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原初之儒

第417章 原初之儒

“真儒,伪儒……”见方孝孺如痴如醉,朱肃亦是若有所思。这个说法倒是不错,可以将文人队伍划分的泾渭分明。

朱肃已经在考虑,是否要将这两个词语传诸天下,以引起文人自相攻伐了。

既然能够成功说服方孝孺,朱肃便立刻着人摆驾入宫。这样做到底成还是不成,还得请示过老朱的意思。

及至宫门已是午时,老朱难得空出了些许闲暇,正与马皇后、太子朱标一起,陪伴皇孙朱雄英,在御花园凉亭之中玩耍。

“这么说,五弟是想要恢复孔夫子时原初之儒学,以儒攻儒,解开理学对于思想的禁锢?”朱标皱眉思索着。“孔子乃是儒门至圣,复其旧制,确实更容易让天下儒生接受。”

“只是如此一来,岂不是一切从头?最初的儒学思想毕竟贫乏,几十上百年以后,如何能保证不会有其他儒生,仍旧在这些旧纸堆之中寻章摘句,鼓捣出新的祸国殃民的儒学来?”

朱肃点头:“大哥所言甚是,故而我等宣扬原初儒学,并非只是照旧本宣科而已。”

“宣扬的同时,还应该为其划出底线,一曰‘经世致用’,二曰‘明儒见性’。”

“所谓‘经世致用’,其本意,便是儒学思想必须该有其现实意义。需关注现实、直面矛盾,绝不生搬硬套,反对那些所谓的‘理’‘气’等等的空虚之学。”

“而‘明儒见性’,则是要杜绝断章取义、生搬硬套。如‘子路问政’,那便是在说‘问政’之事,不可掰扯到德行、操守、天地、理气。从实际出发,明晰夫子因材施教之心,不可生搬硬套表面的方法,而要探寻、洞彻夫子为何这般说的初心,做到‘非仅观其行,而该见其性’。”

朱标沉吟一番,随后猛的击节称赞:“妙啊!好一个经世致用,明儒见性!”

“如此一来,儒学方能算是真正的万世不易。一但有去实务虚、墨守成规者,都不可算是儒学了!”

“是。”朱肃点头微笑。“另外可以将科学之法,与儒学并行。科学武装双手、儒学武装思想。科学逻辑缜密,也可以让人脚踏实地,少想那些虚无缥缈之事。而且,只有内在和外在兼修,方能成就真正的万世不易的华夏。”

“肃儿说的在理。”寻常很少在议事中发表意见、抱着朱雄英的马皇后也说话了。他对朱标道:“娘没读过多少书,却也知道,这科学是真正能够惠及百姓的好学问。不说别的,就说那羊毛。谁能想到,羊毛用药水漂洗一番纺成线,织出来的衣服竟比棉衣还要暖和?”

“那些儒生总一副什么都知晓的模样,我看他们就琢磨不出这样的道理来。思想和双手,这话说的多好?我看那大宋朝,就是因为自己砍去了双手,思想又弄的歪了,才会变得那般窝囊。最后被异族入寇,把整个华夏江山都送了出去。”

自从知道了崇祯之死以后,向来贤良淑德的马皇后,也难得的对文官们有了三分敌视起来。而且她素来蕙质兰心,对于科学这种能够真正惠及于民的学问,向来是不遗余力去支持的。

“老五的意思咱明白了。”见一直沉吟着的老朱发话了。朱肃等人便都安静了下来。“不过咱还有两点疑惑。”

“第一,要儒学回溯到孔夫子的初心,那是不是连三纲五常、天人感应之类,也不该存在了?”

“还有其二。咱想要的,是那些文官不再只盯着和皇帝内斗,要转移他们‘想和皇帝共天下’的目标。”

“这一点,咱似乎没看出来如何转移啊?”

老朱直视着朱肃说道。

作为帝王,老朱在意的并不是儒学的传承能不能为人接受,甚至他压根不关心其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容。

他所在意的,始终是这样的学说,能否成为大明的助力,佐证大明统治的正当性,会不会成为日后皇权的阻碍。

“您老明鉴万里。可算有人问到核心了。”朱肃先笑着送上一记马屁,把老朱、朱标、马皇后三人都逗得笑了。

在老朱“少甩贫嘴”的笑骂催促下,朱肃这才道:“其实您这两点疑惑,已经都在我刚刚所说的‘明儒见性’里头。所谓明儒见性,就是穿透表象看本质,明白孔夫子到底是想要教导人们什么。”

“大哥,您博览群书,您来说,孔夫子周游列国,创出儒家学说,这般不遗余力,那么他的根本目标,究竟是什么?”

“根本目标?”朱标略微一怔。在老朱、马皇后的注视下,他略一思索,方道:“孔夫子毕生所求,无非是‘兴复周礼’四个字。莫非五弟你所指的,便是周礼?”

“大哥说的对,也不对。‘周礼’依旧只是一种表达的手段,孔夫子想要实现的,是在‘周礼’背后的那一个有礼、有序、强盛、富饶的华夏!”

“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看似加强皇权,实则虚无缥缈,早没了震慑之力。天变本是自然现象,可宋时士大夫每逢天变,动辄群聚上书,以上天之名驳斥君父政策条陈,保全己身利益。”

“这般纲常,究竟是在加强皇权,还是削弱皇权?”

朱肃此言说出,老朱若有所思。建国之始,他便想推行理学,看重的,其实就是理学讲求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是为帝王家钳制官员、将社会维持原状。

然而知道了日后大明的情况,他已经彻底明白了光靠推行理学,根本钳制不了百官。毕竟所谓的大儒学者与文官们系出同门,又有几个会真正的去信所谓的上天之子,三纲五常?

想要用他们的学问去钳制儒家官员,那就是让他们自己管自己了。顺便还给他们递了一把刀子,一把能够捅向皇权的刀子。

看正德帝和崇祯帝等等,就知道皇帝要在文官的手上,受多大的委屈了。

“父皇您起于微末,驱逐鞑虏,得国之正天下无出其右。之所以称帝,非因三纲五常,而是因顺应民心也。真要按所谓的君为臣纲,昔日您还是大元的臣民。算起来,岂不成了乱臣贼子?”朱肃道。

“想用这套说法,压服贼徒乱匪,本就站不住脚。”

“既然如此,不如换一种更加站得住脚的说法,‘尊王攘夷’!”朱肃说道。

(本章完)

第610章 远渡重洋第324章 烽火辽东(下)第830章 海上堵截第306章 爹早就在惦念倭国金银矿呢第143章 便由你太子殿下来罚他吧!第713章 战壕天堑第444章 秉持孔子遗志,拓土开疆!第315章 此间乐,不思倭第292章 华夏一心,一统宇内第1131章 西征遇阻第608章 试探第486章 筹建报社第472章 拉拢铁钟第975章 明军来了第79章 毛骧!第211章 本王要你的兵符印信第538章 东施效颦第990章 合围第1129章 反攻西征第387章 纳哈出的野心第480章 户部沉没第153章 胡惟庸的蛊惑第805章 铁索连环第1041章 雷霆手段第1069章 黎利的异心第48章 沐英第90章 北京保卫战第561章 元都告破!第906章 子弟兵第176章 大哥你也要卖我?第394章 徐达的打算第637章 守城第623章 化夷为夏第829章 黄雀在后第874章 霭翠献土第492章 冯胜的谋算第581章 老朱赐字第312章 我们被包围了?第107章 论关羽以劝蓝玉第679章 出兵南洋第1148章 到达非洲第273章 以仁德服人第1141章 道衍论策第911章 朝会对峙第678章 求助国内第592章 雄英染病第1009章 兄友弟恭(安南版)第830章 海上堵截第699章 新种姓:须弥第533章 北朝,坑杀!第658章 百密一疏第963章 阿扎失里的决断第692章 先人故智第118章 黑衣僧第889章 拒不开城第874章 霭翠献土第114章 量产夜不收!第234章 谋算第1136章 孤要他死第986章 迁移箭台第214章 吊着条命,已是能吏第499章 主动出击,扬我大明之天威第122章 徐达来访第738章 积毁销骨,众口铄金第85章 反贼真是我自己?第926章 论罪马烨第445章 殿下可知未来诸事否?第331章 一触即发第608章 试探第1066章 先断你一臂第154章 送上门的冤大头第926章 论罪马烨第852章 本王有钱第855章 口子已开第119章 鱼跃化龙?第625章 朱棣西征第781章 顺藤摸瓜第702章 帖木儿之军略第874章 霭翠献土第1146章 议谴援军第1014章 三顾茅庐,请个内奸第478章 溃于蚁穴第239章 乱事将起第686章 海上作战的精髓第714章 夜袭作战第152章 吉安侯陆仲亨第862章 众叛亲离第191章 锦衣惊世第111章 稻苗稀疏,已是好年第651章 登天子堂第187章 风雨欲来第262章 兵临城下第449章 受气尚书第470章 百姓出题,考较学识第25章 天道轮回第814章 革囊渡河第480章 户部沉没第79章 毛骧!第936章 文武一体第239章 乱事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