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一十三章 东林党坑工业派?

中年幕僚说到这里便停下了,因为接下来的工业派会是什么结局,已经昭然若是了。

这件事让叶初春想到了宋朝,想到了宋朝在开国之初,就立下的养士制度。

后世人大多诟病大宋给每年册封了那么多的权知官员,不做任何事情,只要挂上一个权知的名头就可以领俸银。

也就是大宋的这个养士制度,才让大宋出现了冗官的恶果,拖垮了整个大宋的国库。

叶初春每次听到一些清谈读书人讥讽这件事,心里都会淡淡一笑。

大宋数百年诞生了那么多的读书人菁英,怎么会看不到这一点。

为什么还要立下这样的制度,就在于养士两个字。

大宋朝廷确实每年因为冗官,花费了大量的银子,但这样也避免了读书人因为不满,前去投靠金国、辽国、西夏。

那些北方的鞑子趁着中原大乱,曾经多次统一了北方,但鞑子们最大的助力全都是汉人读书人。

不论是氐族人苻坚,还是鲜卑人拓跋圭,最终辅佐他们统一北方的王猛崔浩全是汉人读书人。

用那么点银子,收买了天下士子的人心,不去北方投靠那些蛮夷。

毕竟以蛮夷的武力,再加上‘得一人而兴邦’的汉人读书人,对于北宋的危害更大。

现在的工业派就是翻版的大宋,唯一不同的是,大宋拿出大量的官位来养读书人。

工业派现在只做到了培养大批精通蛮夷学说的读书人,却没有大量的官位。

最后造成的结果只有一个,有了思想有生活窘困的读书人,逐渐对工业派离心离德。

叶初春摆了摆手,示意中年幕僚可以离开了。

不过在他离开以前,叶初春把手里的玉扳指交给了中年幕僚。

就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顿时让中年幕僚郑重作揖。

只是一个小小的玉扳指,中间幕僚就明白了叶初春的意思。

以叶初春中枢重臣的位置,没看上十万两白银。

只要把这件事办成了,这十万两白银就是他和那些幕僚们的了。

叶初春这一次借助风舆碾压工业派,真正想要得到的只有一样。

东林党七君子。

中年幕僚本来就对工业派宣扬的蛮夷学说极其厌恶,哪有八股文这样的圣人学说,可以让大明千秋万代的兴旺下去。

现在又有了十万两白银作为赏赐,对于这件事拿出毕生所学了。

半个月以后。

工业派修建的新式学堂门口,火热了没有多长时间,逐渐又冷清了下来。

只因为一件事。

就算是从工业派最好的学堂里学有所成,照样不会八股文。

不会八股文这样的圣人学说就参加不了科举,即便是参加了科举,也不会被科举所录用。

学习工业学说看似是占了免费吃住的便宜,其实损失大了,因为这就是一条断头路。

没有任何当官的希望。

本来能让自家孩子学到学识,还不要苦哈哈的挤出粮食供养自家孩子,对老百姓的吸引力很大。

自从东林党传出去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做官的风声,尤其是配合私塾先生们的大力鼓吹。

老百姓无疑是把自己家的孩子送上了断头路,做父母的再苦再难,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走上断头路。

在东林党不停的抹黑下,已经不是眼睛睁的看着了,而是把亲手把孩子推上了断头路。

东林党和乡野私塾先生的通力配合下,很快就把工业学说的这股热风给吹凉了。

工人会馆内。

朱舜正在处理这段时间以来积压了一些公文,工厂主一个个急得焦头烂额,焦急的站在会首公舍的门口。

要不是有铁塔汉子这个魁梧的不像话的壮汉,在这里拦着不让他们进去。

工厂主早就跑进去了,让朱舜拿个主意了。

工业学堂、学院、学社每年能够毕业多少学子,可是关系着他们的蒸汽工厂能不能大规模扩张。

自从三大工业中心成立以后,重工业中心打造工业机械的能力一天一个样,终于可以让他们放开手脚的扩张蒸汽工厂了。

相对应的,朱舜也把工学人才的培养彻底给完善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东林党突然插了一杠子,让火热的工业学说变的冷冷清清。

工厂主准备大规模扩张蒸汽工厂,准备把轻工业中心和重工业中心里的区域塞满。

就在他们斗志满满的时候,突然传出来这么一个噩耗,哪能不焦急万分。

毕竟以工业学堂现在这么点儿学子,根本不够三大工业中心的工厂主们平分的。

别说是平分了,塞牙缝都不够。

毕竟,不仅工厂主的供蒸汽工厂稀缺大量擅长维修的工业学子。

就连各个机械制造局、洗煤厂、炼钢厂等等地方。

也是稀缺擅长维修的工业学子,同时也稀缺从京师大学堂和八大学院毕业的文士学子。

担任各个机械局和炼钢厂的研究员,对军工机械、炼钢等等方面进行研究。

这个缺口极其巨大,在工业派的教育体系收到严重打击,受到东林党的恶意抹黑,已经都不是缺口了。

彻底让这些工厂主们断绝了大规模扩张的计划。

朱舜处理完手里的最后一份公文,放下了手里的硬毫毛笔,揉了揉太阳穴问道:“长庚兄,东林党对于工业学说的污蔑,波及到哪里了。”

坐在旁边得宋应星,扶了扶鼻梁上的西洋眼镜,温文尔雅的笑道:“今天以前,彻底抹黑了顺天府和天津府两个府。”

“叶初春等东林党人派出去的名士,已经前往永平府、延庆州、保安州等北直隶北方其他的州府了。”

工业派学说遭到了这么沉痛的打击,可以说是已经到了危机存亡的时刻,宋应星居然是笑的出来。

不仅是宋应星笑了,朱舜听到已经快要漫延到北直隶整个北方的噩耗,也是忍不住笑了笑。

回过头来,朱舜看了一眼木门外走来走去的人影,平淡的说了一句:“再等等。”

第三百九十四章 试炮结果第三百九十七 配备新式火炮六百一十三章 东林党坑工业派?第一百四十九章 宋家的福报第三百三十五章 硫酸亚铁的颜色第二十三章 标准化633.第629章 京城剧变第八十一章 机械匠第九十三章 我有米涅手枪第二百九十六章 福王世子的颜良文丑第四百四十八章 工业派穷途末路了?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堂争密云第五百六十四章 水库和旱情第三百六十一章 只希望五百斤六百一十二章 工作岗位631.第627章 蓄热室第四百三十五章 镇远侯被安排了第四百四十三章 土改大明就要流血第四百零九章 火器和冷兵器开始碰撞第三百六十七章 工业派对山海关的影响第五百六十一章 水库的第二作用第四十章 大明金砖第一百四十五章 启动十台蒸汽机第二百八十五章 建造自来水厂第四百八十九章 解决晋商最好用的办法第四百九十六章 范家的家破人亡第三百四十一章 工人票号的深意第一百一十一章 气缸第四百一十四章 步兵的战斗素养第三百二十九章 东林党开始给自己挖坑了第三百章 标准化+炮表的威力第九十七章 新式织布机的关键第四百二十六章 吓退满清第四百章 作战系统工程第三百八十一章 宣传员第五百一十一章 西北工业革命的号角第二百五十章 国运之战第五百九十二章 重工业中心的地点第三百六十五章 清廉的东林党第三百四十六章 股息制度第三百三十六章 东林党魁得知了噩耗第二章 变革一个时代第一百九十四章 工业革命对于大明的初步影响第六百二十一章 耐火材料第二百九十章 批准建立军火公司第五十六章 女真公敌,朱舜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明的化工厂第四百七十六章 硫酸造纸第五百五十五章 课税局第二百七十章 步兵营对八旗兵第四百二十三章 孙传庭的封赏第一百六十九章 开始招生第一百八十五章 100转!第六十三章 火器局的危机第一百六十九章 开始招生第三百四十四章 一批秘密火器第六十八章 第二波红利第五百五十三章 顾炎武的归属感第三十一章 各方反应第五百四十六章 批判大会第一百四十八章 北平机械局第二百四十五章 招兵买马第二百九十三章 军工体系第三百零五章 眼馋朱舜的皇太极第五百五十九章 囤积居奇第五百三十七章 磨死几万汉八旗第四十八章 王恭厂的火药地窖第四百一十六章 曹变蛟的新战术第五百三十一章 权贵们的反应第九十八章 新式织机诞生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陆军讲武堂的行动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大收获第二百八十一章 福王世子抢朱舜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明的化工厂第一章 改进火绳枪第三百八十九章 实弹测试第五百四十三章 群众举报第三百七十二章 情绪失控的东林党第二百八十章 工业之城的规划第四百三十七章 洗煤厂的落成第四百七十三章 铅室法第二百八十六章 扎根松江府六百零七章 专利法第二百一十六章 船厂第三百八十一章 宣传员第一百四十四章 存量的博弈第七十四章 什么是工业化第二百九十八章 和兰舰队来袭第五百六十七章 开始展示水库的作用第二十三章 标准化第二百零六章 第五名弟子第一百一十章 活神仙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议大凌河堡第三百三十四章 开始做实验第六百一十七章 东林党的好人卡第二百一十九章 掌握第一支军事力量第五百七十章 清点财物第四百二十章 有人要割裂国土第四百一十三章 步炮协同的开始第十八章 搬迁王恭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