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爱钓鱼的老张

大明第一臣正文卷番外篇:爱钓鱼的老张西湖岸边的三进小院,楠竹茂盛,桂树飘香。

这就是张希孟给自己选的养老的地方。

他怕湿气重伤身体,又在地下建了两条地龙,到了秋冬之时,早早点起来,驱散寒气。至于房中的座椅之上,也都有狼皮垫子,火炉、火盆、汤婆子更是张家中秋之后的必备之物。

似乎是当初冬月时候,几乎冻死在外面,越上了年纪,张希孟就越在乎养生,这也是他不愿意跟老朱做邻居的原因。

平日里,张希孟还是有很多事情忙活的,比如早上的时候,吃个八分饱,然后扛着钓竿,去西湖边,坐到中午,不管有没有收获,就返回家中用饭,然后稍微午睡。

等他爬起来,就开始写作。

张希孟会翻阅很多书籍,头脑风暴,形成一套理论,然后再奋笔疾书,偶尔停下来深思熟虑,有时候为了一个关节,他会思考很长时间,三五天,甚至十天半个月。

可一旦理顺了思路,他又会笔走龙蛇,一天上万字都很正常。

张希孟此时撰写的书籍,名字就叫《华夏民族发展史》,大约可以理解成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张希孟试图从历史当中,寻找经验,去解决当下大明朝面临的问题。

此时的大明朝有什么问题吗

其实还是有的,就比如最近一段时间,一位年轻的进士,名叫蹇义,他就上书朝廷,希望加快行省建设,要广而推之,囊括天下。

蹇义上书,竟然得到了诸如方孝孺、黄子澄等人的热烈响应,一时间到处都在讨论,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只不过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依旧强大,其中就包括杨士奇,还有驸马胡俨,这两位坚决抨击蹇义,说他是虚耗民力,大而无当。

但是蹇义同样据理力争,他认为现在虽然有很大困难,也不免反复,但关键是要推行下去,哪怕只有很短的时间,也会像秦始皇一统天下一般,形成惯例,此后就是绵延不绝的大一统。

谁也无法逆转大势。

如果不趁着现在去做,失去良机,日后的掣肘只会更多。

是做秦始皇,还是做周天子

蹇义等人,甚至发出了灵魂拷问,直击朱标的软肋。

张承天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老爹钓鱼,他还年轻,有点受不了这种愿者上钩的游戏。

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刚刚从江西调入京城,在中书省当舍人,平时他就负责联络中书和朱标,遇到了紧要的事情,来讨教太师,也是理所当然。

不然特意把他调进京城,又有什么意义呢

张希孟终于长叹一声,哂笑道:

张承天脸苦下来,

张希孟随口道。

张承天更加无奈了,

张希孟笑道:

张承天连忙摇头,

张希孟脸上含笑,丝亳没有意外。

甚至他早就有所预料。

张希孟说着,突然提起手里的钓竿,一尾鲫鱼,飞到了手里。

张希孟大喜,

张承天险些哭了,现在才开张,您老人家忙活什么呢这不是存粹浪费时间吗

张希孟不管这些,钓上了一条鱼,他心情大好,也打开了话匣子……

张承天想哭了,

张希孟正色道:

张承天想了又想,终于道:

张希孟笑道:

张承天低着头思索了一阵,突然道:

张希孟笑道:

张承天的学问也不算太差,他很快摇头,

张希孟笑道:

张承天怔了怔道:

张希孟笑道:

张承天被问住了,无奈道:

张希孟一笑,

张承天大为惊讶,竟然这么简单

他愣了好一阵子,思忖再三,似乎真有道理啊!

秦朝自从商鞅变法,到始皇帝统一天下,中间隔了多少年呢

一百三十五年!

期间经历了六位秦王,算上始皇帝,足足七代人。

你当秦人就那么喜欢商鞅变法吗

笑话,要是真的那么欢迎,商鞅也就不会死了。

秦人也是反反复复,花了好长时间,才适应了秦法,爆发出一统天下的伟力。

始皇帝统一天下,推行秦法,各地出现叛乱,甚至在始皇帝驾崩之后,推翻了秦朝……张承天反复思量,突然一拍大腿,惊呼道:

张希孟哼道:

张承天可不管老爹钓鱼,自顾自道:

张希孟哼道:

张承天眼睛冒光,颇有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觉。

短短几句话,就解决了萦绕在心头的困惑,张承天觉得自己一下子站在了山巅之上,俯视两千年历史长河,整个人畅快无比。

秦制是要推行天下,这是没错,但是天下人也要适应秦制。

始皇帝的功劳无可辩驳,但就是太过急躁了,以至于失了方寸,葬送了大秦,以至于秦制也差点跟着完蛋。

到了刘邦这里,继续承袭秦制,但是却也给秦制打了补丁。

汉武帝之前的皇帝,虽然承袭秦制,但是不搞大兴土木,不大造工程,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恢复民力。

算是解决了秦制当中,最大的弊端。

随后针对分封和郡县的问题,汉朝向后退了半步,让封国和郡县并存,给予百姓适应的时间。

待到百姓能够接受大一统了,再逐步消灭封国,收拢权柄,完成国家的大一统。

如果是始皇帝的开创之举,是弥天大勇,那么汉朝承袭秦制,完善大一统,就是无上大智!

大智大勇,才有了华夏大一统的格局。

这二者缺一不可,一样重要。

张希孟笑道:

张承天伸出两个大拇指,

张承天喜不自胜,他终于想通了,可以向朱标交差了。

张希孟一愣,

张承天看了看那条还没有巴掌大的鱼,咧嘴道:

说完这小子一溜烟儿就跑了,张希孟气得直跺脚,混账!小兔崽子,求你爹指点,卑躬屈膝的,指点了你,撒丫子就跑!

多陪我一会儿不行吗

张希孟正在抱怨,张承天竟然掉头回来了。

张承天一边说着,一边后退,掉头就跑。

张希孟提着鱼竿,破口大骂,

第五百零三章 鲤鱼焙面第八十八章 粮长第七百七十一章 闹到中书省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下立判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权在握的朱棣第三百二十二章 婚姻大事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征之国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宾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四百四十五章 诸将才干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饮燕山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二百零三章 张老师的小课堂第五百二十章 不和亲,不赔款第六百九十八章 纨绔子弟张庶宁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网第六百三十五章 绣春刀,出鞘第六百八十四章 你爹要来了第二百四十章 红烧肉有的是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五百四十六章 我就是织毛衣的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俘营复盘事件第六百八十五章 张相公驾到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战后总结第五十章 天命所归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说得对啊!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称帝了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团聚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霉的礼部第三章 书与画第二百四十八章 不一样的朱家军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八百八十九章 九鼎第八百一十一章 小儿辈的婚事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气的高丽第七百九十章 公主北上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壮矣第六百九十三章 请张相为学生复姓第一百一十八章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第八百六十七章 华夏大会第三百零四章 国珍飘零半生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个公国第七百四十四章 有竞争,才有突破第八百七十二章 应天上空的眼睛第八百一十四章 张太师的高招第四百四十八章 织毛衣第八百七十九章 开国旧事第六十章 落网(加更求票)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战张相的弱点!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三百七十二章 未来的官制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五百一十七章 整编山东红巾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传天赋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们的第一课第五百零九章 复旦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许加入华夏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统第六百七十九章 张庶宁的群贤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难,找张相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无常第三百九十四章 国号第二百零八章 撞枪口上了第六十三章 战略大师第三百六十九章 济民学堂第一百七十八章 刘基,你被捕了第七百九十五章 编织情报网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宾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于此,大明兴于此第七十四章 罗贯中?蒋干!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七百二十四章 还是张先生懂咱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师第十四章 工科男的可怕第二百四十九章 毕业了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们的第一课第五百三十七章 御用佳品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夺一城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二百一十六章 劝降第七百零九章 我们不会让父皇失望的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凉王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悬赏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军侯的格局第七百三十章 张相的新衣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购第二百二十章 投朱一念起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四百八十章 张相立大功第八百四十三章 马和三宝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