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军队编制

工人会堂的后面有一个小门,走过小门是一间小院,朱舜和战略处的两位成员以后正常住在这里,推进蒸汽时代的进程。

混凝土浇筑的小院很简单,左右两边分别是六署的公舍,正对大门的正堂是朱舜的公舍,正堂左右两边是三处的公舍。

再往后,就是朱舜和一些署政平时睡觉休息的厢房。

会首公舍里,胡瞎子和杨百岁心神不宁的坐在里面,等着会首的到来。

就在两个糙汉子等的快要睡觉了,朱舜带着宋应升曹文耀走进了会首公舍,两人赶紧坐直了身体。

两名糙汉子旁边还有一名少年,长着一张国字脸,身上有一股子少年人身上罕见的老成持重。

如果不是那张脸容过于稚嫩,说他是三十而立都有人信。

少年看见曹文耀走了进来,板着的一张国字脸,露出了笑容,跑过去推曹文耀的轮椅。

曹文耀从来不会让任何人推他的轮椅,今天却一反常态的让少年推着轮椅。

少年说了一句话,解答了几人心里的困惑:“爹。”

胡瞎子杨秃子听到这名少年喊了曹文耀一声爹,脸上的表情有些激动,没想到这个少年就是辽东双蛟之一的曹鼎蛟。

袁督师都对曹变蛟曹鼎蛟两兄弟有着极大的评价,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了一句‘此二子,日后必是大明双壁’。

作为老爹曹文耀,名声也跟着大涨,都说他会生儿子,两个儿子打仗一个比一个生猛。

曹鼎蛟倘若是留辽东,以后的成就不可限量。

但是老爹曹文耀回家了,曹变蛟曹鼎蛟两兄弟就得有一人回去侍奉双亲。

曹鼎蛟不顾兄长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回家侍奉双亲了,把功成名就的机会留给了兄长。

曹鼎蛟今天过来,是朱舜专门找曹文耀商量过以后,得到了他这个父亲的同意,让他在自卫处担任一个要职。

正堂的主位上,有一张紫檀做的大书案,后面放着一张紫檀官帽椅。

紫檀书案上放着湖笔、宣纸、端砚、程墨。

朱舜坐在紫檀官帽椅上,开始谈论关于自卫队的事宜:“今天叫各位过来,是为了尽快把自卫处的框架搭起来。”

“自卫处,分为两营一大队,分别是步兵营,火箭营,狙击大队。”

“这里有一份关于两营一大队的编制,你们三人看看。”

团练乡勇的编制同样不能与朝廷官职名称相同,朱舜决定使用后世的军队编制。

行军打仗向来讲究两个词,快速,高效。

大明的编制有些混乱,很容易造成底层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军士,不清楚官职大小,造成指挥上的混乱。

这种混乱放在平时,没有太大的影响,如果放在战时,很有可能造成一次大溃败。

后世的军队编制就是一种很简单高效的编制,通过肩章,很清楚的知道对方是什么级别,即便是不认识军官的长相,也知道。

小小的一个肩章,就有了一种极大的好处,可以让散兵游勇迅速形成战斗力,团结在级别最高的军官麾下。

战场上的散兵游勇,不管是大明也好,建奴也罢,只能向后方溃逃,没有了半点战斗力。

谁也不认识谁,谁知道官大,还是官小。

朱舜刚开始是准备照搬后世的军队编制,曹文耀宋应升两人听到肩章制度,也是惊奇于朱舜真是个全才,治军也有这么高深的见解。

不过两人却对军队编制进行了简化,剔除了上尉少校制度,只是用班长排长连长。

团练乡勇都是没读过书的乡下人,又是连长又是上尉的,太过繁琐,很容易让他们搞不清该听哪个的。

直接用班长排长连长,配合肩章制度。

关于肩章图案,朱舜和两位战略处的参谋,也商讨了很长时间,最好能让乡勇们一眼就能认出。

商量了几天,最终决定使用铜钱和银子,在肩章上绣铜钱和银子作为区分。

另外铜钱肩章,也不能叫做一文肩章二文肩章,文这个字显的太过廉价,不利于建立等级感,改为铜钱的钱。

最后又敲定了一些细节,两名战略处参谋也觉的没有任何问题了,就把肩章制度定了下来。

全营使用三三制度,以连为作战的基本单位。

一个班十人,班长佩戴一钱肩章。

三个班一排,一共三十人,排长佩戴二钱肩章。

三个排一连,一共九十名作战步兵,另外每连配备一个炊事班,一个通讯班,一个内务班,一共是一百二十人,连长佩戴三钱肩章。

营,下属三个连,一共三百六十人,另外配备直属的警卫排,通讯班,内务班,还有一个营参谋部,共计四百二十人,营长佩戴一银肩章。

狙击大队的成员,普通成员直接给班长待遇,佩戴一钱肩章,五人小队长二钱肩章,五十人中队长三钱肩章,百人大队长一银肩章。

步兵营和狙击大队的武器装备好办,尤其是目前只有中队规模的狙击大队,配备2.5倍镜的300式线膛枪,可以保证300m内精准射击。

关于最为重要的火箭营装备,朱舜和两名战略处参谋经过商讨,三人发射一支火箭,其中两人负责搬运,一人负责测量距离和点火。

火箭营一次可以发射八十一枚火箭。

关于团练乡勇的待遇,朱舜和曹文耀宋应升两人也商讨了很长时间,决定大幅度提高团练乡勇们的待遇。

普通乡勇三两银子月钱,班长五两银子,排长十两银子,连长二十两银子,营长五十两银子。

两营一大队的营长和大队长人选,也定好了,就从胡瞎子杨百岁曹鼎蛟三人里面选择,至于怎么选,就看他们三人自己的主意了。

胡瞎子杨百岁这几年被朱舜强制要求学了字,他们俩也很羡慕读书人,就拼命识字。

虽然已经过了识字的最佳年纪,但是两人还算努力,作不了诗词歌赋,查看手里的批文还是没有问题。

胡瞎子杨百岁其实都想担任狙击大队的大队长,一来这是他们俩的老本行,二来两人很是享受戏文里说的千里之外取人首级的快感。

第七章 科研流程第四百一十九章 孙承宗和一把普通的刀第三百零三章 防化服第一百二十一章 朱舜是我大哥第一百八十六章 土豆对女真的作用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十七所学堂第三百六十一章 只希望五百斤第五百五十七章 求着被弹劾第一百七十章 又是一个世界级天才第二百九十三章 建奴的新火器第三百零二章 硫酸实验室出事故了第二百二十二章 梳棉机的选址第一百八十章 推广土豆第三百五十四章 幺弟朱玉的改变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堂争密云第一百零一章 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第五百七十四章 新税法第五百零八章 收买吴又可第三十九章 西洋礼服第三百七十七 太子眼里实业家第四百五十章 三期学员的班长第三百零四章 硫酸罐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箭燃烧弹的威力第三百九十一章 位卑未敢第三百一十九章 宗藩们见到了工业之城第四百二十三章 孙传庭的封赏第七十八章 新式厂房第五百五十八章 晋商又来找死了第二百五十六章 南方的新式学堂第五十四章 抢劫庄子第五百五十六章 反贪官署第二百四十六章 正式成立第三百一十七章 女真建国第二十二章 建立军工线第一百零三章 飞梭织布机的效率第五百零三章 朱舜的赏赐第五百三十三 孔有德得知儿子惨死第五百七十九章 让工业派去天津府第二百零四章 炸死倭寇第三百六十章 天然复合肥第五百七十四章 新税法第一百四十六章 蒸汽机的价格第一百二十二章 欢腾的京城第二百一十七章 新宁伯卖的木材第二十四章 准备建厂第二百八十六章 扎根松江府第七章 科研流程第五百六十七章 开始展示水库的作用第三百二十四章 争抢新式火器第三百七十一章 杂交水稻的亩产第三百五十九章 千斤稻田第二百五十八章 丧失的铸币权第六百零一章 宗藩世子的炫耀第二百四十六章 正式成立第四百七十章 支援西北的工业革命第六百一十五章 学位的价值第二百五十四章 制造玻璃的前置条件第三百零八章 小伯爷哀求宇文德?第二十二章 建立军工线第五百四十一章 土改队伍去密云第十八章 搬迁王恭厂第二百章 火箭改进型第五百五十二章 杀光乡绅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勋贵第六十九章 黄永贵的金砖第五百四十二章 土改开端第五百六十九章 最大的收获第二十九章 校场验货第三百七十七 太子眼里实业家第四百五十五章 崇祯前往洗煤厂第六百零三章 抵达贝海儿湖第二百三十一章 昂贵的矿山?第四百九十八章 欢腾的京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蒸汽机的价格第四十一章 爱荷华膛线机第八十二章 疫防局第六百二十六章 京城大掌柜的结局第五百七十一章 杀了武官贰臣第五百零九章 成立医学院第九十九章 宋士慧的新方向第二百四十章 廉价瓷器买卖第一百七十三章 造船作坊第五百四十六章 批判大会第二百四十八章 炮表第四百六十五章 工业化对辽东的影响第三百四十六章 股息制度第八十三章 准备扩张第二百二十四章 东林党卖棉花第三百六十八章 新任火箭营营长第五百三十七章 磨死几万汉八旗第六百一十六章 暖阁的反应第四百零六章 上去就是一刀第四百七十章 支援西北的工业革命第二百六十七章 抵达辽东第三百八十一章 宣传员第六百章 高压蒸汽机的成果第二百二十二章 梳棉机的选址第四百六十九章 西北工业革命的开端第五百一十二章 吹动工业革命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