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陕西

索性朱元璋的动作很快,确实没在居延泽停留多久,在他看来,在居延泽待太久,也不是什么好事。

毕竟这边的蒙古人不像东北的,已经被大明吸收了不少,至少暂时不敢对大明举起刀子。

这里可就不一样了,就算没人催促,朱元璋也不愿在这多待。

虽然已经有了蓝玉的提醒,但是黑区还是没有想到,从居延泽回到大明的路途,竟会如此艰难。

这一条路,本来就不短,还全都是黄沙漫天,将士们因为热死、累死的就不下百人。

让何秋心中极为不安,这一路茫茫大漠,若是在远处看,自然会觉得天公治下,无奇不有,风景壮观。

但真的把人放进来走一趟,就是再乐观的人也不愿意走第二遍了,至少何秋是如此。

朱高炽应该也是问过朱元璋他们了,后来还和何秋探讨过环境保护的事情,可是何秋不得不很是遗憾的告诉他。

想要在大明保护环境,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最简单的一点,西北本就缺水,若是把水用来种树,谁帮他们交税,谁给他们粮食?

再进一步说,不让他们砍伐树木,冬天如何取暖?整年里,怎么烧伙做饭?

不知道朱高炽听完是怎么想的,反正脸色颇为难看。

可能何秋的这番话会让他在心中记上很久吧,这肯定会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就算是权势滔天,就算是皇帝下令,也有做不到的事。

其实事情的难度,远不止何秋说的这么简单。

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大明压根找不到能够抗旱的树种。

别看后世西北治沙造林,干的风风光光的,可那是建立在新中国找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治沙手法。

还有各种可以抗旱的树种,相互维持。

这些树种都是经过精心培育的,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挑出来的。

而且就以大明的生产力,种下去一百棵树,能活下来十几颗就顶天了,这点树木,在大明的西北,能起到什么作用?

其中的靡费多少?朝廷是否能维持百年不变?

政策要是没有延续性,最多不过一代人的时间,一切就会恢复旧观,只是劳民伤财罢了。

何秋在心里默默想着,微微有些黯然。

随后何秋就跟着大部队,慢慢走到了嘉峪关,这座大明的玉门关,这里已经是大明的领地了。

何秋也是松了口气,经过这一趟,他只想早早回到京城,老婆孩子热炕头。

未来谁想让他何秋再多跑几趟,门都没有!

就只说在漠南漠北这一路,他何秋吃了多少沙子?

可能朱高炽和朱元璋要好很多,毕竟天子撵车,帐幔较多,能挡住不少风沙。

可他们这些当臣子的就没这么好运了,天天在外面风吹日晒的,风沙打在脸上,后来何秋都不感觉疼了,习惯了。

抬眼望去,跟着朱元璋出巡的这些臣子们一个个都灰头土脸的,看起来像是老了十来岁。

虽然已经来到了大明境内,但行军的速度并没有放缓,这是朱元璋下的命令。

毕竟大明的西北残破如斯,压根撑不起大军的长时间逗留。

就算朱元璋能够免除当地的一定赋税,可整体算下来,依然是不划算的。

特别是河西走廊一带,以往汉唐的繁华早就不见踪影,破碎的像是再也拼不好的拼图。

不管怎么看,朱元璋都不可能在这长期停留,唯有快速通过此处,才能减缓对当地的负担。

虽然朱元璋下令快速通过河西走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好好看看当地的情况了。

要知道,大明的水泥道路已经修通了西北,毕竟这里是军事重地,第一条水泥路是北平到南京的。

第二条就是南京到西北的,这样大大缓解了河西走廊一带的军储压力。

既然水泥路修好了,沿着水泥路沿线的其实也就是当地最繁华的地方了。

在河西走廊,也不用看别的,只用看他的农业就行了。

这边又没有什么工商业,城池都不用进去。

可是这一路上,朱元璋看到的情况,可算不上好。

这让朱元璋有些神色郁郁,你道是为何?

在沿线的农田里,几乎一半都是种的高粱,剩下一部分是小米,至于麦子和红薯、土豆这三者加起来大概也不过十之三四。

要知道,高粱的产量是很低的,而且一般都是用它来酿酒,谁没事种这个吃?

但朱元璋也是种过地的,当然知道西北为何会选择多种高粱和小米,因为这两者能抗旱!

小麦的生产需要的水太多了,以西北当地的情况压根不可能支撑的起来小麦的种植。

这也是当地百姓们出于无奈的一种选择了。

只是,明明有了高产的红薯和土豆,但为什么甘肃一带的官员们没有好好推广呢?

朱元璋的心中有些怒气,但暂时是将这些怒气收在心里,只等着见了甘肃的布政使等人,再行发作。

很快,朱元璋的车架就来到了兰州,这里也是大明西北的一处重镇了。

明初的陕西虽然很大,但是数得上号的几座大城里都少不了兰州。

无他,河湟一带都是青藏高原的土司,形成不了什么大的城市,河西走廊太过残破,这两者就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而关中是汉唐故地,虽然不复旧观,但还是有不少大城的,比如西安。

可真正靠近蒙古这一代,能算得上大城市的,也就唯有靠着黄河的兰州了。

兰州处在黄河和其支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所以农田水利修建的很是不错。

这一点上,朱元璋还是比较满意的。

还没进兰州城,陕西布政使等人已经在兰州城迎驾了。

朱元璋下了撵车,看着他们没等他们先开口问好,朱元璋就率先发难。

“河西走廊一带的红薯、土豆为何没有多做推广?明明这两样作物都是抗旱利器!”

眼前这几人苦笑着对视了一眼,最后由布政使出面回答道。

“陛下有所不知,陕西的民众太穷了!纵然这两种良种,朝廷一直喊着推广,可是它们的根茎都是要钱的。

能买得起这两种作物的,终究是少数人。

而且也是因为太穷,她们实在担不起一丁点风险,若是贸贸然让他们换种红薯、土豆,恐怕没几个人愿意。

所以臣等主要是让他们自行考虑,是否要换种红薯、土豆。”

朱元璋听完心中一震,有些难以置信的说道。

“这两者的种子朕不是有明令要免费推行天下吗?”

这下三人不敢说话了,可他们不说,朱元璋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吗?

朱元璋是真的没有想到,居然会有如此不怕死的人,他都已经杀了这么多人了,怎么还有这样贪婪的人?

是觉得他朱元璋的刀子不够利了吗?

朱元璋的眼神一片冰冷,对陕西省的几个头头脑脑们说道。

“等入了城再说!”

第73章 逛青楼第277章 昏暗的东宫第72章 整容药水第53章 真香第176章 后勤事(下)第266章 反响第144章 赏菊第164章 大婚(上)第354章 刺杀第173章 宴请何秋第288章 争抢美差第354章 刺杀第262章 心凉的郁新第220章 血腥的朝堂第49章 第二份大礼第278章 郢国公第263章 朱元璋的失望第51章 酸辣土豆丝第343章 狩猎第59章 蓝玉来访第73章 逛青楼第48章 雷gong(汞)第174章 蓝玉的苦心第309章 德政第155章 演练之后第170章 惠民药局(下)第174章 蓝玉的苦心第173章 宴请何秋第298章 凤阳府第16章:朱棣背后的谋士第74章 见花魁第200章 一查到底第342章 重建西苑第203章 相顾无言第122章 酷刑第168章 回到书院第362章 李景隆的打算第24章 红薯面世第212章 干劲十足的朱元璋第317章 北海第241章 大逆不道第195章 迁都之心第146章 我是知识的搬运工第107章 杀人第290章 大功一件第75章 举鼎第271章 镇定的吕氏第130章 父子谈心第274章 易储(上)第241章 大逆不道第269章 查案第341章 西苑旧景第222章 朱元璋的担忧(上)第74章 见花魁第128章 改革之策第352章 告状第109章 老朱,把你女儿嫁给我呗第19章:饥饿营销第82章 一点微不足道的本事第147章 知行学派(上)第13章:八岁孩童朱高炽第80章 明教中人第302章 朱元璋的信重第62章 多疑的病虎第104章 加工厂被围困第195章 迁都之心第246章 烫手山芋第164章 大婚(上)第154章 演练开始第48章 雷gong(汞)第183章 有心机的蓝玉第6章:征虏左副将军蓝玉第119章 人间至味第317章 北海第266章 反响第330章 讲学第250章 画虎不成反类犬第123章 交心第301章 治淮难题第165章 大婚(下)第71章 学会仁义第202章 变故第324章 永乐第257章 未来可期第137章 蜡印机第224章 朱允炆的黯淡表现第8章:营救还是暗杀第31章 学习管理学第34章 钢铁侠战甲的威力第164章 大婚(上)第150章 大动作(下)第11章:连夜赶往顺天府第17章:推广泡面啤酒第32章 复式记账法第32章 复式记账法第172章 有喜第232章 孔家的问题第227章 改革诸策第9章:热武器和冷兵器的对决第28章 一株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