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统刘福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已经习惯了张夫子的定位,习惯了张希孟的格局气度,把他当成了辅佐圣主的当世大贤。

但就像人们忽略孔子的可怕战力一样,大家伙似乎也忽略了张希孟可是“四阶段战术”的提出者,李善长的不少操作手法,张希孟都是清楚的,甚至说他们俩就是同谋。

此时此刻,面对要广揽贤才,跟朱元璋争正统的刘福通,张希孟只想仰天大笑,放心,刘太保,金陵群贤,保证满足你的需求!

要多少有多少,就算不够,我也给你找出来!

很快,在张希孟麾下就聚集了几位特殊人才,战俘营提举胡惟庸,这是个脸色微黄,上身前倾,谨小慎微的文官形象。

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在战俘营的手段,那就不会这么想了,毫不夸张讲,朱家军九成的将领,手上旳人命,都不及他多。

这就是一条匍匐在羊皮下面的毒蛇。

当然了,他还远远不够粗壮强悍,此时此刻,依旧只能战战栗栗,趴在地上,不敢多动一步。

而在胡惟庸之外,竟然是参政朱升,还有施伯仁,刘三吾……这几个人凑在一起,实在是有点不搭,属于魔家四将乱入东北四天王,两个画风的一群人,他们能共同商量什么事情啊?

“这个吗,就需要几位出具一份名单了。”

刘三吾看了看之后,战战兢兢道:“张相,我,我以为岭南之地,士绅儒者本就不多,张相又要兴学,少不得人才,我看,我看能不能,高抬贵手?”

“能!”

张希孟干脆回答,竟让刘三吾不知所措,自己不会又说错了吧?

这回倒是朱升开口了,他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名册,递给张希孟。

“这里面有二十多家江州的士绅儒者,他们全都对上位有所不满,若是张相觉得妥当,就把他们送去吧。”

张希孟接过来,仔细看了看,微微皱眉头,“还是太多了,比如这个吉安府的杨家,就没有跟着揭家一起谋夺赣江生意,还有些自知之明,刚刚刘参议说得对,咱们要兴学,还是需要读书人的。这里面就算有所不满的,也要分个三六九等,实在不成,还能发配岭南,让他们教书也是好的。没必要都甩给刘福通。毕竟在我这里,还是要人尽其用,物尽其才,一头牛,咱们也要想办法扒两层皮!”

面对如此恐怖的宣誓,刘三吾简直有点傻眼,难道他这双眼这么瞎吗?

不过话说回来,他总算闹明白了,敢情张希孟不是打算清洗士人,而是要把一些不听话的送去给刘福通。

总算不用死人,这也是好事情。

“张相,我,我在岭南几年,倒也是能提出一份名单,只是……”

张希孟见他为难,便笑道:“你不用担心有损朋友之谊。这一次绝不是设计陷害,只是我们要推行均田,要做种种改革,确实有人不喜欢,那我们给他们一条路,可以携带一些财产,前去亳州,投靠刘福通。日后若是刘福通能赢……还有他们衣锦还乡的时候,如果刘福通输了……我们也会按律法办事,只要没有恶行,最多重新做老百姓,断然不会有其他事情的。”

张希孟说得轻松,仿佛真的没有什么事似的。但是如果在迁徙途中,或者到了亳州之后,面对元廷官军围剿,丢了性命,乃至于卷入韩宋的内斗,生死族灭,那可就不是张希孟能管得了的。

总而言之,张希孟的态度就是我随意,你梭哈吧!

那么叫这几位过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朱升提供了江西的名单,刘三吾提供了岭南的名单,至于施伯仁,他提供的是浙东的名单。

多的十几家,少的三五家,一共凑出了百十几个人,基本上都是最反对均田,最厌恶朱家军的,这里面有以元廷忠臣自诩的,也有号称要当伯夷叔齐的,还有表示要誓死捍卫孔孟的,反正什么品种都有,保证了品类齐全。

刘福通不是想维护大宋正统吗?

放心,保证是原汁原味的大宋风味,就连结党营私,互相攻讦的优良传统都保持着,争取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不过对张希孟来说,这些人只是添头,真正要送走的是多年来,积累的渣滓,最好一次清理干净,不求别的,能安宁个三五年,就已经赚大了。

其实要说这些年,朱家军积累了多少乱七八糟的东西,还真不好说,但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就比如说历次俘虏的元军,数量绝对超过二十万。

这二十万里,除了康茂才,朱亮祖这些,被编入朱家军的,还有也先帖木儿等人,接受了改造的,尚在服苦役的,还有十万出头。

这些人都归胡惟庸管,另外,各地推行均田,得利的固然是清白人家,但是那些豪绅地主,他们的亲眷爪牙,豢养的打手,以至于山贼土匪,混混流氓,还有衙门之中,被裁撤的元廷旧吏,尤其是那些干过不少坏事,民愤很大,又不足以处死的。

加起来也有一二十万之多。

当前朱元璋治下,总计人口两千万出头,其中淮西之地,包括扬州在内,也就二百万人左右,应天等地,统统加起来,超过一千万。

而江西一地,在红巾起义之前,有一千四百多万人,现在也有一千一百多万人。

三处合在一起,也就是两千多万人,构成了朱元璋的基本盘。

而这么多人口,足有三十多万乱七八糟的渣滓,平均一百个人,就有一個半人有问题的。

这要是不处理了,早晚炸开,后果不堪设想。

“张相,下官斗胆谏言,这些人虽然不才,但是在下官手下,还是能老老实实干事的。上位要修河工,建城池,自然是离不开劳力,这帮人往死里用,就算累死了也不心疼,不知道张相以为如何?”

张希孟听在耳朵里,微微一笑,“胡提举,我问你,你甘心一辈子提举战俘营吗?”

“这个……下官,下官愿意为上位做任何事情,还请张相明察。”胡惟庸战战兢兢道。

张希孟一笑,“我没有别的意思,你立了功劳,高升一步,是必然的的。我的意思是不能一直这样下去,毕竟人都有恻隐之心,那是好几十万人,不是好几十万牲口。你忠心耿耿,办事牢靠,主公有心提拔你,我也乐见你往上走……但是人在官场,总要讲究个名声,你说是不是?”

胡惟庸下意识瞪大眼睛,腮帮子的肉一抽一抽的,又惊又喜,简直控制不足自己……高升一步!

他做梦都想,管理战俘营,说到底都是个干脏活的,在这里待久了,名声臭了,朝臣都不愿意带他玩,就算想高升一步,进入六部中书省,那也是不可能了。

其实张希孟也有一句话没说,有朝一日,胡惟庸为了洗白自己,没准会要求赦免这帮人,并且以此作为晋升的资本。

还是那句话,数十万人,到底不是一个小事情,能提早解决了,最好不过。

“胡惟庸,把事情办得漂亮一点,如今主公要增加一个部,少不了能臣干吏。”张希孟只是淡淡说了一句,随即拿起了茶碗,低头喝茶。

胡惟庸大喜过望,新成立的不就是税务部吗?

让自己担任税务部尚书?

这可是天大好事!

他正要道谢,说几句好话,可是见张希孟端起茶杯,他明白过来,原来张相不愿意听这个,人家提拔你,似乎还真是出于公心。

胡惟庸起身,默默向外走,走了没有三步,突然,胡惟庸转身,又跪在地上,默默给张希孟磕头,然后才躬身退去,谦卑恭顺到了极点。

等他走后,张希孟把茶杯放下,瞪着这个人的背影,微微叹息。

果然,就算有些人,明知道算不得善类,却也要用他们,不光是能办事,关键还懂事啊!

新的税务部,肯定要和户部抢夺财权的,把商税收上来,必要的时候,还要把田赋也抢过来,一统财权,至于户部,则是老老实实,负责统计户口,制定规章制度,扶困济危,把底层的治理做好。

只不过胡惟庸这条恶犬在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必定会膨胀,到时候要用谁把他干掉呢?

张希孟默默思量……反正他是把胡惟庸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胡惟庸本人还不知道,他这种人,一旦见到了好处,那是可以连命都不要的。他果然行动起来了。

短短时间里,第一批“贤才”就从淮西出发,向着开封赶来。

原来刘福通的北伐已经有了成果,他也把韩宋的都城从亳州迁到了开封汴梁。

没错,完颜构没做到的事情,刘福通替他完成了,大宋朝终于还于旧都了。

本来刘福通对这些事情没什么感觉,但是朱元璋能跑去崖山祭祀,还写文章炫耀,咱老刘就不行了?

他愣是拉着手下文武,好好庆祝了一番,还让韩林儿祭祀天地,宣布还于旧都,他们才是大宋正统,比临安的完颜构还正!

而就在这时候,赵继祖喜滋滋告诉刘福通,第一批三万大宋忠良,士林贤才,已经到了!

“是吗?竟然来了这么多人!看起来朱元璋果然不得人心!俺要亲自迎接!”刘福通哈哈大笑,欣喜若狂。

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根本第十章 夫人在行动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们对得起我爹吗?第四百八十章 张相立大功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变,从教育开始第十三章 重八守城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七百七十七章 贫家子的胜利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给百姓的礼物第二百四十八章 不一样的朱家军第七百二十四章 还是张先生懂咱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线出击第三百六十二章 死一百次第三百三十六章 为反贼立传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认输了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给我撑腰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溃败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四百六十四章 弃河南,守河北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五百八十六章 封狼居胥第七百八十八章 还是儿子第五百二十七章 从丝绸作坊开始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凤的亲事第三百三十二章 冲突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四百四十八章 织毛衣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二十四章 落脚之地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写感想了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税务部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征西大将军第六百一十一章 会说话的蓝玉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华夏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六十三章 战略大师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报捷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长悟了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养储君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购第五百二十六章 张相公出马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六百六十六章 布局下一代第四百八十章 张相立大功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的成就感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军侯的格局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导下属第八百三十章 偷家狂魔蓝玉第一百七十七章 刘伯温考试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网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朱元璋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第二百四十章 红烧肉有的是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四十五章 李善长第六百九十二章 张相公收徒了第十八章 不屈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谋反第三十一章 吃朱家的饭,使朱家的钱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标的反应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让皇后太寒酸第四百零二章 请孔家做个大元忠臣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六百四十一章 勋贵出路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六百一十八章 张相赠诗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变第三百八十九章 红巾大联军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三百一十六章 总算第三百九十六章 吴王的请帖第一百七十七章 刘伯温考试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应天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三百八十九章 红巾大联军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庙祭祀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凤的亲事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贾,不可自拔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谢大明皇帝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驾亲征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门槛第八百零二章 老朱求救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复兴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决战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五百零三章 鲤鱼焙面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问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许士大夫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