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没有说错,如今德川家光依旧是一头雾水,如此长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动荡的倭国境内实在是承受不住天皇走丢这种劲爆的消息了。
更关键的是一旦承认天皇走丢,那毫无疑问代表着自己之前和那些各地大名所说的天皇下令要求他们交出兵权的事情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德川家光不敢赌,只能尽可能的维持事情不再泄露出去。
同时利用所有能够调动的力量,就是挖地三尺也要将走丢的明正天皇找出来..这位小侄女,让德川家光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发。
反观东暖阁内。
朱由检的思绪却在这一瞬间飘得很远,锦衣卫的密报几乎每一天都像雪花一般通过各种方式向京城传递。
他知道,如今倭国内部的农民起义与德川幕府组织的武士军队之间已经到了僵持不下的境地,实际上..这种僵持不下对于农民起义军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坏消息。
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农民们的起义热情便消散的越快。
毕竟在这一个过程之中,幕府对于农民起义军内部的渗透和瓦解是无时无刻不在持续的,相比于在战场上击败热情高涨的农民起义军。
在背后通过收买、刺杀等手段来解决农民起义。
无疑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方式,这一点德川家光也清楚,朱由检也清楚。
原本对于进攻倭国一直缺少一个合适的理由和切入点的朱由检,看向不远处的明正天皇眼睛里除了震惊以外...就是惊喜了!
明正天皇,倭国名义上的统治者。
如果能够有这个小女孩的帮助,那朱由检就可以让大明彻彻底底的拥有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虽然朱由检自己才是那个天子。
但是对于倭国来说,明正小天皇的地位无疑才是那个天子。
比朱由检,可好使多了!
于是朱由检看向了不远处的明正天皇,随后开口说道:“你是说..朕如果能够叫你兴子的话,你会更加开心是吗?”
柴楠翻译,兴子听完重重的点了点头。
朱由检问兴子:你愿不愿意成为倭国真正的王。
兴子有些迷茫,看向了柴楠,在柴楠的示意下点了点头说道:“兴子愿意。”
随后兴子奶声奶气的用那并不熟练的汉语问到朱由检:“成为..成为王之后,可以每一天都吃到大明的美食吗?
朱由检先是一愣,随后笑着点了点头。
“当然可以。朕准了!”
...
第二天大明月报和京师日报的头版头条。
就刊发了关于倭国明正天皇代表倭国,向大明求助,声称德川幕府掌控了倭国王室,现在请求大明出兵与幕府开战的消息。
大明山东水师一夜之间云集于天津港外。
众多海外商人皆是目瞪口呆的看着那整齐划一的铁甲舰。
“哇!大明什么时候有这样威武的军舰了!这是钢铁制造的嘛?这样的军舰在海里为什么不会沉没呢?天啊!”
“我已经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样的船只!恐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击沉的吧!这是真正的战舰!战舰啊!”
“你们快看!这战舰,没有船帆就能够在海面上航行!”
...
京城内的倭国使臣,在得知消息之后更是大惊失色。
甚至有些惊慌失措起来,谁也没有想到倭国内幕府正在百般寻找的倭国明正天皇,如今却出现在了大明。
连忙将消息送回了倭国。
天虎军大量的开始集结,也是又一次加紧了训练,毕竟从蒙古之战之后这些大明所孕育的战争机器。
就陷入了全面停滞的状态下。
如果不是平日里能够通过日常的训练来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心情,恐怕都得有不少的士兵患上心理疾病。
军人,天生就是在战争的硝烟之中生存的!
在大明备战过程中,德川家光得知了消息后可谓大发雷霆。
但消息不仅仅是倭国在大明的使臣在传递,大明月报很久之前就通过翻译成不同的文字,在农民起义军所掌控的地区发行。
通过不断的渗透,不少被圈禁在江户城内的大名也获得了这样的消息。
一时间,纷纷反抗起来。
德川家光只得连夜寻找了一位女童,对外声称这一切都是大明的阴谋,明正天皇并没有丢失。
并且宣扬,大明所说来到大明的明正天皇是假的。
可朱由检怎么会错过这样的大好机会,于是义正言辞的便开始了向倭国宣战!
作为君主国,势必要为明正天皇找回场子!
在蓬莱造船厂的加急赶工之下,大明山东水师的规模已经开始不断的扩大,水师士兵的总人数已经突破了两万。
并且不包括已经前往安南和广东附近常驻的几艘铁甲舰。
现存在大明天津港附近的大明山东水师的规模也突破了十二艘铁甲舰。
新训练的水师水兵已经通过了新兵操练,逐渐习惯了海面上的生活,毕竟对于这一次山东水师的扩张..就连朱由检都看得很重。
其中不少的水兵都是从大明的天虎军序列之中选拔水性较好的将士,抽调至大明山东水师的。
这一次,大明与倭国之间的战争。
朱由检的想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将尚且在广东一带驻守的山东水师编为大明广东水师,但临时回到山东一带..驻守大明海疆。
与这一支大明广东水师一起回来的,还有大明山东水师的水师总督,也就是赵云凯。
这一次进攻倭国,朱由检将海上力量的指挥权还是再一次的交给了赵云凯。
而接任赵云凯,成为大明广东水师总督的便是在安南红河入海口击败了西班牙人的廖思伟。
不仅仅是军舰。
朱由检还调配了大量大明的海船。
这种海船是朱由检登基之后才进行生产的,并不是在蓬莱造船厂,而是在很久之前便有着极强造船经验的福建一带。
大致的模样,极其类似于郑和当年下西洋时候使用的大型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