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理学之冠

方孝孺问自家弟子道:“云流,看到哪一篇了?”

叶云流有些惭愧的道:“方才看到人权篇。”

方孝孺笑道:“你不是早就想一窥全貌吗?一日夜过去为何方才看到第三篇?”

叶云流回道:“此篇太过精妙,这一日夜弟子一直在研究它,以至于忘记了后面的内容。”

方孝孺赞许的大笑道:“哈哈……不错不错,你能发现此篇的不凡,已然超过了多数人。”

“老夫对四梅先生,也总算是可以交差了。”

叶云流大惊,说道:“老师何出此言?”

是你活够了想去见我祖父,还是对我有意见,想把我逐出师门啊?

方孝孺摆摆手,示意他坐下,说道:

“我只是欣慰你终于成材,无需多想。”

然后他解释道:“人权篇,可谓是大同世界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篇,也是大同思想建立的基础。”

“你能察觉到这一篇的不凡,说明已经触摸到了‘道’,为师自然很高兴。”

叶云流感动的道:“谢老师培育之恩。”

方孝孺笑道:“无需做小儿女姿态……与为师说说,你都悟到了什么。”

叶云流就将自己对人权篇的感悟,详细的讲了一遍。

并且给出了一个结论:“我有种预感,整个华夏文化,都将因为这一篇文章,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洛阳下辖宜阳县。

马子才看着手里的《人权篇》,脸上竟露出了悲伤之意。

一旁的曹端关切的问道:“先生,怎么了?”

马子才忽然悲戚道:“理学……复兴无望矣。”

曹端大惊,即便是被朝廷打压,老师都始终充满信心。

认为只要德和理还在,理学终究会大兴的。

这其实是化用了朱熹的话。

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能看的出南宋国祚不长了。

与别人忧心忡忡不同,朱熹却毫不担心。

他认为这不过是一次低谷罢了,只要德和理还在,终有复兴的那一天。

马子才作为理学大家,自然也对理学充满了信心。

虽然朝廷现在不喜理学,可最终还是要回归理学的。

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它优秀。

事实上曹端自己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他是有名的神童,三岁能识字,五岁能书。

十五岁深入民间体会生活,十七岁就遍阅群经。

十八岁被父亲送到宜阳,跟随大儒马子才学习。

二十岁就提出了‘理驭气’的思想,成为公认的理学未来领袖。

事实上,前世他也没有愧对大家的期望。

是“公生明、廉生威”学说的创始人。

明初最早研究倡导“程朱理学”的学者。

为推动“程朱理学”成为明清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起了决定性作用。

被尊为“明初理学之冠”。

以“倡明绝学”的功绩,被朝廷下旨从祀孔庙。

今年二十一岁的他,已然一副大家模样。

他也同样对理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陈景恪要发表自己的学说,他并未如别人那般如临大敌,反而非常高兴。

“若吾辈能从学说上折服安平侯,理学自能大兴。”

所以,他将这视作一次机会。

《大同世界》出版,他自然也抢了一本回来,准备陪着先生马子才一起观看。

互相讨论互相印证,找到驳斥的办法。

可马子才的反应,却让他满腹疑惑。

书上到底写了什么,竟然让一向信心满满的先生,如此的绝望?

但马子才却并未回答他的问题,只是不停地流泪。

曹端无奈,只能自己去拿桌子上的书,想亲眼看看发生了什么。

然而,马子才的手,却牢牢的抓着书,不愿意松开。

眼神里甚至出现了一丝哀求,似乎在求他不要看。

这让曹端更加不解,但也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先生放心,我只是看看,不会有事的。”

马子才也知道,自己无法阻止学生,只能无奈的松开了手。

曹端取过书,开始从头翻看。

第一篇在报纸上看过了,只是一翻而过。

第二篇立意很宏大,希望他后面的内容,能支撑得起这个立意。

第三篇……越看他的表情就越凝重,最终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终于知道,先生为何忽生悲戚之意。

因为华夏文明坚持了几千年的法礼基础被动摇了。

忽然……人权的二象性?

他陷入了震惊和狂喜。

陈景恪并未否定血统赋权,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拓展出了天赋人权。

天赋人权里强调了‘天’,华夏文明诸子百家也都在强调天的意志。

那么大家‘头顶’的天,是不是同一片‘天’呢?

从陈景恪强调二象性,就可以看出,他说的‘天’也是华夏文明所说的‘天’。

既然大家头顶的是同一片‘天’,那这篇文章就不是对传统法礼的动摇,而是拓展。

从单一的血统赋权,变成了天赋和血赋兼具。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对整个华夏文明的拓展,儒家和理学自然也能受益。

他甚至已经有了许多想法。

只是时间太短,这些想法还都很零碎,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

马子才一直在关注弟子的表情,见他陷入沉默,不禁非常担忧。

怕他和自己一样被打击到。

不过很快曹端就变得兴奋起来,显然并没有被打击到。

然而,这更让他担心了。

这弟子不会被文章洗脑,要改换门庭吧?

曹端不知道老师的想法,还以为他担心自己受打击,安慰道:

“先生无需担忧,我无碍的。”

马子才迟疑的道:“正夫,你似乎并不担心?”

曹端没有做太多解释,只是道:

“先生,安平侯所言的天,就是华夏数千年来所信奉的天,亦是我理学尊奉的天。”

马子才先是一愣,继而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转忧为喜道:

“是了是了,我真是糊涂了……”

然后看向曹端,欣慰的道:“正夫,你已然超过为师矣。”

曹端谦虚的道:“先生过誉了,学生要和您学的还有很多。”

之后师徒俩就开始仔细研究起人权篇,并探讨在理学中的应用。

越讨论,就越是兴奋。

马子才也逐渐恢复了理智,并且说出了一句话:

“只要这天不变,我理学就不会没落。”

然后他又赞叹道:“安平侯真乃生而知之者也。”

生而知之者,这算是对人才学的最高评价了。

就连曹端这样的神童,大家对他的评价也只是天赋奇才之类的。

曹端亦敬佩的道:“安平侯所学,吾不及也。”

“先生,我准备去一趟洛阳,当面向其求教。”

马子才并未拒绝,反而非常支持:

“人权篇一出,理学被压已是必然,我们也无需做垂死挣扎。”

“好好学习他的优点,改良我理学思想,为未来争取机会方为上策。”

“听闻安平侯为人宽容大度无私,你诚心去求教,他必不会拒绝。”

说到这里,他遗憾的道:“我老了,不良于行,否则定然会同你一起去求教。”

曹端并不是书呆子,真正的大学问家,也没谁是书呆子。

他对人性是非常了解的。

所以知道自家老师是放不下面子。

一来是老前辈的面子;二来是怕同道说他叛变。

最致命的还是第二个原因,很可能会导致晚节不保。

曹端倒也没有因此就鄙视自家老师,反而非常理解他的顾虑。

毕竟年龄确实大了,没有折腾的余地了。

如果他能再活个十年八年,等学有所成回来改良理学,那就是一段佳话。

可要是学上一年半载人就没了,就真的解释不清了。

铁定会被认为晚节不保。

自己年轻名声没那么大,关注的人也就没那么多。

向对手低头去求学,没什么大的问题。

就算被人误会非议,将来也有洗清的机会。

更何况,就算是改换门庭又如何?

年轻人学问不牢固,被别的学说吸引,实在太正常了。

别人看不过眼,最多也就是说他误入歧途。

等他做出一番成绩,误入歧途就会变成弃暗投明。

说白了,年轻人相对来说包袱小,容错率高。

就在曹端出发前往洛阳的时候,其他地方也有学子做出了相同的决定。

比如金幼孜、胡广等。

只不过这样的人并不多。

事实上,多数人其实并不能感受到人权篇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纲常伦理很重要,要拼命去维护。

可具体有多重要,在华夏文明体系里,又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

能真正领悟到这一点的并不多。

即便有人告诉他们原因,因为缺少自己的理解,感悟也不是特别深。

所以多数人看到这篇文章,也只是觉得分析的很透彻,观点也很独特。

天赋人权听起来似乎也有那么一些道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反而是后面的《国》《法》《君》《民》等篇章,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人性需求理论,大同世界不同阶段的标准,他们反而觉得更有意义。

这些人或大受启发,然后潜心研读。

或张口大骂,认为大逆不道。

甚至已经有人迫不及待的写奏疏,弹劾陈景恪毁谤君主,当以谋逆罪论处。

但学问深到一定境界,已经通达明理的学者,却都视此篇为最。

将大多数精力,都用在了研究这篇文章上面。

即便是抱着别样目的,反对陈景恪思想的人,都不得不沉下心来研究。

——

皇宫里,看到弹劾陈景恪毁谤君主的奏疏,朱雄英乐了:

“这些人怎么比我还敏感,动不动就上纲上线。”

陈景恪无奈的道:“没办法,坚守了千年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就触动。”

“况且……”他压低声音,说道:“圣皇他老人家你也知道,孟子都能给撵出文庙。”

“自然就会有人借此机会大做文章。”

朱雄英贼笑道:“你敢说皇爷爷坏话,好好好,快把圆圆送进宫来,要不然我可不保证会不会乱说话。”

陈景恪:“……”

“说点正事,晋王那边不是刚传回消息,说已经拿下西州了吗。”

朱雄英颔首道:“拿下西州容易,难的是长久占领。”

“不过还好,察合台汗国强行推广伊教,将西州百姓推向了我们这边。”

“有了西州百姓的帮助,三叔在那边站稳脚跟应该不难。”

“接下来就是慢慢迁徙百姓过去屯田了。”

“如果顺利,最多两年就能正式将西州纳入治下。”

陈景恪说道:“想要在两年内完成屯田工作,需一名大才主政方可。”

“你有合适的人选吗?”

朱雄英说道:“夏元吉此人,你觉得如何?”

陈景恪心道,这人可太行了,人家是宰相之才。

“此人能力倒是足够,不过他现在正在工部跟随白侍郎治水,将他抽走恐怕白侍郎不同意啊。”

治水人才难得,尤其是有学问有能力又愿意学治水的人更少。

夏元吉就是符合这些标准的人才,白英可是老稀罕他了,当宝贝一样带在身边。

摆明了当成继承人培养的。

朱雄英则很无语:“白侍郎才四十出头,继承人可以慢慢寻找,何必这么着急。”

“况且夏元吉也就比他年轻十岁,当他的继承人稍显老了一点吧。”

陈景恪也莞尔道:“就是说啊,夏元吉有宰相之才,让他治水有点屈才呢。”

“但我和白侍郎的关系你也知道,这事儿我没办法出面,否则他能天天去堵我家的门。”

朱雄英大笑道:“哈哈……行,这是我自己的决定,和你没关系。”

于是夏元吉就这样被任命去西州担任知府。

知府是正四品官员,现在夏元吉就是正四品,且是中枢六部官员。

去地方担任四品知府,妥妥的贬官。

而且去的还是刚刚收复的西州,和流放差不多。

这个命令下达后,甚至不少人都在打听,他到底得罪了谁?

竟然被贬到了那里。

然而夏元吉本人却大喜,连忙入宫谢恩,之后还宴请亲朋好友庆祝。

这让众人更是不解,莫非是失心疯了?

夏元吉却没有解释,很快就完成工作交接,走马上任去了。

唯独有一个人不高兴,就是白英。

真去堵陈景恪家的大门去了,非要让他赔个徒弟。

哪怕朱雄英说这是他自己的意思,甚至发怒说朝廷用人岂是你能置喙的,都没有用。

对于这样的执拗人,是真的没办法。

陈景恪只能表示,将来徒弟会有的,放心好了。

白英立即就说道:“别将来,现在就要,我要带在身边好好培养。”

陈景恪无奈的道:“我现在上哪给你变出一个人才来。”

白英装作大度的样子,说道:“算了算了,我也不为难你了。”

“这样吧,我去洛下书院随便挑几个学生,便宜你了。”

陈景恪:“……”

“好你个白英,是不是早就在打我弟子们的主意。”

“不行,那可都是我的心血。”

话虽如此,最终他还是同意了白英的请求。

洛下书院的学生与别处不同,都懂数理知识。

虽然在陈景恪看来,他们的数理知识才刚刚摸到皮毛,可在这个年代已经是顶尖了。

在技术人才看来,这就是最好的坯子。

白英打他们主意,是很正常的。

治水确实是国之大事,培养一些专门人才,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也是陈景恪答应他的原因。

否则换个人想动洛下书院的学生,那就是痴心妄想。

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马耕地第318章 洛下学宫206.第205章 陈景恪的成长第294章 又一新课程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116.第116章 老朱的文学天赋148.第147章 军功爵制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第38章 圣人言第327章 时代的尘埃第346章 血第423章 玩敌养寇第277章 内阁的核心问题169.第168章 毛骧:好像哪里不对第437章 世界是联系的第311章 用工荒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221.第220章 啥条件我们都答应第443章 南洋话事人第429章 无题111.第111章 出关第431章 良种第6章 锦衣卫带来的危险第373章 大战将起第13章 思烹狗第368章 谨言慎行195.第194章 组建水师衙门第452章 明勋宗第361章 各人的命运114.第114章 历史没有立场214.第213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186.第185章 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第328章 神灵就是小偷第251章 新的课题第312章 敢于打烂一切第284章 给朱标上课178.第177章 独眼石人第271章 进退有据第421章 无题第403章 借题发挥第351章 无题118.第118章 君臣之道86.第86章 我能治啊170.第169章 江南重税第83章 让他当驸马?第80章 发个单章113.第113章 这些可都是棋子第482章 人权的二象性第393章 新大陆210.第209章 阳谋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岂能让百姓吃亏109.第109章 他是最高明的棋手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116.第116章 老朱的文学天赋119.第119章 新钞问世惊群臣第326章 有钱任性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第443章 南洋话事人第423章 玩敌养寇第446章 人祸天灾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开线了103.第103章 我搞定无酸纸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196.第195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第371章 澳洲?炎洲!第296章 博望侯第315章 赶鸭子上架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第2章 大明嫡长孙148.第147章 军功爵制第281章 自绝于军方227.第226章 日本必须要彻底消失第241章 汉四郡第422章 标题困难户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么?第287章 朱元璋的无力第347章 明朝的苏武第406章 父母之爱子第381章 屠鱿令第41章 丞相彻底成为过去第79章 扩招的缘由221.第220章 啥条件我们都答应176.第175章 黄河决堤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第424章 土鸡瓦狗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征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第356章 当面抽老朱大嘴巴子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第459章 欺老朱年迈请假一天第323章 安置成年亲王第37章 需要拉拢的人才第374章 问问我的舰炮第330章 什么帝国主义行径啊第442章 这孩子一定大富大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