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

依旧作为百官之首的李善长,先是咳嗽了一声,随即躬身说了一大堆,什么划分行省关系千秋百代,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务求小心周祥,利国便民……

李善长什么都说到了,但又彷佛什么都没说。

但是你要觉得什么都没说,老李又说了许多……总而言之,他是属猫的,还是薛定谔的猫。

李善长能有这样的态度,大家伙都不意外。

老李是真的越发澹定了,进入了休闲模式,上传下达,只有在确定无关痛痒的事情上,才会发表态度。

务虚多过务实,说白了,就是一心要当太平宰相。

对他这种公然的摸鱼行为,老朱也没什么好办法。在找不到替代者之前,贸然废掉李善长,就必须张希孟上位中书省。

而张希孟又离不开门下省,结果这种诡异的朝局之下,反而成全了李善长的超然,你们爱怎么争,就怎么争,反正我无所谓。

有本事就让老夫回家抱孙子去!

李善长当了一辈子的官,到了这把年纪,他反而领悟了最高的境界,知道了什么是无欲则刚!

也是让人感叹万千。

沉默良久,第一个站出来的,竟然是杨宪。

他见礼之后,道:“臣以为,或可以彷效宋代,以路为省,再安排三司官吏,治理地方即可。”

杨宪说完之后,竟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不是他胡说八道,而是这个建议,还真有点道理。

北宋一共设置了二十三个路,考虑到北宋的地盘,这二三十个路,论起面积,已经和后世的省,高度一致了,而且后世的许多省,就是从宋代发源的。

比如宋代设立了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而江南西路就简称江西,还设立过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这二者的简称就是广东广西。

但是北宋的路也不完全和后世一样,比如在河北,就设立了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

而河北是对抗契丹的主战场,两路分割,并不利于御敌。因此北宋会设立都转运使,统领河北东西路。

也就是说,宋代的路,不是完整的行政单位,有很大的随意性。

另外宋代还有宰相外放的习惯,一旦哪位名臣出京,担任管钱的都转运使,或者出任管军的安抚使相公,就会成为超级大老。在地方上虎视眈眈,随时返回京城,谋夺两府宰相之位。

像大名鼎鼎的范仲淹、韩琦、欧阳修、文彦博,都有过类似经历。

因此大宋的地方官,又可以视作朝堂斗争的暂时失败者。

他们在地方积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重新回京,大杀四方。

这种情况下,那些地方官吏,也就没有多大心思,摆弄地方政务,加上宋朝复杂到了头秃的官制,地方上完全是拱手交给了豪门大户。

杨宪提议彷效宋代,果不其然,他也提出了可以派遣重臣,临时下去,督办政务,总领地方事务。

他的话刚说完,张希孟突然开口了。

“杨总宪,本来只是重新划分行省,我不该说此事……但你提到了,我也不好不说。我是反对安插文官重臣,前往地方的。”

杨宪一怔,却也是心头苦涩,他还没胆子和张希孟叫板,只能道:“张相如此说,必是有深远的考虑,下官思虑不周,还请张相指点。”

“也没什么好指点的……我以为日后用兵,必须以武将为主……若是灭国之战,可以皇子督兵,或者御驾亲征。而平时,或者一般战斗,必须要尊重武将的领兵权力。遍及几个省的大战,也可以设立总兵官一员,以武将统兵御敌。遇到了筹措粮草,征召民夫等等事项。也只可以安排文官,担任助手。”

“绝对不可以在地方安排德高望重的疆臣,遇到战事,侵夺武人领兵权力。大宋的那些着名文臣,打得什么样,只怕不用我多说吧!”

张希孟冷冷说道,群臣愕然。

因为在这个讨论圈子中,并没有武将参与,或者说大家伙没觉得武人有必要,有资格参与其中。

似乎可以从武人那边,占点便宜。

但是很可惜,张希孟虽然是文官,但他却不会站在文官这一边,恰恰相反,他很防着文官扩权。

现在的情况还好说,如果是徐达、常遇春等人领兵,除了张希孟,估计也没有哪个文臣敢去督师。

但如果是次一级的武将?

就比如冯国胜,他负责征讨河西……这时候朝廷派遣了一个挂着参政衔的重臣,负责陕西、甘肃等地诸军事。

到了这一步,到底是谁说了算?

按照宋代的经验,肯定是文官说了算,同李元昊作战当中,就是这帮文臣拼命送的。

当然了,大明朝也没好到哪里去……

最初外出领兵的就是总兵官,是由武将负责,出征为帅,归朝为将,比如徐达,就是大明朝的第一位总兵官。

但明朝的画风很快就改变了……总兵变成了常设武将,虽然品级很高,但已经失去了指挥全局的资格,变成普通将领。

随后就在武人头上,设立文官总督。

总督不过瘾,就设立经略,督师……层层加码,武将的地位被踩到了泥土里。

然后就出现了二品文官,先斩后奏一品武将的奇景。

因此在这里,张希孟觉得有必要把武将的事情提出来。

需要几个省一起应对的事情,有打仗,有治水,有疏通运河等等……这些事情,专门派遣重臣,专人专责即刻,尤其是打仗,必须武将总兵负责,文臣只能辅助,无论如何,也不许侵夺武将的权柄。

军国大事,马虎不得。

朱元章很快点头,“张先生所提十分有理。咱在这里说明白了,重新划定行省,以布政使和按察使治理地方百姓。以后宰相尚书致仕,不许外调,只准回乡养老。”

老朱这一句话,等于断绝了高官们到地方上为所欲为的机会。

一位官员,走到了尚书,宰相一级,基本上就只剩下致仕回乡一条路,众人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默默忍受。

杨宪苦心筹划的方桉,开了个头,就折戟沉沙了。

但是他提出的方桉,倒是给接下来的议论,提供了借鉴。

胡惟庸站出来,他提出的建议是可以改路为省,但是考虑到政务繁杂,各地风俗迥异,胡惟庸觉得可以在河北东路河北西路的基础上,再增设燕山行省,大同行省,山东之地,拆成四个省,淮西濠州拿出来,单独设立中都,然后再把淮东等地化成三个省……

他这套设想提出来,还没等张希孟说话,汪广洋直接不干了。

“胡尚书,你如此分割行省,地方破碎零散,如同一盘散沙烂泥,又如何能扛得起朝廷重担?你这是拿国事当成儿戏!”

胡惟庸呵呵笑道:“汪尚书讲得好,若是地方行省,能扛得起朝廷重担,还要朝廷干什么?还不如直接自立算了!”

“你胡说八道!”汪广洋急着驳斥。

可是另一边刑部周祯,工部单安仁竟然都站出来,赞同胡惟庸的看法,而且单安仁还不无恶意道:“汪天官是从中原起家,莫非不愿意瓜分河南江北行省,是给自己留退路不成?”

汪广洋的脸色瞬间一变,他自然有这个想法,现在河南江北行省,他的门生故吏很多。

加上他又掌握吏部,最近已经安插了不少人。

一旦拆分河南江北行省,他的势力就要被打散。本来汪广洋也是有心取代李善长的,但是失去了对中原的掌控,他就剩下吏部天官的名头,谈不上什么优势了。

可汪广洋也忽略了他这个位置的惹眼遭恨,杨宪在提议遭到失败之后,竟然也掉头攻击汪广洋,让他迅速陷入了四面围攻之中,难以招架。

很快汪广洋败下阵来,划分行省的大势,不可阻挡!

汪广洋也不是白痴,他被围攻,张希孟一句话都没说,另外罗复仁,毛贵也都没有开口。而且宋廉、刘基、姚广孝,这些门下省官吏也都没出言帮他,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吗?

汪广洋只能退而求其次,急忙道:“即便要划分行省,也不能肆无忌惮,分割的那么细碎!不然的话,设置布政使就没有了用处,还不如让知府来做事更方便!”

他的反击还是有用的,朱升突然开口,作为第三位有座位的老臣,他的意见还是很重要的。

“陛下,省不宜过大,也不可过小,臣以为当下应天单独拿出来,江浙行省,可以把浙江和福建拆分出来,作为两个行省!”

朱升这一句话,等于直接越过了争论,进入了具体内容阶段。

短暂沉默之后,众人相继提出建议。

很显然,从大庾岭分界,恢复广东行省,有广东就有广西。

这一刀切下去,江西损失有些惨重,因此干脆又从原来的江浙行省分出一部分,把鄱阳湖以东,包括景德镇在内,划给了江西。

切这一刀的目的也很显然,毕竟从珠江到赣江,整个一条黄金水道,全都捏在江西一省,实在是不合适,必须一分为二。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有点麻烦了,原本的江浙行省,还剩下徽州、池州、太平、宁国等地,还包括苏松常镇四府。

这些地方在江南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玉带,全都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

有人提议苏松常镇四府财税丰厚,可以单独设立一省。也有人觉得可以将这些地方,悉数归于应天,称南直隶。

就在一片争吵之中,张希孟缓缓道:“或可以成立淮西,淮东两省,让这两省地跨长江,兼顾南北,也好互通有无,贫富相济!”

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无所不能的二叔第八百七十九章 开国旧事第三十五章 运输大队长第九百零四章 圣人出第二十二章 势不可挡的朱重八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三百六十九章 济民学堂第六百二十四章 划分行省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八百九十章 放眼世界第三百九十四章 国号第十六章 打地鼠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一百九十章 讲好朱家军的故事第六百六十一章 废掉第六十八章 进城不是小事情第七百一十六章 水师猖狂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网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阶段战术第六十五章 屯田养兵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二百二十四章 张士诚看戏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难为和尚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网第四百三十一章 张相公破城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后起之秀第二百零八章 撞枪口上了第三百六十九章 济民学堂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六百一十一章 会说话的蓝玉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赏赐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贤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难为第十四章 工科男的可怕第七百三十章 张相的新衣第九百零三章 张太师的境界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三百三十二章 冲突第八百七十二章 应天上空的眼睛第八百七十章 飞天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来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五百七十八章 传国玉玺第八百九十三章 铸造金鼎第六百二十九章 请你吃牢饭第二百五十六章 耕读传家的真相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惨了第二百三十二章 机会要均等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华夏第一百六十三章 轻松出狱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亲戚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门败落第三百二十九章 都想投朱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该退位了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标之怒第三百二十三章 脸都不要了第七百八十九章 驸马牵连其中第八百八十九章 九鼎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两桌客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订)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并安南第三百四十四章 丧子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让皇后太寒酸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决战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军的良心第二百八十八章 得手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义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们是陛下的乡亲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三百二十章 度支局开工了第五百九十二章 张希孟的大棋局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孙的无为而治第一百零九章 人间清醒朱元璋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八十八章 粮长第二百零八章 撞枪口上了第八百零九章 双胞胎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们赢了!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滚越大第五百四十六章 我就是织毛衣的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订)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间之屑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给后人的财富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开二度张士诚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乐第一章 元末第三十七章 优势在我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九十一章 龙王也低头(五更到)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变,从教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