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

朱元璋深深吸口气,叹息道:“过去总觉得人口滋生,土地不够,非要往外开拓,占了更多的地盘,也就好了。可现在真正开始动手了,却又瞻前顾后,觉得移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生,你说咱们俩是不是有点可笑了?”

张希孟反而笑道:“这么多年了,难道主公觉得,天下间有什么事情是容易做到的?干什么事情,有利有弊,有弊有利,互相纠缠,难以言说清楚。这是治国的难,也是治天下的趣味所在,全看主公怎么想了。”

老朱朗声大笑,“不管怎么想,往外走是必须的,而且往外面走,不光是人出去,心也要出去,华夏的魂儿,更要出去!”

张希孟猛地一振,他意识到,老朱已经确实掌握了精髓。

海外移民就是这样,不可能包办一切。

如果派出兵马,打下土地,把人迁过去,再安排官吏,治理地方,派兵保护,有什么事情靠着朝廷裁决。

这么干,不出十年,就能拖垮大明的财政,顺利把对外开拓,做成一个亏本的生意。

经营海外,肯定不能和中原一个方法。

对待外面,必须因地制宜,能商则商,能农则农,能矿则矿,能牧则牧……反正什么适合,就做什么。

首要的一点,是要有收入,能先站稳脚跟。别给大明添麻烦。

毕竟你们已经是出海的孩子了,就不能事事都靠着大明,朝廷也不能像一个奶妈子似的,成天照顾你们。

可话又说回来,如果一脚踢出去,什么都不管……这些移民又会怎么样?

他们失去了依靠,又很弱小,即便他们勤劳,聪明,能赚钱,比那些土人厉害多了。但这些人也一时掌握不了权力,就只能依附当地的土著。

混的好点,就成了豪富,混的不好,就沦为韭菜。

但不论好坏,由于出海的刹那,就隔断了中原的联系……这些移民,除了和中原百姓长相差不多之外,其他的方面,只会渐行渐远,几代之后,就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

所以对外移民,还要保持一定的控制,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大明的存在,体会到大明的力量。

唯有如此,才能保住对待大明的敬畏和忠诚。

因此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不定期巡逻海疆……这可不只有大明的近海,还有其他的海域,一切关键的水道,都需要大明存在。

不为了别的,一杆大明的旗号飘扬在那里。

船队在,武力在,国威就在。

没有足够的武力,作为支撑,谁会听伱的?

所以向外开拓,绝对离不开一支强悍的海军。

自从除掉了廖家和俞家之后,朱元璋亲自主持,以常遇春督造船只,刘家港船厂全年无休。

经过了这几年的筹备,大明已经拥有了上千艘各式帆船。

组建了一支强悍的海军。

就是靠着这支船队,常遇春才大杀四方,迫使倭国将怀良王送到了大明。

接下来,向北,向南,只要商船队触及的地方,都要有海军船只存在。

三个月,五个月,一年半载,必须巡视一圈。

这也是郑和船队不断下西洋的原因所在。

这一支庞大的船队,就是大明的威严。有了不断南下的船队,才有万邦来朝,才有海上的贸易繁荣。

靠着源源不断的收入,才有了历史上永乐朝的种种壮举!

当郑和船队停下来之后,武力不在了,大明就很快退出了海上商路,将贸易的主导权,拱手让给了西夷。

所以对海上商路的掌控,是海外开拓的第一步。因为只有武力作为基础,才有后续的一切。

建立在武力之上的第二层,自然就是贸易,就是利润!

因为只有利润,才能牢牢绑住每一个人,才能滋养武力,让船队变得更庞大,武力更雄浑。

武和利就是哼哈二将。

二将之上,还有一个头脑,那就是文明!

也就是老朱所讲,要把华夏的魂儿延伸出去。

学堂,庙宇,祠堂,这一整套东西,都要送出去。

“先生,咱准备亲自送送乡亲,没有别的,咱给他们一抔家乡的土,分一炷祠堂的香,让祖宗保佑他们,顺利出海!”

张希孟连连赞叹,“主公想得周到,这个办法确实很好。”

老朱笑道:“既然如此,先生要不要也跟着咱去一趟刘家港,送他们出发?”

张希孟稍微沉吟,随即就道:“主公,我倒是想去,不过我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我打算写篇文章。”

老朱笑了,“先生,你可有很长时间没写东西了,必是妙文!”

张希孟道:“也就是关于对外开拓的一点想法,略作对比罢了。”

张希孟说得客气,但是以他的身份地位,任何文章,都会带来巨大的反响。当然了,张希孟也不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他确实要用心写这篇文章,把对外开拓的事情,讲清楚,说明白。

其实对外开拓的核心在哪里?

是不是把人送出去就行了?

或者就是开阜通商,做生意赚钱?

张希孟觉得这都不是对外开拓的真意。

首先,对外开拓,既然是走出去,就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力,如果谁敢不听,就举兵讨伐,严惩不贷!

根据这一条标准,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真正的对外开拓,其实不多。

抛开先秦的分封诸侯,严格算起来,只有两次。

依次是汉武帝通西域,一次就是郑和下西洋。

汉武帝刘彻,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历代帝王,文治武功的一个巅峰。

他为了对付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十二年,张骞返回,大月氏不复当初,按理说寻找盟友的原定目标已经错过了。

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继续派遣兵马使者,经略西域,并且设立西域都护府,派兵驻扎!

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是有了驻军,西域诸国,才要听从大汉的号令。

丝绸之路的东段,牢牢掌握在大汉手里。

而且汉人还不满足这些,派遣使者,继续向西,甚至要寻找所谓的大秦。

这种把商路置于自己掌握之下,努力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才是大汉留给后世的最宝贵财富,最珍贵精神。

同样的,历史上永乐朝七下西洋,派遣庞大的船队,不光是大明的近海,包括印度洋,都纳入了掌握。

海上丝绸之路,悉数归于大明掌握。

有不服管教的,立刻派兵讨伐,三宝太监,也是灭国无数的狠人,只不过这些国家在大明的眼里,和一个个的村子差不多罢了。

没有武力保驾护航,不能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

这样的向外发展,根本算不上开拓,只能是被动打开国门。

张希孟不吝笔墨,盛赞大汉之后,不由自主就把鄙夷的目光落在了赵宋身上。

苍天原谅,张希孟真不是要黑大宋朝。

只不过他纵观历史,想要找一个反面教材,而且大家还比较熟悉的,那一定是大宋。

没办法,赵家人的拉胯,根本没救!

众所周知,赵宋对外贸易也很发达。

甚至发达到了倭国派遣女子,来到大宋春风一度。

很多人提起这事,都觉得特别骄傲,那叫一个自豪。

只不过要想真的成为壮举,被后人敬仰,不该是主动出兵,跑去倭国,播撒后人吗?不愧是赵宋的男人,就是喜欢被动的。

这还只是北宋的光荣事迹,等到了南宋,就更丢人了。

其实南宋以半壁江山,坚持一百多年,财政收入十分丰盈,海外贸易贡献极大。

泉州等地,都是当时著名的港口。

如果赵宋是有出息的,那就发展海军,掌控航路,牢牢抓住贸易的红利……要这是能做到这一步,没准赵宋还能推了金国,报仇雪恨。

可接下来的问题就搞笑了,赵宋根本没控制住海上航路,反而把本土泉州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了胡商。

等蒙古人杀进来的时候,赵宋皇室逃到了泉州,险些被团灭。简直是千古笑柄,丢人到家!

这种开放国门,通商贸易,又有什么意义?

不能主动掌握贸易权力,不能控制商路,没有强大的武力,保驾护航。

还真不如关门闭户,老老实实过安稳日子呢!

张希孟总结不同,最后做了干净利落的总结。

对外开拓,必须学习汉朝。

主动打开国门,主动控制商贸,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规则!

绝不能是被动开门,不能把贸易权力交给别人,不能受制于人。

张希孟很明白讲清楚,过去大家伙担心对外经商贸易,对外移民,会产生种种问题……这些担忧,归根到底,都只是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掌握贸易主动权。

就这么简单!

比如很多人觉得,向外移民,损失劳力,会影响粮食赋税……可问题是他们人到了海外,能得到百倍土地,能产出更多的粮食。

顺利运回来就是了,足以填补那点损失。

之所以会担心,就是因为不掌握贸易主动权,没法把粮食运回来,人走了,那就是单纯的损失。

张希孟最后甚至毫不留情调侃了一句……大明之所以对粮食安全有疑虑,完全是对大明海军的不信任!

常遇春,你要努力!

第一百二十章 彭党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后起之秀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个旧世界第八百五十九章 变法强国第四百五十九章 强大的后勤第八十九章 宝钞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朱元璋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给百姓的礼物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开二度张士诚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复大都第六百三十八章 百万补贴朱多多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七百四十八章 皇孙染病第一百零四章 全员反叛第五百四十五章 赔了朱棣又折兵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凉王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脱险了第二百七十八章 富裕仗第四百五十四章 聪明的孔家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写感想了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们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辞子孝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第七百一十九章 来自李善长的一击第六百九十三章 请张相为学生复姓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兴起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标的反应第四百三十一章 张相公破城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标的教育第四百八十五章 均田新政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传人第六百四十一章 勋贵出路第七百零八章 神仙中人张相公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驸马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二百四十九章 毕业了第二百三十七章 赘婿噬主第四百九十三章 无懈可击的张相公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过考试了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六百二十章 纪念馆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难为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团圆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边第二百八十章 湖州城破第二百五十七章 谁不想过得好!第五章 知识就是力量第七十四章 罗贯中?蒋干!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头了第三百四十四章 丧子第四百四十九章 张相的终身大事第十一章 巾帼胜须眉第八百二十七章 农学家朱元璋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为圣贤第六百五十八章 丧尽天良的张希孟第八十一章 珍珠翡翠白玉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三百零三章 即吴王位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经济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五百五十五章 壮士十年归第一百九十五章 刘伯温归心第七百六十五章 张家也有逆子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一百零五章 赵均用覆灭第二百五十四章 张李同心,其利断金第二百零三章 张老师的小课堂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五百二十二章 给官吏来场大考试第三百六十九章 济民学堂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准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战后总结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开疆第四百六十八章 朱元璋,你不讲武德第四百五十一章 开明的张相公第二百九十五章 吴王第三百二十三章 脸都不要了第五百九十五章 弹劾太子的猛士第三百四十一章 这是一个关于格局的故事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为士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三百六十七章 愿意追随咱的,留下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导下属第十二章 示儿第八百八十六章 公平无止境第四百六十九章 无敌的常遇春第五十四章 杀出来的公道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五十四章 杀出来的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