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号汉王?

朱元璋定下了决战大计……同时清点手下兵马,他从金陵带来的士兵,加上丁普郎和傅友德的旧部,差不多有十万之众,此外还有一万五千名水师。

这就是朱元璋的现有的阵容。

如果大军决战,朱元璋还能动员出十万人投入战斗,如果把时间缩短到一个月,还能追加五万人。

也就是说,朱元璋的极限是二十五万人。

超过了这个数字,就要抽调防备张士诚的兵马,就要集中地方散落的士卒,降低对地方的控制。

总而言之,后患无穷。

这里面有个很无奈的事情,陈友谅因为肆无忌惮,不用在乎治下百姓生死,反而能在短期内,快速集中大军,做殊死一搏。

反而是朱元璋,由于处处把百姓放在前面,讲究爱惜民力,因此在爆兵的这件事上,束手束脚,不能放开蛮干。

而在这种两大集团进行生死较量的紧要关头,兵力优势能带来的巨大信心,甚至会影响最终旳结局。

大约就是因为相信优势在我,所以最终真的打了大胜仗。

所以张希孟和朱元璋商议的内容,就是分散陈友谅的力量,争取战略优势。

不管是明玉珍,还是五溪的苗兵,都是这个思路,包括送去一顶白帽子,也是要打乱陈友谅的节奏……

而就在他们刚刚结束讨论,一份密信,送到了张希孟的手里,来信之人正是刘伯温。

张希孟简单看了看信中内容,就迫不及待去见朱元璋了。

“主公,明玉珍果然发动了。”

老朱一喜,“怎么说?”

“他派兵封锁夔门,切断和陈友谅的联系,并且追尊徐寿辉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建立庙宇,四时祭祀。他自号蜀王,还扬言要替徐寿辉报仇!”

老朱抓过信,仔细看了看,忍不住哈哈大笑,“陈友谅噬主的后患果然来了,明玉珍在这时候,给他这一击,可不寻常!”

张希孟也颇为赞同……明玉珍实力雄厚,威望也高,进军巴蜀,战功赫赫。

哪怕他只提供除帮助以外的一切支持,也足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压力,毕竟他代表了一个行省。

如今陈友谅只剩下两个行省的地盘,面对朱元璋的一个行省,也不是那么不可一世了。

“主公,刘学士还提到他们现在的兵力已经发展到了八万人,实力相当了得,但是他们缺少一些东西,还请主公慷慨赐予。”

老朱本以为那边能有三五万人就不错了,没想到竟然发展到了八万,着实是了不得。

“说吧,想要什么?是兵器,还是钱财,又或者是粮食,咱都给他们想办法!”老朱答应得很干脆。

奈何张希孟微微摇头,竟然全都不是。

刘伯温写信,要的是罪行的文章,要的是印刷造纸的工匠,要的是能教读书识字的文人!

“主公,他们说了,兵器可以自己造,可以缴获,粮食也能自己种,还可以从陈友谅手里抢……唯独文章书籍,教书先生,他们变不出来,也抢不了。他们最需要人手,去把道理讲清楚,把苗民的斗志动员出来。”

朱元璋忍不住错愕,彼此相隔千里,处在交战的前沿,他们不要兵器,不要粮食,竟然要文章,要教书先生……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但是仔细想想,却也震撼。

兵器和粮食,都能解决。

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起兵反抗的理由,就是改变千年命运的纲领……从均分田亩开始,到华夏重兴,再到十六字的戒石教诲……在这段时间里,张希孟已经极大完善了整个思想主张,越发逻辑缜密,内容丰富。

当初汤和和刘伯温他们,选择千里迢迢,前往苗部,就是怀揣着理想,心中热血涌动,才义无反顾出发。

尤其是刘伯温,以文弱之躯,跋山涉水,不辞辛劳,不计生死……就是想真正为了恢复中华做出贡献,弥补半生侍元的过错。

他们现在所出的地方,十分偏僻,能得到外界的东西不多,便是张希孟的最新文章,也不够完整。

这样刘伯温如何能忍?

别的都能通过打仗缴获,唯独这个不行。

不光是他期盼着,还有不少开始读书识字的苗族少年,他们也急需这些东西……读书识字,为的就是明白道理,而张相的这些文章,就代表着至理。

朱元璋心中感叹,他也不得不承认,张先生给自己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正因为张希孟的存在,因为这一整套主张,才让他脱胎换骨,和陈友谅、张士诚之流,彻底区分开。

当然了,就算有好的主张,没人愿意执行,那也是不行的。

甚至可以说,只有落实下去的主张,才有意义。

从这个角度上看,张希孟和朱元璋是互相成全。

我给你理想,你帮我实现。

配合默契,天衣无缝。

朱元璋果断答应了刘伯温的请求,准备派遣一批读书人过去。

消息传下去,很快就有人主动响应。

高启、张羽、徐贲,这几個著名的才子,都愿意主动前往。

另外又准备了几十个木箱,里面堆满了书籍文章。

而且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想法,这边又征调一批造纸印刷的工匠,也随着同过去,把文化送入苗寨。

值得一提,高启等人准备出发,去传经布道。

另一个年轻人却选择了一项更危险的事情,那就是前往江州,面见陈友谅,把这顶白帽子给他送过去。

这个年轻人身形高大,形如病虎。

正是姚广孝。

“果然是少年虎胆,只不过你的身份还是太低了。如果你不怕死,可愿意跟着老夫前往?”

姚广孝大为惊讶,因为说话的人正是朱升!

这老爷子一把年纪,德高望重,哪怕张希孟和朱元璋,都对他十分尊敬,他老人家没事去见陈友谅干什么啊?

那家伙两次噬主,什么事情干不出来,万一对老大人不利,岂不是一大损失?

朱升看出了姚广孝的迟疑,忍不住笑道:“正因为老夫一把年纪,才没有什么用了。有张相辅佐上位,不会出什么纰漏。老夫正好去瞧瞧陈友谅,看看这家伙到底配不配当上位的对手?”

姚广孝再三迟疑,只能道:“晚生不认为老大人该去见陈友谅,但是晚生却是不怕。”

“那就好!”

朱升大笑道:“如果老夫没有看错,久后你必然为栋梁之才,辅弼君王,出将入相,也不在话下!”

朱升去见了朱元璋,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说的,竟然真的得到了老朱的认可,就这样,朱升携带着礼物,在姚广孝的保护之下,离开铜陵,坐着船,直奔江州。

朱升很顺利见到了陈友谅。

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的,毕竟朱升代表的是一个和陈友谅势均力敌,等量齐观的对手。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耍弄傲娇,半点价值也没有。

“孤即位汉王,汉人之王……相比之下,朱元璋只敢称吴王,是不是太过胆小了?”陈友谅笑着问道。

朱升淡然一笑,“汉王殿下,您定国号为汉,果然是大勇之举……中原百姓,以汉人自居。四百年大汉天下,留给后世子孙,太多的东西。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横扫大漠,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两汉武功之盛,高山仰止,五体投地。明犯强汉,虽远必诛,铮铮铁骨,耿耿丹心,这才是大汉气象。”

朱升目视着陈友谅,笑道:“汉王以此为号,想必也有和两汉争雄之意吧?”

陈友谅怔了怔,他定国号为汉,都没有想的这么多,这个老头儿,还挺会说话的。陈友谅突然大笑道:“不愧是枫林先生,孤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

朱升淡然一笑,“多谢汉王夸奖。老朽却还有一些疑问。既然殿下以大汉为号,可有什么恢复汉家河山之举?”

陈友谅不免惊讶。

朱升继续道:“大汉有虽远必诛的霸气,如今中原沦陷百年,社稷化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啊!汉王殿下,既然号为汉人之王,可有拯救黎民之心,匡扶苍生之念?”

朱升目光迥然,盯着陈友谅,不紧不慢道:“我家吴王已经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纲领。并且和刘福通结盟,待到时机成熟,必然北伐,驱逐逆元。汉王以为我家上位胆小,不如汉王,那老朽倒要请教,汉王打算如何超越我家上位?”

陈友谅的脸色瞬间难看起来,论起比拼格局,由于张希孟的存在,其他所有势力加起来,也赶不上老朱的脚指头。

陈友谅号为汉王,以为能占便宜,却不想让朱升抓到了把柄,几句话就把他逼到了很尴尬的地方。

你有什么作为?

陈友谅有些语塞,一旁的泼张张必先急了,冷笑道:“说那些都是没用的,靠着漂亮话,就能打胜仗,还要手里的刀剑干什么?让朱元璋把脖子洗干净了,我们立刻出兵,灭了朱元璋,而后挥师北伐,一统天下。这皇帝蒙古人做得,我们汉王如何做不得?”

朱升忍不住哂笑,果然是匹夫之辈!

他索性不再废话,只是让姚广孝拿出了准备好的礼物。

“这里有一顶白帽,戴在头上,汉王变汉皇……殿下,你自己思量吧,就凭你现在的种种作为,可能君临天下?当得起汉王尊号吗?”朱升嘴角带着淡淡的嘲讽,蔑视着陈友谅。

第九十八章 元军六十万第一百二十七章 馒头能破城第七百三十八章 两个大明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响深远第一百一十章 有后第三百三十四章 脱胎换骨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五百五十七章 谁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二百五十三章 吓坏的百官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岭南第一百零二章 朱元璋做好了战斗准备第三百九十四章 国号第六百八十章 识字卡第七百一十九章 来自李善长的一击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开二度张士诚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给我撑腰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卫司惹祸了第二百八十八章 得手第八百七十章 飞天第五百三十七章 御用佳品第五百八十七章 张希孟的小发明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军侯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驾亲征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学习大明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忘功臣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贾,不可自拔第七章 狠人朱重八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七百九十二章 驸马上门第六章 论守城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决战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诞生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缘第六百五十八章 丧尽天良的张希孟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写感想了第四百零八章 单向透明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贼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门槛第二百五十八章 快刀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三百二十二章 婚姻大事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军侯的格局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九十四章 饮马长江(三更到))第一百八十六章 张先生来了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团聚第六百六十三章 张希孟的仰慕者第一百八十五章 后继有人第五百九十七章 怀王千古第三百一十五章 财政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标的感悟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五百四十六章 我就是织毛衣的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将第一百二十八章 俘虏工作第一百六十二章 狱中悟道第九百一十二章 朱英还债第五百零二章 朱元璋请客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进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俘营复盘事件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来买粮的(新年第一更)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抚恤第七百八十六章 我会保你的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军的良心第八百七十九章 开国旧事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辅佐太子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孙的无为而治第七百九十三章 找陛下去第七百零九章 我们不会让父皇失望的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乐第一百零三章 决策第一百零三章 决策第五百九十五章 弹劾太子的猛士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过考试了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万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为士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们并肩作战吧!第八百九十三章 铸造金鼎第二百三十八章 朱家军的优势第七百零六章 师表大明第六百六十一章 废掉第六十七章 咱曾经来此要过饭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进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兴起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开禁酒令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决战第六百四十一章 勋贵出路第五百零九章 复旦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们也是人第六百八十七章 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