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将

意气风发的朱元璋,从江边返回,就又恢复了深沉内敛,紧皱的眉头表明心中的忧虑更深了一层。

按照原本设想,夺下沿江的渡口,乘船过江,就能直取集庆,可现在看来,元廷的水师太强大了,船多兵多,横亘江面。

水战可不同于陆战,大江之上,船多胜船少,船大胜船小,比起地面作战还要残酷直接许多。

朱元璋这边不但没有船只,就连像样的水师都没有!

“先生,咱以为这些日子突飞猛进,兵强马壮,可真正到了江边才知道咱还差得太远啊!”老朱同张希孟感叹。

张希孟也觉得无可奈何,元廷的水师的确强得离谱。

蒙古人的统治是一团糟,但是有一件事还是很值得说说的,那就是对外贸易。由于蒙古人打下了前所未有的疆域,大批精通商业的色目人来到了中原,从事商业活动。

他们通过海运,将商品运回家乡,赚取丰厚的利润,发达的贸易,催生了强大的船队。

元朝丞相伯颜曾经建议漕粮海运,正是这一条建议,每年春、夏两运,一共能运输三百万石漕粮进入大都,供应开支。

正是靠着庞大的海运,才维持了元廷的运转。

其实早在张士诚刚刚攻占高邮的时候,就有人判断元廷会南下,但是直到张士诚称王,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元廷还没有动静。

除了跟元廷内部混乱,出兵困难有关系,也和海运不无关系。毕竟虎狼还能吃饱肚子的时候,总是不愿意动弹的。

只不过海运终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且一旦红巾军攻占了江南两浙之地,断了粮食的来源,有多少海船也不顶用了。

所以元廷南下,依旧势在必行。

“主公,我看过元廷的水师之后,想到一件事……如果元廷以水师突袭我们该怎么办?”

老朱略沉吟,脸色就变了!

是啊,元廷有强大的水师,不但可以防备他们南下,还能主动发兵,攻击和州等地,让朱元璋他们疲于奔命!

那元军有没有这个实力呢?

不但有,而且很强!

太平,集庆,苏州,这些地方都是财赋重地,元廷的命根子。不但有强大的官军,还有不少地主武装,保守估计也在十万以上。

元廷主力,自大都沿着运河南下,集庆的元军渡江袭击,南北夹攻,遥相呼应……一想到这里,朱元璋后背冒冷汗,再也没法淡定了。

他们在变强,敌人也更强大。

虽然还有高邮的张士诚顶着,但是也不能把性命交给别人,更何况张士诚一旦赢了,就会成为心腹大患……不能等了,必须行动起来!

朱元璋和张希孟彻夜商议,甚至连老头贾鲁都请来了,该怎么对付元军水师吧?

“老大人,我的意思是全力以赴,发展火器,我们的船肯定没法造得那么大,时间也不允许,如果能用强大的火器,杀伤元军,也多了一分胜算!”

贾鲁作为技术大拿,摇了摇头,“你把事情想简单了,老夫问你,用什么火器对付元军?”

“用……火炮!”张希孟试探道。

“火炮?你有那么多铜吗?更何况火炮容易损坏,万一开了几炮之后,就炸膛了,又该怎么办?”

“那,那用投石机,或者弩炮?”

贾鲁又道:“这些固然可以,但是老夫问你,元廷就没有吗?而且元廷船大,甲板高,居高临下,对付你的小船,究竟谁的胜算大?”

张希孟愕然,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没有办法了吗?

贾鲁抓着胡须,看着张希孟着急,忍不住又笑了,“到底是年轻人,沉不住气,老夫没说你的想法是错的。火器的确是好东西,但说来说去,还要要看人!”

“人?”

“对!”贾鲁断然道:“当年金兵南下,要在采石渡江,结果南宋兵马畏敌避战,不敢迎击。唯有邵青驾一舟,率十八勇士,在大江上迎战强敌,身中十七箭,尚且死战,金人亦胆战心惊。总算是保住了汉家儿郎的血气!”

贾鲁说到这里,也不由得深深一叹。

“小船对阵大船,兵少战兵多,固然是吃亏的。但只要勇气尚存,人心尚在,一样有办法克敌制胜。你想着发展火器迎敌,老夫却以为应该训练将士,敢于接舷苦战,不惧生死,能斩将夺船,扬长避短,这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

听完贾鲁这一番话,张希孟和朱元璋都大受震撼。

没错,元廷再拉胯,还是一个朝廷,拥有庞大的家底儿。

跟他们比技术,拼装备,不是不行,但需要时间。

朱元璋这边真正的武器应该是士兵的勇毅,机智,果敢……小船打大船,在江河内水发生过,在南海上也发生过,为了守护岛屿,面对吨位是自己几倍的驱逐舰,这边的小舰小艇,也就冲上去了,抵近血战,还就赢了!

当然了,想要以小打大,光有勇气还不行,还必须有充足的训练,能够扬长避短,最大发挥自己的优势……不然只会一头莽上去,那就是给人家滑铲送点心了。

和老贾的这番谈话,及时纠正了张希孟的思维误区,发展火器和训练士兵,两条腿走路,一样也不能忽略。

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

你这边一切齐备,有百分百把握,敌人早就退避三舍,避开了战斗,谁也没有主动赴死的心。

而且贾鲁又提出了一个建议。

“老夫琢磨着集庆的元军,是可能渡江策应的,甚至干脆就主动攻击和州……在这个时候,最好能在江边建立一条烽火台,派遣将士百姓驻守,发现元军,立刻烽火报信,这边出动骑兵,快速迎敌。唯有严防死守,才能高枕无忧!”

不愧是老理工男,贾鲁缜密的心思,让朱元璋和张希孟都格外叹服。

没有别的说的,赶快按照老头的建议落实……

要练水兵,就要招募水手,要建立烽火台,就需要民夫。

归结起来,还是需要动员百姓的力量。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可以放心依靠老百姓!

只要你肯为百姓做事,百姓不会让你失望的!

“清理冤狱,均分田亩,清理匪盗!咱到和州,就做这三件事!”

老朱贴出了自己的告示,十二个明晃晃的大字,昭示着他的决心。

多亏了在滁州的经验积累,到了和州这里,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一阵疾风,刮了起来。

衙门的冤狱被翻出来,遭到陷害的百姓得到了昭雪,欺凌百姓的贪官污吏,还有地方豪绅,一个个人头落地。

和州老百姓哪见过这个,过去他们只是听说滁州那边有个姓朱的,是个好官,是个青天大老爷。

可是如今一见,他们才知道,这哪是青天大老爷,简直就是活菩萨!

他们给滁州兵冠以朱家军的称号。

在老百姓的心里,这是能和传说中岳家军比拟的兵马。

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甚至会唤朱家军为菩萨兵。

和州这里运气并不好,不久前,天完和元兵发生过一点小摩擦。

战祸,乱兵,匪徒,轮流蹂躏这片富饶的沿江之地。和州的土匪,比某个品牌薯片里的空气还多。

朱元璋在进入和州之后,立刻任用胡大海,配合徐达和汤和剿匪。

他们自老匪巢鸡笼山开始,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有五伙土匪被连根拔起。大军向和州西部挺近。

最大的盗匪头子刘聚也害怕了。

这一天他把手下弟兄都召集过来,摆下了一顿酒。

“哥几个,咱这回碰上了硬茬子,那个姓朱的是个狠人,孙德崖让他给杀了,胡大海这个黑脸的,也给他当了走狗。在和州这块地方,咱们八成是没法立足了。”

刘聚突然哂笑一声,“不能立足也不要紧,咱们就走!去庐州,去信阳,反正有的是好地方,天大地大。咱们这么多弟兄,又能打又能杀,到了哪里,都能吃肉!咱就是狼!一群嗷嗷叫的狼!”

他说着举起了酒碗,一饮而尽,扭头看了看一个身形剽悍的汉子。

刘聚笑容和善,甚至还有那么一丝讨好,“常兄弟,你召集部下,给大家伙充当前锋,三天后,咱们就动身去庐州?”

大汉没有立刻答应,而是低着头,默默喝酒,就在众人几乎不耐烦的时候,大汉突然抬头,默默问了句,“大头领,咱们还要打家劫舍呗?”

刘聚嘴角抽搐了一下,土匪还能不抢劫吗?

“常兄弟,咱就是干这个,你莫非有别的心思?”

大汉略沉吟,也没说话,居然起身,径直出去了,留下了一群错愕惊异的土匪头子们,常遇春这人脑子打坏了不成?

大汉甩开长腿,迈着大步,很快到了自己的住处,一个妇人迎了出来。

“当家的,有事?”

“嗯!收拾收拾,跟俺走!”

妇人不敢怠慢,急忙打点行囊,大汉却说:“不用拿太多东西,把你兄弟蓝玉叫上就行!”

不多时一个粗壮如牛犊子的少年跑了进来。

“姐夫,有什么事?”

常遇春看了看他,微微一笑,“走,俺带你投靠明主去!咱要脱去这身贼皮,当个大英雄!”

少年一怔,进而狂喜,切齿道:“好,俺早就瞧不起刘聚这个贼了,上次他抢了一对姐弟,都纳入了自己的房中,后来还对我动手动脚的,恶心!”

常遇春突然停下脚步,眉头立起,一股怒火,直冲顶梁。他迈着大步出来,却不提防,刘聚竟然带着人,挡住了去路,怒冲冲质问。

“常遇春,你想背叛俺不成?”

第五百九十四章 顽强的朱标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六百九十三章 请张相为学生复姓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于此,大明兴于此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号汉王?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学习大明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标的反应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五百七十三章 父慈子孝的大元朝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们也是人第四百八十三章 张相小课堂又开课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开二度张士诚第二百四十九章 毕业了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一百一十四章 为继续做人而战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们是陛下的乡亲第二百三十七章 赘婿噬主第六百九十三章 请张相为学生复姓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二百零一章 清官无敌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学习大明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为士第八百七十一章 皇家科技进步奖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动天下第八百七十一章 皇家科技进步奖第一百九十九章 格局打开了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张希孟第二章 朱重八(求收藏)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书成第八百七十九章 开国旧事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军的第二百九十三章 坚定守住,就有办法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粥之恩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孙的无为而治第一百五十七章 装备碾压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三十四章 元璋第七百二十九章 双赢就是我赢两次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间之屑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应天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恶气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华夏第七百六十六章 后继有人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广番外篇:爱钓鱼的老张第一百八十二章 实干兴邦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谋反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们赢了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进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下立判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学习大明第八百五十八章 种田有功的朱雄英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长的选择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这个考验我?第一百三十二章 图谋天下的雄心第一百零三章 决策第三十一章 吃朱家的饭,使朱家的钱第二百八十章 湖州城破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来买粮的(新年第一更)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群贤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来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四百一十一章 孤单的张相公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九章 论地主豪强的软弱性第五百三十九章 门下省考试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愿叫我一声大哥第九百零一章 大兴土木第十三章 重八守城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虏大元皇帝第十八章 不屈第四百二十章 百万银两第八百零三章 印钱就是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悬赏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国家抵债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们第二十八章 粮和人第六百七十二章 为陛下贺!第四百九十三章 无懈可击的张相公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们也是人第九百零一章 大兴土木第三百九十三章 劳动无价第三百三十二章 冲突第六百章 废了盐运使司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罗马的结合第八百六十九章 疯狂的大明科学家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开二度张士诚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儿大孝第七百七十章 小张先生第一百零九章 人间清醒朱元璋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七百三十章 张相的新衣第七百零八章 神仙中人张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