久侯府就会有人来迎接二位。”

“不必叨扰平阳侯休息,我们二人就是闲着没事来这转转,今天的收获颇丰正准备走,待我们俩向君侯闻声好,就说我们改日会亲自登门拜访。”

两人登上等候在庄外的四轮大马车,在南庄男女老少目瞪口呆的注视下扬长而去,没过多久马车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郑老揉揉眼睛迟疑道:“莫非老朽眼花了,刚才那两个小老儿是朝廷中的大官?”

袁种哀叹着终究是来晚一步,瞥见庄户们还在发呆就说道:“您没看错,那就是中二千石的上卿,那位瘦高的老者是大农令丁吾客,矮胖的老者是右内史桓宪,他们是我从长安城里请过来学习侯府富民术的,您在那两位面前没说过什么不该说的吧?”

“袁先生了不起啊!连上卿也能请过来,老朽没说过不该说的话,咱们庄子里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乡亲们说是不是啊?”

郑老一招呼,南庄的百姓立刻跟着起哄乱喊,至于庄子里大姑娘小媳妇笑话人家傻的事万万不能说,那两个大官想必也不会计较村民们闹出来的笑话。

“糟糕!两位上卿已经回去了,我还得回去通知君侯,希望君侯没有赶过来白跑一趟。”

袁种翻身上马,急匆匆的赶回侯府。()

第300章 咆哮与担心第120章 雁门行第166章 陈家完了第207章 你们是汉军!第192章 将军、神话与神驹第267章 压箱底本领第28章 赵禹与张汤第54章 磨刀霍霍第57章 太子的野心第141章 儒家内争起第239章 寒冬袭长安第172章 陈家兄弟之死第229章 回长安第187章 纺织机的风波第206章 夜郎宣战第64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第13章 主父偃第130章 风向逆转第194章 冬练三九第308章 窦婴的为难第151章 热销全城第40章 战城北第315章 又一年上巳节第252章 暴风骤雨第287章 愤怒的太尉第329章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第23章 长安两市第111章 匈奴的裂痕第313章 威胁的动作第230章 宣室对策第278章 迁徙朔方第81章 儒生的难堪第2章 吃饭难第4章 卫氏长女第119章 两个老头第8章 蛇蝎谋第191章 不同命运的孕妇第185章 刺杀警告第37章 桑皮纸第139章 我们是征服者第175章 受伤最多第53章 痛宰肥羊第289章 伸出援手第22章 哀莫大于心死第206章 夜郎宣战第104章 再战群儒第168章 沉重的打击第46章 大索京师第274章 信鸽传书第45章 暴秦不暴第286章 恐惧源于未知第100章 谆谆善诱第53章 痛宰肥羊第204章 一开始就错了第278章 迁徙朔方第200章 人不见了第275章 新体系第32章 长乐宫第178章 我想会一会曹时第8章 蛇蝎谋第205章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第85章 窦家蛰伏第287章 愤怒的太尉第164章 心中的答案第222章 人心思变第199章 阳信长公主第154章 列侯的行动第298章 四个废物一个英雄第261章 别开生面第81章 儒生的难堪第161章 特别的欢迎礼第181章 扶棺入阳陵第289章 伸出援手第89章 位列九卿第198章 突如其来第321章 不安的雨季第278章 迁徙朔方第269章 怎么是他第321章 不安的雨季第223章 不速之客第156章 废口赋利天下第146章 比生命还重要第27章 祸从天降第141章 儒家内争起第213章 利在千秋第307章 惊闻噩耗第195章 羽林军制第87章 赵涉入王庭第171章 南北军之争第85章 窦家蛰伏第245章 匈奴南下第230章 宣室对策第217章 追袭者第102章 名篇诞生第301章 做忠臣良将难第328章 兵围王险城第221章 杀戮的夜第76章 太庙奠基第69章 复封废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