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左贤王旗

阳春二月,正是边地草长莺飞的季节,强劲的东南风吹遍草原,驱赶走盘旋在天空中最后那一丝寒意。

陈掌缩在低矮的树丛旁眺望着山下,相隔十几里的善无城外旗帜飘扬,林立的战旗不同于红黑色的汉军旌旗,而是杂乱无章的鹰旗,豹旗,还有牛羊马之类的旗帜表明匈奴各个部落的小王在军阵之中,一字排开的帐篷毡房将善无城团团围住,雁门太守已经被围了十天。

“匈奴人来了!”

“匈奴人为什么来?”

“为什么是二月就过来?”

“为什么围住善无城?”

年轻的骑士们匍匐在稀疏的树林中发出疑问。

不能怪他们多想,按照匈奴人的习惯,每年八月夏末牧草泛黄秋高马肥的季节,也是汉地收割粟米庆祝丰收的时节,匈奴人会赶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对汉地发起劫掠行动,冒顿单于那会儿开始每年都是如此,循环往复从不停歇。

汉匈和亲以后,大规模战争被单于禁止,但小规模的劫掠却屡禁不止,匈奴羁縻的小部落虽然打着匈奴的旗号在左右贤王帐下,实际上各行其政各自为战,只有左右贤王召集才会募集大军,索性左右贤王就放任自流,草原各部依据自己的打算与其他部落合作入汉地打柴。

可是匈奴人从没有在二月初就发兵入寇的惯例,草原上牛马经过漫长难熬的冬天掉膘非常严重,马力和载重力只有巅峰时的六七成,强行骑马出战还会继续掉膘,直到战马骨瘦嶙峋亦或是活活的累死。

匈奴人如此反季节,反常态的袭击,而且是以围住郡治善无为目标就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按道理匈奴人越过杀胡口南下,一定是直奔马邑劫掠聚集在此地的商人,无论是牛马还是粮食铁器全部抢走,本地居民无论男女全部掳走,至多把匈奴看来最没用的老人抛下来了事。

“事出反常必有诈,咱们可不能乱动。”

召孟似笑非笑地说道:“哟呵,你小子也会掉书袋了,可以啊!再念几句兵书给我听听。”

“我就只会这一句。”陈掌尴尬的揉揉脑袋,引来骑手们善意的笑声。

一场生死拼杀,还有半年多的历练,陈掌和他的伙伴们从什么都不懂的新手变成游刃有余的老骑兵,每天除了睡觉之外大部分时间骑着马到处跑,慢慢炼就出颇为不俗的骑术,战马低速时也敢拉弓放箭炫耀几手骑射术,虽然准头依然不高就是了。

“陈家小子,你说有多少匈奴人越过口子杀进来?”

陈掌迅速地回答道:“两万五千左右,城外至少有两万人。”

类似的提问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主要是骑士的考察眼力和判断力,优秀的骑兵既是既是弓箭手也是优秀的斥候,用最短的时间判断人口牛羊数量是边地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知道有多少牛羊就可以确定一个部落有多少人口,根据得出的数据来判断是交易、合作还是突袭。

当初冒顿单于就曾欺负汉使不懂内情,弄一丁点牛羊和老弱病残来**刘邦出动大军北伐匈奴,结果造就了著名的白登之围,如果汉使仔细观察和分析,又或者找到熟悉内情的人侧面了解打听,绝不会轻而易举的上了冒顿单于的恶当。

从那以后,边地来往的骑手都要练习眼力和判断力,看牛羊多少知道大致人数,还要分析数字的可靠性和是否有欺骗性,匈奴人用牛羊增减可以玩出类似增兵减灶的技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圈套生死两难。

召孟摇摇头,指着几个部落的点说道:“城外有两万二千人,至少有五千人正前往马邑,后半夜我听到骑兵移动的声音,从时间和发现的马蹄印可以确定不少于五千人连夜向南移动。”

陈掌怔然愣住:“马邑?那岂不是打到我们的地方了?我们要回去救援啊!”

“笨蛋!要你提醒早就晚了,早在咱们出发前,徐家监就准备行囊向南去代郡避难了。”老骑手们抓住机会狠狠的嘲讽陈掌,其他新手对这样的场面早就习以为常,说错话做错事被骂都属于小事,草原上的人脸皮都很厚,脸皮薄在这里生存不下去。

虽然大家都在说笑,可眉眼间的忧色却没有减少,匈奴人来的太快太急也太出乎意料之外,即便经验丰富的召孟与徐完也只来得及收拾家当避难,别说匈奴人派出五千铁骑无法抵挡,就是五百匈奴精骑也足以纵横马邑无敌手,成队的匈奴骑兵能发挥出两三倍的战斗力。

侯府商队骑士可以用120人对80个匈奴人,成功杀死匈奴人50多人,己方损失30多条性命的骄人战绩,可要面对五百匈奴骑兵的时候,能杀掉五个匈奴人就算商队的本领超凡,其中还得有两三个是召孟一己之力杀死的。

集群作战与散兵乱战不是一个概念,一波集群突击绞杀马邑商队骑士的主力并不难,可想而知匈奴人派出五千骑兵是下了多大的狠心,不把马邑抢的底朝天是绝不会收手的。

骑士们叹息道:“有经验的商队提前撤了,那些不懂事又不服人的商队全部都得完蛋,马邑没有三五年的时间难以恢复元气。”

山林里忽然传来急促的鸟叫声,召孟立刻回了相同的叫声,过了一会儿从远处的角落里钻出一骑,卫步广翻身下马禀告道:“我在长城埋伏了十几天,终于看清楚口子外的匈奴人主力,那面狼旗是左贤王的旌旗,我不敢靠近仔细看,粗略估计至少有三万精锐骑兵在口外,除了与口子内的匈奴人信使来往,云中郡方向也有信使经常出没。”

随手画了张草图,匈奴人左右攻击云中雁门的示意图,顿时让在场的每个骑士的心里凉一截。

“匈奴人要大举进攻?”

召孟断然否定:“那必定是左贤王本部精锐,左贤王没有进口子里说明他没有撕破脸开战的准备,一旦左贤王的狼旗出现在汉地,匈奴单于距离我们也就不远了,所以不用太担忧。”

左贤王通常是匈奴单于的继承人,必定是匈奴单于皇族挛鞮氏出身的亲眷,现任军臣单于的嫡子于单太年轻而当不起左贤王的大位,因而左贤王依然是军臣单于的同族兄弟,像左贤王这般精明狡猾的人是不会轻易开启战端,毕竟汉家天子嫁出的和亲公主仍是军臣单于的阏氏,亲戚关系不能随随便便的撕破脸,否则无论打赢打输都是左贤王来为损失背黑锅。

“匈奴单于应该在龙城没有动,否则过来的骑兵就不止是三万骑而是十万骑,左贤王本部的兵马大概在八万到十万左右,其中三万到四万是纯正的匈奴人,其他的是各个匈奴部落组成的联军,入口子里的全部为匈奴部落组成,这是左贤王纵容匈奴部落来复仇,云中郡有少量匈奴骑兵袭扰牵制,为的是牵制汉军救援的速度,南下马邑的五千骑兵也有分散汉军注意力的意思,这一仗被匈奴人拿捏的分毫不差,恐怕是难以善了了。”

召孟在边郡生活十余年,每年都要深入草原大漠与匈奴部落做交易,几乎对边地和匈奴的事情了如指掌,经过他的仔细分析顿时给众人描绘出战争细节,左贤王仅以自己一部人马就牵着雁门、云中两个郡团团转,而且很显然左贤王并没有出动全部兵马,这次行动的主力不会超过八万,其中有一般左右在草原上按兵不动。

左贤王把时机拿捏的精准,草原上二三月难熬的很,汉地二三月也是青黄不接的时节,汉军除了常备的边地郡国兵之外很难征发散布在田间地头忙着春耕的老卒,而毗邻雁门郡的代郡和上谷郡有边防任务也不敢大意,太原郡距离较远反应又比较迟钝,想出兵救援那也不是一时三刻能够做到的。

陈掌迟疑道:“匈奴人打时间差是为了报仇雪恨?可郅都已经死了呀!”

召孟不置可否,他怀疑匈奴人报仇的幌子下,打算借着雁门太守的首级警告后来人,不要试图效仿郅都率领郡国兵突然反击入寇的匈奴部落联军,否则将要承受血的代价。

想到这里,忍不住担忧道:“雁门太守冯敬实在太自信了,先帝时的御史大夫也是老臣了,怎么就如此托大要坚守善无城死战不退呢!城里恐怕坚持不了多久,万一破城屠杀劫掠,恐怕要惊动长安的天子了呀!日后边地恐怕难保太平了。”

——

PS:正儿八经的匈奴人用的是狼旗,用乱七八糟旗帜的胡人也叫匈奴,但那是冒顿单于封的二十四个万骑长。这次入侵并非胡诌,汉景帝后元二年,匈奴大掠雁门郡。

帅气靓丽的书友们赏个脸,给本书点一下收藏,投几张推荐票呗?

第1章 二世为人第217章 追袭者第34章 边郡战云起第95章 出人意料第89章 位列九卿第296章 匈奴通公孙贺第300章 咆哮与担心第53章 痛宰肥羊第225章 心比天高第11章 急转直下第99章 陈阿娇第19章 阳信为妻第225章 心比天高第157章 谜底第163章 你准备好了吗?第102章 名篇诞生第195章 羽林军制第167章 反戈一击第213章 利在千秋第208章 惊人的战争红利第101章 货币论第205章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第179章 新武器与新铠甲第270章 那么赏格……第108章 修筑赛马场第168章 沉重的打击第181章 扶棺入阳陵第285章 宫廷闹剧第18章 进京师第175章 受伤最多第231章 京师的动静第100章 谆谆善诱第134章 窦漪房之怒第189章 臣错了吗?第326章 谁是赛里斯?第232章 君之视臣第199章 阳信长公主第262章 回师西进第72章 威望提升第14章 商队第298章 四个废物一个英雄第292章 哪来的消息?第27章 祸从天降第136章 灯下黑第2章 吃饭难第93章 如履薄冰第104章 再战群儒第258章 直捣黄龙?第187章 纺织机的风波第218章 曹家宿怨第120章 雁门行第79章 神迹第259章 漠南追击第243章 韩嫣在作死第249章 田蚡栽跟头第268章 我们投降第147章 羽林骑第104章 再战群儒第225章 心比天高第158章 剧信第140章 火种的传承第129章 贼心不死第321章 不安的雨季第8章 蛇蝎谋第250章 马邑之围第143章 宁成投靠第311章 初露锋芒第199章 阳信长公主第17章 卫家姊弟第73章 西行之始第298章 四个废物一个英雄第315章 又一年上巳节第176章 又做好事了第295章 田蚡的名声第190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第216章 献俘太庙第51章 李家兄妹第40章 战城北第145章 或可名垂青史第22章 哀莫大于心死第315章 又一年上巳节第25章 绘图造物第134章 窦漪房之怒第98章 一笑泯恩仇?第78章 蝶恋花第158章 剧信第18章 进京师第81章 儒生的难堪第243章 韩嫣在作死第150章 莫非是……第173章 废侯复封第186章 搜捕和丰收第175章 受伤最多第9章 大宴启第272章 出路总会有的第69章 复封废侯第39章 太中大夫第217章 追袭者第310章 田蚡的绝境第23章 长安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