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工人票号的深意

崇祯这些年醉心于朝政很少陪伴周皇后和太子,对面他们母子二人不免冷落了很多,要不是朝臣提醒就连太子几岁都不记得了,更不要说这么亲近的在一起做同一件事。

周皇后放下手里的飞梭织布机,看着时不时冒出欢笑的父子二人,露出了慈母般的笑容。

心里下了一个决定,从今年开始,后宫只要举办宴会就让朱舜的母亲坐在自己旁边。

朱舜的母亲正在家里逗弄已经一岁的两个孙子,员外朱忠仁则是笑眯眯的抱着朱舜新纳小妾生的长女,至于朱舜,则是去大被同眠给朱家增添香火了。

朱舜在家过了几天悠闲日子,坐上蓝绸湘绣轿子赶往工人会馆去找曹文耀宋应升,询问他们俩工业小学的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工业小学早就立下了章程,到现在迟迟没有动静,朱舜为了在顺天府播下科学种子,暂时没去潮河边主持煤炭和钢铁的初步工业化。

立夏以后,几乎没怎么下雨,看来今年又是一个旱灾年,好在工厂主们的工厂全部换成了蒸汽车间,不再用水力生产了,影响不大。

朱舜掀开帘子,看了一眼水位下降的永定河,心里对于官僚乡绅莫名的有些厌恶。

真要发生了大旱灾,顺天府的老百姓因为享受工业化的红利,不仅有廉价的土豆面粉,基本保证吃得饱,还有廉价的棉条,极大的兴旺了各家各户的手工纺织,也有了余钱,基本都能渡过这个灾年。

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就不同了,还是挣扎在吃饱饭的边缘。

要不是官僚乡绅拼命把工业革命压制在顺天府,六年过去了,整个北直隶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工业化的红利,从此不用饿肚子了。

工业之城的四周已经修筑好了铁丝网、碉堡、地道,只能通过一条大门进入工业之城。

四名轿夫抬着蓝绸湘绣轿子从坚硬的工业大道,来到了工人会馆。

朱舜走进战略处的公舍,曹文耀宋应升两人都不在,曹文耀去顺天府各地招募乡勇了,宋应升去各地勘察乡野间的村落分布,亲自挑选工业小学的修筑地点。

好在黄宗羲在工人会馆,他也是这一次大批量建立工业小学的主要筹划者,毕竟少不了用银子。

天气变暖,黄宗羲恢复了那身服妖打扮,红丝束发,嘴唇涂着红色脂膏,脸上抹着白粉。

没有像以前那般解字、读史、填词、看戏用来解闷,手里拿着一本账目,思索着一些事情。

工人会馆后面修筑了一座给署政账房们休息的苑林,不大,却别有洞天。

黄宗羲要了很小的半亩地,亲手督造了一处蕉雨园。

几块奇石,一汪井泉。

半片美人蕉。

一座木阁。

只用了小小的半亩地,却营造出江南苑林的烟雨感,不愧是京城第一杂学奇才。

朱舜每次来这里心里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畅然,沿着一条青砖小道,走进挂着竹帘的木阁,坐在了一只蒲团上。

黄宗羲提起紫砂小壶,给朱舜倒了一壶亲手窨制的桂花茶,一股食山间雨露的味道,四散开来。

这是京城很多老茶客念念不忘的人间第一香。

朱舜喝下这杯桂花茶,细细品了片刻,询问道:“工业小学的事情办的如何了。”

黄宗羲揉了揉眉角,洒脱的神态里多了几分忧愁:“一句话,缺银子。”

“根据宋兄的亲自勘察,要想把工业小学覆盖所有村落,顺天府二十七个州县,每个州县大致需要七到八所工业小学。”

“也就是说需要营建最少两百所工业小学,数目太过庞大,工人票号拿不出这么多的银子。”

拿不出?朱舜习惯性的分析了一下工人票号的银根。

工业之城一共有大大小小五十余家纺纱厂纺织厂,有些只有一二十台,有些却有几千台。

蒸汽工厂全部加起来,工业之城每年赚取的银利不会少于五十万两白银。

工业小学不是新式学堂需要修筑很多精舍,营建所需的银子大致在三百两左右,也就是六万两白银,怎么连六万两白银都拿不出来。

黄宗羲大致明白朱舜的想法,再次倒了一杯桂花茶说道:“不是工业之城没银子,是自从工业之城修筑成功以后,工人票号基本上就是个空壳子。”

“工业小学的修筑只是小头,真正的大头在修筑好以后。”

“按照会首的意思,工业小学也是停供简单的饭食,还有各种赏银,嗯....也就是会首所说的奖学金,以及讲师们的月钱。”

“这些是每年都要拨的银款,少说也要四万两白银,工人票号实在是拿不出这么多的银子。”

六万两的修筑银加上四万两的银款,也就是需要十万两白银。

朱舜在意的不是十万两白银,而是黄宗羲这句话隐含的一条意思,工厂主们没把赚来的银子存入工人票号,还是像过去那样把银子埋在家里。

成立工人票号有两大深意,一是把工厂主们赚来的银子聚集在一起,一盘散沙的工厂主们便彻底整合成一个整体。

二来,票号毫无疑问是最赚钱的行当,尤其是拆借银款,远比工厂主们开办实业工厂要赚的多。

工人票号以工厂主们的存银当做银根,以拆借为主赚取大量的银利,用于数理化学堂、水泥路、铁轨等等基础建设,也可以用来赈灾、支援边军、设立科技奖项等等事宜。

这些还只是朱舜表面上的谋划,最终的图谋是以工厂主们生产的工业品为锚定物,为以后推行纸币做准备。

纸币的关键在于变色油墨,大明已经有了硫酸,再研究出硝酸和烧碱,就具备研制变色油墨的基础了。

只要有了变色油墨,朱舜推行的纸币,在大明这个世道就没人能够仿制了。

工业品作为锚定物还有一个更为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明宝钞的失败是在于锚定物的缺失,有了工业品作为锚定物,朱舜在未来推行的纸币。

还能成为世界唯一通用货币!

第六百二十二章 京城大掌柜第二百九十六章 福王世子的颜良文丑第七十四章 什么是工业化第一百六十五章 真的出水了第三百七十一章 杂交水稻的亩产第三百八十九章 实弹测试第一百八十章 推广土豆第六十三章 火器局的危机第六十四章 范文程的绝户计第四百七十四章 硫酸对于大明的经济价值第四百六十八章 煤炭对于孙传庭的作用第五百三十九章 基建时代第五百三十五章 铁丝网开始发挥威力第四百九十五章 范永斗的惨死六百零五章 成立各大学院第二百九十三章 建奴的新火器第五百五十九章 囤积居奇第四百三十五章 镇远侯被安排了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明第一家大实业家第三百九十九章 当晋商碰到陆军讲武堂第二百六十二章 全体动员!第四百三十八章 安排满桂第三百二十三章 军火公司的成果第二百六十二章 全体动员!六百零七章 十万工业学子第三百六十四章 八百斤就够了第五百三十四章 孔有德来尝铁丝网的威力了第一百四十一章 纺纱机换侍郎第四百五十二章 得意的李鲁生第二百二十七章 顺圣川的出路第五百八十五章 东林党七君子634.第630章 工业崛起第五十章 扶植实业家第二百六十九章 海上奇袭第十四章 崇祯的宣德炉第四十九章 第一波红利第三百六十一章 只希望五百斤第四百八十章 李鲁生敢从大凌河堡走?第六百二十章 北五州府的土改保障第一百零三章 飞梭织布机的效率第五百零六章 大明科技人才的翻身第五百四十一章 土改队伍去密云第二十章 鸟铳制造第四百五十二章 得意的李鲁生第七十一章 火爆的北平火器总局第五百八十八章 全力打造高压蒸汽机六百一十二章 工作岗位第五章 徐光启哭了第二百五十五章 崇祯六年的总结大会第三百二十七章 冶金实验室的狼性文化第一百六十四章 压力水井第五百九十六章 轻工业中心第一百五十四章 棉纺织工业化的第三步第一百五十八章 近代化工第五百一十四章 孙传庭杀乡绅六百一十二章 工作岗位第二百二十七章 顺圣川的出路第四百九十五章 范永斗的惨死第四百一十九章 孙承宗和一把普通的刀第五百一十九章 踏在中原大地上的八旗兵第二百九十六章 福王世子的颜良文丑第五百六十三章 战略处的应对第一百四十四章 存量的博弈第四百六十五章 工业化对辽东的影响第五百七十二章 正赋、耗米、私费第四百三十二章 东林党要提高柴薪价格第四百一十一章 新式火炮对骑兵的冲击第一百五十五章 线膛枪+夜不收的化学效应第四百八十九章 解决晋商最好用的办法第二十五章 工钱问题第二十七章 第一家近代纺纱厂第五百六十七章 开始展示水库的作用第四十一章 爱荷华膛线机第一百四十八章 北平机械局第二百七十六章 第七名世界级天才第一百九十章 工业魔改成功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大收获第四百六十七章 陆军讲武堂的行动第四百八十五章 纸张控制舆情第四百七十六章 硫酸造纸第十六章 衙蠹第二百二十二章 缺木材的新宁伯第四十四章 东林党又作妖了第二百二十七章 顺圣川的出路第三百二十九章 东林党开始给自己挖坑了第一百二十八章 朱舜的面子第一百二十章 打碎旧社会第五百六十四章 水库和旱情第五百八十二章 工业派召集人马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一波工业化红利和延续国祚第二百一十三章 见到了机械锯床第三百三十五章 硫酸亚铁的颜色第三百三十五章 硫酸亚铁的颜色第三百八十一章 宣传员第四百六十九章 西北工业革命的开端第八十五章 好清新的纺纱厂第四百六十六章 洗煤厂对孙传庭的影响第三百六十九章 郑员外:你们不懂第一百四十二章 买走一片矿区第三百八十章 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