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军的良心

“你们怎么看石抹宜孙这一家?”李善长向手下的诸多文官发问。

他这个左相直辖六部,上承吴国公,下抚万民,钱粮户口,兵车邢工,乃至人事调动,兴学教化,都是他负责。

所以别看张希孟手伸得长,玩的花哨,但论起实实在在的权柄,李善长还是稳压他一头的。

当然了,这也跟张希孟约束自己,不胡乱伸手有关。

比如这一次,他就是以学士院的名义,压下了徐达的请求,而与此同时,李善长统辖的礼部和兵部却认为应该给,而且必须给,不给实在是太小气了。

所以张希孟的阻拦未必就是最后的结论。

不用说,这么大的事情,一定会惊动朱元璋的。。

而且隐隐约约,朱元璋也觉得这事情不简单,这一段时间,他办了胡三舍的案子,揪出了一大堆走私酒水的蠹虫。对外用兵也算是顺利,胡大海知耻而后勇, 一举攻陷了诸暨, 这是立了大功,元廷在江南的势力一扫而光。

可偏偏这时候冒出来一个元廷的大忠臣,甚至全家殉难,以死报国。

怎么看都像是超级忠臣, 这样的人, 哪怕作为对手,也该敬重, 给个优待不足为奇。奈何张希孟又强烈反对。继上一次的思想碰撞之后, 又一次遇到了这种事情。

朱元璋觉得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认真对待, 甚至要比战争还要认真!

打仗不复杂,冲锋陷阵, 奋勇杀敌就是, 可遇到了思想上的事情, 就马虎不得。处置不好,就是门户之见, 甚至会发展到党争。

朱元璋的境界已经很高了, 但是依旧没有把握, 能把一切都捏在手里。

为了这事,老朱破例下令, 把两边的文臣都叫过来,顺带着又把冯国胜, 吴良、花云、李文忠等人都叫来,让他们旁听。

如此一来,除了徐达、胡大海、常遇春、朱文正、汤和等人之外,整个朱家军的文武重臣, 悉数到来。

李善长率领着贾鲁, 朱升,杨元杲, 阮弘道,李习,陶安,杨宪等人, 坐在了东边。

张希孟, 刘伯温,宋濂,孙炎,章溢, 叶琛,汪广洋,阵容同样不容小觑。

老朱居中而坐,至于那些武将,就对面坐着,属于拉拉队,气氛组,来领教一下不同于战场的唇枪舌剑!

瞧瞧比你们的真刀真枪又如何?

出乎所有人预料,第一个站起来的竟然是贾鲁,他咳嗽了一声,甚至还扫了眼张希孟,说实话,老爷子肯定不是李善长这边的人,但是他绝对赞同嘉奖石抹宜孙。

而且他出来开这个头儿,定个调子,也免得张希孟和李善长直接冲突,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上位,攻克诸暨之后,江南之地,已经没有元廷的兵马,方国珍,张士诚,陈友定……他们虽然接受诏安,但是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大元忠臣。我们给石抹宜孙,风光大葬,赞扬忠义,其实是告诉天下之人,大元朝在江南已经土崩瓦解,半壁江山都丢了,离着亡国,也不远了。”

贾鲁说出了一层关键的意思,就好像历代王朝,建立之后,都会抓紧修前朝历史,其实修了什么,并不重要,修史这件事,很重要!

给石抹宜孙办丧事,风光大葬,葬的是大元朝的半壁河山,这事对于立志驱逐胡虏的朱元璋来说,尤其重要。

光是听到这里,老朱就几乎点头了。

真是老神仙放屁,不同凡响!

随后贾鲁又道:“褒扬石抹宜孙,是不是鼓励元廷的臣子,跟咱们死战到底呢?自然不是!这说的是如石抹宜孙一般,全家殉国的忠良,尚且不能挽救危亡。咱们祭奠他,其实是打大都皇帝的脸。证明大元朝亡国有日,无可挽回!”

贾鲁说到这里,略微顿了顿,才盯着张希孟道:“即便是对手敌人,也不至于一篙子戳倒一船人,还是留些余地吧!”

贾鲁说完之后,李善长的嘴角不自觉上翘,这水平就是高……自己往后也该多学学才是。

他斟酌片刻,也道:“上位,贾参政所言极是,卑职以为老百姓常说忠臣孝子,人人敬仰。石抹宜孙以身殉国,战死沙场,母亲、妻子、儿子、家丁、悉数殉国……忠臣孝子,义仆节妇,凑了个齐全。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一步的大忠臣,都不多了。如今上位坐断东南,虎视天下,褒扬忠义,砥砺人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正好能振奋士气,卑职以为,并无不妥之处!”

这俩人说完,那些武将听得已经点头了,真是太有道理了,这还犹豫什么,赶快照办吧!

这么明白的事情,张先生怎么会不同意呢?

难道张先生也有犯糊涂的时候?

此刻老朱把目光落在了张希孟的身上,主动道:“张先生,你可有什么高论?”

张希孟一笑,“主公,石抹宜孙这一家,臣现在的确不知道该怎么论定……但我听闻这一次攻城,有将士扑在缺口处,用身体充当梯子,让将士踏着他们的身体,冲入诸暨,抢下了先登之功……一个甲士身强力壮,一百多斤的份量,加上几十斤的铠甲兵器,奔跑着上城。这是多大的力道?今天来了这么多将领,我想问问大家伙,你们能推上去几个人?要知道,咱们可是有七个士兵牺牲了!”

此话一出,在场的武将都不由得吸了口气,花云更是挪了挪屁股,惊叹之余,充满了钦佩。

正如张希孟所言,搭人梯可不是小事情,尤其是攻城关头,一个接着一个上去,力道之大,足以把骨头踏裂,踏出内伤,连续充当人梯,的确会丧命,甚至被踏得尸体碎裂,死无全尸。

朱家军的士兵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无愧当世精兵!

而且这些士兵不光是能战,更有牺牲精神,舍死忘生,堪称忠勇,必须嘉奖。

这时候杨元杲开口道:“张相,我们也看到了徐达的上报,咱们的将士自然要重重奖赏,大加抚恤,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是和嘉奖石抹宜孙一家,不挨着吧?”

他这话刚说完,刘伯温立刻开口,不能让张希孟一个人舌战群儒,咱老刘要帮帮场子。

“话不能这么说,这就是一场战斗,一边是我们的人,殊死战斗,以身殉国。一边是敌人,负隅顽抗,全家遭难。有人主张褒扬敌人,就算咱们的人也受到了褒扬,敌我双方,岂能都奖赏?这算什么道理?不怕将士们想不通吗?”

随着刘伯温下场,气氛越发热烈起来。

陶安也开口了,他身为江南宿儒,还真不怎么把浙东的刘伯温放在眼里。

“褒奖我们的将士,是因为忠勇二字,褒扬石抹宜孙,是因为忠义,这是不一样的!”

“怎么不一样?不都是带着一个忠字吗?你让我石抹宜孙是忠,那谁是奸?”刘伯温言辞犀利,直接怼了回去。

陶安老脸涨红,瞠目结舌。

李习立刻道:“大元朝尚且顾不上自己的忠臣,要我们帮着褒扬……这不正说明元廷气数已尽吗?”

刘伯温呵呵冷笑,“气数已尽和气数将尽,不是一个意思!倘若是攻入大都,灭亡元廷,我以为不无不可!但是在当下,我坚决反对!”

……

伴随着刘伯温下场,宋濂也加入了战局,另外一边,杨宪也出来了,大家伙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引经据典。

那些武将干脆眼睛都直了。

乖乖,这就是神仙打架吗?

怎么听谁说的都有道理?

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啊?

就算是武将当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冯国胜和李文忠,也都听得云里雾里,直呼可怕!

这就是文官的战斗模式吗?他们上去,除了送人头,就没有别的可能了。

就连朱元璋也头大了,他一会儿听听这个,一会儿听听那个,也都觉得有理,可也有缺陷。

或许这世上就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从老朱的本心来讲,他偏向于褒扬石抹宜孙,给予厚葬,顺便嘲讽一下元廷。毕竟刘伯温给出的理由,还不足以完全说服他。

至于张希孟,这小子除了把战斗引入己方士兵的功劳之外,就没有别的话了,他成了看笑话的!

老朱又开口道:“都不要吵了,事情就是这样,李先生、张先生,你们是咱的左膀右臂,你们再说说吧!”

老朱的话,相当于让双方辩手,总结陈词。

李善长刚想说话,但是他心中微微一动,因为他发现了张希孟气定神闲,似笑非笑。这个年轻人已经让自己吃了好几次亏,万万不能大意。

因此李善长笑道:“上位,属下的意思已经说过了,论起思路周全,还是张相更加厉害,让他说说吧!”

球踢到了张希孟的脚下,大家伙的目光也都落在了张希孟身上,就看他能拿出什么惊世骇俗的高论吧!

“主公,这件事又牵连到了胡大海,提到了胡大海,就想到了胡三舍,前些天,主公说了,法令为重,其他别的事情,都大不过法……这话还算数吧?”

朱元璋冷哼道:“法比天大,就算咱死了,也要把这话写进遗训里面!”

张希孟又道:“主公,既然法这么大,那比起道义呢?”

老朱略沉吟,“张先生,你不要绕来绕去了,直接说吧!”

张希孟道:“其实这事情很简单……为什么要褒扬石抹宜孙?因为他们一家子的作为,以身殉国的举动,的确符合纲常道义,是忠臣孝子……这一点我不否认,可是因为这个,我们就能赞扬他吗?我们的立场何在?我们的法度何在?”

张希孟陡然提高了声音,如黄钟大吕,在场的众人无不为之一振。

其中反应最大的,竟然是贾鲁和朱升,随后刘伯温也止不住笑了起来,伸出了大拇指!

再之后,就是宋濂,叶琛几个,至于李善长,尚在犹豫不定。

张希孟从容不迫,继续道:“我以为姑且不论这一次的具体事件……我想问问大家,褒奖的标准在哪里?什么人该褒扬,什么人该唾弃?这事情总要有个规矩吧?”

李善长见气氛不对劲儿,节奏落到了张希孟手里,便迫不及待道:“自古以来,嘉奖忠贞之士,孝子节妇,如何说没有规矩?”

张希孟笑了,“李先生说得没错,但这个标准是道义德行的,不是国家的……再说清楚点,这是儒家的纲常伦理,不是国家的法度规矩。”

说到了这里,张希孟停了下来,看了看其他众人,突然微微一笑,“如果一个人是道德完人,却站在了咱们华夏吴国的对立面,该怎么评价他?是站在华西吴国的立场上,斥之为敌人,还是站在儒家道义上,把他看在英雄?”

这话问到了这份上,便是李善长也知道一个巨大的坑在等着他,干脆闭上了嘴巴,不敢多言,只剩下心怦怦乱跳,颜色变更。

眼下能接张希孟招的,已经不多了。

突然,朱升缓缓站起,拱手道:“张相高论,老夫五体投地。只是老夫还想请教,褒扬忠义,以英雄看待敌手,也未必都是坏事!更何况刚刚诸公也说了,褒扬石抹宜孙,是为了给元廷难堪,让大都皇帝为难,这难道不好吗?你又何必把吴国和儒家分开?

张希孟一笑,“枫林先生果然是厉害,我这点拉大旗作虎皮的本事,是吓不住枫林先生的。但是我想请教一事,石抹宜孙祖上是辽人,辗转归附大元之后,他是世袭的副万户……属于元廷的高官,世代荣华富贵。他们一家享受了那么多民脂民膏,不甘心放弃,负隅顽抗,最后悉数丧命。”

“枫林先生,这样的人,站在咱们的立场上,还是简单的忠臣孝子吗?”

一句话,朱升也是瞠目结舌,连他都扛不住了。

啪!啪!啪!

掌声从朱元璋那边响起,老朱忍不住大笑,赞叹道:“张先生不光是咱的智囊,还是咱的良心!咱以穷苦人起家,均分田亩,救济斯民!褒扬一个大元朝的世袭副万户,让咱如何面对黎民百姓!”

第四章 汉高祖如何第三百四十四章 丧子第二百三十二章 机会要均等第四百二十章 百万银两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二百五十一章 驻守洪都的人选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写书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妇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们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华夏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二百八十四章 时机第六百零九章 你要保我不死第七百零一章 圣明的老朱第八百二十三章 皇孙的乐园第六百零八章 门下省崛起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们不是饭桶第六十五章 屯田养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军大都督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胜而归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学正统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变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饮燕山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们不欠军饷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征之国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脱险了第一百八十六章 张先生来了第二百二十四章 张士诚看戏第三百一十一章 张相是个大好人第一百八十一章 谁赞成?谁反对?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军侯的格局第八百零二章 老朱求救第四百零六章 国公第八百二十七章 农学家朱元璋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挥军下扬州第八百二十七章 农学家朱元璋第八十一章 珍珠翡翠白玉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订)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将入相第一人第三百三十七章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六百二十二章 张希孟的财富第五百七十章 换了人间第六百八十八章 赶快叫爹第四百四十章 卷起来的群臣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国之法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难为和尚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饺子第四百三十一章 张相公破城第一百章 军中不许赌博(三更求票)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鲸落,万物生第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的成就感第四百一十七章 国法无情第一百九十九章 格局打开了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六十七章 咱曾经来此要过饭第四百八十八章 这个大明不一样第二百八十章 湖州城破第五百七十八章 传国玉玺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们并肩作战吧!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输了第二百四十章 红烧肉有的是第四百二十六章 铁矿第八百二十四章 爱好种田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过考试了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七百一十三章 来自张希孟的报复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为民除乱第五百五十一章 谕燕云檄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奖第二百八十七章 山贼土匪的智慧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根本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张相公第一百二十六章 粮食就是一切!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头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二百五十四章 张李同心,其利断金第九百零五章 神州皆圣贤第八百四十一章 敲诈李善长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学正统第八百七十九章 开国旧事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阶段战术第七百六十七章 说服朱元璋第八百四十二章 本少爷心善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订)第一百九十一章 威力无穷的宣传战第二百八十三章 称王第八百六十二章 张太师是我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