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第126章 温寒变

第126章 温寒变

“小冰河期?”

朱雄英一脸疑惑,这是什么东西,难道是哪条河的冰期吗?

可一条河的冰期,和黄河中上游种树又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叹了口气,小冰河期可谓是在明朝灭亡的关键节点上,重重踹了一脚。

否则,说不定还能多支撑几十年。

“年有四季,日有昼夜,这个道理人尽皆知。”

朱雄英点点头,可这和小河冰期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季之上还有一个,跨时更长的节气变化。”

“姑且称之为温寒变吧。”

小冰河期不利于他们理解,温寒变就直观多了。

“温寒变?”朱雄英彻底迷糊了。

四季之上的变化?什么意思啊。

陈景恪尽量用他能听懂的语言解释:

“这个变化以四百年为一个周期。”

“四百年气候会变冷,四百年气候会变得温暖。”

“就和一年四季,一日昼夜一样,不停的轮回。”

朱雄英听懂了,可也震惊的张开了嘴巴,好半晌才说道:

“这……这……怎么可能,我为何从未听说过。”

如果这话不是陈景恪所言,他必然会认为是胡扯。

可即便他再信任陈景恪,也无法接受温寒变这个概念。

“哗啦……”外面传来声响,似是有人不小心踩到什么东西。

陈景恪心中一动,估计是监听自己的人,被温寒变给惊住失态导致。

这个念头刚刚升起,就见房门被人推开,朱元璋面色凝重的走进来。

“皇爷爷。”

“陛下……”

朱雄英和陈景恪连忙起身行礼。

朱元璋点点头,对外面说道:

“任何人不得靠近此地十丈,违者杖毙。”

“是。”孙福的声音响起,随后就是一阵脚步远去的声音。

朱元璋回身在主位坐下,道:“坐。”

朱雄英和陈景恪这才坐下,等着朱元璋开口。

陈景恪没想到,朱元璋竟然亲自过来听课了。

不过这样也好,直接给他本人解释,效果更好。

朱元璋并没有说话,而是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陈景恪今天要讲课,就想亲自过来听听。

毕竟看记录,远不如亲耳听有感觉。

所以他特意加快速度,将政务处理完。

等赶到时,屋内已经开讲。

怕打断陈景恪的思路,索性就站在门口听了起来。

一如既往的没有让给他失望,陈景恪直接点出了黄河水患的根源。

带给他最大启发的,就是黄河夺淮入海的后果。

淮水支流被堵塞,降雨无法排出,整片区域都将成为泽国。

这并不难理解,只是以前从未有人,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陈景恪只是略微一点,他自然也就明白过来。

心中马上就把工部的治黄疏给否了。

就在他以为陈景恪要提出解决办法时,哪知道话题突然转向了什么小冰河期,跨时数百年的温寒变。

这一下转变很突然,也让他无比震惊。

这东西不论真假,传出去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所以暂时不能被太多人知道。

于是他立即发出声音,阻止陈景恪继续往下说,然后将所有人都驱赶开。

必须要确定,这玩意儿真的只是一种气候变化,还是有别的东西。

如果只是一种气候变化,那么在洪武朝发现这个变化,也可以算是文功一件。

如果还代表着别的东西,那就要慎之又慎了。

想到这里,他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抬起头看了看陈景恪,开口问道:

“你方才说了黄河夺淮入海的危害,可有解决之法?”

陈景恪很是意外,老朱竟然没有直接问小冰河期的事情,而是关心黄河?

难道他对这事儿不感兴趣?

不对啊,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不感兴趣。

算了,先不管这么多了,他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吧。

他略微思考了一下,却也并未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道:

“方才我并未说完,黄河夺淮入海还有一个危害,甚至比淮水被堵塞危害还大。”

朱元璋道:“说。”

陈景恪起身拿起地图,用笔将洪泽湖给圈了起来:

“黄河夺淮入海之后,会经过洪泽湖。”

“洪泽湖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泥沙会大量淤积……”

“面对如此大的水域,我们只有加高湖堤……”

“用不了多少年,洪泽湖就会成为地上悬湖……”

陈景恪用手比划了一下:“比淮水上游所有的地方地势都要高……”

朱元璋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洪泽湖处在淮水下游,如果它的地势比上游还高。

就会成为一道长堤,堵住上游的水,无法流入大海。

一旦天降大雨,就定然会形成内涝。

最可怕的,还是黄河在洪泽湖上游的河段决堤。

到时候河南南部、应天北部的广大区域,将会成为泽国。

这不是陈景恪危言耸听,在上一世发生过无数次。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二零二一年那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暴雨。

河南和安徽受灾最严重,其原因就是洪泽湖堵住了洪水,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就形成内涝。

大家都知道洪泽湖的危害,但就是没人能动的了它。

为什么?

利益。

洪泽湖代表的利益太大了。

利益大,话语权自然也就更大。

而河南安徽的话语权,自然比不上东部沿海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只能牺牲话语权小的地区。

你们淹了和我有什么关系?

洪泽湖就是我的饭碗,谁敢动一下试试。

我象征性的给你们一点捐款,伱们还要感谢我。

就是这么简单。

可以说,黄河夺淮入海带来的遗祸长达千年。

直到二十一世纪,大量百姓还饱受其害。

现在是大明洪武年间,洪泽湖的地势还没有那么高。

如果及时解决,后面的一系列问题,也都不会再出现。

朱元璋看着地图,面色无比的凝重。

陈景恪描述的场景,他只要想一想就会不寒而栗。

以前只是觉得,黄河夺淮入海,就夺了呗。

不过是一条河,走哪条河道不是走啊。

现在终于明白,事情远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至于解决的办法,他也想到了。

让黄河回归故道。

和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黄河故道早就住满了人,想将这些人迁走,哪有那么容易。

更何况,黄河也不会那么听话,去走原来的故道。

更大的可能,是找一条地势低洼的新河道。

一个不好,问题将更大。

不让回故道,淮水一线将会持续受害。

让黄河回故道,代价太大。

难啊。

这时,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朱雄英刚才的主意。

一边修缮河道,一边在上游种树,减少黄河携带的泥沙。

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陈景恪刚才说,小冰河期来了,这个办法行不通。

那么……

朱元璋目光再次看向陈景恪,问道:

“好好给咱解释解释,什么是小冰河期,什么是温寒变。”

朱雄英也竖起了耳朵,他现在对这个温寒变特别感兴趣。

陈景恪略微整理了一下语言,才开口说道:

“温寒变顾名思义,就是整体气候偏温暖,整体气候偏寒冷。和四季变换,昼夜交替是一样的。”

朱元璋问道:“证据呢?”

陈景恪回道:“较为明显的变化标志,温暖期河南山东地区也可以种植水稻,寒冷期淮水会结冰。”

“先秦史书被大量焚毁,可以查到的记录不多。”

“秦朝之后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咱们就从汉朝开始说起。”

“根据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汉武帝时期,正处于由暖转寒的节点。”

“证据是,在此之前中原的农作物为稻和粟。”

“因为天气变冷,稻粟减产乃至绝收,汉武帝就在全国推广耐寒的小麦和豆类。”

“从此,中原的农作物从稻粟,变成了麦豆。”

朱元璋眉头皱起,还有这方面的记录?

陈景恪进一步解释道:“史书上有记载,汉朝初期亩产三四石,可是后来亩产就变成了一两石。”

“就算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农,也只能将产量提高到两石左右。”

“历史上很多人都做过类似研究,陛下应该听说过。”

朱元璋不禁点头,这一点他倒是知道。

从隋唐时期就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还有人做过试验,都没有结果。

他作为皇帝,自然关心粮食生产问题,也知道这个差异。

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是度量衡的差异问题。

当时的度量衡比较小,所以亩产显得高。

但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说法,坚信还有别的问题。

陈景恪提出的这个说法,确实很新颖。

水稻的产量可不就是一亩两三石吗。

可真相真的是如此吗?会不会是巧合?

陈景恪看出了他的疑虑,就说道:

“陛下不妨着人去翻找一下,定然会有汉武帝推广冬小麦的记录。”

“粮食作物的种植关系国家兴亡,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关头,没有人会轻易改变农作物。”

这一点朱元璋是很认同的,他推广棉花的前提,是国家有足够的土地种植粮食。

汉武帝虽然有种种缺点,但绝对不是昏君。

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推广小麦。

难道他说的是真的?当时真的是寒冷期?

陈景恪等了一会儿,才继续说道:

“寒冷期会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比如连年洪涝,连年干旱……而干旱又会带来蝗灾。”

“汉武帝时期,这些灾难可谓是接连发生。”

“为了应对这些灾难,汉武帝发动军队开挖沟渠,兴修水利……”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些他自然也知道。

只不过这些天灾,向来被认为是汉武帝失德,天降惩罚。

难道真的是因为寒冷期的原因?

如果是真的,儒家那帮子人要疯啊。

“除了汉武帝,还有相关记载吗?”

陈景恪颔首道:“有,王莽时期四月天降大雪竹柏冻死,这个记录陛下应当也知道。”

朱元璋再次点头,他可太知道了。

史书的评价是,王莽失德天降灾祸。

“其实王莽时期,正处在寒冷期加剧的节点,等光武帝继位气温略有回升……”

啊这……朱元璋有些无语。

如果是真的,那王莽也太倒霉了吧?

“但也只是略有回升,并未真正进入温暖期,整个大气候依然偏冷。”

“甚至出现了极端天气,比如汉殇帝时期,关东地区出现了连续两个月的降雨。”

“汉安帝继位后,更是下了一场更大的雨,波及从关中到冀中大片区域。”

“这场雨足足下了一个月,冬小麦的播种都收到了影响……”

“然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干旱……干旱过后又是半年的大雨……”

“之后这种极端天气更是时常出现……”

“史书上是有相关记载的,陛下派人一查便知。”

朱元璋没有说话,不用去查这事儿他知道,后汉书记载的很清楚。

“一直到了东汉末年,寒冷期达到了巅峰……”

“史书有记载,曹操派曹丕去广陵视察军队的训练情况。”

“因为淮河结冰,练兵不得不终止。”

“这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关于淮河结冰的记录。”

“但,臣以为之前必然也有相关记录,只是大量书籍毁于战火,相关记录也消失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开始由寒转暖……”

“极端天气越来越少,农作物的产量也开始回升……”

“到了隋唐时期,温暖期恰好到来……”

“松赞干布之所以能建立强大的吐蕃,也得益于此。”

“整体气候变暖,高原上的冻土开始融化……”

“生长出了更多的草木,能喂养更多牲畜。”

“更多的土地可以种植农作物,庄稼的产量也增高了……”

“食物增多,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吐蕃崛起固然有松赞干布雄才大略的因素,但气候条件为他提供了基础。”

“南宋时期,温暖期进入了尾声,气候开始由暖转寒……”

朱元璋猛然反应过来。

如果陈景恪的推测是真的,温寒变真的存在。

南宋是温暖期尾声的话,那大明岂不是……

陈景恪郑重点头,道:

“大明即将面临多灾多难的寒冷期。”

(本章完)

第355章 公平交易第301章 去阎王殿开会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第332章 因为我们是兄弟啊第10章 险恶的政治斗争第367章 你们准备好钱了吗174.第173章 蓝玉宝刀未老啊104.第104章 大户就是养肥的猪第296章 博望侯第464章 送上神坛第49章 给老朱父子上课第465章 龙凤呈祥第380章 凿穿战术再现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征141.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第77章 成为时代的探索者第24章 奇药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第42章 惬意的朱标228.第227章 力学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第379章 他一定没听说过慕容垂第36章 能不能换句话?120.第120章 神乎其技96.第96章 对世界贡献最大的大明藩王第436章 封侯和一些事的后续第407章 蠹虫传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120.第120章 神乎其技159.第158章 蓝玉:谁敢居功自傲我杀谁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第468章 族诛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第237章 无题第335章 永恒的变第45章 葬礼?秀场!126.第126章 温寒变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谱批发的?第472章 太圣皇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吗?第52章 解决之法第452章 明勋宗第488章 无间道162.第161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第271章 进退有据第306章 师徒谈心第480章 李善长眼中的大同第292章 河西战略119.第119章 新钞问世惊群臣第47章 货币第29章 惊叹的朱重八第373章 大战将起第351章 无题第483章 理学之冠第57章 实践第387章 不打西域打天竺第370章 新大陆第370章 新大陆禅位大典第75章 竹书纪年第474章 水无常形第39章 圣人言可杀人第370章 新大陆第300章 闪电战第404章 朱标的帝王课第236章 我去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这种病161.第160章 皇权不下县?第414章 秽乱宫闱第345章 血染淡马锡第15章 太孙伴读179.第178章 福报?剥削!第38章 圣人言请假一天89.第89章 恩及父母第469章 帷幕175.第174章 送子伴读第246章 是的,我们灭了一个国家第8章 御下第432章 殷第481章 二杨相会第246章 是的,我们灭了一个国家第332章 因为我们是兄弟啊第316章 伟大思想191.第190章 海贸啊第43章 暴毙第414章 秽乱宫闱第334章 我们已经被渗透了第363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第294章 又一新课程90.第90章 做人205.第204章 某高丽(完)第55章 正义执行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第441章 他配吗第435章 这是未来第241章 汉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