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虽说有这样的心思,但他也知道目前时机并不成熟。
如果再出现战争,会让刚刚有一点起色的大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
还是得继续发展!
只有强大起来之后才能够抵御外敌。
现在并不是开战的最佳时机,那就让李自成继续龟缩在西北。
倘若李自成胆敢踏出一步,便让他有来无回。
同样的张献忠要是敢走出成都一步,也让他没有回去的机会。
此刻的皇太极实力极为强大,想要将其彻底打压并不可能。
唯独只有等待时机。
时机成熟之后将这三方势力尽数拿下。
让华夏大地再次重新统一。
扩展版图,成就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宏伟的心愿,第一次从他的心里攀爬出来。
很快便生根发芽。
自从打开海上贸易,郑家算得上是整个大明最有钱的家族。
因为他们在福建掌握了海上贸易的暴利。但上交给朝廷的却是少之又少。
用富可敌国来形容郑家都不为过。
这海上贸易必须要收归国有。
作为大明的臣子,郑家只能够领取些许俸禄。
绝对不能让大明的经济命脉掌握在郑家的手中。
未来很可能国库的收入便是仰赖海上贸易。
所以这一条路,朱由检是志在必得,纵使披荆斩棘也要逢山开路。
更加在福建根深蒂固,想要成功的拿回来,还需要好好的筹划一番。
现在更为迫切的事情便是要将自己所说的现状改变,彻底实现。
郑家的事情可以往后拖延。
只要京城中的群臣信服自己,拿回一个郑家的航海经验权,完全没有问题。
计划一步一步开展,事情一件一件的去做。
唯独这样才能夯实好基础。
天边刚刚露出鱼肚白。
王承恩已经准备好了,皇帝起床所用之物。
今天是一个大日子。
也是整个大明朝迎来崭新的一天。
皇帝陛下要在朝堂之上公然发放现成的俸禄。
自古以来在朝堂之上发放俸禄还是破天荒头一次。
所有人都怀揣着期待满怀,看着这即将发生的一切。
早在之前,朱由检已经令人在钱庄兑换了各种各样的银票。
同时也有些许散碎的银两。
足足几十个大箱子摆放在乾清宫中。
这些箱子上都打着封条,让人一看便知道里面装着必定是贵重物品。
群臣拜罢!
“今日什么事也不议论,朕亲自为列位臣工发放俸禄。”朱由检说道。
群臣大惊。
这位朱家天子的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
这样的事情又何必让他亲自动手?
但听见皇帝陛下亲自这么说也亲自这么做了,心中却是激动了起来。
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心狠手辣的皇帝陛下竟然还有这样的心思。
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
“今日发放文官俸禄,明日便发放武将俸禄。”朱由检说道。
“谢陛下恩典!”
朱由检缓步走下龙椅,弯下身子打开了第一个箱子。
箱子中装满了银票,同时还有一些散碎的银子。
“等会儿依次排队领起自己的俸禄。”朱由检说道。
“除此之外,每年年底还会有一部分的奖金发放。奖金的来源就取决于列位臣工一年之中的表现。”
奖金一词太过新颖,群臣从未听人说过,可谓是闻所未闻。
一脸木讷的看着朱由检。
“此事今后再做解释。”朱由检看着。王承恩说道:“等会儿根据名字前来领取。”
俸禄的发放占据了很长的时间。
但看着群臣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朱由检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样的场景就足以说明自己的改变是没有任何的错误。
当然群臣的俸禄多数来自于商户的税收。
提高商户税收这一件事情做得特别的准确。
文官的俸禄已经全部发放完成。
紧跟着,就自然轮到了武将。
武将这一边朱由检自然是无法全程跟进。
因为人员太多,并且有很多将士都镇守边关。
他只能派遣自己的亲信前往。
同时绝不能让将军或者是元帅亲自发放俸禄。
士兵用自己的性命换来的这一点俸禄又岂能让他人染指?
同时这样做的好处,还有一个。
很大程度上就避免了这些士兵未来成为某一个人的府兵。
到时候自己调动起来也是相当方便。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士兵感觉到来自朝廷的关心。
很多士兵听闻事实真相是由皇帝陛下亲自主持发放,心中自是激动不已。
这样就证明皇帝陛下并没有忘记他们。
他们在外边反而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保家卫国成为了他心中更加坚定的信念。
朱由检这一套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俘获了所有军民的心。
这位皇帝在全国的声誉非常之高。
民间开始流传着许多赞扬他的童谣。
这样发放俸禄,反响更是非同小可。
更加的体现了军民一心。
朱由检也更加明白,作为一个统治者所需要具备的东西。
这样的反响让他开始意识到一件事。
大明王朝必须要走出去,让整个世界知道大明王朝的存在!
同时郑家的航海之路也该动一动。
想要高高在上的下一道圣旨,让郑家悉听尊便主动交出基本不可能。
只有自己亲自前往,或许还有一丝转圜的余地。
郑家享有海上贸易之路这块肥肉已经很久很久。
现在突然收回在郑家人肯定是不会同意。
但是想要走出去就必须要用到郑家的航海。
这一次,他要亲自出马。
如果郑家不愿意交出航海技术,那么他只能够打造一支新兴的航海队伍。
但其中的困难却是可想而知。
朝廷中的事情也早已安排得七七八八,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运行。
即使是自己出去一趟,问题也并不严重。
只是他并没有和任何人商量。
他却告知了杨嗣昌。
杨嗣昌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位皇帝陛下的野心极大。
大到让他都不敢去想象。
郑家一直屹立不倒,便是因为永乐皇帝的公然应允。
历代皇帝,都未曾去动郑家。
崇祯却有如此胆魄。
杨嗣昌也认为,只要拿回邓家手中的权力,对大明来说,有百益而无一害。
可是郑家人又岂会甘心将这一份传承产业交给皇帝陛下亲打理?
这其中的损失自然是不言而喻。
这件事情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实际做起来确实异常困难。
“朕自然有办法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