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摊牌

第447章 摊牌

陈景恪自然知道朱元璋为何会犹豫,不是因为这事儿以前没人干过。

老朱从来都不是循规蹈矩之人,更不会拘泥于前人的经验。

不会因为前人没干过,他就不敢干。

他之所以犹豫,还是怕军队出问题。

派军队去抗洪赈灾,将士们会怎么想?

他们就能同意?

如果他们心怀怨愤,到时候是去救人还是去杀人就不好说了。

作为从乱世杀出来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兵乱的危害。

陈景恪也知道这么做的危险性,但凡有办法他也不会走这一步棋。

可目前这确实是唯一的解。

只能寄希望于十年的抚慰使制度成果。

而且他冒险还有个原因……

“陛下可还记得温寒变?马上就要进入温寒交替的时期,极端天气只会越来越多。”

“东汉安帝时期的天灾,想必您很清楚,那就是温寒变交替所造成的。”

“大明也即将面临同样的情况,而且我们的地域比东汉还要广阔,人口比那时更多。”

“遭受的灾害也会更加严重。”

“到那时朝廷该怎么办?”

“任由天灾肆虐,等天灾退去再去赈济?”

汉安帝继承皇位的第一年,九月四个州暴雨绝收,十月六个州暴雨绝收。

第二年共有十八处地方遭遇地震,四十一处暴雨成灾,二十八处风灾、冰雹。

能被史书记录的,都是那种大面积的天灾,一些局部天灾还不算。

如果全算上,数字会更恐怖。

其后几乎每年都会有天灾。

最长的暴雨记录发生在山东地区,连绵下了半年多。

暴雨过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大旱、蝗灾……

大灾之后就是大疫,各种疫病四起。

地方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也是焦头烂额。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时东汉朝廷还能掌握国家政权,前几任皇帝也积累了大量财富。

朝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灾民进行赈济,大大降低了损失。

然而,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这种接连不断的折腾啊。

没几年朝廷的家底就空了。

因为天灾,导致地方势力增强,为后续豪强世家的全面崛起埋下了伏笔。

历朝历代的饥荒,大多都是因为分配问题造成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最好的写照。

独独东汉晚期的饥荒,是因为粮食总量不足造成的。

长达数十年的极端天气,再加上人祸,导致粮食大面积绝收。

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了。

以至于东汉末年以人肉为军粮的事情屡见不鲜。

曹操把徐州屠了,粮食全部收集起来,都不够军队所需。

最后也不得不以人肉为军粮。

因为就连军队,都搜刮不出多少军粮了,可见粮食短缺到何种地步。

这种大规模食用人肉的情况,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这些情况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

一部分是陈景恪为了让他们重视温寒变,特意给他们讲的。

还有一部分是他自己为了证实温寒变真伪,翻越史料时看到的。

东汉中晚期的情况确实触目惊心。

作为君主,他难免会带入其中,如果换成大明面临这样的天灾,该怎么做?

答案让他很沮丧,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

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一次次天灾的打击下,耗尽最后一点家底。

然后失去对地方的控制,重演东汉末年的惨剧。

Wшw▲ttκǎ n▲¢O 为了不让这种情况出现,他才会积极的支持新政,支持经营南洋。

摊丁入亩、税改等等政策,他也不顾反对铁腕推行。

陕北高原和河套地区的种草植树,每年需要朝廷填进去几百万贯钱粮。

却几乎看不见任何收益。

已经不知道多少人拿此事指责朝廷,他始终不为所动。

其目的,就是为了趁现在朝廷强势,多为子孙积累一些资本。

现在多积累一点,子孙手中的底牌就厚一点。

就多一分熬过去的希望。

至不济也能多支撑几年。

现在,陈景恪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用军队去对抗天灾。

这种方法可行吗?

答案是……貌似可行。

再严重的天灾,如果有足够的力量去救助,都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

可是,面对波及数省的灾难,一般的力量就是杯水车薪。

只有集万众之力才有效果。

有人说了,可以临时征调民夫啊。

可征用民夫需要时间,管理这么多民夫,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行政成本。

还需要对民夫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让他们懂得如何配合,如何去救治人。

火都烧到眉毛了,哪有那个时间?

等朝廷把民夫组织好,灾情早已经过去了。

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且征用民夫,也会让没有受灾的地方,因为缺少劳动力导致庄稼减产。

其他的什么以工代赈啊之类的,那都是天灾过去之后才能施行的手段。

现在需要的是正面对抗天灾,征用民夫就是抱着石头跳河,自寻死路。

所以,征用民夫赈灾,根本就行不通。

只有军队才是最适合的。

基本都是青壮,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拿起铁锨就能干活。

而且拥有独立完整的指挥系统,能够更好的协调配合。

是‘万众之力’最好的体现。

以往的朝代也不是没有人想到过这一点,但却没人敢这么做。

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再赘述。

那么,如果大明能做到这一点,那以后面对温寒变带来的极端天气,朝廷将能更加从容的应对。

这是一场豪赌。

输了就是一场军队哗变,赢了那好处就太多了。

那么这场赌值得吗?

朱元璋几乎是瞬间就给出了答案,趁现在朝廷强势,多给子孙留一些家底。

于是他目光看向陈景恪,说道:“详细给咱说说,如何用军队抗灾救民。”

朱雄英和陈景恪都大喜,他这么说就意味着同意了。

当即陈景恪就将前世的一些经验讲了一遍。

首先就是思想教育,必须要给将士们做好思想工作。

不能用普通的忠君爱国之类的去说教。

要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整个华夏族群,是正义之举。

而且还不能光口头说,朝廷还要拿出相应的态度。

比如来自朝廷的肯定,比如在报纸上刊登牺牲的将士们的事迹,对他们进行表彰等等。

光靠这些依然不够,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些大道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乎什么族群大义。

所以,还要让他们明白,何为整体何为个体。

华夏大明是一个整体,东南破败整个国家都会受到影响。

当年北方破败,不就是靠着南方征收重税,才支撑过来的吗?

而且谁敢保证下次受灾的不是你的家乡?

如果今天你不帮他们,下次你家受灾了,能指望别人来救你?

思想工作做好了,才能降低发生哗变的概率,才能让将士们爆发战斗力。

然后就是合理的救灾措施,各种工具器械之类的,能准备的都要尽可能的准备好。

还有各种物资也要跟得上。

林林总总,他说了差不多半个时辰才结束。

老朱见他考虑的如此周到,心中的担忧也放下来不少。

这说明陈景恪不是一拍脑门想到的主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按照以往的经验看,他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很少出错。

接着老朱又详细询问了一些细节,对如何救灾心中有了大致的了解。

之后他招来内阁学士以及蓝玉、汤和、傅有德、冯胜等人,商议军队抗灾救民之事。

结果自然是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很显然,大家都怕发生兵乱。

陈景恪出面,解释了出动军队的原因,以及大致的方略。

但很显然,群臣丝毫不为所动。

倒也不能说他们冷血,而是不敢冒险。

只要军队不乱,出再大的事儿国家都亡不了。

军队乱了,多少善政都补救不回来。

别的事情都能赌,唯独不能拿军队赌。

陈景恪自然也知道,靠这些说服不了他们,所以他还准备另外一套说辞:

“未来天地会发生一场大变故,类似的天灾会变多。”

“如果今日朝廷不敢尝试探索出更多道路,将来子孙只能坐困愁城。”

群臣:???

你什么意思?

平日里对神神道道最不屑的安平侯,竟然也开始搞玄学了是吧?

马上就有人质疑:“安平侯勿要危言耸听。”

“你说有大变故,那么请问变故是什么?何时会发生?”

就连铁杆盟友徐达和邱广安,都认为他是故意吓唬大家的。

陈景恪却默然不语,温寒变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没有得到老朱的允许他是不能随便说的。

就在众人以为,他谎言被拆穿无言以对的时候,老朱却开口了:

“你们知道夏虫不可语冰吗?”

众人脸色一变,这是贬义词,老朱用在这里岂不是再嘲讽他们短视吗?

老朱没有理会他们的想法,继续说道:

“夏虫寿命短暂,不知道有冬天。”

“在天地面前,人与夏虫何异?”

“不过人毕竟不是虫,人有思想能言语能写字,能将见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传给后世。”

“后世人可以根据先贤的记录,窥探到有冬天存在。”

“只不过,能够从史书中窥探到这个奥秘的,凤毛麟角。”

众人终于明白,朱元璋不是在嘲讽他们,可随之而起的是满腹疑惑。

什么意思?

听陛下的话,似乎在史书中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可到底是什么东西?

竟然让陛下甘冒天险动用军队去抗灾。

陈景恪却知道,老朱这是准备摊牌了,不禁再次为他的魄力感到敬佩。

朱雄英也是差不多的态度,不过他更多了几分兴奋。

终于要摊牌了吗。

以后很多事情做起来就更方便了。

而且一旦证实了温寒变的存在,哪怕只是让大多数人相信它存在。

以后文武百官做事,都会情不自禁的考虑到这个周期变化,并为之做准备。

甚至朝廷可以直接将迎接温寒变,列入百年计划里去。

到时候,百官将被逼着具备长远视野——横跨百年的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保守派也会变成革新派。

革新派将会彻底压倒保守派。

大明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时期。

李善长等人却面面相觑,实在不知道老朱说的到底是什么。

而且老朱看起来神神道道的,也让他们有些担忧。

莫不是入魔了?

汤和仗着和朱元璋关系最亲近,开口问道:

“上位……咳咳……不知您在史书中发现了什么大秘密……咳咳……”

听到汤和接连咳嗽,老朱关切的问道:“你身体不舒服吗?”

汤和不在意的道:“谢上位关心,偶感风寒不碍事的,还是国事要紧。”

最近家里人接二连三生病,让老朱对这方面有点敏感,闻言立即对陈景恪说道:

“景恪,先给汤和诊治一番。”

陈景恪不顾汤和反对,为他做了一番诊治,确实是伤寒没有太大问题。

“但你阴虚阳盛,虚火内炽……还需好生调理才好。”

然后还给他开了一副药。

汤和可不敢和陈景恪倔,道谢过后小心的将药方收起。

见他无事,老朱也放下心来。

没有直接回答汤和的提问,而是从回头从桌案上拿起一沓文件,分别递给几人。

文件不厚,也就十来页的样子。

上面详细罗列了从夏商周以来,所有有文字记录的,显著的异常气候。

几人很是疑惑,这是什么东西?

这些记录和东南这场台风又有什么关系?

他们继续往下翻看,到了末尾却看到了一段总结。

气候以约三百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变化,三百年寒冷期,三百年温暖期。

气候极端异常的时期,是温寒变过度时期。

所以极端气候过去之后,要么迎来温暖期,气候稳定风调雨顺,王朝盛世到来。

要么迎来寒冷期,气温偏低,降雨减少,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

往往会送走一个时代。

当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李善长等人是何等的震惊可想而知。

他们连忙重新翻阅前面的历史记录,心里默默计算时间。

发现,竟然真的暗合最后的结论。

虽然周期不是准确的三百年,但大致在这个范围之内。

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敢相信这个记录是真的。

这时,朱元璋的叹息声传来:

“很不幸,大明正处在由暖转寒的节骨眼上。”

第301章 去阎王殿开会第25章 明心志第418章 死亡名单第287章 朱元璋的无力220.第219章 打交趾?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开线了187.第186章 定黄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个屋檐下第403章 借题发挥第458章 上钩第73章 皇恩浩荡第312章 敢于打烂一切183.第182章 秃驴,竟敢勾引公主。155.第154章 两个亿啊两个亿第403章 借题发挥第409章 尊王攘夷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67章 温馨的一家四口176.第175章 黄河决堤第416章 身份带来的使命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这种病第268章 无题109.第109章 他是最高明的棋手第365章 沧海115.第115章 你挡着我的阳光了第480章 李善长眼中的大同179.第178章 福报?剥削!第282章 来自学生的质疑227.第226章 日本必须要彻底消失第371章 澳洲?炎洲!217.第216章 生产力改变生活第417章 给过年增加点颜色第381章 屠鱿令第294章 又一新课程第448章 太子的强硬第24章 奇药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征第372章 永绝后患第38章 圣人言148.第147章 军功爵制第284章 给朱标上课第37章 需要拉拢的人才第252章 构建帝国体系第330章 什么帝国主义行径啊第476章 兵发西州第341章 挖坑杀人第70章 开启华夏纪元第419章 再补一块短板第309章 那啥无题第457章 布局开始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175.第174章 送子伴读170.第169章 江南重税第452章 明勋宗206.第205章 陈景恪的成长第387章 不打西域打天竺175.第174章 送子伴读105.第105章 十年后让位给你第291章 这就是大明121.第121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176.第175章 黄河决堤第8章 御下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第400章 秦风无衣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第264章 动起来的大名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第295章 思想武装105.第105章 十年后让位给你133.第133章 天降异象第463章 杀驸马以正法令176.第175章 黄河决堤188.第187章 党同伐异第481章 二杨相会第428章 归来第417章 给过年增加点颜色第32章 马皇后一刻三惊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第396章 你们太欺负人了127.第127章 如果万一呢。第291章 这就是大明第373章 大战将起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227.第226章 日本必须要彻底消失126.第126章 温寒变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第10章 险恶的政治斗争第333章 没有龙傲天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第240章 你的算计也太可怕了第58章 唯儒独尊196.第195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第345章 血染淡马锡第446章 人祸天灾第274章 团队力量第279章 海盗代表自由?第469章 帷幕第239章 下次一定206.第205章 陈景恪的成长221.第220章 啥条件我们都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