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选贤任能

三百里路走下来,康茂才的伤势日益加重,大奎不仅心急如焚。好在已进入兰州地界。大奎差人快马进城报信,队伍行至下泉,已见到兰州派来的救援人马。

回到兰州,大奎也是一病不起。随军医官给大奎探过脉象,不禁渍渍称奇。杨小虎忙问缘由,医官这才娓娓道来:“张大人失血过多,加之一路劳顿。修养两个月便可无事了。只是伤重如此,却脉象平稳气息悠长,老夫生平仅见。”顿了顿医官笑着续道:“这里既无他事,老夫告退了。”

杨小虎将医官送出营帐,手里却拿着医官留下的药方。药方上的药材多是补血补气的,可眼下正值战乱之年,十家药铺九室空,却到哪里去抓药?正在犯愁之际,远远走来一群人。杨小虎一望之下,心中不由得大喜过望。

来的是徐达,及汤和等众将。杨小虎迎上前去一一见礼,徐达微微一笑道:“张大人伤势如何?”

杨小虎躬身实言道:“郎中说失血过多,修养两月便可无事了。”

徐达点点头,看到杨小虎手上的药方,接过来看了看便转身交给站在身后的蓝玉将军。

“蓝将军素来有办法,这件事就交给你办。”徐达面带笑意对蓝玉说道。

大将蓝玉接过药方,看了看这才抱拳道:“属下这就去办。”说着转身要走,徐达却是笑道:“即便是抓药也不急于一时,看望过张大人再走不迟。”

此刻的大奎正在昏睡中,面色铁青唇色发白。徐达等人轻声进了营帐,看望过后便又悄无声息的退出了营帐。杨小虎送到门外,徐达这才嘱咐道:“杨将军便在此好生照料张大人,迟些时候本帅派专人前来看护。”

杨小虎连忙谢恩,徐达续问道:“康将军现在何处?”

杨小虎忙道:“康将军受了内伤,郎中看过后也是束手无策。”

徐达叹息一声,这才言道:“康将军戎马半生,却落得如此结果,天妒英才啊。”

杨小虎躬身在侧,直到徐达言道:“带我们去见康将军。”

“元帅请。”杨小虎伸手作请,元帅徐达当先行去。杨小虎陪行在侧,始终落后徐达半步。直到将徐达等人带到康茂才的住所。杨小虎身份低微,故此留在了门外。过了许久徐达等人才出来,杨小虎竟然见到徐达的眼眶是湿的。

送走徐达等人,杨小虎回到了大奎的住所。

圣旨宣召徐达及众将回转江南应天,太祖皇帝要论功行赏犒劳三军,故此明军在兰州没有久留。徐达打算在来年开春之前回到京师应天,故此全军已早作好准备。

兰州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若是大军离去,又恐远在漠北的扩廓帖木儿带兵来取。为此兰州守将的人选便成为了重中之重。

圣旨宣召,凡各军大将均须班师,由此一来留守兰州的便应该是副将或偏将。军中能人辈出,按说不泛守城良将,但若论智计让徐达放心的,那便是康茂才。

康茂才的身世,许多人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元帅徐达却是知之甚详。康茂才本为元庭降将,曾带兵与红巾军厮杀多年。后来元庭授予其淮西宣慰使之职,令其扼守长江。当年的吴王大军几次北上欲取滁州,均被康茂才带兵击退。后来元帅徐达派出八百里加急调请常遇春前来,这才将康茂才一击而溃。

康茂才武功或许不及众将,但若论智计却是人中翘楚。平生数百战未曾一败,唯与常遇春一战败北,康茂才被俘后,吴王朱元璋爱其才干,却派常遇春前往说降。所谓:识英雄重英雄,康茂才与常遇春化干戈为玉帛,这才同殿称臣。

然上苍不公,天妒英才。常遇春被害,如今康茂才也身负重伤危在旦夕,这却让元帅徐达痛断肝肠。

中军帐中,元帅徐达愁眉不展,众将也都默默无语。

“本帅欲请康茂才将军镇守兰州,然其身体有恙不能胜任,众将可有人选?”元帅徐达沉默良久这才出言询问。

前锋大将孙迁出列道:“末将手下有候吉侯勇兄弟可担此任。”

徐达脸色一苦,却是道:“候吉侯勇两位将军勇猛有余,然谋略不足,难当大任。”

徐达说话一阵见血,却是丝毫没留半分情面。军中大事,自然不能儿女情长瞻三顾四,这也是徐达一贯行事的作风。

大将蓝玉出列道:“末将以为镇守兰州需一文一武,如此可保万无一失。末将举荐后备军主簿田仓,此人熟知兵法心细如发,当可胜任。”

徐达闻言却是连连摇头道:“主簿田仓其人虽具儒智,但优柔寡断,不可不可。”

原来徐达身为三军主帅,军中属下有何能为,他早已是烂熟于胸,故此方能如臂使指百战百胜。众将相顾侧目,又有几位将军上前举荐人才,都被徐达一一回绝。

汤和一直没有说话,徐达见状不仅问道:“汤将军一直沉默寡言,看来是成竹在胸了?”

汤和微微一笑,略一沉吟这才出列抱拳道:“末将对蓝玉将军的话颇为赞同,然要想兰州无虑,必要智者千虑勇者无敌,末将这里举荐两人当可胜任。”

徐达闻言双目顿时放出异彩,开口问道:“是何人?”

汤和略一思索,这才说道:“京师信使,枢密院千户张温,此人足智多谋可比康将军。”

徐达闻言沉吟片刻,点点头道:“不错,刘丞相也曾向本帅举荐张温,但京师要地不可无良将镇守,故此此次西征张温没有同来。如今张温恰在兰州,这是再好不过了。”徐达顿了顿,这才问道:“智者千虑是不错的,那么另一人是谁?”

汤和微微一笑道:“太子太保,中书省左都御史,济州太守张大奎。”

此言一出,众将不仅交头接耳。

徐达闻言连连摇手道:“不可不可,张大人命运多磨,如今本帅已奏请圣上将其官复原职。让他回乡享福去吧。”原来大奎曾求徐达元帅,自己功成身退再不问军旅之事。徐达虽是没答应,但却记在了心里。

大奎曾是太子太保,江南通政使。后来因为三十万两银子丢了乌纱,沦为军中伙头校尉。但关川河一战,大奎孤身退十万元兵,攻破庆阳城大奎居首功,夺取兰州迫使李思齐降明,三件大功方换来徐达一次心软,这才上书太祖,替张大奎求情。

太祖接到徐达奏报,心中也是好生为难。这太子太保倒是好说,可这江南通政使如今已是替各地言官奏折的中转差事,况且已被胡惟庸接任。张大奎一身本事,来做这个传话的活计,倒实在是屈才。无奈之下,太祖只得将大奎封作中书省左都御史。刚巧大奎是济州人,干脆连济州太守一并做了。

若是按太祖朱元璋一贯的脾气,大奎贪赃三十万两白银,脑袋早砍了八百回了。期间虽有重臣求情,但也能看出太祖皇帝对大奎的袒护。若是太祖真想杀人,谁求情都不会保得住大奎的脑袋。

如今汤和举荐张大奎,徐达却是连连摇手,一则是大奎如今重伤在身,二则是徐达对大奎的许偌。这许偌虽是无言,但却重逾千斤。

汤和见徐达不允,这才微微一笑环视众人道:“扩廓帖木儿勇冠三军,试问在场诸位何人能挡?张大奎曾将扩廓帖木儿十万大军逼退,试问何人能为之?由此可见,要守兰州,张大奎乃是首选。”

徐达叹口气,这才语重心长道:“如今张大奎已是济州太守,又是左都御史。让其守城怕是不妥。此刻他重伤在身,不如留其在兰州养伤。军中派出侍应及郎中小心看护便是,料来两个月之内张大人还下不得床。”

徐达明里不便留下大奎守城,为今之计也只能以大奎重伤在身不能远行为籍口。

众将闻言纷纷称是,汤和更是对徐达佩服的五体投地。大明军中何人老谋深算?徐达也!

本来徐达打算将康茂才也一并留在兰州养伤,但康茂才闻听大军即日班师的消息,竟是让身边兵士给徐达带来了一句话:末将蒙圣上恩宠,官至三品同知。如今命不久矣,只望苟活数日,班师回京得见龙颜,康茂才虽死无憾。

徐达命人备了暖车,康茂才这才随军一同出发,临行前杨小虎送来一封信,汤和接过信笺打开看了一眼,却是给康茂才的。康茂才伤势严重,无奈之下汤和持了信笺进了暖车,亲自读给康茂才听:康兄如面,张大奎今生有幸,得识康大哥。虽无金兰誓言,但却生死与共。他日再聚首,当浮一大白。

虽是短短几句话,但字里行间却是将生死兄弟间的情谊表露无疑。汤和读完信,再看康茂才,却见康茂才的脸上留下两行热泪,嘴唇轻启说了一句话:来生再做兄弟。

第九十九章 尘埃落定第四十章:二品大员吃白食第一百一十二章:快乐之本第九十八章:无常唤第十章:千里奔波第十八章 不可轻动f第一百零八章 了然于胸第十九章:适时安慰第五十九章 海岛接应第十七章 泅渡长江第四十三章 初闻倭寇第二十一章:奇袭汴梁第四十五章:饿殍百里第二十六章:杀出重围第八十四章:鸳鸯剑第三十七章 深明大义第八十八章 雪夜夺城第六十一章 夜半夺船第十五章:夜半护花第一百一十三章 以和为贵f第一百零八章 了然于胸第十八章 不可轻动第二十九章 有口难言第五十二章 杀机涌现第十五章 善恶之分第二章:混迹市井第六十章 喝酒杀人第五十五章 山中较技第三十六章 除贪务尽第六十三章:路途风波第八十三章 搏命厮杀第四十三章 火势熊熊第九十四章 侯爵夫人第三十章 命运轮回第一百一十七章:原来如此第十六章 秋高气爽第五十八章 地形查探第二十三章:信以为真第十一章 考校军法第一百二十一章:大明风云榜第十四章 潘府惊变第九章 泪洒何处第十一章:博采众长第二章:混迹市井第一章: 劫法场第七十一章:夫妻之道第六章:人赃并获第八章 难解难分第三十四章:棋高一着第十章:千里奔波第四十四章:依依惜别第三十一章 初闻喜讯第十九章 如此饮宴第六十五章 选贤任能第十五章 如此能耐第五十九章 海岛接应第四十一章:为黎民做官第十六章:荤僧无戒第六十二章 救民水火第二十七章 北伐中原第一百零八章:吃得苦中苦第七十九章:闺房之乐第二十二章:俺是山东来的第九十章:区大锤第七十七章 屈尊侍马第五章:风雨夜行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井井有条第二十七章:以身相许第五十一章:一网成擒第一百一十六章 沐浴夕阳第五十章 严密部署第一百一十八章 绝处逢生第九十二章 初食芒果第七十八章 罪魁授首第九十一章:骗了人就跑第九十五章:秋风怨第二十八章:汉蒙一家第六章:单骑绕城第八章:两虎相争第九十三章 原来如此第九十九章 周详计划第一百二十三章 心中了然第一百一十二章:快乐之本第一百一十七章 奸佞小人第六十六章 崆峒求药第二十二章:俺是山东来的第五十四章 狼狈为奸第七十四章:揭开真相第一百一十五章:隆平大包子第九十二章 定西安民第一百一十五章 血战大山丫第七章 觐见之礼第二十章 杀人者人恒杀之第十九章:适时安慰第十七章 震彻天地第三十七章:心系百姓第四章:亳州被围第四十四章:依依惜别第十五章 善恶之分第三章:鏖战黑鹊山