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土改队伍去密云

bookmark

惊蛰时节。

朱舜故意挑了这个一年之中响起第一道惊雷的节气。

朱舜、太子朱慈烺、还有郑成功等一大批陆军讲武堂的学员们,骑着辽东大马动身前往了密云县。

满丹臣等一些激进的陆军讲武堂学员,也嚷嚷了一路。

土改不就是杀人嘛,哪里用得着工业侯和太子朱慈烺亲自过去。

但这只是浮于表面的认知,土改真正的目的是用来收拢人心。

太子朱慈烺通过对太祖传记的一遍又一遍的诵读,整个人的格局已经彻底不一样了,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看世界。

明白这个得人心者得天下的人心,不是所谓的官僚乡绅的人心,而是老百姓的人心。

这一次的土改有两个目的,一是收回土地让老百姓人人有饭吃,也让大明即将崩溃的国库一步步强大起来。

第二就是借助土改真正的收拢老百姓的人心,让老百姓成为大明的后盾,而不是因为官僚乡绅的压榨整天想着造反。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朱舜和太子朱慈烺等人来到了两河村。

这是密云县最南也是最大的一个村子,居住着密云县大部分的官僚乡绅。

两河村位于潮河和另一条大河的交汇处,两条大河都是发轫于密云北方的连绵山脉里,最终在密云县的两河村交汇。

形成一条水量不亚于永定河的潮河,流向南方的通州,最终汇入京杭大运河。

这也就造就了两河村的土地膏腴,拥有整个密云县最多的水浇田,是密云县最为富庶的一块土地。

朱舜挑选这里作为土改的突破口,颇有让一些地方先富起来的意思。

只要在两河村完成了土改,其他地方就好解决多了。

两河村附近,太子朱慈烺看着沟渠密布的肥沃田地,一望无际。

心里竟然是忍不住生出了要作诗的冲动,可见两河村土地肥沃的程度。

但他想到这些肥沃田地以前全是军户们的,现如今全被官僚乡绅巧取豪夺了,也就没有多少心思作诗了。

这些土地要还是那些为了边关稳定,战死了一代又一代,死了不知多少家人的军户们的土地。

太子朱慈郎何止会作诗,会在这里开办一场盛大的春社进行庆祝。

两河村边界上,有一块不大的界石,只有正常人的小腿高度。

一名长相俊美却黑瘦了很多的年轻官员,站在界石旁安静等候,旁边还牵着一头小毛驴。

太子朱慈烺跃下辽东大马,笑容满面的走了过去:“想必先生就是朱千石了。”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朱舜的幺弟朱玉,因为在密云县种出了亩产高达一千多斤粮食,被老百姓称作朱千石。

这是一种赞誉,也是老百姓能想到的最高的赞美了。

因为在老百姓的心里,什么也没有一亩地能产出一千斤粮食重要,如果能再有一百亩地,这辈子死了也值了。

这才有了一个朱千石的赞誉。

世上不是所有人见了皇帝和储君,像朱舜那般镇定,还能镇定自若的谈笑风生。

朱玉这么近在咫尺的看着大明未来的天子,不免有一些局促不安,更多的是紧张:“朱玉,见过太子殿下。”

太子朱慈烺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能够种出千斤粮食的朱玉,笑容更浓了:“孤是你家兄长的学生,按照辈分说,还是你的晚辈,朱千石不必这么拘束。”

一句聊家常般的拉进关系,朱玉更加诚惶诚恐了,他并没有像那些顺风顺水了一辈子的官宦子弟,来了一个顺坡下驴。

反而是更加恭敬了:“太子殿下这边请,臣在凉亭里备好了茶水。”

“太子殿下奔波劳碌了一路,先歇歇脚,稍后臣给太子殿下说一说密云县的情况。”

朱舜对于幺弟朱玉的这份为官谨慎,十分的满意,这要是换成官宦子弟已经顺坡下驴的以太子自家人自居了。

这一点是为官的大忌,太子朱慈烺看得起朱玉,才说了算是真心实意但更多是收买人心的话。

要是真把自己当太子的一家人,可就大错特错了,留给太子很好的第一印象也就没了。

朱舜未来是要做圣人的,就像孔圣人那样的圣人,他要做工业圣人。

不管改朝换代多少代,都要先来祭拜他这个工业圣人。

一朝天子又如何,只要敢对朱舜有半点的不敬,就会因为沸腾的民意从皇帝宝座上下来。

这样才是万世长存,造就一个永世存在的家族。

但是现在还没有封圣,朱舜在朝廷就需要有他自己的声音,对于幺弟朱玉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三四里外的凉亭内。

朱舜,太子朱慈烺,朱玉三人坐在凉亭内,郑成功等陆军讲武堂的学员们端着斗米式步枪在四周戒备,防备任何人靠近这座凉亭。

等到太子朱慈烺喝了一碗茶水,朱玉没有亲口去说,拿出了一本记载密云情况的账本,交给了太子朱慈烺。

太子朱慈烺放下手里的白瓷碗,翻开了账本。

密云县以三名乡绅为首,这三名乡绅却坐拥本县七成的膏腴田地。

这三名乡绅里又以三班六房的户房掌案为首,户房掌案刚好就住在两河村。

大明各县县衙的三班六房小吏,三令五申了不止一次不允许‘世袭’,甚至多次打击过这种把持地方的行为。

但就拿户房来说,需要协助知县进行地丁人口、田地丈量、钱粮奏销、杂税征收、门牌清册等等各种繁琐事务。

当地官僚乡绅和百姓有多少田,多少地,起科多少,诡寄了多少,隐瞒了多少,只有世世代代掌控鱼鳞册的户房掌案知晓。

知县一般都是外乡人,本地的乡绅哪里会把这些涉及身家性命的事情告诉外乡知县,知县基本上都是理不清这里面繁琐的名目。

想要治理好地方,只能依靠在本地盘根交错的户房掌案,而这些本县土地的底细,又是户房掌案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本钱。

根本不会传给外人,只会传给儿子,还得是长房长子。

没有儿子的,就传给侄儿和外甥,但绝不会传授给外人。

这也就造成了三班六房的小吏,成了一代代的世袭,毕竟不管是从外乡抽调还是换成本地的其他人,都是不清楚一县的粮课底细。

第三十八章 西什库第四百四十一章 带太子去见识人间疾苦第一百六十五章 真的出水了第七十七章 新式学堂第一百六十六章 压力水井的价值第四百七十三章 铅室法第四百九十二章 皇太极的大笑第五百七十八章 人民之子第一百五十章 朱氏水泥厂第一百六十一章 实验结果第一百零一章 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第十六章 衙蠹第四十八章 王恭厂的火药地窖第九十八章 新式织机诞生了第五百六十七章 开始展示水库的作用第二百三十九章 蒸汽锤第八十三章 准备扩张第五百六十五章 孙传庭的信徒第九十一章 女真火器局第五百一十九章 满清攻打山海关的方法第二十六章 招募人手第六百一十八章 叶初春的结局第三百八十一章 宣传员第二百六十九章 海上奇袭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大收获第六百零三章 抵达贝海儿湖第四十八章 王恭厂的火药地窖第五百七十四章 新税法第三百六十六章 一个师的兵力第十章 崇祯的通杀第五百三十三 孔有德得知儿子惨死第三百七十三章 孙承总的痛快第五百四十三章 群众举报第三百零五章 眼馋朱舜的皇太极第一百七十四章 捆绑曹文诏第一百七十章 又是一个世界级天才第四百二十一章 太子的培养结果第一百六十五章 真的出水了第一百零一章 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第六十三章 火器局的危机第二百一十四章 朱舜翟崇俭的地位第五百一十五章 陆军讲武堂的战术推演第一百九十四章 工业革命对于大明的初步影响第四百三十八章 安排满桂第七十六章 女真撤军第四百二十二章 捷报传到朝堂第四百八十六章 抢手的造纸作坊第一百三十八章 热气的力量第二百四十二章 成立组织第一百零三章 飞梭织布机的效率第二十七章 第一家近代纺纱厂第二百九十六章 福王世子的颜良文丑第四百零五章 嚣张的逃兵第二百六十四章 朱舜出场第四百八十六章 抢手的造纸作坊第二百四十五章 招兵买马第一百六十六章 压力水井的价值第一百九十二章 工业革命的根据地第四百九十九章 皇太极因为舆情要大宴群臣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十七所学堂第十二章 水力珍妮纺纱机第四百五十一章 工人票号扎根乡野第十八章 搬迁王恭厂第二百八十章 工业之城的规划第五百三十章 杀光西方骑兵第二百三十二章 水塔运输系统第一百二十七章 纽可门汽缸第五百四十四章 打倒反动派第五十九章 挑选铺子第九十六章 朱舜是个好先生第四百四十二章 太子要土改第六十八章 第二波红利第二十四章 准备建厂第二百五十四章 制造玻璃的前置条件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县治第五百七十四章 新税法第八十四章 施粥第一百三十七章 十台蒸汽机第一百八十章 推广土豆第三百零三章 防化服第四百二十七章 改革思想第一百零三章 飞梭织布机的效率第三百零二章 硫酸实验室出事故了第三百八十九章 实弹测试第五百一十九章 满清攻打山海关的方法第七十三章 初中数学教材的威力第二百二十三章 愤怒的乡民第五百四十九章 对全世界的布局第四百五十八章 徐积薪的赏赐第五十一章 打造完毕六百零七章 专利法第三百八十五章 争夺一期第四百四十一章 带太子去见识人间疾苦第八十章 高炉水塔第五十二章 拆走水利纺纱机第二百九十一章 火药工厂第一百四十七章 钳工等级第五百八十九章 军费开支第一百一十五章 巴结黄永发第二百一十七章 新宁伯卖的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