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灾情蔓延

京畿地区铁路网络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张斌好像对这个大工程极为上心,只要哪天奏折少一点,他便会抓紧时间在上午写完票拟,然后便带着二三十个护卫骑着战马到处视察。

崇祯收到东厂的密报,对付张斌的心思也慢慢淡了,这张斌既然这么识趣,又不干预朝政又不干预军政,何必去收拾他呢,他现在可是被民间誉为岳飞般的大忠臣,如果自己收拾了他,这昏君之名恐怕会传遍大明甚至是周边所有国家。

崇祯可不认为自己是昏君,他还想当明君呢,他认为自己还是很英明的,张斌这样的枭雄都被自己整治的服服帖帖,历朝历代还没出过几个这么厉害的皇帝呢。

薛国观貌似对张斌这岳飞般的名声颇为忌惮,他没事也不敢去撩拨张斌,因为他不想再次被扣上“现世秦桧”的臭名,更不想好不容易换好的大门再被人泼满大粪。

朝堂之上就这样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张斌不管事,崇祯和薛国观也懒得动管他,反正朝政、军政、官员任免都由他俩说了算,又何必没事找事去动张斌,给自己找不自在呢。

张斌也懒得管他们,能这样相安无事最好,太子朱慈烺虚岁都十二岁了,再让他们蹦跶三年也没什么,这对昏君奸臣只要不惹他就行,他正好趁此机会为以后迁移饥民和发展经济做准备。

四月初,京城通往大沽港的铁路终于建成通车了,这条铁路全长约三百三十里,设计时速为一百里每个时辰,换算成后世的说法就是二十五公里每小时。

这种速度,只能堪堪和战马的最慢奔跑速度相比,也就是说,你如果骑着战马,稍微抽两鞭子就能超过火车的速度,这速度,在明朝这会儿都不算快的,就更别说和后世的火车相比了。

但是,火车有个优势,那就是不会有疲倦这一说,如果是骑着战马狂奔,跑个百里左右就得休息一下,不然,战马会受不了,如果连续狂奔三百里,战马非跑的口吐白沫不可,火车就不一样了,只要煤和水足够,连续跑几个来回都没一点问题,更重要的是火车的运力惊人,比如说,拉粮食,一万石粮,最少要组织上千辆马车,而且那速度还慢的惊人,用火车拉,一辆十节货运车厢的火车轻轻松松装下,而且一点都不影响速度。

这其中节省的人力和物力简直无法估量,中间产生的利润也是无法估算,崇祯还认为东盛堂有点傻帽,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修筑铁路,制造火车,这么久了还不收钱,岂不亏死,要知道,光是他们雇佣的劳力就数以十万记,每个月光是粮食都要消耗几十万石!

他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利润,光是粮食这一项利润就高的惊人,现在铁路沟通的河南和陕西两个行省还有上千万人口,地里不产粮食,他们总要活,就算只有一半人口需要买粮食吃,那一个月也是两三百万石的粮食,而这会儿福广的粮食一石还不到一两,转运到河南和陕西,二两银子都是便宜的离谱的价格,这中间的利润一倍都不止。

当然,老百姓一般都出不起钱,买不起粮食,不然他们也不会饿的造反。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没钱没关系啊,很多东西都可以兑换粮食,比如瓷器、比如煤炭、比如木材,这些都可以换粮食,当然,换取粮食的时候这些东西的价格也比福广沿海要便宜的多,这样东盛堂又可以多赚一笔。

如果不会烧瓷器,又没有木材采伐,也挖不到煤也没关系,还可以织布、绣花、做手工艺品等等,东盛堂可以提供原料,做出来的东西也可以收购,这劳力又比福广那边便宜的多,比如织布,甚至跟机器织布都有的一拼。

还有,地里种不出粮食有的地方可以种出棉花啊,种出来的棉花也可以换粮食啊。

总之,只要肯想办法,总能找点东西或者找点事干来换取粮食,整个西北都可以变成东盛堂的廉价大工厂,依靠恐怖的运力,东盛堂也能赚取惊人的利润。

张斌站在大沽新港的码头上,看着挥汗如雨,搬运粮食的苦力,不由长叹一声,前面这些,还只是他的构想而已,他不掌控朝堂大权,很多计划就无法实施,没办法,崇祯就是不让他掌权,西北的老百姓也只能跟他一起等着,等着太子长大继位了。

那么,西北的老百姓会坐等太子朱慈烺继位吗?

当然不会,因为他们等不起,也等不了,这会儿西北的旱灾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已经断粮很久了,而朝堂之上掌权的薛国观不但不想办法救济灾民,还挖空心思欺瞒崇祯,买官卖官,提拔亲信,搞得西北五省到处都是贪官污吏。

这些贪官污吏哪里又会管老百姓死活,他们当官就是为了捞钱,好不容易主政地方,自然要想着法子捞钱,在他们不顾一切的横征暴敛下,老百姓根本就活不下去了,哪里还能等到太子朱慈烺继位。

正当张斌在大沽港考察的时候,远在四川的张献忠也跑成都城里考察去了,当然,他和张斌考察的东西不一样,张斌考察的是大沽新港的建设情况,而他考察的是怎么拿下成都,把蜀王府给劫了!

这蜀王一系乃是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的后代,洪武十一年封,到这会儿已经历经了十四代,在成都繁衍了将近二百五十年。

蜀王这一系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会拍当朝皇帝的马屁,各路藩王貌似都因为有想法而被皇帝收拾过,就他们这一系一直安享荣华,富贵了两百多年,反正不管谁当皇帝,他们都投其所好,使劲拍,以此来保住自己的封地,保住自己的地位。

为此,他们甚至还博了个贤王的雅号,当然,这个贤是针对皇室正宗也就是历代皇帝而言,对老百姓,他们同样是疯狂兼并土地,疯狂捞钱,能捞多少就捞多少,这会儿四川有将近七成的良田都在他们手中,这蜀王府之疯狂有可想而知。

这会儿小冰河天灾早已蔓延到了四川,再加上现任蜀王学了福王朱常洵的,一毛不拔,不但不拿出一点粮食来赈灾,还拼命盘剥手下的佃农,不减一丝一毫的租赋,这天府之国也被他整成了饥荒之地,饥民流民也随处可见。

第三一二章 战东吁第二九二章 称霸欧陆第九章 又玩海盗劫掠第二三〇章 被大明占领只是时间问题第四十三章 规划第二四一章 从酋长到包工头第六十章 猜忌第四十五章 马尼拉第一〇三章 跟建奴决一死战第九十章 嘘寒问暖第二十六章 崇祯教子第二九四章 三位公爵引领下的帝国崛起第四十章 状元郎对奸相第四十一章 匆忙撤退第四章 糊弄第一二七章 火炮不是这么玩的第三十九章 分割第二十章 巧周旋第一七七章 开干第二五三章 来自葡萄牙的求助第六十一章 坚船利炮第一二五章 大举反攻第十五章 称兄道弟第十九章 朝纲乱第二三四章 比比谁更狂第七十一章 初战告捷第四十二章 辽河阻击战第一五一章 复辽东第二九四章 三位公爵引领下的帝国崛起第八十二章 全部拉进东盛堂第九十章 皇太极傻眼第二十三章 日月明第三十八章 雄关破第六十六章 臭大街第三十三章 兄弟同登科第二七三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第四十八章 防御第三十三章 试种第六十五章 坦诚相见第一七六章 动手第五十四章 大败荷兰第二一八章 天下太平第十三章 半个下马威第七章 装病拖延第九十六章 温体仁下台第三十四章 战术运用第二十五章 政绩第六十一章 坚船利炮第二十九章 皇太极跑路第十五章 糜烂第十四章 你偷袭京城我偷袭辽东第四十七章 再见伊人第三卷 序章 天启的恩怨情仇第十二章 曹化淳第一六八章 推倒皇后第二九九章 崛起中的大明第三十章 辽东在行动第三章 第一次升堂第一六七章 太子吃瘪第二十五章 流连忘返第八章 讨价还价第五章 大清洗第十四章 王承恩回京第三十六章 秦淮风月第二四〇章 解决蒙元问题第二十八章 赐名成功第三十二章 保民方能荡寇第一九一章 暂时的盟友第四十六章 只为伊人第三十四章 以其人之道第九十六章 温体仁下台第五十七章 齐心协力第三〇一章 劝皇上放权第十九章 一堆好苗子第五十二章 兵书第一六三章 坐看风云第七十二章 动手第三十七章 都察院易主第三一三章 逮住他隆王第五十七章 规模空前的大海战第六十三章 准备开战第十七章 海战无敌俞家军第十九章 朝纲乱第五十八章 送别第十四章 公堂演戏第六十八章 好戏上演第八十八章 未雨绸缪第二〇〇章 东林不足与谋第二二二章 建奴臣服第五卷 第七十一章 开放通商口岸第六章 贪腐之道第二四一章 从酋长到包工头第二五一章 裁军势在必行第八卷 第二一四章 势如破竹第七十五章 竹篮打水一场空第二六七章 租借镇远巡洋舰第三十四章 我们什么都没干第二十一章 未来帝师第五十六章 知己知彼第八卷 第十三章 又一记响亮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