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京师大学堂开始丰收

洪承畴担任辽东总督的几天后,正好是京师大学堂招纳学子的日子。

朱舜更没有那个闲心去关心洪承畴是大明的辽东总督,还是满清的兵部尚书。

他要为京师大学堂的招纳学子做准备了,今年招纳学子比过往几年都要隆重得多,作为山长的朱舜和教育暑暑的政宋应星一起到场,那是毋庸置疑的。

太子朱慈烺今年也来了,经过朱舜这些年的培养在这位大明未来的皇帝心目中,京师大学堂的招纳学子远比科举重要多了。

因为凡是能够进入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以后可都是能够中兴大明的科学家。

科学家这个新词要是被东林党人听到,不知道又要掀起多么大的波澜了,一些低贱匠人所用的奇技淫巧还能竟然能自成一家。

简直是对学识最大的侮辱,东林党必然会想尽办法让这个科学家消失在大明。

在太子朱慈烺心里真正配不上一个家字的,是那些整天钻研八股文的酸腐儒生,不可否认八股文和儒家学说对大明的稳定和统治有着重要作用。

但大明的儒家学说不过是程朱理学,早就偏离了儒家的本意,儒家的精气神一点也没有了,是剩下一门钻营官场的学说。

说白了就是一场把当官当作生意的学说,程朱理学首先就丧失了圣人当年创立儒家学说时就有的包容性。

过去的儒家学说连墨家学说黄老学说都能吸纳,现如今的程朱理学,与其说是儒家不如说是儒教了。

别说容纳其他学说了,就是同为儒家学说却是不同流派的学问,都已经出现很多激烈的道统之争。

太子朱慈烺坐在京师大学堂喷泉广场的高台上,今天还特意换上了翼善冠盘龙赤袍,显示对京师大学堂的支持,以及对工业中学学子们的激励。

京师大学堂的招纳学子一年有两次,分别是在立春,立秋。

朱舜建立的工业教育体系已经初见成果,学子的培养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就算朱舜去除了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不必要的课程。

还是得五年以上才能进入京师大学堂,大明现在急需科技人才,就没那么多穷讲究了,还要给学生们设立什么体育美术之类的课程。

术业有专攻,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们最大的长处就是精通科学,他们再怎么研究音律丹青也没有儒生们精通此道。

虽然只是初见成果,很多工业小学正在培养的稚子还没彻底成长起来,人数比较稀少。

但是只用两三年时间就能进入工业中学,并且只用一年的时间就来参加京师大学堂策试的工业中学学子们,个个都是数理化方面的英才。

在朱舜的设想里,工业中学每年能有一成的学子进入京师大学堂就不错了,但这一次的成绩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

所有来参加策试的工业中学学子们,这些年岁都不超过十六岁的少年们,全员通过。

京师大学堂再添一百三十五名数理化英材。

朱舜坐在喷泉广场前的高台上,平静的脸容忍不住笑了,笑的极其畅快。

几年前撒下的科学种子,终于开始丰收了。

太子朱慈烺也是笑了,他很清楚京师大学堂这一次能招收这么多新学子,会给大明带来怎样的影响。

最多两年,这些新学子将会进入军工、化工、机械等等各个工业体系,为大明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进度。

为大明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就在朱舜准备离开这里,轿夫头子走了过来,满脸的为难,像是有什么话要说。

朱舜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位从辽东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残疾军士,露出这么一副有些窝囊的表情,停下脚步说道:“都是自己人有什么话就直说,不必遮遮掩掩。”

轿夫头子听到工业侯朱舜开口了,也就不再遮遮掩掩了,有些尴尬的说道:“侯爷,有个郎中儿子也想进入京师大学堂。”

“只是他没有学过一点工业派的学问,听说侯爷的几名弟子以前也当年也没学过,只是做了一份文卷,通过以后变成了侯爷的弟子。”

“这个…这个…”

接下来的话,这个连死都不怕的高大汉子,畏畏缩缩的不敢往下说了。

朱舜知道他这是什么意思,想开个后门。

朱舜很了解轿夫头子的脾气,就算是他亲儿子被砍头,他也不会过来说出让朱舜为难的事情。

今天给一个外人求情,身份还是郎中的儿子,看来这个治病救人的郎中曾经对轿夫头子有大恩。

朱舜不在乎什么走不走后门,只要有才,来者不拒。

不管他能不能通过,朱舜很佩服这个孩子的胆略和志向。

想成为堂堂工业侯朱舜的弟子,单是这份胆略,就比很多学子强上太多了。

太子朱慈烺也对这么有胆略的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跟着先生朱舜一起去了山长公舍,等着那个孩子的到来。

半炷香以后,轿夫头子领着一个孩子走了进来。

据他所说这个孩子今年不过十四岁,看到这个孩子的长相让朱舜和太子朱慈烺都有些哑然失笑。

五大三粗的样子哪里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说他是三十岁的壮汉都有人信,而且一点也不像郎中的孩子,倒是轿夫头子这个辽东悍卒的孩子。

不过这个孩子的心思十分缜密,只是快速扫了一眼就分辨出了谁是朱舜,谁是太子朱慈烺。

看起来长得五大三粗孩子比轿夫头子还像一名辽东军士,做起事来却是斯斯文文:“学生见过侯爷,见过太子殿下。”

他这个行礼的顺序,让朱舜高看了他一眼。

按照身份的高低,太子的身份确实比他这个工业侯要高,一般人见了他们俩也会先给太子朱慈烺行礼。

但这样不仅不会让太子朱慈烺高兴,还会让在太子陷入一个尴尬境地。

倘若朱舜只是普通的侯爷也就算了,但他还有一层身份那就是太子朱慈烺的先生。

第三十章 弹劾朱舜?633.第629章 京城剧变第二百四十二章 成立组织第四百六十四章 山海关的哗变事件第二十五章 工钱问题第三百零九章 参观工业之城第五十七章 工业化的必要条件第六十章 京城第一败家子第四百九十一章 范家的第二个图谋第五百七十四章 新税法第五百零二章 造纸工厂对崇祯的影响第五百七十章 清点财物第二百六十四章 朱舜出场第二百三十五章 兴安伯的瓷器生意第三十八章 西什库第五百一十九章 满清攻打山海关的方法第一百三十一章 焦勖的性格第十四章 崇祯的宣德炉第五百五十九章 囤积居奇第一百五十六章 狙击小队第五百四十四章 打倒反动派第三百一十八章 争抢朱舜第七十六章 女真撤军第六百二十四章 买卖矿山第三十七章 大纺车第一百六十五章 真的出水了第三百八十四章 三个勋贵一台戏第一百一十四章 黄永发的算计第八十六章 抢手的纱线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堂争密云第一章 改进火绳枪第三百六十二章 东林党争密云第五百三十六章 要去前线的工人们第三百六十七章 工业派对山海关的影响第九十五章 朱舜的面子第六百章 高压蒸汽机的成果第四百二十三章 孙传庭的封赏第五百三十九章 基建时代第三百章 标准化+炮表的威力第一百零三章 飞梭织布机的效率第八十五章 好清新的纺纱厂第三百八十四章 三个勋贵一台戏第十三章 纺纱机的造价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十七所学堂第六百一十九章 意料之外的拜访者第五十三章 女真来袭第一百三十二章 院子外的声音第四十六章 卖田卖地第二百四十章 廉价瓷器买卖第一百三十一章 焦勖的性格第三百三十八章 教太子做实验第二百九十章 批准建立军火公司第四百五十一章 工人票号扎根乡野第三十四章 纺纱厂出事了第三十六章 唱卖份额第五百零二章 造纸工厂对崇祯的影响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三边基建分局第四百一十五章 前所未有的大胜第一百六十二章 绑架火器专家第二百二十章 梳棉机第一百九十章 工业魔改成功第一百九十章 工业魔改成功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明第一台蒸汽机第四百九十七章 范家的惨状第三百四十章 科学实验和节操哪个更重要第一百零八章 南大陆第四百零九章 火器和冷兵器开始碰撞第三百一十九章 宗藩们见到了工业之城第八章 科学研究太费钱第十章 崇祯的通杀第四百二十四章 气死东林党六百零七章 专利法第一百五十八章 近代化工第三百零五章 眼馋朱舜的皇太极第六十章 京城第一败家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汽缸的旋转问题第二百七十七章 混凝土大凌河堡完工第二百五十五章 崇祯六年的总结大会第六十九章 黄永贵的金砖第一百零五章 橡胶第四百三十四章 工业化的变废为宝能力第四百六十章 洗煤厂的降维打击第四百八十三章 掌握化工体系第七章 科研流程第一百零七章 福王世子的真面目第五百七十七章 土改成果第三百三十一章 得意的黄澍第四百三十五章 流淌的黑色黄金第四百九十七章 范家的惨状第五百零九章 成立医学院第一百一十一章 气缸第四百四十九章 辽东也缺煤炭634.第630章 工业崛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启动十台蒸汽机第五百四十五章 全部杀光第三十八章 西什库第二百五十章 国运之战第一百九十五章 京师大学堂的对联第五百四十九章 对全世界的布局第四十一章 爱荷华膛线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