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落脚之地

bookmark

费聚是朱重八的老乡,身手了得,又亲自出城,混入元军大营,探查军情,堪称智勇双全,是个人物。

张希孟很重视他的意见,并没有自作主张,而是询问道:“战利品要怎么处置,你有想法没有?”

费聚被问住了,他钦佩朱重八,这才投靠到了朱重八麾下,他不是郭子兴的人,而是地地道道朱重八的人。

只不过现在朱重八还在郭子兴手下,名不正,言不顺。

哪怕郭子兴给朱重八个名分,能统领一个千户,这也好办,缴获的物资都放在军营就是了。

可现在他依旧是九夫长,缴获了这么多财物,都放在自家的院子吗?

费聚思前想后,这才仗着胆子道:“小先生,这一次立了大功,大帅一定会有什么赏赐吧?”

张希孟微微一笑,“若是没有呢?”

“这个……大帅也未免太不公平了吧!”费聚黑着脸道:“朱公子出生入死,大家伙都玩了命!提着脑袋杀敌,试问整个濠州,还有谁比咱们功劳大?大帅敢不提拔朱公子,怕是没法服众!”

张希孟笑容不减,又问道:“若大帅一意孤行,又该怎么办?”

费聚又被问住了,怎么办?

推翻大帅,自己当主人……如果实力不够,就拉着人马,单独发展,自己说了算。

在这个乱世,什么事情都不奇怪。

只是不知道朱公子什么态度?

他现在也不敢多嘴,费聚思来想去,只能道:“小先生,你是朱公子的心腹,有什么安排,只管说吧,我都听你的。”

张希孟笑道:“我们都是恩公的人,自然是听恩公的行事……距离濠州城西二十里,有一个镇子,叫临淮。你先带领五十人过去,如果没有意外,就立刻拿下临淮,倘若遇到了强敌,就赶快回来送信。”

费聚想了想,不由得眼睛放亮!

朱公子这是要独自发展了!

这一步棋走得好,走得妙!

费聚之所以选择投靠朱重八,就是觉得郭子兴望之不似人君,难以成事。首先从用人上,郭子兴偏爱儿子和小舅子,好容易有个能干的女婿,也舍不得提拔。

跟同为大帅的那几个人,又相处不来。

元兵围城之前,郭子兴就时常在家里办公,不爱去军营……结果孙德崖等人总是在军营之中,和士兵厮混,打成一片。

遇到了事情,孙德崖几个凑在一起,拿出了办法,也不怎么搭理郭子兴,偶尔被郭子兴叫到了帅府,也时常争执。

就比如说,朱重八和马氏提议修壕沟,加强城防,孙德崖就极力反对……说起来还真不是孙德崖不懂城防的重要,只是跟郭子兴抬杠习惯了,一时改不过来。

费聚观察了些时候,城里乱糟糟的,他都想去投靠刘福通了。

结果元兵围城,他没走成,又发现朱重八守城有法,体恤部下,讲话做事,也有章法。就拿李新材要投军的那件事,朱重八没有贸然收下他,而是要他先安顿家里,照顾老母,仅此一事,就比起一味抓壮丁,扩充兵马的军头儿强了万倍。

如今又跟着朱重八大破元军,杀得酣畅淋漓,畅快无比。

费聚是从心里认可了朱重八,奈何老朱的身份着实尴尬,他们这些手下跟着也不舒服。

偏偏这时候老朱就要单独发展,实在是太好了。

“小先生放心,临淮是个好地方,我这就去拿下来!”

费聚领着五十人,骑上缴获的马匹,一溜烟就下去了。

送走了费聚,张希孟这才跟着马氏到了存放战利品的地方,这是元军的一个小寨,原本是堆放兵器铠甲的,此时正是汤和的部下在看守。由于守城期间张希孟经常跟朱重八汤和议论军情,大家伙也都认识他,对他十分客气。

“小先生,快瞧瞧吧!这东西可老多了!”

张希孟含笑点头,目之所及,全都是好东西,刀剑,铠甲,兵器,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十几架回回炮。

张希孟简单查看,就忍不住点头,不愧是工部尚书弄出来的东西,就是比城里的精巧,好,真是好东西!

除了兵器之外,张希孟又发现了许多粮食,一包一包,堆得和小山似的,看样子至少上万石。

在粮食的旁边,又有不下三百架马车,还有赶车的牲口,一应俱全。

张希孟绕了一圈,在角落里竟然发现了一堆书籍文稿。

旁边的士兵嘿嘿笑道:“小先生,这是俺们千户吩咐的,他说了,是朱公子交代的,小先生喜欢看书,军营当中,凡是带字的,都给抢来,留给小先生……其实朱公子也说错了,这些玩意除了咱们,没人看得上的。有些王八羔子拿来点火,让俺骂了几句,都给拿回来了。”

“小先生,你看这玩意有用不?”

士兵俯身询问,却发现张希孟手里捧着一卷文稿,呆呆看着,竟然失神了。

大家伙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好东西,值得这么在意?

他们不明白,也不敢问,只能悄然退到了一旁,去干别的事情了。

话说张希孟为什么如此注意呢?

原来这竟然是贾鲁的一份手稿……上面记载着贾鲁勘察黄河,治理水患的心得。

每一条河流,每一段河堤,全都有详细的数据,哪一段河道淤塞严重,哪一段河道需要开掘……用多少民夫,花费多少钱粮,一应俱全。甚至在一些关键的地方,还绘制了图画,巨细靡遗。

针对黄河水患严重,贾鲁提出“一是修筑北堤,以制横溃;一是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以复故道。”的修河方法。

在得到元廷支持之后,贾鲁亲自部署指挥,调集十五万民夫,治理黄河。

治黄工地绵延三百余里,贾鲁秉持“宜疏则疏,宜塞则塞,需防则防,需泄则泄”的原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了治水才干。

尤其是在堵截山东曹县黄菱岗大堤决口时,因决口水势大,又遇秋汛,河口刷岸北行,回旋急,难以堵截。

贾鲁就调集了27艘大船,在船舱装石,依次下沉,层层筑起石船大堤,阻挡滔天洪水,终于完成堵截……当看到这里的时候,张希孟都目瞪口呆,石船截流,这法子后世一样在用,只是换成了装满砂石泥土的卡车,依次投入洪流。

“这个老匹夫,还真是天才啊!”

张希孟合上了手稿,忍不住感叹,自从北宋后期,黄河就不断泛滥改道……著名的三易回河就不用说了。

金兵南下,杜充决断黄河大堤,淹死了二十多万百姓,却没有阻挡金兵,论起操作,快赶上花园口战神了。

自此之后,黄河从金朝祸害到了元朝,绵延两百多年,一直没有个结果。

坦白讲,贾鲁的这一次治水,是有效果的,此后几百年间,黄河都大体按照贾鲁治理之后的河道入海。

不过众所周知,许多大工程都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比如秦始皇的长城,直道,比如隋炀帝的大运河,也包括这一次治河!

张希孟怔了怔,眼下老百姓都骂开河变钞,以为这是元朝亡国之兆,但是平心而论,以后大明也需要治河的。

这些宝贵的资料绝对不能随便毁了,张希孟立刻将书稿收好,又下令士兵,尽力搜集,千万别毁于乱军之中。

他这边吩咐完,朱重八和汤和就返回来了,张希孟一看他们的队伍,忍不住大吃一惊,他明明记得老朱杀出城的时候,只有两百匹战马,怎么这么看人人骑马,有的人还有两匹马,三匹马!

这是发了大财啊!

谁知朱重八还不满意,汤和更是骂骂咧咧,“让老匹夫贾鲁跑了,要是落到我的手里,非捏碎了他不可!”

朱重八深深吸口气,暂时把贾鲁的事情扔在一边,“小先生,大帅那边如何?”

这一次张希孟没说话,而是让马氏过来,跟老朱说吧!

马氏到了朱重八面前,将张天佑要抓她的事情说了一遍,朱重八半晌无语。

原本朱重八只是希望保留一些自己的战利品,不至于完全受制于人,说白了,就是一个小金库罢了。

可得知郭家父子准备借夫人挟持自己,朱重八再也没有犹豫了,独立发展,势在必行!

正在这时候,费聚竟然飞马赶来,他的神色怪异,仿佛有什么天大的喜事。

他下了马,急匆匆到了朱重八耳边,压低声音道:“老匹夫跑到了临淮,让小人抓了个正着!”

第一百零四章 全员反叛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赏第一百七十九章 一剑诛心第四百零五章 阅兵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们是陛下的乡亲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们也是人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决断第一百六十三章 轻松出狱第三百一十五章 财政第七十二章 卑微的公器第一百一十章 有后第三百九十三章 劳动无价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缘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俘营复盘事件第三百三十七章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第二百三十五章 军力加倍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群贤第九百零六章 倭国内战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开二度张士诚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们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门败落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狱第四百四十九章 张相的终身大事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风破城第七百七十章 小张先生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传人第三十五章 运输大队长第八百六十章 我们应该反思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许士大夫再回来第七百四十八章 皇孙染病第七百四十四章 有竞争,才有突破第七百六十章 陛下叫我陛下第三百四十六章 好大儿第七百三十二章 朱标的大讨论第三百一十五章 财政第七百六十章 陛下叫我陛下第五百七十三章 父慈子孝的大元朝第五百一十四章 倒霉的朱标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负少年第二百三十三章 马皇后的智囊第一百二十六章 粮食就是一切!第三百九十六章 吴王的请帖第三百四十九章 铁索连舟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谢大明皇帝第一百零五章 赵均用覆灭第三百五十八章 张夫子的战场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们也是人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大地大,国法最大第二百三十三章 马皇后的智囊第一百九十五章 刘伯温归心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贾,不可自拔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话,永不过时第五百四十三章 朕本淮右布衣第一百一十六章 战鼓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给我撑腰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传天赋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七百五十六章 罢相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虏大元皇帝第六十五章 屯田养兵第二百四十九章 毕业了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谋反第三百七十三章 华天夏地大明朝第二百三十二章 机会要均等第五百一十四章 倒霉的朱标第一百七十五章 金陵姓朱了第二百八十章 湖州城破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庙祭祀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妇第九十一章 龙王也低头(五更到)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产和建设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铭记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职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当亡国之君第二百二十章 投朱一念起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虏王保保第一百七十七章 刘伯温考试第六百四十八章 辽东大捷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六百二十四章 划分行省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五十章 天命所归第三百七十三章 华天夏地大明朝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长的选择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团聚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缘第一百九十八章 刘伯温的大战略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三百五十五章 树碑立传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五百二十七章 从丝绸作坊开始第七十五章 处置第四百二十三章 灭陈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国之法第三百四十四章 丧子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