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

马氏带领着一批家眷赶到了驴牌寨,随着她来的自然还有沐英……小孩子真是一种很神奇的物种,跟豆芽菜似的,一天就能蹿很高。自从跟随了老朱两口子之后,沐英是交了好运。

吃饱穿暖,收拾的干干净净,才几个月的功夫,就高了一大截,而且小家伙也开始读书启蒙,还跟着一些大人舞刀弄剑的,文武双修了属于是。

见到张希孟,他喜滋滋冲过来,可是当张希孟伸出手,想要摸他的脑袋的时候,沐英连忙转了一个圈,虎着脸道:“不许摸,会不长个的!”

张希孟忍不住发笑,这是小崽子长大了,想当初蜷缩在自己腿上的时候,怎么忘记了?

好在张希孟也知道小男孩的心思,便笑道:“好,说得好!长成大个子,好当个冲锋陷阵的猛将!”

听张希孟这么一说,沐英立刻眉开眼笑,站在了张希孟身边,美滋滋的,很得意。

这时候马氏也笑着过来,主动问道:“眼下的情形可好?小先生怎么有空?”

“夫人放心,我可不敢偷懒……眼下军中又多了位人才,大小事情都由他操持,一切都在变好……”

张希孟向马氏笑呵呵介绍,然后把他们请到了帐篷休息。老朱还在外面巡逻,要防备横涧山方向的元军,因此需要一些时候才能回来。

张希孟就把沐英叫过来,好奇问道:“你,你们家还有人吗?我是说原来的那个。”

沐英小眉头紧皱,“我爹好早好早就死了,那时候我好想才五岁,我就记得,我爹活着的时候,经常给我买肉吃……后来爹病了,有好些人来我们家,把东西都抢走了。再后来我娘带着我,东躲西藏的,再后来她也死了。”

回忆起这些惨痛的过去,沐英的脸色惨白,双拳握紧,浑身不自主颤抖。马氏看的心疼,忍不住把他拉过来,揽在怀里,然后才对张希孟道:“怎么回事?莫非有什么消息?”

张希孟点头,“夫人,刚刚来了一个沐家的人,说是他的远房伯父。”

听到这话,沐英突然变了脸色,惶恐吼道:“我,我不跟他走!”

马氏急忙道:“别怕,有娘在,没人能把你带走。你张大哥也不会把你送出去的。”

张希孟解释道:“自然不是要送你走……是你这位伯父想要说个情儿,对他们家网开一面。沐家也算是大族,田亩人丁不在少数,希望分配的时候,能给他们一点方便。”

马氏最初以为是穷亲戚投靠,可是听到沐家还挺有钱的,顿时沉下脸,“怎么回事?既然沐家有钱,为什么连他们娘俩都不养着?这还算亲戚吗?现在又来舔着脸求情,他们家人也太不要脸啊!”

马氏半点客气不讲,直接撕开了沐家人的脸面。

小沐英虽然没有多少记忆,但是潜意识里也对这一家子极为鄙夷,小脸蛋绷着,半点笑容没有。

“夫人,这事我打听了一下,还真弄清楚了一些缘由。”张希孟深深叹口气,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这个乱世,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定远,沐氏不是一个小姓,甚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沐氏最初起源端木,后来省略为木,再后来又加了三点水。

似乎有一种说法,沐英是后来自己改的名字,原来的名字已经不可考证了。这也没什么错,毕竟一个八岁的孩子,被人收养了,恰逢战乱,彼时老朱还在郭子兴手下,也没什么势力,等到沐英长大,定远这边已经被乱兵犁了不知道多少次,查不清楚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由于张希孟的参与,老朱明显比历史上更加强大,名声更盛。

再加上分田方略的确定,触动了一群人的利益,他们挖空心思,寻找关系,自然而然打听到了朱元璋干儿子身上。

张希孟也顺势弄清楚了沐家的事……在沐英很小的时候,他爹的确很有钱,还有不少田地。

“大约就是主公家中遭灾的那一年……儿子降生,沐父很是欢喜,觉得老天恩赏,祖宗积德,又见灾民遍地,佃户艰难。他主动把田租降到了三成,不少佃农感激涕零,感谢大恩大德。”

这事连沐英都不知道,听说自己老爹是个好人,他很是惊喜。

“张大哥,那后来呢?”

张希孟无奈,“后来就被沐家的其他几房,联合本地的士绅逼宫,要求你爹把田租涨上去。”

沐英傻了,旁边的马氏也怒了,“这是什么道理?大灾之年,民不聊生,怎么降田租反而成了错?”

“正是因为灾年,才不能降,不但不能降,还要逼着多交田租!”张希孟无奈说道,马氏听得瞠目结舌,愣了好半晌,的确想起来,是有这么一回事儿。

太平年月,地主只能挣点田租,

可是遇到了灾年,那就不一样了。

首先,老百姓想要活着,就需要借贷,不管是钱也好,还是粮食也好,总是在等米下锅的时候,利息不会低,甚至干脆说,就是你还不起的利息。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逼债,榨干你的家产。有些佃农是有自己几亩田的,只是觉得租田还有利可图,才会租田。

因此借着灾年逼债,就能把最后一点田拿走。

没有田地也不怕,不还有房产,还有女儿吗!

什么叫吃干抹净,敲骨吸髓啊!

你说难道地主就没有好人,都是这样的货色?

当然是有好人的。

比如沐英的爹,他就主动降低了田租,帮着佃农度过灾年。

可就是他的善心惹来了大祸……你可怜穷鬼,我们不可怜啊!我们还想要那些田呢!你敢砸我们的生意,我们就敢跟你玩命!

几乎一夜之间,沐英的爹就成了众矢之的,外人骂他,家人也不容忍,甚至沐家人干脆带头,跑去大骂,还扔石头,泼狗血。

弄到了最后,嚷嚷着要把沐父逐出沐家。

沐父实在是扛不住,就只能答应分家……可在这时候,有出了问题,那几房勾结县衙的官吏,在分家产的时候,把最值钱的田亩都给那几房,只留给沐父一些浮财。

反正你不会经营,不知道珍惜田亩,还给你干什么!

县衙的官吏也站在沐家这边。

就这样,沐父除了一点钱,什么都没有捞到。

不服气吗?

独木难支,又能怎么办?

沐父也不想和自家人撕破脸皮,又不想坐吃山空,他就想着做点生意,挣点钱。

可生意那是那么好做的,而且自此之后,灾荒不断,流民遍地,沐父很快赔了大半家产,一病不起。

而在沐父死后,沐家人竟然又上门,想要把剩下的那点钱也给抢走。

他们在葬礼上大肆花钱,有摆酒宴,吃流水席,让沐母出钱,摆明了是想吃光他们。

沐母一介女流,也是敢怒不敢言,这帮人摆明了吃绝户,可她还有一个儿子,不能就这么被这帮人给害了。

沐母在丈夫下葬之后,偷偷带着仅有的钱,背着儿子,逃了出来。

这就是想当好地主的下场!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沐英五岁之前,后来虽然母亲也跟她偶尔念叨,但沐英毕竟还小,知道的不多,也谈不上完整的记忆,如今让张希孟把前因后果说出来,小家伙气得嘴唇都青了。

马氏更加震怒,“这算什么亲戚?分明就是一群白眼狼!现在还敢登门,无论如何,也不能饶过他们!”

张希孟点了点头,却把目光看在了沐英身上,马氏也明白过来,说到底这还是沐家人。

她抓着沐英的胳膊,声音柔和,低声询问:“我的儿,你怎么想?”

沐英瞪圆了眼睛,气得眼泪在眼圈乱转,替自己的父母委屈,他咬着牙,怒道:“我叫朱英,我不认他们!”

马氏心疼地一把抱住儿子,泪水也涌了出来,随后一抬头,冲着张希孟道:“还愣着干什么?他不是你兄弟?快给吾儿出气去!”

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寝食不安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玺不如金印第四百零六章 国公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应天第四百六十六章 总动员第三百七十二章 未来的官制第八百四十章 聪明人番外篇:爱钓鱼的老张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阶段战术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为民除乱第四百零九章 最强防刺杀衙门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戏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围攻第六章 论守城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学习大明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试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盘棋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驸马第四十二章 张家老仆第四百八十四章 贾鲁河第五百五十四章 我们想回家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论第三百零四章 国珍飘零半生第四百七十四章 刘福通走了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将第二百五十二章 联手李善长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根本第三百三十四章 脱胎换骨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礼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镇校之宝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镇校之宝第三百七十七章 考试成绩出来了第二百二十二章 实践出真知第八百零三章 印钱就是第四百一十七章 国法无情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张相学习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镇校之宝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义第一百二十六章 粮食就是一切!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传人第五章 知识就是力量第八百六十六章 衣冠大明第三章 书与画第四百四十九章 张相的终身大事第六十三章 战略大师第五百二十三章 天下一统拖不得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们并肩作战吧!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盐法第三百五十章 诈降的人选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玺不如金印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标第四百六十七章 光复陕州第六百九十章 师道第三百二十三章 脸都不要了第六百九十九章 济民学堂,救济斯民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难,找张相第四百八十九章 张希孟的为臣之道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壮矣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两桌客第八百四十一章 敲诈李善长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围攻第三百一十九章 权柄到手第三百零三章 即吴王位第四百零五章 阅兵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万民一心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标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号汉王?第三百二十四章 丞相的自我修养第七百四十一章 来自老朱的赏赐第六十三章 战略大师第八百七十九章 开国旧事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诗第五百七十八章 传国玉玺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八百九十五章 统一货币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赏第七百三十章 张相的新衣第一百四十四章 水师来投第一百七十七章 刘伯温考试第八百八十四章 是大明成就了你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岭南第七百零九章 我们不会让父皇失望的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开两朵第三十四章 元璋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购第九十八章 元军六十万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将入相第一人第五百五十六章 美好的姻缘第四百三十五章 姚广孝的新官第七百三十章 张相的新衣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礼第四百零一章 群贤毕至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谢大明皇帝第六百四十一章 勋贵出路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张相学习第一章 元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