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新学乱象

而那些当地的土著武装,几乎没有抵抗的能力。

毕竟相比于成熟的火枪和火炮,他们手里拿着的弓箭、长矛、斧头,几乎是不够看的。

这种武装力量在面对那些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等国家的武装商船时,几乎是一面倒的屠杀。

这种事情上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无辜的,这些时不时就从商人客串一把海盗的西方人没有一个不是依靠着这种路子起家的。

朱由检的那种,以高额税收统治,但是给予其最基本的生存保障的方式已经算得上是相当怀柔的政策了。

说不定对于这些人来说,大明的殖民统治将会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如同救世主出现一般的春风袭来。

吕宋,是朱由检一早就定下的殖民统治第一站。

因为这里其实有着不少汉人在此居住,郑芝龙就曾经在大明动荡的时候将东番岛上那些活不下去的汉人,收取一定的酬劳之后送到吕宋去。

让他们在当地再一次的开垦农田,重新生活。

只不过这些前往吕宋的汉人相比于当地的土著生活条件还是要好一些的,毕竟在郑芝龙和荷兰人的影响之下,现在敢于触碰汉人霉头,或者说触碰大明威严的人几乎是没有了。

谁也怕会不会今天欺负一把汉人,明天大明的军舰就开到自己家门口了。

于是,大明准备开始属于自己的殖民地计划。

...

教育部内。

黄立极一脸惆怅的看着朱由检下的旨意,满头直冒汗。

嘴里还止不住的念叨着:“这陛下..这不是把我这一把老骨头往火坑里推吗?这活..咋就摊到我身上了..唉!”

新式学堂,是大明教育体系之中很重要的一环,担负了为所有参加新式科举的学生士子普及新学知识,并且在民间宣传的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朱由检都没有放弃过对新式学堂的投入,反而是在全大明各地积极推进民间办学的存在。

也就是官办学堂占据大部分,民办学堂只要愿意遵守大明的相关教育法律,那么一样也可以从教育部下属的印刷厂里订购新学教材。

招拢一些有新学底子的老师先生之后,只要能够招收到肯跟着学习的孩童,那也算是可以开班授课了。

但这样做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弊端。

那就是与公办学堂之中,大部分的开支都由朱由检的皇家国库以及当地衙门买单不同,这些民间私办的学堂那可是要赚钱的。

很多东西,一旦牵扯到赚钱,那势必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说最近就已经有东厂的廉政督查抓到了教育部一些官员的小把柄,不少地方的新式学堂颇有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明面上,那可都是正儿八经的新式学堂。

可要是将孩子送到这里,三天两头的那些学堂里的先生老师就会使唤孩子回家要钱。

教学没整明白多少,但是收钱那可是个顶个的手段花哨。

按理来说,哪怕是民间私办的新式学堂,那也是要经过教育部或者当地主管教育的衙门官员准许才能够开办出来的,并且在发手续的时候当地的官员那可是要实打实的上门去看看学生、看看老师、看看校舍环境。

各方面的条件,评估之后觉得差不多能够符合要求了,才准许其继续开办学堂。

不然,今天开办的学堂,明天就得关门歇业。

手续办完了,后面可不代表就此结束了,当地的州县官员也应该时不时的下去转上几圈。

了解一下孩童们在新学学堂之中能不能够学习到正经的新学知识。

一来二去的,也就能够保证这些民间自己办学的学堂内的教学质量不会出现太大的差错。

坏就坏在了收钱上面。

由于新学教育在大明可以说是个新鲜玩意,不少地方的孩童父母都愿意将自己家里的孩子送到这学堂之中。

可毕竟,由于不同的地区差异。

所以每一个地方的公办学堂,也就是朝廷设立的免费学堂的质量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比如说,在京城内。

那公办的学堂内部的先生老师,有时候都是一些地方上的大学院的老师亲自闲了出来授课。

最次,也有一些大学院内的学生出来免费的过上一把当先生、当老师的瘾。

就是平时了..那里面也充斥着大量当初没有考过新式科举的学生士子,或者一时半会不愿意进大学院内学习的学生,都会在这里赚钱贴补家用。

可要是将目光放在一些人口颇多,但是内部连一个大学院、当地都没出过几个考上新式科举的学生士子的地方,那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当地的百姓为了不耽误自家孩子的前程,便会将自己家里的孩子送到那些需要花钱的民办学堂之中。

毕竟交了钱的,总是比不交钱的地方让人安心。

还有一些地方是官办的学堂之内,连校舍的数量都不够,没有办法收纳所有想要学习新学的学生,最终也只能分流到那些民办的学堂中。

不少人就看中了这之间的利益,毅然决然打着投身大明教育事业发展的名号。

开办了一大堆的民间新学学堂。

可一时半会,他们也一样缺少老师先生啊!到时候,当地的衙门官员上门听课可怎么办呢?

他们也有办法。

还分为好多个步骤。

一是要想尽办法贿赂当地的衙门官员,你第一次来是为了办手续,那我没有办法不拦着你..可你后面那来不来,不就是官员自己说了算吗?

收了钱..要不你就别来了..

再其次,那就是想办法解决先生不够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就招呼那些传统的学堂先生。

也就是整天抱着圣贤书埋头苦读的那批人,虽然说他们对于新学一窍不通。

可是不管怎么说..那也算是识字的读书人啊。

给你一本从京师花大价钱想办法弄来的新学书籍,你不会教学,你还不会对着书本念吗?

最终,这些私办的学堂,就如此蒙混过关了!

第二百三十五章 迷茫的牛二喜第二百章 漕运疑云(2)第五百零九章 序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应对第四百九十八章 实力很重要第一百二十三章 守不住的金州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五年规划第四百六十六章 祸水东引第三百四十三章 降税兴医第二百一十二章 养猪很重要第四百零九章 痴心妄想第一百九十五章 决议第一百一十二章 变幻的海外第二百六十三章 德川家光想印纸币第一百四十一章 苏合泰的背影第四百二十六章 旱情苗头第一百二十九章 风波平息第六章 视察京营,收回兵权第三百五十八章 明正被拐第四百五十七章 两幅面孔第三百零一章 恐怖的大学院规模第二百九十一章 土地问题第八十八章 蒸汽机的全面投产第三百四十章 海战结束第三百三十九章 红毛落败第四百一十七章 办了国丈第四百八十九章 送个大礼第二百二十章 坏消息接连而至第二百二十八章 玻璃第二百五十七章 蒙古有点不老实第一百四十九章 逃亡之路第四百七十八章 农与商第四十一章 新式科举开考第二百一十一章 新式科举将近第二十三章 大明展销会,京城好百姓第一百九十五章 决议第五百零五章 免费教学开始第二百三十七章 气象资料第四百九十五章 海外律法第三百三十章 调兵遣将第一百九十七章 范文程来京!第三百一十二章 清洗第四百四十二章 北望第一百二十二章 皇太极要回来了第一百零八章 兵部改制遇阻第一百九十九章 漕运疑云第二百二十八章 玻璃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来往,别说话第三百二十六章 士子毕业第三百四十章 海战结束第二百五十七章 蒙古有点不老实第四百三十六章 进金边第二百九十二章 再议农业第四十三章 崇祯再上朝第六十一章 朱由检的火炮梦想第二百七十六章 经济理论的启蒙第四百六十六章 祸水东引第三百六十一章 推广遇阻第四百三十二章 打!第九十章 薅羊毛计划第四百三十五章 什么情况第三百六十一章 推广遇阻第二百五十六章 事还不少第三百二十章 儒学控蒙第三百一十章 祠堂里的对话第一百一十四章 直隶官学第一章 魂穿大明,我是崇祯第四百零六章 摆弄舆论第八十二章 经济研讨会(2)第二百四十五章 雷霆手段第二百四十六章 汉人的新生活第三百六十五章 改善之策第八十二章 经济研讨会(2)第三百七十六章 目标幕府第四百零二章 进京面圣第三百一十七章 对蒙之策第三百一十四章 谈判开始第三百六十章 叔叔爱钱第四百一十九章 电报滴滴第三百八十一章 幕府犒军第二百五十七章 蒙古有点不老实第二百八十九章 幼稚第一百四十八章 陕西案第八十章 大礼岂有不要之理第四百五十章 密谋第八十章 大礼岂有不要之理第四百二十二章 全面开战第四百六十四章 后金风云第四百二十二章 全面开战第三百八十二章 击沉议和第二百七十三章 朕全都要!第二百五十六章 事还不少第三百三十五章 红河平原第四百四十三章 议事第十三章 科举提前,制度革新第二百四十五章 雷霆手段第四百三十八章 死亡和臣服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来往,别说话第三百八十四章 田中秀杰第一百九十九章 漕运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