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怎么当吴王

朱元璋的胃口向来不错,那么大的一盆面,足足五个荷包蛋,如果不造反的话,去当个吃播,也挺有前途的。

饱餐之后,朱元璋打起精神,他笑道:“张先生,你是不是琢磨着,咱成了吴王,会日渐骄纵狂妄起来,也变得贪财好色,沉溺享乐?”

三张希孟急忙摇头,“臣怎么会这么想?主公是最懂自律的。“

老朱略沉吟,轻叹道:“咱是苦出身,倒也不敢说,就能一直不忘本。倘若有那么一天,先生一定要提醒咱才是。”

张希孟停顿之后,笑道:“那,那真有那么一天,臣请主公吃面!”

“吃面?对!吃面好!”老朱哈哈大笑。

笑过他这才询问张希孟,“先生,今天是咱第一天当吴王,到底有多少事情要忙活?你赶快跟咱说说,可别耽误事情了。”

朱元璋一边说,一边起身,向着衙门二堂,临时的王府偏殿而去,步履匆匆,

很是急迫。

张希孟跟在老朱的身后,他非常清楚,老朱是个工作狂,但是张希孟不太希望朱元璋沉浸在繁杂的政务当中,一个厉害的君王,当然要学会抓大放小。

当然了,历史上的老朱是大小全都抓,一个也不放过,而且还一口气坚持了好几十年,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怪物?

“主公,其实吧,你现在需要负责的政务,一点也不多。”

朱元璋愣住了,“张先生,你没有说笑吧?咱从前可都是整天忙碌,不得休息,你跟咱说没有多少政务?”

张希孟一笑,“主公不信,大略可以计算一下,主公需要负责的都包括什么……首先,是每逢年节,祭祀天地先祖,各种典礼……这些事情都有专门的流程,到时候照着办就行了,不会有太大的差错。其次就是日常的政务,大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军、钱、人、刑。” ”一切和用兵有关的事情,都由主公负责。但实际上不打仗的话,下面的训练都是将领负责,一般的考评升赏,也有专门的人负责。主公自然也可以过问,

但是我觉得主公还是不要轻易干预。”

“为什么?”老朱忍不住问道。

“因为主公是吴王了,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主公突然过问一件事,就会让下面人无端猜想,进而打乱秩序,影响其他的事情,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朱元璋眉头紧皱,是这样吗?

“那其他的事情呢?咱该怎么过问?”

“钱粮这一块,开支也是固定的,主公需要考虑的就是有没有贪赃枉法的事情…但是这事我觉得主公也不要主动过问?”

“为什么?”老朱急了,“难道抓贪官污吏也是错的?”

“不不不!”张希孟急忙摆手,“主公,您现在贵为吴王,非常需要注意一件事,千万不要让下面人去证明您已经得出结论的事情。”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主公一旦有了定见,下面的人就会想尽办法,证明主公的想法是正确的,好获得主公青睐,也就是说,这种结论未必是错的,但一定不够客观准确。”

朱元璋越听越烦恼,“那剩下的那两样,是不是咱也不能随便过问?”

张希孟无奈笑笑,“原则上也是这样的,首先说人事,如果主公亲自提拔一个人,并且寄予厚望,如果这个人出了事情,最后到了不得不挥泪斩马谡的时候,也会损害主公的声望。最好就是让下面人举荐,一旦出事之后,举荐的人可以承担罪责。”

“再说刑狱等事,这部分有专门的刑统,九成以上的案子,都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办起来不难。只有向前面韩秀娘的案子,涉及到了新旧观念冲突,涉及到了大政,才需要主公过问,定个调子。不然的话,一旦某个案例主公过问,

弄成铁案,要是有差错,就没法推翻了。”

这一番话说完,老朱整个人都傻了。

他本以为自己成了吴王,可以放开手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经过张希孟这么一说,老朱突然有些丧气了。

怎么当了吴王,反而更束手束脚了?

他仔细思索,张希孟讲得也不无道理。

地位高了,权柄重了,越是如此,就越不好轻易表态,因为一旦出错,就影响巨大,不好收拾,还会损害自己威望。

哪怕是对的事情,也要考虑会不会打乱下面的节奏,影响整个大局……

“先生,照你这么说,咱,咱每天都需要干什么?”

“大约每天看两个时辰的中书省呈报就够了,再随手用印也就是了。”

“什么?”

朱元璋诧异万分,“咱,咱就负责用印?没有别的事情了?一个君王就这么轻松?"

“对啊,这就是所说的圣天子垂拱而治啊!”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抱着太阳穴,苦心思索……因为自己成了吴王,权柄地位大大提升,所以自己不能轻易表态,又因为不能轻易表态,所以自己要把大权交给下面的人…因为有权,所以没权!

这,这是什么鬼逻辑?

张希孟见老朱万分困惑,他忍不住暗笑,这回知道怎么回事了吧?你们家的后代子孙就是掉进这个坑里了。

为什么大明的皇帝多奇葩?

为什么一个本该宵衣旰食,兢兢业业的天子,却有功夫摆弄木匠活?

就是因为这一套官僚体系的存在,实际上君王能参与的政务,少得可怜。如果本身是个喜欢玩闹的,大可以把所有政务都甩给下面的人,几十年不上朝,也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了,皇帝被排斥在朝局之外,也就别怪国势日非,文官为所欲为了。

“不对劲儿!这个不对劲儿!”

老朱突然用力摇头,他猛地盯着张希孟,“张先生,你不要拿话哄骗咱!咱不怕有什么非议,具体的政务咱必须过问,尤其是在当下,万象更新的时候,你让咱当个太平君王?你,你这是胡说八道!”

朱元璋气得眼珠子都瞪圆了,难得说了重话。

张希孟倒也不害怕,而是笑道:“主公打算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咱要仿效天子上早朝,把他们都叫来,让他们在咱的面前,一项一项处理政务,咱亲自瞧着,没有问题之后,才能下旨!”

张希孟又是一笑,果不其然,又让自己猜对了……只要了解朱元璋的性格,再稍微明白一些政务的运作,你就会清楚,历史上的朱元璋为什么会那么勤奋,

为什么会天不亮就上早朝,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朱元璋,根本不用怀疑什么,如果他不这么干,那才叫奇怪呢!

“主公,臣斗胆问一句,有许多政务,是主公一下子就能看得清楚的吗?”

朱元璋黑着脸道:“咱,咱会多读书,多想办法……对了,不还有你给咱提醒吗?”

张希孟两手一摊,“主公,有好些事情,臣也未必清楚。其实吧,要让臣说,

上早朝,把大家伙都叫来,只有两种可能。其一,就是大家伙用一堆琐事,敷行搪塞,熬过去时间。其二,就是主公把大殿变成中书省,您自己担起宰相的职责,亲自负责政务。”

朱元璋眉头依旧凝重,“张先生,咱,咱说实话,还是有点想不通,难道历代帝王,都只是贪图安逸,才把大权交给宰相?为什么历朝历代,都离不开丞相这个位置?”

张希孟大笑,“主公,君王之所以为君王,就要心怀天下,俯视四海,要让臣说,天子需要考虑的是百年之后的事情,而丞相最多只考虑三年之内的事情。

一个国家,既要有人目光长远,又要有人关心当下的柴米油盐,这就是必须要宰相的原因所在。”

朱元璋再度思忖,貌似还真是这样,他就在努力思索未来,至于手下的文臣,

三年一任,只要任内不出事就好,考虑太多,也难为他们了。

当然了,也有人是例外……

比如张希孟,他就提出了千年兴衰轮回。

有人专注干年,有人抓住百年,有人只顾着当下…地位不同,心境不一,可见一斑。

老朱思索了再三,他似乎明白了张希孟的用意,他不是告诉自己什么都不用做,而是给他讲解,朝政运行的模式。

想到了这里,朱元璋忍不住请教道:“先生,想必你早有一番道理了,你看咱需要怎么办?”

张希孟笑道:“主公,我以为身为君主,应该总揽大局,比如说当下有多少急需要解决的事情,主公在这里拿捏妥当,然后由中书省汇同相关的衙门,一起商讨办法,期间主公也可以专门召集人过来,听取介绍,主公只有深度参与政务,才不至于被蒙蔽架空。”

“另外……主公应该避免被少数官员左右,所谓兼听则明,一些主要的政务,

不该局限于朝堂。民心民意要顾及,底下官吏的想法要照顾,最好还要安排一些专门的文臣,下到民间,仔细了解情况,拿出他们的方案。这样一来,主公综合各方意见,拿出来的东西,才能即保证贯彻主公意志,又保证不会出现大的疏漏。”

朱元璋眉头挑动,良久大笑,“好啊,先生是又给咱上了一课啊!”

正在这时候,李善长抱着一摞子公文来了,他一见张希孟和朱元璋谈笑风生,

竟然有种脊背发凉的不祥预感…

******

乐文

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响深远第一百五十八章 光复和州第五百七十三章 父慈子孝的大元朝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税务部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标第八百九十五章 统一货币第二百五十七章 谁不想过得好!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们也是人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纳税逃不掉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学习大明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亲戚第六十七章 咱曾经来此要过饭第六百八十五章 张相公驾到第四章 汉高祖如何第二百二十四章 张士诚看戏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门槛第八百一十章 张承天的生意经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三百三十四章 脱胎换骨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线出击第四百三十二章 陈汉覆亡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论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五百零九章 复旦第七百四十一章 来自老朱的赏赐第二百五十三章 吓坏的百官第六百九十四章 许观的信第四百六十九章 无敌的常遇春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银消失了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为本,日用为道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驸马第二百九十三章 坚定守住,就有办法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们是陛下的乡亲第六十七章 咱曾经来此要过饭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八百三十五章 固始鹅肉第七百七十章 小张先生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惨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二百九十七章 纠错第五百九十五章 弹劾太子的猛士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国第四百一十四章 岭南工商畅想第一百五十七章 装备碾压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们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军大都督第二百六十二章 歧路(补昨天的)第六百九十三章 请张相为学生复姓第七百二十四章 还是张先生懂咱第八百四十三章 马和三宝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俘营复盘事件第九章 论地主豪强的软弱性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饺子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七百七十章 小张先生第五百二十四章 张士诚,决不投降!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处罚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阶段战术第一百二十六章 粮食就是一切!第四百五十一章 开明的张相公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七百三十章 张相的新衣第八百六十章 我们应该反思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为士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妇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三百三十九章 送你一顶白帽子第九十三章 立功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军的良心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归来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三百零八章 怎么当吴王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军大都督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四十六章 平平无奇的张希孟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诺第三百二十六章 抡语来喽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乐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网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经济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夺一城第三百四十四章 丧子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一百三十六章 文正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征之国第八百六十二章 张太师是我叔叔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军的良心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们是陛下的乡亲第六百二十九章 请你吃牢饭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输了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四百四十八章 织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