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科举提前,制度革新

自朱由检登基之后,所有人都发现原本神出鬼没的东厂与锦衣卫逐渐开始更多的出现在了普通百姓的面前。

有时候是大街上他们正在对着某个朝廷官员进行一种名叫抄家的活动。

有时候是在不起眼的小巷里抓捕着某个负隅顽抗的家丁。

但更多的转变来自那些原本令人胆寒的厂卫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变得让人感到和蔼可亲起来。

当然这种和蔼可亲在更多的时候只是针对于没有犯事在他们手里。

不然,他们会用手中的绣春刀告诉你。

你做的事情严重触犯了大明律,只不过目前的环境下,只要你不触碰到皇帝的钱袋子,基本上都是抓大放小。

这与朱由检此刻严惩官员的方针有关,因为他深知哪些官员是忠心的,哪些官员的屁股已经逐渐偏移了大明的板凳。

毕竟无论历史是否由胜利者书写。

最终他们在大明大厦将倾时做出的抉择,都被历史清楚的记载。

无论你现在如何蹦跶,只要你在历史上做了如“水冰,不可下”之类的事,那么别说升官,能保住小命都已经是开恩。

而皇宫内。

朱由检处理完太医院的事情之后,深深的忧虑再次萦绕在他的眉间。

“该来的终究还是会来的。”

翻开过往由陕西报京师的奏折,朱由检已经能从中看到小冰河时期的威力。

哪怕现在只是初期,但其对现在大多靠天吃饭的大明农民来说却是实打实的减产和影响生存。

一夜间从前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中层职员,到如此庞大的帝国掌舵者,这中间的跨越让朱由检有时在面临如此问题上。

总有着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眼下是能被逐渐富裕起来的内帑钱粮所填满的。

但如果不能开辟出一条大明百姓吃饭的新路子,那么说的再多,抄家抄的再多也终究会陷入那注定会到来的经济崩溃之中。

后世康麻子执掌的所谓大清,看过本质其实是因为大量对汉人的压榨和迫害同时正赶上了小冰河时期的结束。

并且自美洲而来的番薯、玉米,尽管长期食用会让人出现不可避免的,例如公共场所不太雅观的副作用。

可那还是粮食,还是可以充饥,还是可以让人吃饱肚子,在刀尖压迫之下也生不起造反的念头。

“该把历史上的那些人才往出翻一翻了,粮食问题短期内恐怕还可以维持,但一旦这种情况没有好转,百姓就会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灾年的问题。”

但朱由检还没有放下手中来自陕西接连的求救奏折,就转身看见了那悬挂在身后的大明地图。

目光紧紧锁死在了离京师近在咫尺的辽东。

辽东已然成为了此刻整个大明朝的心腹之患,若是放任不管,辽东将在不久之后因为欠了数月军饷,迎来大范围的士兵哗变。

此刻辽东的欠饷问题虽然随着朱由检的腰包渐鼓,及时的发放下去,形势有着刚刚被朱由检一脚踹过去的毕自肃担任辽东巡抚。

形势也能算是一片大好。

那么眼下狠抓新军编练、钱粮问题就成为了朱由检最大的事情。

只不过这已经被如同细网精筛之后的大明朝堂,官员的缺额却让原本很多应该迅速被执行下去的事情出现了放缓的态势。

就连魏忠贤都不止一次的向朱由检暗示过,朝廷还需要更多的官员来填补这次的窟窿,虽然六部的尚书们都还没有换人。

可那下面的侍郎们可却大多进了诏狱。

更不要说其他的朝廷机构。

只见朱由检提笔拟旨,责令吏部将今年的科举提前,并由朱由检亲自草拟试卷。

他可不想要一些只会写些呆板迂腐的八股文章,而无任何治世所学的官员,并且破天荒的将组织科举第一步的乡试权利由各地方的布政使司收回,转由吏部组织开展。

而之后的会试也由礼部变更为吏部,如果一个考试窟窿百出而一时间还要依靠原本的基本方式的话。

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换一批人来干这件事,主考由吏部直接下场干也有一定的好处,因为此刻的吏部正是把持在拥皇党手中。

而殿试就和吏部没什么关系了,一般都是将会试中榜之学生组织在一起,共同进京参加由皇帝拟题的殿试,而无论是否通过殿试。

都不会落榜,这规矩已经沿用了数百年,而朱由检也并不准备打破他,毕竟这次要从乡试开始就是自己拟题。

说句不好听的,在如今的大明朝之下,大多的学生早已开始不顾一切的研究八股文,只要通过原本的乡试基本上就已经踏入功名科举的起点了。

只要能过一关乡试,朱由检都想把人抽上来为自己所用,但毕竟有些固定的规矩还不适宜直接打破。

所以过了乡试,又能过了会试,那可真就是人才中的人才了。

所以朱由检不怕有人做不出来,怕的就是有人将自己的卷子全部答出来,那他恐怕都要思索一下这是不是遇到了穿越者同行。

只不过在朱由检的旨意之中,详细规定了此次考试要在大明各省录用的学生人数,按照考试之后统计出的平均分计算出分数线。

达线者录用,不达线者成绩计入科举档案中,只许考三年,若三年不过,则需通过朱由检之后成立的另一套考试制度,先进入学院学习后再出仕为官。

而这套制度主要就是破解了如今的大明官员多半来自南方的弊病。

划定完各省的人数,也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此祸。

而且朱由检还责令户部配合,在通过考试之后进行第二次审核,主要是对户籍、在哪求学的经历进行审核。

避免有南方考生侵占北方考试通过名额的事情出现。

洋洋洒洒这么多想法,落在纸上责人送去了内阁,朱由检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将来注定是要让很多人的官当的不那么安稳的,但眼下大明能当官、想当官的人很多,可真正符合他这个皇帝利益的人才却很少。

所以只能出此下策,先用后世的题目贸然的筛选一批,用三轮考试检验一批,再送到翰林院培养两年(旧制此处为三年)。

待时机成熟之后,前往各地就职为官,或直接抽调至各部从小官干起。

而在翰林院学习已然不同于之前那般污浊风气,经过这次东厂的清洗,翰林院已然干净了许多。

不是看出身,看家底的地方。

将真正成为学生展露才华之地,而这套制度将不断的被朱由检完善,改动,加固。

最终在未来为大明的吏治革新,贡献源源不断的生员。

第三百二十章 儒学控蒙第三百二十九章 崇祯三年第四百零六章 摆弄舆论第四百七十八章 农与商第二百六十五章 粮价走低第三百四十三章 降税兴医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开二度的普利特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断焦灼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获全胜第八章 一亿三千万,震惊朱由检第二百一十六章 谢子华第二百九十一章 土地问题第二百七十五章 先坑一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复州大捷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软的多尔衮第一百零九章 湖广问题第四百三十三章 要不要这么快?第四百六十二章 平南军上阵第一百一十二章 变幻的海外第四百七十一章 北方钢铁集团第三百一十四章 谈判开始第一百三十六章 一个亿的债券第三百六十七章 奏折传递第四百零七章 准备行动第三百四十八章 经济路线第三百三十八章 一触即发第四百六十五章 夺权第三百六十二章 安南请求第五章 此物能制,举厂搬迁第六十三章 席地而坐的皇上第三百三十七章 红毛试探第八十八章 蒸汽机的全面投产第二十七章 套中套第二百二十六章 送上门的销路第二百五十七章 蒙古有点不老实第五十章 自我审视第四百三十章 远渡重洋第四百一十八章 广州见闻第四百五十九章 有点麻烦第四百九十四章 汇报第二百七十五章 先坑一把第一百章 不预则废第二百九十六章 会议第二百三十九章 江西受灾第一百二十三章 守不住的金州城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阪城破第二百七十九章 切格勒的试探第四百九十一章 城破第一百九十三章 橡胶树的布局第三十一章 消息入京,犒赏天虎军。第二百七十五章 先坑一把第五百章 没辙第一百八十章 朕有好多小钱钱第九十章 薅羊毛计划第五百零九章 序二第四十九章 利民之策还是祸民之灾第四百零四章 查查报社第三十五章 关宁绞肉机第三百二十四章 泉州查案第一百二十五章 快马奏京师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线作战第四百七十章 野战炮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骑冲击第二百四十二章 白莲行刺第六十二章 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骑冲击第三十一章 消息入京,犒赏天虎军。第五十四章 朝鲜难局第十三章 科举提前,制度革新第一百零三章 纸糊的旅顺第一百二十三章 守不住的金州城第一百九十八章 议和的银子带够没第三百一十二章 清洗第八章 一亿三千万,震惊朱由检第一百八十七章 试手第一百二十九章 风波平息第二百九十一章 土地问题第一百三十九章 复州!复州!第一章 魂穿大明,我是崇祯第二百六十九章 相接第二百一十三章 养猪能手第四百八十二章 红毛?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断焦灼第一百零七章 唤魏忠贤来第四百五十七章 两幅面孔第二百一十四章 直隶肥皂第三百七十八章 目标江户第一百八十五章 朱由检病了第十三章 科举提前,制度革新第一百八十四章 刀剑买卖第三十章 多项改革,辽东大捷第二百二十四章 飞梭织布机第三百六十五章 改善之策第四十四章 全国开征!清查良田!第二百零六章 教育第四百六十四章 后金风云第二百五十三章 小六立功第二百三十章 四处乱入谢子华第四百一十六章 周奎作妖第三百九十八章 清理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