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工人票号扎根乡野

大寒时节。

距离春节没有几天了。

京城内外的老百姓不论是富足一些的,还是贫苦人家,脸上总是带着一股子喜庆笑意。

虽然依旧是吃不上肉,菜里也没有几滴油,但是好在今年过了一个暖和年,一担煤炭居然只要一分银子,土豆面粉低廉到六分银子一斗。

一家老少吃的很饱,住着暖烘烘的火炕,就算是家里一厘银子都没有穷苦人家,只要有宗祠做个保人,还能从工人票号拆解二厘银息的子钱,渡过这个难熬的冬天。

等到开春以后,出去做个长工短工把银钱还给工人票号便行了。

拆解给这些没有家业的穷苦老百姓,除了会得罪地方乡绅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病。

一穷二白的老百姓还不上完全可以逃走。

这一点黄宗羲早就考虑到了,在这个行旅不方便,出了村都担任被人打劫的世道,对于宗祠的依赖性很大。

平时在乡野争水、秋收、与外姓人产生矛盾等等都需要宗祠的帮衬,没有宗祠的帮衬,就算是在乡绅家做长工都会被欺负,死了都没人知道。

没有宗祠亲戚的帮衬,被人害死了也就害死了,不会有人告到衙门,只会成为一桩无头命案。

有了宗祠就不一样了,只要报出自己是某某宗祠子弟,别人欺负他以前,首先会考虑到他身后的宗祠有多少男丁,械斗能力如何。

碰到同姓人说不定还能攀个亲戚,相互帮衬,甚至有不少人攀上了富贵连宗,过上了好日子。

不管认不认识,对于同宗连宗的信任极高,因为他们是一家人。

黄宗羲不可谓一位学富五车的大才,只用了一个让宗祠作保的办法,就完成了很多大票号无法完成的壮举,票号扎根乡野。

工人票号的店铺不大,只有一个门脸和一个院子,店铺的选址却很有讲究,基本上都是每个乡里最大的那家宗祠旁边。

时间久了,拥有工人票号的宗祠也成了一种地位的象征,意味着自家的宗祠是本乡里头一号的宗祠。

都不用工业派派遣护院,宗祠子弟们自发的会在工人票号附近转悠,防止有喇唬青手这些贼人骚扰‘自家的牌坊’。

黄宗羲也没去省这个银子,贯彻朱舜提高军士地位的念头,给每个工人票号配了两名残疾军士,手里拿着燧发火铳。

工人票号在顺天府的布局潜移默化的完成了,黄宗羲没有半点的自得,又在筹划在北直隶北方五州府开设工人票号的布局。

自以为也完成布局的李鲁生,受到三大晋商和官僚先生的邀请,前往查楼参加酒宴了。

就在今天,镇远矿务局运送煤炭的骡马明显减少了很多,看来是终于撑不住了。

李鲁生这段时间顶了很大的压力,自从火炭的价钱降到一分银子开始,镇远矿务局的火炭就一直没涨过。

李鲁生都准备谋划一条后路了,谁知道在大雪时节这一天,煤炭明显开始大批减少了。

京西这段时间以来一共修筑了四十家洗煤厂,基本上能把广袤土地上的一座座荒废原煤山给吃完了。

要想满足这些洗煤厂的工业化能力,只能重启煤窑了,以京西煤炭的储备,要不了几年京西又会成为第二座工业之城了。

虽说闯王高迎祥已经被孙传庭押送到了京城,用凌迟酷刑给杀了,但流民问题还是难以解决。

朱舜的舅哥顺天府知府宋应晶得知工业派有意重启煤窑,连夜找上了朱舜,要走了所有窑工的名额。

宋应晶准备用那片数量众多的煤窑,安置那些被官僚乡绅占去土地无家可归的老百姓,给那些苦难的百姓一条活路。

镇远矿务局的煤炭减少,倒不是因为缺少原煤了,京西煤矿区的原煤少说还能支撑个一年半年时间。

只是因为三边总督孙传庭派人送来了一封书信,说是西北边关的将士们缺少火炭,希望工业派能够运送一批。

朱舜便把一半的煤炭截了下来,送往了西北边关,本来只是想周济西北边疆的将士们,没想到与镇远侯整垮那些发国难财奸佞的谋划,不谋而合了。

真要是想让三大晋商和官僚乡绅觉的自己完了,起码还需要半年的水磨工夫,但这么长时间谁知道李鲁生凭借五大晋商的财力,能够爬到哪一步。

毕竟李鲁生是东林党的自己人,还是东林党老供奉冯铨的门生,只要迈入官场就是一路通途。

镇远侯就想着先虚晃一枪,让三大晋商和官僚乡绅们以为工业派不行了,等过春节,趁着过年这个大好日子给李鲁生最后一击。

李鲁生正端坐在雅阁主桌上,抚须笑着与同桌的权贵们推杯换盏,心里有些不安,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仔细回想他的谋划,并没有什么地方出错,一切都是没有任何的纰漏。

这个谋划可以说是他这么多年来,最有胜算的一个谋划,唯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只有一点。

朱舜真的有本事大批量挑拣煤炭。

关于这一点,李鲁生也经过缜密的珠算,要想满足整个顺天府这么多老百姓的日常消耗,最少需要十万名长工挑拣煤炭。

十万名长工?

想想就可笑,先不说能不能招来这么多的长工,即便是招来了,没有一百多名擅长治理百姓的文官,根本统领不好这么多的长工。

人数一多,就容易发生矛盾,到时候纠集宗祠子弟进行理论,很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械斗。

第一百四十五章 启动十台蒸汽机第一百六十三章 产业链第六百一十九章 意料之外的拜访者第二百零九章 有人囤积木材?第二百一十章 总结大会第四百一十三章 步炮协同的开始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县治第三百九十章 西洋铸炮法第二百零一章 卖火箭第五百八十五章 东林党七君子第九十一章 女真火器局第五十二章 拆走水利纺纱机第五百九十一章 第一次全体大会第五百三十九章 基建时代第四百三十七章 洗煤厂的落成第十四章 崇祯的宣德炉第四百六十八章 煤炭对于孙传庭的作用第四百一十一章 新式火炮对骑兵的冲击第四百六十五章 工业化对辽东的影响第五百二十五章 朱舜这个香饽饽第一百五十一章 烧水泥第六百二十四章 买卖矿山第三百三十七章 黄澍的下场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明的铸炮法第三百六十九章 郑员外:你们不懂第三百八十一章 宣传员第五百七十八章 人民之子第四百九十五章 范永斗的惨死第一百零五章 橡胶第四百三十九章 蛮不讲理的陆军讲武堂学员第四百七十章 支援西北的工业革命第六百一十四章 东林党公敌第四百零六章 上去就是一刀第五百三十五章 铁丝网开始发挥威力第三百六十九章 郑员外:你们不懂第三百三十章 挖的再深一些第四百二十五章 满清要攻西北第三百四十一章 工人票号的深意第五百一十四章 孙传庭杀乡绅第一百一十四章 黄永发的算计第五百一十六章 山海关的战术部署第一百七十七章 纺织协会第五百八十七章 高压蒸汽机第四百零二章 孙传庭的危机第十三章 纺纱机的造价第一百一十三章 八尺棉布引起的骚动第二百五十六章 工业之城计划第四百三十三章 买卖煤窑第五百零八章 收买吴又可第一百四十五章 启动十台蒸汽机第二百三十章 买矿山第四百五十八章 徐积薪的赏赐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明机械学院第五百三十一章 权贵们的反应第三百一十四章 一万支斗米式步枪第十四章 崇祯的宣德炉第二十一章 崇祯飘了六百一十二章 工作岗位第一百七十六章 工业革命的改变第五十一章 打造完毕第二百五十三章 高温计第三百零一章 工业之城的防御问题第四百三十三章 买卖煤窑第三百九十五章 最大使用寿命第二百三十六章 工厂化时代第一百一十二章 十四万匹布第一百九十五章 京师大学堂的对联第九章 比试开始第一百一十章 活神仙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明的铸炮法第三百九十七 配备新式火炮第三百三十六章 东林党魁得知了噩耗第八十章 高炉水塔第一百四十九章 宋家的福报第二百六十九章 海上奇袭第四十八章 王恭厂的火药地窖第一百八十九章 开始羞辱东林党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钱砸死你第四百九十四章 压在成本线的硫酸纸第五百八十五章 东林党七君子第四百三十三章 买卖煤窑六百一十章 大明的学位和职称第五百五十四章 历史性的一刻第四百四十六章 镇远矿务局第二章 变革一个时代第三百一十二章 橡胶娃娃第四十五章 偷走线膛枪第二百二十七章 顺圣川的出路第五百一十章 细菌和巫蛊之术第四百三十八章 安排满桂第一百九十章 工业魔改成功第三百六十八章 新任火箭营营长第五百一十章 工业革命对战争形势的改变第二百五十七章 经济奇才第二百一十八章 多尔衮的龙兴之地第六章 珍妮纺纱机第四十章 大明金砖第一百二十七章 纽可门汽缸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县治第二百四十九章 远征西伯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