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朱标的做事小技巧

老朱到目前为止,儿女数量超过了二十,其中最大的朱标,已经和常遇春的女儿成亲,距离当爹也不远了。

而其他兄弟姐妹,最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哇哇大哭呢!

所以说朱标就是他们第二个爹,长兄如父,不是开玩笑的。

自从张希孟离京之后,朱标也事实上承担起内相的职责,外面的政务李善长负责,但是送给朱元璋的东西,他都要提前过目,分门别类整理妥当。

那些文臣的各种建议,调查报告,军情司的情报,也都要汇集到朱标的手里。家事国事,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

还不到二十的朱标,总是皱着眉头,眉宇之间,渐渐形成两条难以舒展的深沟,给老朱当儿子,可不容易。

更何况现在政务复杂,国事如麻。

幸好在张希孟的影响下,老朱改了不少毛病,朱标总算能喘口气。

皇家上下,凑在一起,愉快地吃了一顿晚饭,趁着这个机会,把那些小皇子,小公主,挨个抱到了老朱面前,让这个当爹的瞧瞧。

看着这一大帮孩子,老朱也是心花怒放,别的不说,他是替老朱家开枝散叶了,哪怕面对祖辈,也能骄傲自豪了。

只是家虽然兴旺了,但是国却是未必。

吃过了饭,老朱把朱标留下来,又让马皇后也过来,一家三口凑在一起,打算算算账。

“最近几天,中书省那边虽然没有动静,但是咱听说了,吏部拖欠了一个月的俸禄,好些人都在闹腾,说是国库亏空,都怪咱好大喜功,这国库的账,到底是怎么回事,朱标,你清楚吗?”

朱标忙道:“父皇,孩儿也确实听说了,而且孩儿还去请教了宋学士和刘学士。”

宋濂和刘基,不光是张希孟的手下,也算是朱标的师父,人品学识,都是朝中公认的。

老朱道:“他们怎么说?”

朱标道:“归根到底,还是支出一下子增加太多。自从天下一统之后,咱们的田赋这一块,增长就慢下来了,其中只在河南等地,略有些提升,但速度也不快。”

这一点谁都没有办法……像当初朱元璋从淮西打到了金陵,一下子多了许多膏腴之地,均田之后,收入立刻暴增,吞并了江西,实力更是成倍增加。

但是随着整个天下纳入版图,这种情况就少了太多。

虽然北方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开垦荒地越来越多,可以提升田赋……但是这些地方根基薄弱,没法一下子增加太多,不然又会出事。

而且还有黄河要治理,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田赋的水平,也就这样了,根本指望不上,这就是一笔死钱。

剩下的就是商税,这部分倒是很可观。

其中盐税足有八百多万贯宝钞,关税也突破了两百万两!

注意啊,关税是收金银的,折合成二百万两白银,这些都会成为大明国库的储备,二百万两白银,至少能发行一千万贯宝钞。

另外赣江水道,长江航运,大运河等处,再有各大城市,茶叶、丝绸、瓷器贸易、北方的骡马、木材贩运……这些也能提供两千万贯以上的岁入。

坦白讲,在张希孟的安排之下,大明的财政结构,可比历史上要健康多了。由于彻底的均田,田赋这一块比历史上多了不少,盐税虽然没有增加,但是食盐价格非常低,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进而消费能力上去了,直接结果就是商税快速增加,民间恢复元气的速度,相当惊人。

应天、苏州、杭州、扬州,这些地方,甚至要比元朝的时候,还要兴旺许多。

但凡事都有两面,张希孟搞得这一套体系,需要大量的官员负责政务,又需要充裕的人才队伍……说白了就是兴学和改革官制。

最近这些年,先是增加了外务部、税务部,商业部,随后又分出了学部和教化部,然后为了清扫三姑六婆,老朱又自己鼓捣出了缉事部。

这还不算度支局一类的衙门。

全都算下来,大明的俸禄支出,就是个天文数字。

现在又是推行义务教育,各项开支,比预计的多了至少五成。

“朱标,这里面有没有弊端?”老朱皱着眉头,他手里的刀,又忍不住了。

“父皇,贪墨的情况,孩儿不敢说没有。但是有些开支确实是以前没有考虑过的。比如有些村镇,道路不通,学童想要上学,就要走很远的路,来回要两个时辰还多。没有办法,就只能想办法修桥补路。还有些更偏远的学生,需要住在学校,也要兴建校舍,解决吃喝的问题。再有一些地方,财政缺口太大,朝廷还要拿钱,补贴教材。另外学童还有衣帽鞋袜,笔墨纸砚……总而言之,想要让孩子们上学,需要付出的代价,比我们想的大多了。”

这时候马皇后开口了,“标儿,朝廷有朝廷的账,咱们也该有咱们的账……你爹是苦出身,坐上了龙椅,往前数,咱们朱家都是穷苦人。是苦得没法更苦了,才不得已拿起了刀剑,打下了这么大的江山。现在轮到咱们做主了,让孩子们上学读书,日后过上好日子,这是咱们该做的。总不能老朱家开枝散叶,兴旺发达,别人就要浑浑噩噩,生生世世受穷!这么干,良心上有亏欠不说,更是会败坏大明根基,总之,咱们不能跟元朝学。”

马皇后的这番话,颇有道理,尤其是在全家人其乐融融,吃了晚饭之后,更显得切中要害。

总不能你们大吃大喝,普通百姓连窝窝头都没有吧!

朱元璋用力颔首,“妹子说得有理,咱既然是天下人的君父,就该替天下苍生想个办法,这是咱的职责所在。”他又扭头,“朱标,现在的缺口有多少,能想办法补上吗?”

朱标道:“父皇,现在的缺口大约是一千三百万贯……这里面的问题是福建等地遭逢暴雨,山洪爆发,茶叶运不出来,茶税这部份有五百贯。本来李相公是想发债的,结果一下子多了这么大的缺口,只怕发债也不行,就造成了部分京官的俸禄发不出来。”

朱元璋点了点头,感叹道:“官吏拿不到俸禄,一时还好,可日子久了,他们就会想办法,毕竟他们不是老百姓,不会眼睁睁让自己挨饿的。这事情绝对马虎不得,要尽快想出对策才行。”

朱标忙道:“父皇,眼下李相公已经准备带头削减些俸禄,优先给下面的官吏发。其次是拍卖一批仓库的旧货变现。不过这也都是杯水车薪,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一是从云南运来铜,二是琉球那边的收入,再有就是北平四弟那边了。”

听到朱标这话,朱元璋和马皇后都颇为惊讶,因为这事不符合常识。

朱棣有钱吗?

一直以来,他都在哭穷,每次写信,都是穷的吃不上饭那种……久而久之,虽然不全信朱棣的鬼话,但是打个对折,朱老四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又是打仗,又是修长城,又是办学。

花钱如流水一般,朱棣也没有聚宝盆。

怎么看都不像是有钱的样子!

管朱棣要钱,搞不好他一阵哭诉,反而要朝廷补贴他呢!

“父皇,四弟那边日子是不好过,但他绝对不是没钱,恰恰相反,他手上应该有不少的钱……这也是孩儿最近才想明白的。”

老朱沉吟道:“此话怎讲?”

“父皇请想,这些年一直是在北方用兵,辽东诸部,朵颜等部,相继归附大明,另外还有高丽。孩儿刚刚听说,四弟在前些时候,设立了一个银行,似乎其中有高丽贵人的存款。”

“等会儿!”老朱打断了朱标的话,“你什么意思?高丽那边,居然往北平存钱,他们是什么意思?给老四送钱,让老四派兵打他们吗?这人也未免太下贱了吧?”

朱标挠了挠头,“我也弄不大明白,不过据关铎的意思,似乎是蓝玉撺掇四弟干的,说是只要存了钱,就不用怕辛旽抄家了。”

朱元璋愕然良久,他突然道:“朱标,你说给老四出主意的人,会不会是蓝玉?”朱元璋讲的出主意,自然是办学的主意。

不过随即老朱就摇头了,“那个主意太过精妙,环环相扣,算计精深,不是蓝玉能想出来的。对了……蓝玉明明是你妻舅,他怎么跟老四走得那么近?”

朱标无奈了,“他也是四弟的师父啊!而且他们脾气相投,关系好也是应该的。”

老朱哼了一声,勃然大怒,“什么脾气相投?分明是臭味相投!你现在就去给朱棣写信,告诉他,至少给咱出三百万贯,越多越好!要是填补不了国库的窟窿,咱就把他扔到窟窿里头!这个兔崽子,竟然把张先生的手稿给骗走了,他倒是好算计,本来咱还想收到皇宫里面,现在好了,成了学堂的了,真是可恶!”

好家伙,老朱也记仇呢!

朱标连忙答应,他去写信了,不过朱标想了想之后,没有直接告诉朱棣出三百万贯……而是告诉他,朝廷有一千多万贯的窟窿,父皇让他想办法,替朝廷排忧解难。

然后朱标给张希孟写了封信,在信中朱标如实讲了老朱的底限,三百万贯,如果少点,二百万贯也成……至于北平能出多少钱,还请先生权衡。

朱标把信写完,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这下子先生能出气了吧!

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诺第六十章 落网(加更求票)第三百一十一章 张相是个大好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难为第三百三十三章 来自张夫子的教诲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国之法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军的良心第四百二十三章 灭陈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四百二十六章 铁矿第二百章 张希孟被盗了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盘棋第六百五十三章 立规矩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军出击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给后人的财富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第三百七十二章 未来的官制第八百二十七章 农学家朱元璋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五百九十四章 顽强的朱标第二百四十一章 败得真惨第六百三十八章 百万补贴朱多多第二百二十五章 学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孙子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虏王保保第九百零七章 清扫干净第六十六章 郭子兴,你不要过来呀!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二十二章 势不可挡的朱重八第七百七十一章 闹到中书省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传天赋第七百六十九章 张庶宁的苦读计划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购第六十八章 进城不是小事情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订)第三百零八章 怎么当吴王第五百零六章 张先生不常有第一百一十四章 为继续做人而战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壮矣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变,从教育开始第二百零三章 张老师的小课堂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明最有钱的人第四十六章 平平无奇的张希孟第四十五章 李善长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万民一心第五百二十三章 天下一统拖不得第九十一章 龙王也低头(五更到)第三百二十六章 抡语来喽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给我撑腰第一百六十三章 轻松出狱第十章 夫人在行动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处罚第一百九十章 讲好朱家军的故事第三百五十八章 张夫子的战场第五百九十四章 顽强的朱标第四百零二章 请孔家做个大元忠臣第六百零四章 新旧交替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长的选择第八百七十九章 开国旧事第八百九十一章 朱元璋旋风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四百五十四章 聪明的孔家人第八百五十八章 种田有功的朱雄英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群贤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来买粮的(新年第一更)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难的考试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为士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还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罗网的王保保第六百八十八章 赶快叫爹第一百八十章 统一思想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乐第二百三十八章 朱家军的优势第七百八十七章 张家第三胎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伙在此!第七十三章 罗贯中来访第二十一章 杀出去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试多是一件美事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报捷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军侯的格局第一百章 军中不许赌博(三更求票)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八百六十六章 衣冠大明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产和建设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恶气第二百五十九章 张夫子第七百五十六章 罢相第八百七十二章 应天上空的眼睛第八百零三章 印钱就是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来,不许跪第八百七十四章 我要抱孙子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