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接收石见银山

东瀛原石见国东部的山林地区,一支步兵小队正在护送地质矿物专家前往石见银山。四周都是葱郁的山林,只能够通过小径前往矿场,偶有陡峭的山道。

“石见银山可以说是当地最大的银山了,原本是毛利家所有,后来关原合战之时因为毛利家作为西国总大将败给了德川家,石见银山便由幕府派遣官员直接管辖,管理的官员被称为银山奉行。毛利家因此对德川家深感不满,倒幕联军成立之后,毛利家又重新占领了这座银山。”

石见银山当地的向导对特遣的地质学家介绍这边的情况。

占领东瀛之后,新官府还没有在各地建立秩序,九州军便迫不及待地派出小队前去接收金山银矿,以掠夺大量的金银作为战略储备,同时用来弥补这次出兵的费用以及补贴财政。

“这石见银山虽然产量巨大,不过位于深山老林之中,只有山道,却也不便。我等从鞆ヶ浦登陆到现在都走了这么久。”一个随行过来的审计署官员叫苦不迭。

他没有经过矿物学家和地质专家野外考察的痛苦,只是来监督对石见银山的开采,在进入山区连马都不能骑行之后,众人只能徒步,由马匹驮着行李和铁锹等考察用具。

“这片地区几乎都是山地,森林覆盖。石见银山已经算是容易开采的了,临近海边,开采出来的可以通过鞆ヶ浦和冲泊由货船运往各地。除了港口,还有一条山道跨越了整个中国地方山脉直抵濑户内海,我们称之为银山街道,用你们那边的单位,银山街道有上百公里长,是幕府第一任银山奉行令人开采而成。”当地的向导说道。

“奇也怪哉,为何临近海边,还需要专门花费大量的人力前去开辟银山街道?”审计署的官员不解地问道。

“很有可能是大海上冬季的强烈季风影响到了运银船的航行,为了保证冬季也能够将开采的银两运往各地,于是幕府挖掘了一条从银矿直通濑户内海的通道,可以全年都进行运输,而且还从海路缩短了运往大阪、江户的日程,遭遇风暴的可能性更小。一旦运银船遭遇风暴被击沉,那么损失比开辟山道的成本还要大。”这次前来勘探石见银山的地质学家猜测道。

“这位大人所猜测不错,冬天从大路上刮来东北风,我们的运银船很难顺利出海,强行出海航行不但速度慢,而且容易被风浪打沉,还是濑户内海比较平静。”当地向导说道。

一行人边聊着边继续顺着树木茂密的山道前行。

众人在接近石见银矿之后,发现树木逐渐变得稀疏,四处有蚂蚁巢穴般的坑道,都是人力挖掘出来。经过一些低矮的坑道时,众人甚至要弯着腰通过。

有一条河流从山林间流淌而过,河流两边是银山奉行、武士府邸、神社、采矿工人的住所,连绵超过一公里。因为银矿的产出而形成了聚集在银矿附近的小镇。

“一共有将近500个坑道,也叫作间步。”向导说道。

幕府派遣监督石见银山开采工作的银山奉行在东瀛内战爆发之后已经被毛利家驱逐,现任的银山奉行是毛利家的家臣。

新官府成立之后,毛利家也要归新官府管辖,石见银矿的监督者也要由官府来进行任命。

毛利家的家臣带着几十个全副武装的武士前来迎接这一支勘探小队。这些武士需要监督矿工开采银矿。他们听到官府的废刀令之后并没有发生叛乱,因为新官府还是需要一群监督者监督矿工,还有防止有人私藏银块出矿区。他们仍然可以领到官府给予的俸禄。

勘探小队到了石见银山,毛利家的银山奉行为他们接风洗尘,随后带他们前去采矿现场和提纯现场。

“我们矿山在一百年前改良了从高丽传过来的灰吹法,大幅提升了石见银山的产量。”银山奉行为众人介绍道。

“何谓灰吹法?”随行过来的文官问道。

这次不用银山奉行解释,矿物学家就说道:“开采的银矿石之中银的含量很低,要提要银的产量,就要使得矿石之中的银富集起来提纯。灰吹法即是将铅熔化,让后将矿石团置入熔化的铅中,使得铅银互熔,得到粗制银,再然后往熔炉中古风,使得熔炉中的温度达到铅的沸点,铅的沸点在1700摄氏度左右,而银的沸点更高,当铅完全汽化之后就只剩下纯银了。当然这个纯银还不是百分之一百的银,但是成色已经很好。早在中国的汉代中原就使用了灰吹法,后来传到高丽,再传到东瀛。据说起源是来自于西亚。”

不只是随行前来的文官,就是监督石见银山开采的银山奉行都没有完全听懂矿物学者的讲话。

“银矿的开采和提纯要面对辐射和铅中毒的危险,一般的采矿工人都活不长命。”矿物学者对于银的开采和提纯很有一套见解,知道生活在这一片地区以采矿为生的采矿工人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开采银矿。

“您说的是,石见银山的矿工以前能够活超过三十岁就是长寿了,亲友甚至会为其开宴庆祝。现在中毒事件少了许多,矿工都戴一种叫‘面福’的口罩,口罩的夹层中铺着一层用紫苏叶和腌渍的梅子捣成的酱,有一定的防毒效果。”银山奉行听了翻译的话,向矿物学者和前来接受石见银山的人说道。

“竟有如此巧妙的口罩?莫非是紫苏叶和梅子可以杀菌的效果?”这次矿物学者也有些惊讶。

勘探队在石见银山待了一段时间,期间对于矿工的生活、矿山的产量以及储备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出了石见银山虽然还是当地最大的银矿,年产银十吨以上,但是产量正在逐年下降的结论,与极盛时期年产30吨不能相比,预计三十年后产量将有枯竭的危险。

勘探队调查了石见银山,又向另一个重要的金山——佐渡金山进发。

第一千六百一十四章 殖民地的篝火晚会第六章 火器威风第九百七十一章 请帖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 自由航海条例第九百一十章 神奇的科学院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奥斯曼帝国军队投降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继续索要保护费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叛变(下)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机枪面前的敢死队第一百五十四章 招商会第九百八十九章 给查理一世的条件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化学院的旁听生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帮国王训练新军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炒债券第三百七十八章 你想去哪里做官第一百九十四章 炮轰山门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铁甲舰,下水!第五百零七章 下南洋第四百五十四章 苏州城第三章 遂发枪第一千零一百六十六章 七个人的文明之战(二)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江户大火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你们的部署有问题第二百八十一章 内讧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埃及远征军出发第二十章 搞事情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国王军的艰难选择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 欧陆会议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宁芜铁路通车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被侵蚀的英格兰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东印度派遣军第四百九十五章 说粗口的陈挺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不列颠的战争阴霾七百五十六章 竟然是你(三更)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大抗议书第一千零一百二十五章 与爪哇土著的战争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在17世纪研究计算机五百五十一章 阮家衰落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选举与手工业者委员会六百六十五章 土司征召令第四百六十三章 还有利用价值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奥斯曼帝国军队投降六百二十八章 临时出使第一千零一章 米价上涨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东印度派遣军第八百一十五章 高丽排前面(一更)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两家相遇第二百一十七章 抵达琉球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担任北方司令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詹天佑的新任务五百九十九章 抓捕第五百三十一章 西域之乱第一百九十六章 将星陨落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教训第一千零一百八十一章 西班牙私掠船(一)第五百四十二章 出兵敦煌六百七十一章 近代医学技术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艰难的东归之途第二百五十九章 永宁寺第一千零一百八十五章 得救第二百一十章 漠南蒙古第八十四章 联合舰队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三条铁路计划第二百一十五章 带你回琉球第四百二十三章 山海关明军的意向(第三更)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孟买条约七百章 南洋全面战争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登陆埃及第一百一十三章 整军备战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拉拢骑士团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工厂主也有诉求第三百二十章 大明朝议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新式火器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分而治之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和海盗签不平等条约这个月或者下个月完结通告六百三十五章 处置安南国贵族第一千零一百一十二章 不设防的东瀛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战后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奥斯曼帝国皇帝的怒火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停战条约第五百二十三章 退缩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大胜欧陆联军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京津马路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第一架钢琴第五百一十八章 抵达日丽海口战场第三百二十六章 打死不认第七十二章 营救第五百零六章 插手安南国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军主大人是一个好人第一千八百零六章 巴黎杀机第十四章 寒冬与大炮第四百七十一章 屁大点的地方第九百一十一章 天花与种痘法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回到夷洲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瑞典式骑兵突击六百四十二章 炮轰大象阵五百七十一章 形势逆转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远征莫卧儿皇都六百三十章 谁算计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