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既是天策,也是唯一!

第4章 既是天策,也是唯一!

夏之白的话一出,四周瞬间安静。

前面出声嘲讽的丁显,此刻更是脸色惨白,看向夏之白的眼神充满了恐惧跟惶恐。

他们作为举人自是清楚这次科考的变动。

自科举开创以来,历朝历代的科举内容都不尽相同。

唐代主考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

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

不过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宋朝便取消了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元朝时,停科举停了很长时间,后续虽有重开,但对于汉人、南人有极大限制。

甚至当时一直盛行一句话‘唯蒙古生得为状元,尊国人也’,这个国人指的是蒙古人跟色目人。

元朝说是举行科举,实则是借科举巩固蒙古、色目人的特权地位。

大明开国以来,朱元璋便重开了科举,科考程式效仿着元朝。

‘五经’而后‘四书’,并保留了唐宋时的‘古注疏’习惯,这时的朱元璋对于传统的‘经术’和‘经史’还十分重视。

只是首开科举后,朱元璋对当时的取士情况并不满意,继而直接宣布废除了科举。

等洪武十五年重开科举,则对科举内容做了极大限制,不仅直接变成了考八股文,还将科考的学术视野局限在了宋代出现的理学观点上。

这个变动从某种程度而言,降低了科考的难度,因而为南方考生认为是朱元璋在有意打压南方学子,以录取更多的北方学子。

这无形间也加剧了南北两地学子间的隔阂跟冲突。

若是陛下的改革失败……

丁显心头念着这一句话,额头冷汗狂冒,已被这几句话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花纶淡漠的看了夏之白一眼,又看向了丁显,满眼鄙夷跟不屑,堂堂举人还能被这些唬人的话吓住?

真是丢他们南方士人的脸。

花纶看向夏之白,眼神正视了不少,只是神色依旧冷淡,道:“朝堂对科举内容做出变动,自有朝堂的考量,我等作为考生,能做的,要做的只是参加考试而已。”

“至于你所说的改革失败与否,跟我等考生有何关系?就算真的改革失败了,那也是朝堂的错。”

“与我等何干?”

“我等本本分分参考,不曾做半点弄虚作假,也不曾徇私舞弊,名次也是朝堂排出来的,还有错不成?”

“若是三甲无一名北人,那只说明了一件事,便是北人的确是烂泥扶不上墙,就算朝廷为此做再多改变,依旧改变不了烂的现状。”

“也彻底证明了北方真的不行。”

“怎么改都是徒劳。”

花纶说话的语调很慢,慢条斯理间却带着强烈的攻击性。

夏之白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北方文脉薄弱非朝夕的事,自元一统天下后,便存在着‘南北道绝,载籍不相通’的情况。

若再往上论,自安史之乱后,华夏的文化经济就已开始偏倚南方,而北地长久的战乱,也严重的影响了学术在北方的传播跟发展。

这也是必然的。

朝夕不保,生计都是大问题的情况下,哪还有精力去研究学问。

若非还有着江汉赵复等南儒有意的北传理学,北方眼下的文化只会更加衰败。

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明显察觉到了这点。

故多次颁‘四书五经’给北方,并多次命吏部迁南方学官北上,还特意颁布了南北一致的《大诰》。

只是效果甚微。

朱元璋看出南方文化太强,北方久经战乱,文脉不昌,刻意停了科举十年,让北方恢复。

但夏之白知道,这个所谓恢复太片面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北方经过长期战争破坏,生产水平远低于南方,在这种情况上,就算朝廷给予再多扶持,想在教育跟文化上追赶上南方,也几乎不可能。

再则。

明初其实是个南人政权。

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都是以南方为基础的,特别是大多数官僚都出身江南,这些官员无疑会更加注重南地的地方利益。

朱元璋在一统天下之后,已经在有意压制南人了,但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想真正达到南北均衡,最终还得落在发展北方经济上。

夏之白深吸口气,肃然道:“我等现已为举人,也几乎都会为大明官员,既为官员,自当以天下为己任。”

“若是科举往后只有长江以南的南人,而无长江以北的北人,那岂非意味着大明只有半壁江山。”

“陛下当年起兵时,喊的口号便是驱逐鞑辱,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恢复中华,难道恢复的只是长江以南,而不包括长江以北?”

“长江以北久经战乱,的确各方面都比不上南方,但恢复北方生产生活,不当是大明官员该致力的事吗?”

“当今陛下之所以致力改革科举制度,便在于你们这些南方学子,毫无天下之念,只有一己私心。”

“甚至还以贬低北方为乐。”

“尔等自诩满腹经纶,却是连这点道理都通晓不得,当真是枉读了这些圣贤书。”

“你们的这番言语,更是让我坚定了成为状元的信心,因为我有了不得不成为状元的理由。”

夏之白语气很平淡,冷静的仿佛在说一件早已确定的事。

花纶冷哼一声,没有再反驳,也不能再反驳了,只是冷声道:“既然伱这么自信,那十天后,再来看看,这会元会落在谁头上。”

“希望到时你的嘴,也有今天这么硬。”

夏之白摇头,露出两排白皙的牙齿,笑着道:“你又说错了,我不是会元,而是状元。”

“另外我若是当状元,跟历朝历代的状元都会不同。”

“我这状元将会是天策。”

“也是古今唯一!”

“天……”花纶刚想出身,状元何曾有过天策的头衔。

随即却是想到了另一个跟天策有关的称号,脸色腾地巨变,看向夏之白的眼神满是骇然。

心中更是暗骂不已。

‘天策’二字是能随便取的?

古往今来只有唐太宗获得过天策上将之名,这还是因为当时军功实在太高封无可封,这才得此殊荣。

你夏之白何德何能敢有这野心?

这是找死!

第84章 拉大旗作虎皮!(高考加油)340.第340章 精神上的监禁!第248章 给天下立规矩!356.第356章 儒家居中调和!184.第184章 还来?夏之白还有完没完了?(第三更)186.第186章 我,回来了!139.第139章 对百姓最大的伤害是无视!(第一更)176.第176章 朝廷借的,要还!(第一更)第220章 灶户暴动!第239章 五军都督府立足朝堂的根本!第80章 要人要地要矿还要钱!第286章 说不如做!第86章 明朝版拼夕夕?如此商战?!第248章 给天下立规矩!399.第399章 做事不能只在嘴上!333.第333章 天下要的是务实!145.第145章 热兵器时代!(第一更)344.第344章 太师你已有取死之道!第51章 相信后来人的智慧!第262章 桃红映日,垂杨拂堤!198.第197章 掩耳盗铃!351.第351章 自古名利谁愿休,从来心嘴不对头!377.第377章 朝廷需要付出代价!!!!第109章 先感受一下为民呐喊!(第一更)第278章 地方同样不是铁板一块的!339.第339章 我大明民哀多于民悦!151.第151章 相信百姓!(第一更)394.第394章 被害妄想症?第322章 名为储君,实为大号丞相!379.第379章 流动起来的钱才是钱!384.第384章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157.第157章 这不是商量, 是通知!(第一更)379.第379章 流动起来的钱才是钱!205.第203章 这可牵涉到周德兴等开国将领!(第一更)第70章 从来如此,便对吗?!384.第384章 潜龙在渊,一飞冲天!第253章 行路难,多歧路!180.第180章 夏之白消失了?!第278章 地方同样不是铁板一块的!204.第202章 翰林院大学士!第229章 全国一盘棋!(第一更)第211章 为天下正塑!第114章 朱元璋的强权烙印!(求订阅)第80章 要人要地要矿还要钱!第246章 恶向胆边生!176.第176章 朝廷借的,要还!(第一更)第85章 磨去锋芒的状元才是好状元!第65章 三张布告!165.第165章 不妙!(第二更)第85章 磨去锋芒的状元才是好状元!第293章 灶户制没有了!第34章 奉旨泄密!344.第344章 太师你已有取死之道!第111章 郭桓案发!(求订阅)第305章 翻遍天下兴亡谱,了读无数苍生辜!第229章 全国一盘棋!(第一更)第224章 天下从不是非黑即白的!第40章 夏之白,你毁了我啊!第92章 折线图?不,那是断头图!第87章 你先坏的规矩,就别怪我们掀桌子!(求订阅)第33章 暴力出清!第230章 这才是双管齐下!(第二更)173.第173章 京师来人!(第一更)第49章 ,烧开水?是天下的未来?第232章 我同样了解人性!(今天就一更)373.第373章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第76章 ,抬头看的不该是天,该是百姓!(求订阅)130.第130章 北方真正的天!第284章 城中告示贴!第255章 丧钟为谁而鸣?!第239章 五军都督府立足朝堂的根本!第246章 恶向胆边生!第290章 驱雷掣电!第246章 恶向胆边生!403.第403章 常蓝两家荣辱与共!359.第359章 书生之见,可听可参考,但不可直用!400.第400章 设山楼排场,穷极奢丽!第59章 朱元璋认错!403.第403章 常蓝两家荣辱与共!第232章 我同样了解人性!(今天就一更)404.第404章 兴亡匹夫担,享福贵人来!399.第399章 做事不能只在嘴上!137.第137章 望帝春心托杜鹃!(第二更)205.第203章 这可牵涉到周德兴等开国将领!(第一更)184.第184章 还来?夏之白还有完没完了?(第三更)第241章 书信李善长!第99章 毛骧?他该死了!(求订阅)第292章 百姓口口相传!203.第201章 陛下当以陈友谅跟张士诚为鉴!347.第347章 可有折中法!409.第409章 报刊:给有才之人的机会!405.第405章 真正的士!第111章 郭桓案发!(求订阅)160.第160章 因势而谋!(第一更)158.第158章 朱棣:这还是我的问题?!(第二更)364.第364章 容错!197.第196章 父皇,儿臣累了!343.第343章 为鼠还是为人!第257章 高处不胜寒吗?第256章 利益得当,政通人和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