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层层加码,成效初显

“圣旨到!”

“微臣赵祎延恭迎圣旨!”

身着紫色官服的赵祎延跪地在府衙中接到了来自朱由检的圣旨。

直隶府作为京师内最重要的战略屏障,其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京城,也就是顺天府的影响,所以无论朱由检有什么样的举措施行。

第一个接到消息的或许是顺天,第二个绝对是直隶。

“自圣旨下发之日起,大明将开办新式科举,以为天下士子百姓开辟报国之路,旧制科举将逐年退出,现将有关事宜及要求下发给你,钦此。”

“臣..接旨。”

此刻的赵祎延明白了,近些日子里京师盛传的科举改革不是一句玩笑话,而当来传旨的东厂厂卫不接自己的银子开始。

他也逐渐感受到了新帝上任之后的变化,早早的就开始在府内为之做准备,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当他详细阅读了旨意之后的附录,才明白这次的科举和以前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第一点就是和地方彻底的脱离,原本的地方掌握着科举中最重要的乡试权利,尽管有些地方还是秉承着公正科举的理念并未动摇。

但很多地方还是充斥着徇私枉法的情况存在,毕竟谁都不能和银子过不去不是?

更有一些较为贫穷的地方,乡试舞弊,已经成为了当地官员谋财的重要手段,毕竟读书科举为官,那是所有大明朝上至官家子弟,下至平民百姓所梦寐以求的。

有道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本次新式科举将彻底摒弃八股文章,与旧制将有本质区别,各接到圣旨当地必须严格组织开展,不得向下瞒报,不得曲解圣意,不得偏袒旧制,不得加以限制,不得违规宣传,不得拖延耽误。”

六不得,背后映照的是朱由检对此次科举改革的重视,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尝试,只有更快更好的将大明的百姓,尤其是读书人。

从八股文章的炼狱中拯救出来,从旧制中那些道貌岸然的治国文章中拯救出来,才能够将此刻陷入危急关头的大明拯救出来。

大明不缺做官的人才,但是缺少的是能够理解朱由检意图的新式人才,缺少的是掌握一定新式科学素养和深受皇恩忠君教育的人才。

只有这样的人才变多了,才能够更好地为大明的再次崛起付出努力。

赵祎延不敢耽误,因为他深知此次改革的厉害,这次的新式科举虽然表面上是由吏部直接负责,但实际上谁都知道。

作为第一次的开科考试,其实背后站着的就是朱由检,不如说是皇帝陛下直接撸起袖子下场监考。

当然朱由检也是准备这么做的,此次科举考试将维持三天,但每天只考一科,分为时事、杂学、浅谈三块来开考。

远处恐怕有困难,但巡视直隶考试还是很简单的,所以赵祎延更是不敢耽误。

立刻下令,将原本准备迎接旧制科举的官员们都召集起来,包括了下辖各个县城的主要官员,不过与其他接到圣旨地方不一样的是。

赵祎延还耍了个小聪明,他不仅召集了官员,还召集了各个府内有名书院的老师们,以求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此次考试的消息传递下去。

不只是传递给各个衙门地方,更重要的是要传递给下面的所有学生,所有为了考科举而准备了不知道多少寒窗的学生们,苦读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高中状元及第,走马上任为官一方或高居朝堂之上吗?

而作为第一次考试,当地考生的考试结果也就是成绩,也直接影响着当地父母官的风评和考核。

这是旧制就有的事情了,在这一点上朱由检并没有改变,甚至进行了加码。

当地若是有考生能够连过三关被翰林院录用或被朱由检组建的新式学院录取,都将获得由朱由检亲赐的“有教一方”的金字牌匾。

虽然没有实质上的奖励,但是谁都知道,这牌匾的意义,这可是天子墨宝。

可以说获此殊荣之后不说以后为官平步青云,也能够在同僚之间抬得起头啊。

不然人家都有,就你没有?

是你能力有问题还是你的态度有问题,别说什么你下辖的士子比之其他地方的官员有差距,所以没有连过三科。

那各个地方都是以当地考生人数和考试情况单独划线的,何况乡试还是你自己在州府内组织的,成绩差强人意你给谁说这理由去?

就这样在如此的荣誉激励下,各个地方的官员就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玩了命的进行宣传,原本还有不少人看不清楚形势。

觉得这有可能只不过是皇帝的一时兴起,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差不多组织一些郁郁不得志的士子去应付一下差事就行了。

没想到各个地方为政的官员可不答应,上面的官员无比上心,底下的官员就也逐渐开始坐不住了。

直到演变到最后,消息传到朱由检的耳朵里的时候。

下面的官员已经不是说是否重视的问题了,而是组建了规模宏大的新式科举宣讲队伍,甚至江南地方有官员直接浩浩荡荡的拉出了培训班的大旗。

将原本那些不入流的教授杂学的先生老师,都由官府出面请到培训班上课,朱由检提供了一份大致的开科考试方向和学习方向就没有多说。

而地方官府竟然组织人手,对考试资料加以研究,一时间新式科举培训班、模拟卷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

而考生数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毕竟这次的考试并没有什么资格身份之分别,只要你愿意参加,人人都可以通过这次考试走向为官的路子。

甚至有些地方的小官小吏,长期郁郁不得志无法提拔,也以求通过这次考试实现人生的第二次价值实现。

毕竟,这可是皇帝亲自开科招考,考上学完就能当官。

并且还是第一次,这以后的待遇还能小的了吗?

既然所有人都达成了如此共识,那么下面的考生之多超越历朝历代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已经有地方出现了七十多岁的教书先生,一夜间端坐在培训班内听着原本不入流的杂学先生教授算术的情况。

第三百三十二章 轻而易举第一百五十章 平淡之中乍现的惊喜第二百一十三章 养猪能手第四百三十一章 不愿回国第二百六十八章 试探第三百二十章 儒学控蒙第四十八章 徐光启与农业部第二百八十九章 幼稚第三百零九章 布局第二百七十八章 蒙古人的应对第一百一十章 客串老师的朱由检第四十五章 赈灾当为第一要务!第五十六章 史上第一皇帝诈骗犯第三百五十九章 一匹白绫第一百零四章 给皇太极来一刀第四百二十九章 试图教化第三百八十四章 田中秀杰第三百二十三章 水师大案第四百九十四章 汇报第三百二十八章 军营讲话第四百四十三章 议事第二百六十五章 粮价走低第三百五十五章 货币战争第三百八十二章 击沉议和第四百四十六章 鼠疫第八十一章 经济研讨会(1)第三百六十五章 改善之策第二百零一章 漕运疑云(3)第三百五十八章 明正被拐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获全胜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获全胜第四百六十五章 夺权第二百八十四章 风云变化第四百二十五章 电气大明第四百五十五章 还有一群读书人第二百五十二章 河南白莲教第二百二十七章 系统更新第四百七十五章 两只狐狸第五百零九章 序二第二百八十章 痛打切格勒第四百五十一章 来京看看第二百九十六章 会议第四百七十七章 收容所第一百六十章 米价背后第四百五十章 密谋第三百五十八章 明正被拐第四百六十六章 祸水东引第七十二章 福建东厂入局第一百五十一章 天虎军第十师第二百五十三章 小六立功第十七章 关宁关隘,毕自肃第二百三十四章 传令兵第二百一十八章 情报体系第二百五十一章 借机动荡第二十三章 大明展销会,京城好百姓第四百七十三章 趁火打劫第八十章 大礼岂有不要之理第四百六十六章 祸水东引第一百六十八章 炮口低三分第九十七章 改革正当时—兵部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获全胜第七十九章 后金帐内第一百七十九章 下旨焚烧东林书院第三十一章 消息入京,犒赏天虎军。第五百零三章 多好的练手机会第三百一十六章 分省而治第一百一十四章 直隶官学第三十六章 给个台阶就下的豪格第二十六章 鞑子退兵,天虎军进发辽东第四百六十八章 大明商人离去第二十九章 风卷残云,朝堂之上第二百六十三章 德川家光想印纸币第一百七十九章 下旨焚烧东林书院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容错过第二百零六章 教育第四百六十二章 平南军上阵第七十七章 粮食很重要第一百一十八章 倒霉的多铎第三百一十章 祠堂里的对话第一百二十一章 惊弓之鸟第四百二十八章 新生活第四百四十八章 机遇第三百三十八章 一触即发第四百二十章 皇帝回京第六十四章 交待第五百零九章 序二第三百章 朱慈烺第四百九十四章 汇报第二百二十一章 嚣张的宗族第四百九十章 兵临建州第一百八十九章 辽东大捷第一百七十三章 追击不止第二百一十四章 直隶肥皂第四百四十七章 应对第二百九十六章 会议第三百五十九章 一匹白绫第二百零八章 出宫闲逛第一百八十三章 幕府对大明的态度第三百二十章 儒学控蒙第四百六十一章 佟康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